收藏 分享(赏)

绵山旅游攻略.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5878119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山旅游攻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绵山旅游攻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绵山旅游攻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绵山旅游攻略简介绵山位于介休城东南 20 公里处,主峰海拔 2440 米,因春秋时“割股奉君 ”的耿介之士介子推而闻名天下。绵山大罗宫依山而建,层楼迭阁,金碧辉煌,建筑面积达 3 万多平方米。抱腹岩为绵山百余处岩洞之首,因形如两手抱腹而得名。其“腹”之大,容 200 余间殿宇馆舍于内,堪称天下第一岩。此外,众多的寺庙佛殿、各式雕塑异彩纷呈,颇具文物价格。景点推荐抱腹岩绵山抱腹岩坐东面西,高 60 米,深 50 米,长 180 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 。岩内有云峰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建筑风格可与悬空寺相媲美

2、,虽历经沧桑仍保留至今。历史上,云峰寺名称多有变化,时而称为抱腹寺,因其建于绵山最大的抱腹岩内而得名蜂房泉蜂房泉是一处高 100 余米,宽 30 余米的抱腹岩。岩的下部大小数十个石乳常年滴水,落入石池时发出叮咚的乐声。历代文人把它称做“悬泉” 。像这样挂在岩壁上的泉,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大罗宫大罗宫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明四暗七仿古建筑,总面积达 30000 平方米,堪与布达拉宫媲美,为天下第一道宫。宫内 300 平方米全国百位名家题写的 道德经木刻,以及 300 平方米的布画都是全国一绝天桥栈道 天桥栈道全长 300 余米,全部建在山的顶部,边上装有仿汉白玉栏杆,远远看去犹如白鹤凌空展翅。人从桥上过

3、,泉在脚下涌,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情此景,即使游遍全国名山大川也难寻难觅水涛沟 水涛沟二十公里的水涛沟、苍岩、曲径、奇树、怪石、山花、野草点缀其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说的绵山 石桐水千回百转 ,湍湍流过,苍鹰低回空谷鸟鸣,组成了一幅奇特的山水画卷。其中的五龙飞瀑落差 80 余米,游人可从瀑下通过;水帘洞府瀑流从洞前飞流直下,洞内可容纳三四十人贺知章登山道“贺知章登山道”是从岩沟直插岩上的一条险道。据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左侧唐代诗人贺知章题记,他当年登绵山是先由寺僧用布把他拽到 50 米以上的“棋盘洞”附近,再由棋盘洞攀 100 米云梯到云峰寺下;然后沿 120 和 60 级石阶到铁索岭下手抓

4、 70 余米的铁索登上铁索岭,并一股作气爬上摩斯塔的绵山,又称介山,在介休城东南 20 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 50 余公里,最高海拔 2566.6 米。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国家 4A 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清明(寒食)节发源地。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于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

5、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山上文物古迹颇多,俗称“ 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游绵山可从介休南行 20 多公里到绵山山麓的兴地村,参观第一景点回銮寺古刹。回銮寺是由于唐太宗欲登山礼佛未成,至此回銮,故名。唐太宗有诗云:“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尺春。”据寺内碑刻记载,寺原在东山柴谷之间,后遭流寇所毁,唐僖宗时迁到现址,敕名“兴国寺”。现见大殿脊檩下有“ 大元国至大元年(1308)重建的题记”,后明、清重修,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三代遗物。

6、主建筑有山门、过殿、大殿,两侧对称布局。殿阔五间,用减柱造,结构简洁。存元明清历代石碑 17 通,记录着寺院的兴衰。院内古松、龙槐、杉楸等树木葱茏,形似伞盖,给古刹增添了勃勃生机。离寺南行 15 公里,登山 25 公里到龙头寺后,沿山腰间小路曲折而行入绵山腹地。沿途两山对峙,怪石嶙峋,风景绝佳。前有乳房似的石峰,答薛茸结,泉水垂滴于下面石池中,水质清凉透明,沁人心脾,这就是“峰乳泉” ,俗称“母奶头”。过栈道到小须弥、中岩寺,可见白云洞内涌出云团,变幻莫测,令人惊叹。复行 25 公里,过“鹿桥”、“ 兔桥”,再攀 127 级石阶便是绵山中心抱佛岩。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窿,犹如两手抱腹,且

