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进化生物学论文:鱼的进化.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5877136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化生物学论文:鱼的进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进化生物学论文:鱼的进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进化生物学论文:鱼的进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进化生物学论文:鱼的进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进化生物学论文:鱼的进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鱼的进化摘要:从整个动物演化的情况来看,脊椎动物是从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有颌类是从无颌类进化而来。在泥盆纪时代,鱼类就出现了四大类:棘鱼类(Acanthodii) 、盾皮鱼类(Placodermi) 、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及硬骨鱼类(Osteichthyes) 。关键字:动物进化 泥盆纪 鱼 1 棘鱼类在地质年代上是出现最早的鱼类,化石出现在志留纪,最初发掘出来的棘鱼化石仅仅是一些棘和鳞片,到泥盆纪时,已达最高峰,化石也较完整。棘鱼是原始有颌类的一种,上颌(腭方骨)与下颌相咬合,体长仅是几厘米的小鱼,如梯棘鱼(Climatius)体呈纺锤形,歪尾,偶鳍除胸、腹络之外,在胸、

2、腹鳍之间,腹部两侧尚有五对较小的鳍,奇鳍和偶鳍基部较宽,各鳍前均有一小棘,棘鱼的名称由此而来。体表覆盖一层细密的菱形鳞片,头上排有规则的小骨板保护头部,鳃孔不外露,头侧各有 5 个鳃小盖,其上覆盖着一块大的骨质鳃盖物。棘鱼曾一度被划为盾皮鱼类的一种,是由于它的细密的鳞片和头上的小骨板,现在对这点还有不同的看法。也曾经把棘鱼类划为软骨鱼类,是因为它有歪尾。现在更多的人认为棘鱼接近硬骨鱼类的祖先古鳕鱼类,是因为它的鳞片、部分骨化的骨骼及鳃盖等这些特征。2 盾皮鱼类体外被有盾甲,盾皮鱼类由此而得名。有颌(有典型的下颌和与头骨愈合在一起的上颌) ,有成对鼻孔,偶鳍和歪型尾,骨骼为软骨。它是在志留纪与泥

3、盆纪时期,沿着和早期的鲨类与硬骨鱼类不同的进化路线发展起来的有颌脊椎动物。随着泥盆纪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只少数延续到石炭纪。盾皮鱼类是比较复杂的类群,它是由许多种类共同组成,下面简述几类:2.1 节颈鱼类(Arthrodira)通常称为泥盆纪的装甲鱼或颈部有关节的鱼类。头与体躯前部有骨甲,两只大眼在头甲的两侧,一对鼻孔位于头的前端,有一背鳍,歪尾,脊椎骨仅有椎弓和脉弓。代表种类为节颈鱼(Coccosteus) 。2.2 扁平鱼类(Petalichthyida)代表种类为大瓣鱼(Macropetalichthys) 。有一个强壮骨质头盾,类似于节颈鱼类的头盾,脑也与节颈鱼类相似,头盾之后是胸盾

4、和一对胸棘,体被大鳞片组成外部甲胃。大瓣鱼与节颈鱼类有亲缘关系,在早期各自沿着不同的途径向前发展。2.3 褶齿鱼类(Ptyctodontida)是小型的眉皮鱼类,头甲退化,胸甲也退化,除胸棘外,尚有一个大的背棘,头骨显得短而高,上下颌短,有发达齿板,适于食软体动物,脑颅的构造和银鲛有颇多相似之处,有人则认为是银鲛的祖先。2.4 硬鲛类(Rhenanida)是一类体型平扁,头部宽阔,体表具有小结节,似现代鲨的楯鳞,口端位有尖利的牙齿,眼与鼻孔都位于头部的背面,胸鳍大,和近代鳐和相似,但颌的构造仍是原始的,内部结构比软骨鱼原始,只是两种不同的动物沿着相似的路线发展进化的结果。促使棘鱼类和盾皮鱼类绝

