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认识省内区域(4)0316.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587788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省内区域(4)03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认识省内区域(4)03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认识省内区域(4)03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认识省内区域(4)03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认识省内区域(4)03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教学目标1.能够以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为例,说明分析区域位置和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并初步学会评价自然区域特点。2.能够结合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两个地区的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3.能够结合西双版纳的实例,说明支柱产业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4.能够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实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5.能够联系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两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要求1通过阅读地图指出珠江三角洲位置的重要性和优越性。2通

2、过阅读有关统计图表,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主要产业部门,并能结合案例资料分析说明其形成的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3通过阅读我国城镇分布图和有关数据统计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理解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4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结构分析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中国的省内区域。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

3、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因此,教材选择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典型区域。本节学习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的重点是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政策的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优势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更主要的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第二部分学习的重点是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原因。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和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的显著标志。通过对珠江三角洲这个快速发展的地理

4、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的介绍,旨在使学生了解沿海地区经济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在教材中,除了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外,还有丰富的插图和阅读材料。这些内容都是教师组织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素材。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教科书中各种不同内容的教学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有利于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德的发展过程。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3.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4

5、.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内容点析1珠江三角洲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的名称。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叫做三角洲。珠江径流在河口处注入时,被一些隐蔽的岩岛阻挡,引起水流分汊,使泥沙在岩岛隐蔽处沉积。珠江三角洲的发育,有一部分就是由于这些岩岛的联合作用形成的,属于岛屿状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表自然环境特点是地势低平,河网密集,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末清初开始大兴基塘耕作制度,并不断扩大垦殖面积,发展商品农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2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1980 年 8 月 26 日第五届全国人

6、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资;经济体系建立起来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及外商独资企业将占最大比重;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劳务费、外汇管理、人员入境和出境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国家给经济特区比较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1985 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其中广州市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

7、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本地区有临近港澳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1996 年外资在广东的总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 30.1%,这就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4按照产业部门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促使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化,同时也吸引外地民工的流入。另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促

8、使非农业用地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些都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这些因素,才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的地区。当某区域城镇化发展过快时,会导致城镇建设规划、科学管理、环境保护等相对滞后,造成大片良田被占用、“三废”污染严重、部分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差等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的作物种类丰富且一年三熟。要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政策调节、法律约束、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等措施,处理好经济腾飞、城镇化发展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课安排 2 课时。【新课

9、导入】一般来说,教学导入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和积极参与。本节课导入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关于该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等理性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设问法,直接问:“你们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吗?”预想在学生的发言中会提到苏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继续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地区之一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仍然可以采取让学生优先发表见解的教学策略

10、,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尝试着解答,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分析,完成理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也可以直接出示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从图中获得答案。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总之,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进行新课导入,特别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达成学习目标。【对外开放的前沿】“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个结论,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特征的描述;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个空间结论,必须借助于地图的学习。因为只有地图才能

11、向学生呈现区域的整体范围,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与周边地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此,学习这部分内容离不开对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在利用地图作为主要认知材料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然后再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从本节课教学要求和教科书内容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

12、位置关系。因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的根本条件。正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能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建议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让学生自己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大、增长快,约占全国的 30%,在全国居首要地位等特点。然后再利用地图,启发学生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全国著名的侨乡”这段阅读材料,要让学生阅读,要引导学生认识华侨对我国

13、沿海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贡献,认识国家优先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收集并利用有关资料,尽可能选用生动的教学媒体,向学生介绍国家为经济特区制订的一些优惠政策,使学生了解国家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使学生认识国家政策因素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建议教师为学生

14、提供这方面的案例或资料,也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及其说明文字,让学生阅读并归纳、概括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教师要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有更全面和辩证的了解。使学生懂得各地的外向型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个性特征。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从初期以合资、独资的企业为主,发展到在海外建厂;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方法为主,到吸收、消化、创新、发展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并以形成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同时带动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通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一图,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最有利的条件是

15、临近港、澳、台,所以才能优先获得港、澳、台的资金支持。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工业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轻工业产品的加工装配为主。例如,广东流传着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工业起步时的顺口溜: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就是这三种轻工业产品使这些地区名声大震,也大大加快了当地人致富的步伐。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产品主要投放东南亚、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国际市场的贸易渠道是如何形成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与临近香港和澳门的优越条件是分不开的,使学生理解港澳与珠