7、腹中空空。后在岩中建寺,称抱佛寺,即云峰寺,有殿宇 20 余间,为初唐遗物。殿中有“空王佛” 田志超等塑像,都深嵌在岩壁石窟中的佛龛内。登高处眺望,远处莽莽苍苍,群峰拥翠,延续不绝。而岩前面临深谷,两侧山峰相望,烟寺相依,给人以启迪。以抱佛岩为中心,向东行百米有铁索岭,铁索从崖顶垂下,可攀援而上到达山巅,上有银空洞、竹林寺、铁瓦寺、摩斯塔等景点;朝西北下行 5 公里有李姑岩,相传是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炼处;沿南下石级到断岩边,下云梯可到棋盘洞,洞内有唐代佛像、古碑、名人题刻。贺知章有题记百余字,盛赞了绵山的奇险,引游人瞩目。绵山的景观很多,又有白云庵、光岩寺、云中寺、地藏殿、世姑庙、龙王庙、柏龙、

8、说法台、棋盘石、五龙墓、舍身崖等。还有直径 1 米的铁锅水,水从崖壁流入,满而不溢,掬而饮之,味甚甘甜,叫做“ 一锅泉”。泉之南有一“之” 字形石级,行 500 米,即达沟底深谷,又有“石洞水” 与周围的青山怪石、奇树山花相映成趣,使人赏心悦目。从介休城外的兴地村南行 15 公里即可到绵山脚下,登 25 公里 90 度石梯到达龙头寺,就到了绵山半山腰。由这里沿山腰间一条曲折的小路进入绵山深处,愈进愈深,愈走愈险。沿途,烟云缥渺,群峰矗立,两山对峙,怪石嶙峋。经蜂乳泉,过栈道到小须弥,中岩,复 2.5 公里再攀 127 个石级即到达绵山的中心抱腹岩。抱腹寺,建于抱腹岩中,为绵山第一胜景。抱腥岩崖

9、高千仞,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腹中空荡,整个抱腹寺的 20 余间佛殿建于抱腹岩的腹中,雪、雨无法侵及,险绝的景象实为罕见。抱佛岩东百米处有铁索岭,原来此处有连环铁索长数十米,从崖顶垂下,攀援而下,可以到达绵山之巅的银空洞、竹林寺、铁瓦寺、摩斯塔等处。抱佛岩内的寺庙,亦名云峰寺,正殿中有田志超塑像,人称“空王古佛” 。整个寺庙中 20 余间佛殿,建筑年代已无法考究。现在寺内石佛殿尚存一只唐时的九头狮子石佛座和一躯石头造像。离开抱佛岩,朝西北方向下行 5 公里可到李姑岩。李姑岩,相传为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炼处。下抱腹寺石级以断岩边,下云梯可到棋盘洞。洞内,有唐代佛像。洞旁,有唐代开元二十年(公元 7

10、32 年)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记。古碑两侧有唐、宋、元、明历朝名人题刻。最引人注目的是唐代开元年间太子宾客贺知章的题记百余字,盛赞了绵山的奇险。出龙头寺,过吊桥门便是蜂乳泉。此处山势峥嵘,崖壁陡峭 ,仰视令人目眩。这里岩石裸露,崖壁上突出石泉 10 余处,形状似乳房下垂。石乳上苔藓茸结,泉水垂滴不断,如断线的珍珠缓缓泻于下面的石池中。水质清例,饮之沁人心脾。除蜂乳泉外,绵山还有景观多处。如白云庵、兔桥、鹿桥、地藏殿、柏龙、说法台、五龙墓、舍身岩等多处。这些名胜风光、古迹景观都点缀于从龙头寺到抱腹岩至舍身岩这条长达 10 公里山腰环行道路上。绵山,山古水活,古迹众多,又有大量的古老传说,以其鲜明的个