5、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促使这些类群衰落的主要原因,则是早期的硬骨鱼类与鲨类的兴起和发展,它们有更好的适于游泳的结构,超过了同时代的棘鱼类和盾皮鱼类,在同一水域环境生存的棘鱼类和盾皮鱼类,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了。3 软骨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从有化石记录开始以来,就已明显的表明,它们是两个系统,从两股道上发展来的。盾皮鱼类是软骨鱼类的近亲,棘鱼类则是硬骨鱼类的近亲。由于软骨不利于保存化石,除少数情况外,保留下来的大多是一些牙齿和鳍刺。软骨鱼早就分为两个支系:一支为鲨鳐类;另一支则为全头类。3.1 裂口鲨(Cladoseiache)代表最早阶段的软骨鱼类,化石最早发现于上泥盆纪。体长约 1m,呈纺锤

6、形,体被楯鳞,2 背鳍,第一背鳍有一棘,至尾,偶鳍基部宽,末端尖,胸鳍大,腹鳍小,没有发现鳍脚构造,颌弧的悬挂方式为双接型(除上颌直接联在脑颅外,尚通过舌颌骨与脑颅相接) 。3.2 弓鲛类(Hybodonti)中的弓鲛(Hybodus)是作为鲨类进化中的中间类型的代表。化石在泥盆纪末期出现,到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才兴旺起来。颌弧和脑颅联接方式为双接型,偶鳍基部变窄(运动显得更加灵活)和出现了鳍脚。在分类上已归人鲨目。3.3 现代鲨类如:扁鲨、六鳃鲨科等的化石,在侏罗纪就开始出现,和现代鲨类变异不大。现代鲨类颌弧与脑颅联接方式由原始的两接型改变为舌接型(上、下颌通过舌颌骨与脑颅相联) 。大多数为海

7、产,极少数到淡水中生活。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支为纺锤形体型、迅速游泳的种类,即鲨类;另一支为扁平体型、底栖、少活动的种类,即鳐类。3.4 全头类(Holocephali)则是从下石炭纪开始出现,可能是从原始的,祖先型的鲨类中发展出来的辐射分支,属于食软体动物类型,其亲缘关系尚不能确定。4 硬骨鱼类一般认为从棘鱼发展而来。从最早的化石记录开始就分成两支:一支为辐鳍类,发展为现代硬骨鱼类的主体;另一支是肉鳍类,由其中的总鳍鱼类演化出陆生脊椎动物。4.1 辐鳍类(Actinopterygii)化石由泥盆纪开始,发展至今天,大致经历了 3 个阶段:早期阶段为软骨硬鳞类(Chondroste)以古鳕鱼类

8、(Palaeonisci)为代表,泥盆纪开始出现,石炭纪是它的全盛时期,到三迭纪渐渐被全骨类代替,到白垩纪绝迹。体呈纺锤形,被菱形硬鳞,骨骼大部分为软骨,脊索发达,上颌固定在颊部,歪尾,上叶覆有鳞片。4.2 全骨类(Holostei)比软骨硬鳞鱼有明显的进步。椎骨骨化,上颌不再固定在颊部,歪尾,鳞片变薄。化石在三叠纪开始出现,全盛时期是中生代,到中生代后期渐被真骨鱼类取代。现代生存的只北美的雀鳝和弓鳍鱼。4.3 真骨类(Teleostei)是辐鳍类发展的第三阶段,它是沿着全骨鱼类所取得的那些进步性,继续向前发展,所以它能繁荣昌盛,至今不衰的分布在全球各个水域,占领各种生态环境。化石在侏罗纪开始

9、出现,在白垩纪和第三纪时期,广泛的辐射发展,成为各种生态类型,使它们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4.4 肉鳍类(Sarcopterygii)或称内鼻类。包括肺鱼和总鳍鱼。肉鳍类的化石从泥盆纪早期已出现,在以后的地质年代从未得到大的发展,中生代末期已接近绝灭,至今残存的肺鱼有三属,而鳍鱼则仅有矛尾鱼留存在到现在。古总鳍鱼的一支演化出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4.5 硬骨鱼类是最进步的鱼类,也是现今世界上水域中的“主人” 。一般认为,硬骨鱼类是从棘鱼进化来的。棘鱼是早期有颌鱼类,早志留世(距今 4 亿年前)便已出现,一直延续到二叠纪(距今 2 亿 5 千万年前) 。这是一种小型鱼类,曾被认为与盾皮鱼类