16、江三角洲形成“前店后厂”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的基本原因。接下来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在这种“前店后厂”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中,港澳和祖国内地各扮演什么角色?各有什么优势?使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条件和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城镇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发展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以及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来展开。同时还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工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建议教师出示两类景观图片或放映有关录像,让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

17、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而后者城镇密集。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或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问学生,这些城镇中的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从对建筑功能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教师还可以采用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的人口数量变化图表或数字,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里的人口增加比较快?由人口的变化,也能分析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和工交用地,吸引外来民工,并促进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的

18、主要原因。接下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城镇化发展过快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教育。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普通工人、工厂的厂长、某城市(如深圳、三水等)的市长和广东省的省长等几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来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一方面作为对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发展情况和效果的反馈,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对所学所得的运用能力,并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营造一种有利的氛围。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要求1.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

19、势,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2.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分析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3.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4.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深刻认识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结构分析1.该节内容结构的联系特点该节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它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帮助同学建立学习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是,从区域的位置入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

20、制约的关系,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然后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西双版纳地区得惠于大自然的恩赐,形成了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闻名中外的“热带动植物王国”,再加上少数民族的特色,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改革政策的实施,使旅游业得以充分的发展。2.教学内容的思想能力培养途径和能力层次本节的知识多为理解性的知识,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要多引导同学进行讨论,以培养同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还涉及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对理解我们国家的多民族特点有很大的帮助,这属于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在教学中要予以体现。另外,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也必不可少。3.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

2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内容点析1.本节内容突出了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区域性。首先从位置入手(图 7.13),概要分析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这一部分和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这应该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西双版纳是全球回归沙漠带上的一片“绿洲”,这与我国独特的海陆位置密切相关,由此形成的季风气候为我国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和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也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西双版纳陆上相邻的东南亚,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与我国都有

22、着密切的联系,在旅游发展上也容易形成规模,开辟更广泛的空间。这是本节内容的难点。2.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点,雨林中高低错落的垂直结构、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这与第一部分内容密切相关。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这种制约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3.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西双版纳地区更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化民族风情而增添了无穷魅力。这些重要的人文资源同样是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重要的

23、组成部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4.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它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版纳人也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了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教材中设计了“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比较清晰地展示了这点。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有关行业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又推动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这就是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事业是否

24、兴旺发达,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旅游事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我们在教学中要贯彻这一基本思想。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 1 课时。【引入新课】【丰富的旅游资源】1.“风景旅游资源,是激起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各种旅游活动最直接的第一位因素,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风景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上课一开始,可以出示一些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直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然后引导

25、同学们认识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采取的办法是: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的照片,引导同学读图,分析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的原因。着重指出,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可以让同学完成活动 1。2.关于热带雨林的特点,可以参照书中的图片,引导同学讨论。主要讨论热带雨林的植物特点,待同学认识清楚以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使同学对动植物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3.自然资源与

26、人文资源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西双版纳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傣族人民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蓬勃发展的旅游业】1.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委提出“旅游兴州、生物强州、口岸活州、文化立州、依法治州”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民族、资源、区位三大优势,稳步发展以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边境风光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加快发展以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重点的生物经济,积极发展以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经济

27、与文化、经贸与旅游结合为内涵的口岸经济,努力振兴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切实抓好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特色浓郁的旅游之州、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州、物质丰盈的富裕之州、民风向上的文明之州。这是“因地制宜”的英明之举,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引导同学讨论西双版纳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问题,认识西双版纳地区为什么过去长期以农业为主,现在转变成为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2.在讨论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读“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突出认识西双版纳怎样利用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了哪些旅游产品。再认识一下西双版纳的相关位置,看一下与相邻国家交通的通达情况,分析一下远景

28、。讨论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如可以形成规模效益等)。3.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诸如环境污染、动植物资源的破坏等环境问题,旅游者也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举止。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让同学讨论或辩论,以加深对西双版纳设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结合实际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穿插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第七章参考资料深圳概况深圳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沿海地区,珠江口之东。东临大鹏湾,西接珠江口,北靠东莞、惠州两市,南邻香港,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全市面积 2020 平方千米。深圳经济特区是占有深圳市约六分之一的狭长地带