11、性跨身于我国名山之列。今日绵山,正在恢复其原来的魅力。“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 ”,定会给游人留下永恒的记忆。“ 寒食清明 ”节日的由来说起“寒食节 ”,也许有些人觉得陌生;但是,提到 “清明节”连外国人都知道,这是中国人祭祖的日子。其实,在中国古代这两个节日是合而为一的;然而传至今日,人们除了记得清明节这天要拜扫祭祖及登山踏青外,对寒食文化的其它内容,甚至对寒食节这个名称本身都知之甚少。寒食清明的节日形成,源于晋文公为纪念“功不言禄 ”的贤臣介子推而设的节日,是我国颇具影响的古老传统节日之一。寒食节以其奇特的冷食习俗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是什么原因使人们选择了禁火寒食的生活方

12、式?寒食是一种旧俗,时间在冬季后 105 日,因此寒食节又名“百五节”。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介子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出国流亡 19 年,曾割股以啖君。重耳返晋被立为君(即晋文公)之后封赏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回到夏县老家。公元前 635 年初春,介子推偕母来到介休(定阳县)小宋曲村姥姥家躲避。晋文公得知后让邻居解张带路到介休寻找,介子推拒受封赏,又背着老母亲隐住绵山岩洞中草衣寒食。晋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辅其政,带领众大臣来到绵山下,派人登山百般呼唤,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有的大臣向晋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位大孝子,如果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他一定会

13、背着老母出来。” 结果奸臣孤偃、赵衰四面举火,正值春季风很大火越烧越旺,火着了三天三夜,堵住了介子推携母出山。晋文公又派大臣再次登山寻找,有人从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为纪念这位忠孝双全的贤臣,晋文公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并把焚山这日定为“寒食节 ”,下令全国严禁在三天内生火煮饭,只吃冷食。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它已成为介休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率领群臣登绵山祭奠,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

14、飘舞;他融景生情,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您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便将老柳树赐名为“ 清明柳 ”,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把此祭日(冬至后一百零六日)定为“ 清明节” 。寓意天清地明之意。到了公元前 200 年的秦汉时代,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清明节气,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也就是寒食节的次日。因此清明节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二是指节日,节日包含着风俗和庆祝纪念及相应的仪式习俗。清明节时严冬已过,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春游“踏青”登山的最佳时节,俗称踏青节;民间习惯于当天扫墓,所以又称思亲节、祭祀节,俗称鬼节,其最突出的习俗

15、就是扫墓祭祖。除了扫墓,清明节最为流行的要数植树插柳了,所以清明节又称插柳节。大约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清明变成寒食节的一部分,是寒食节重要的一天。上坟扫墓祭祖并不限于寒食清明的第一天,先后十日之内均可以扫墓。由于寒食节要求禁火,因此人们将扫墓选择在清明节,以便焚烧纸钱,这使清明在寒食节中的地位更显得重要。到后世,禁火寒食的习俗因纪念对象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及思想情感关系甚浅而日渐淡漠,清明扫墓祭祖则因符合民情风俗而流传至今。元代以后寒食风俗渐趋淡化,于是人们将寒食清明统称为清明节,所以清明节是寒食节自然发展的结果。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休绵山。绵山的文化底蕴,就是介子文化(寒食及忠孝文化)。因此,绵山是公认的介子推归隐地,是寒食文化和忠孝文化发源地,是神奇的灵山圣地。两千六百多年以来,登绵山过寒食清明节,朝拜介子推的人越来越多,香火不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网络生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