29、,总面积 327.5 平方千米,是我国仅次于海南岛的第二大经济特区。深圳属于亚热带气候,水热丰富。深圳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有晋、隋时代的古庙,唐代的海光寺、灵渡寺等。深圳昔日仅是一个边陲小镇,经 20 年来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屹立在中国南海之滨的一颗明珠。珠海概况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市区距香港 36 海里,东面的桂山岛距香港只有 3 海里;陆地南端与澳门接壤;西面是富饶的侨乡台山、新会等市;北面与中山市相连。全市海陆总面积 7649 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 1514 平方千米;海岸线长 690 千米,拥有146 个海岛。全市下辖斗门县、香洲区、横琴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

30、万山、平沙、红旗、珠海港、淇澳 5 个管理区,特区范围 121 平方千米。发掘的文物证明,上溯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唐代至德二年(公元 757 年)设立香山镇,属东莞县管辖;北宋设香山镇,产盐,是个盐场,故又名香山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 1152 年)划南海、番禺、新会、东莞四县濒海之地为一体,设香山县;1953 年与原属中山、宝安(今深圳)等县的万山群岛、三灶岛、担杆列岛等合并设立珠海县;1979 年撤县改市;1980 年建立经济特区。珠海地处低纬度的南亚热带季候风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量大集中,可四季种植作物;夏季作物生产活跃,生长量大,珠海濒临

31、南海,海域面积广,水产资源丰富,鱼、虾、蟹、贝、藻类齐全,渔业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一般具有捕捞价值的鱼类达 2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较常有的鱼类 70 多种;淡水养殖有鲩、鲢、鳙、鲮、鲤鱼、非洲鲫、福寿鱼等。海水养殖以近江牡蛎为主,海水风箱养鱼分布于万山、担杆、桂山等岛屿,品种以盲鲳、石斑等高档鱼为主。建市前,珠海经济主要以渔、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属广东省经济落后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珠海人民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珠海历史的新篇章。昔日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发展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工业在产值产量和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发生巨大变化,

32、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点:一是重点突出,门类齐全;形成了支柱行业作用突出的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珠海电子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不仅成为珠海的支柱产业,而且成为广东省六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纺织制衣业已形成从纺织到漂染定型再到成衣加工出口等相对完整的生产联合;轻工工业已形成家电、钟表、皮鞋、塑料、玩具、家具等几大产品和系列;食品饮料生产有制糖、饼干、罐头、方便食品等几大系列产品;机械行业的汽车、摩托车组装制造、食品机械制造、照相机、精密仪器制造、消防器材、报警设备生产等迅速进入高技术产品生产行列;建材行业除了发展传统产品外,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新兴的装饰材料产品;医药行业已初步形成拳头产

33、品并有数亿元产值;起步较晚的石油化工工业正在筹建一批大型项目。围绕这些支柱行业,整个工业体系各个行业都在蓬勃发展。二是外向型工业格局初步形成。珠海的工业企业大量引进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瑞士、韩国、比利时、意大利、澳大利亚及香港、台湾、澳门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先进设备,兴办“三资”企业 4000 多家,利用外资逐年增加。三是集团企业成为珠海市工业的主力。这些集团公司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按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从有利于生产和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成为珠海工业发展的坚强柱石。创办经济特区以来,珠海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方针,充分运用特区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使珠

34、海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在利用外资的形式上,从“三来一补”到“三资”企业,从港澳客商到海外财团。在引进外资的同时,珠海市把向海外(境外)投资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在澳门、香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老挝、哈萨克斯坦、莫桑比克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或办事处。珠海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为了加快科技发展,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珠海自 1992 年以来对为特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汽车、住房、巨额奖金的重奖,产生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轰动效应,造就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吸引了更多的科技人才落户珠海。珠海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海域广阔,素有“

35、百岛之市”美称,城市规划和建设独具匠心,突出旅游意识,自然和谐,优雅别致,极富海滨花园情调和现代气息。1991 年,珠海以整体城市形象为景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珠海有各类旅游饭店 300 余家,年接待能力达 700 万人次,其中星级酒店 20 多家。酒店建设多以园林别墅为设计主题,依山傍水,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还建有各类会议中心、展览馆 10 多个,可举办各种国际性会议及各类博览会、交易会等。在珠海,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和珠海电影节。两大盛事在国内外影响极大。珠海还建有国际赛车场,每年都有国际性的汽车赛事举办,对广大汽车运动爱好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佛

36、山市概况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港澳,环境优越,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主要有陶土、岩石、玻璃砂、稀有金属和塘鱼、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等。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农渔业民聚居村落。唐贞观二年(公元 628 年),因在城内的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称“佛山”而得名。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至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曾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全国“四大聚”(北京、佛山、苏州

37、、汉口)之一。1951 年 1 月 12 日设立佛山市(指现城区)。佛山市现辖城区、石湾区,代管顺德市、南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全市总面积3813.64 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 77.4 平方千米;总人口 329.24 万人,其中市区 47.44万人。佛山是著名侨乡,祖籍佛山的华侨和港澳同胞达 100 多万人。其中港澳同胞 60 多万人。佛山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是著名的武术之乡、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迅速增长,1999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833.79 亿元。20 世纪 80 年代末,佛山成为全国 14 个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

38、1992 年又被中国城市评价中心列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 50 强。广东省“工业百强村”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塘埔村塘埔村,作为一个村,工业生产独树一帜,全村拥有工业企业 160 多家,形成具有五金、模具、塑料、电器等四大支柱产业,产品远销海内外。塘埔村生产的塑料模具是其拳头产品。既生产高精度的大型组合模具,也生产小型精密的模具,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地。塘埔村还生产电吹风机、烫发器等五金系列产品、鞋和塑料产品,都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如今,塘埔人以其优质的工业产品,缩短了城乡的距离,缩短与世界各地的空间。在珠江三角洲,像塘埔村这样的村、镇不胜枚举。广东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了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9、的新形势,广东省决定要从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区域结构多方面进行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调整。例如,广东将把市场需求旺盛或潜力大,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有一定发展基础或发展可能,但存在较大供给缺口或严重依赖进口、技术开发难度较高的产品,在政策、资金和发展环境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这些产品大多是广东的传统产业。限制、淘汰那些没有市场、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落后、耗能高、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当前,广东将重点加快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向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广东要对产业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转移,在地价、税收、贷款实行优惠政策和措施。

40、在“十五”期间,广东要将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 10。保持较快的发展对广东加快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化水平也将有很大促进作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广东地处沿海,不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工业发展很慢,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国家提供的特殊政策,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抓住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港澳台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了发展步伐,由此步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广东工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可分三个阶段:19791984 年,以发展食品、纺织、服装等日用消费品工业为主的阶段。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轻工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支

41、柱工业。19851990 年,以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工业为主导产业阶段,建立起轻型、外向型为特点的工业结构。1990 年以后,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进入以高程度加工工业为主的阶段。目前,广东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是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2000 年,广东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工业总产值占全国 14.4,居全国第一位。在全国所列 30 种主要产品中,广东有 7 种产品的产量排全国第一,分别为:彩电、照相机、自行车、电冰箱、电风扇、组合音响、发电量。从市场占有率看,广东省工业产品的销售收入约占全国的 12。1999 年上半年,在

42、39 个主要工业行业中,销售收入居全国前三位的有 28 个,其中:电子、食品、饮料、服装、家具、玩具、钟表、工艺、纸品、记录媒介复制、日用化学、塑料、集装箱、摩托车、自行车、电工、日用电器、照明电器、办公机械、电力生产、电力供应、陶瓷、玻璃等 23 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一位。2000 年,广东全省人均 GDP 为 12885 元,按汇率折算约为 1552 美元。从各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看,广东工业化已基本完成起飞阶段,并开始向加速阶段(中期工业化阶段)演进。广东省坚持实施“科教兴粤”、“外向带动”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广东城市化进入加速期目前广东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9415.35 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实际递增 6.4%。同时,恩格尔指数已降至 38.88%,人均在外用餐达到 599.53 元,表明广东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已从温饱型向营养型发展,广东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已进入了富裕小康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息息相关。目前,广东城镇常住人口已经占全省常住人口的 55,比重超过了农村人口。有关专家指出,这表明广东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期,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据有关专家介绍,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 30的临界值时,该地区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广东省的城市化比率无论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