10、有关,与软骨鱼类有关,近年来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才确定它与硬骨鱼类有关。 拉蒂迈鱼是空棘鱼类的唯一的现生代表,而扇鳍鱼类则全为化石种类。后者曾被认为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但近年被我国学者所否定。肺鱼类从泥盆纪(3 亿 6 千万年前)开始出现,直到现在还有澳洲肺鱼、非洲肺鱼和南美肺鱼为代表。顾名思义,肺鱼是可用肺呼吸的,这可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其它一些特征,肺鱼曾被认为可能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后来这“祖先”地位被“具有内鼻孔”的扇鳍鱼所取代。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扇鳍鱼类内鼻孔的被否定,扇鳍鱼类祖先说动摇了。于是有关学者又回到肺鱼中去寻找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了。鱼类作为地球上

11、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推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推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物信息,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化石,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史的根据。鱼类的化石并不十分丰富,但它们依然能够展示出古今各种鱼类发生、发展的过程。最早的鱼类化

12、石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 4亿年的历史了。通过对岩石的研究,人们知道这种最早的鱼类生活在咸水环境里,或者说是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这些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它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鱼类,因为穿了甲胄,它们无疑地不能过游泳生活,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应该说,它们是一群不会游泳的鱼类。无颌类的内骨骼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具有软骨骼,像现在我们见到的软骨鱼类鲨鱼和魟鱼一样。大量完整的无颌类化石是在泥盆纪找到的、泥盆纪可算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诛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 1.3 亿-1

13、.6 亿年) ,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存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庭达到全盛。在无颌鱼类的基础上,最早的有颌鱼类也发展了。最初的颌是由几个硬骨鳃弓改造过来的。鳃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进化过程中,颌与头部背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效率的进食器官咀嚼器。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

14、也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 ,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地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有关脊椎动物颌的发生与进化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进行的胚胎学研究开始的,它揭示了进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颌的出现,说明动物的某个新的重要的特征的出现可以使一个类群的生活领域扩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区。这以后,鱼类得到了迅速扩展,成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类群。硬骨鱼最初生活在淡水里,后来逐渐向海洋伸展,终于成为海洋鱼类的优势类群。在进化过程中,它们产生了内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胄变成了薄薄的鳞片,从而使动作敏捷灵活,提高了运动速度。硬骨鱼有两

15、个类群,其中辐鳍鱼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大大超过另一种鱼内鼻孔鱼类。内鼻孔鱼类包括一些形态和构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种类,它们具有内鼻孔构造,可以把嘴闭上而并不影响呼吸。内鼻孔鱼类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肺鱼和矛尾鱼。矛尾鱼隶属空棘目腔棘纲。它被誉为活化石,在 1938 年以前一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已经灭绝了的种类。第一尾矛尾鱼是 1938 年被一名渔民在非洲东南海岸捕到的,这一发现轰动世界。以后又陆续捕到,证实这一古老鱼类仍生活在现代的海洋里。腔棘鱼的重要特征是,鳍成叶状,具有肌肉,并有相连的辐棘,从而使一些鱼可以在陆地上爬行。它们与两栖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们认为两栖类就是由它们演化而来的。典型的高等鱼类都是

16、流线型身体,这一点与许多善于游泳的原始鱼形动物并无太大差别,所不同的是,它们发展出了一套后者从来没有过的完善的运动器官鳍。典型的高等鱼类有一个大而有力的尾鳍,尾鳍来回摆动在水中引起反作用力,从而推动身体前进。背部有 12 个背鳍,腹面一般还有一个臀鳍,均为平衡器,当鱼游动时防止滚动和侧滑。偶鳍包括位于前方的一对胸鳍和一对位置或前或后的腹鳍。在进步的鱼类中,这些偶鳍非常灵活,起到水平翼或升降舵的作用,有助于鱼在水中上下运动;也可以起方向舵的作用,使鱼能够急转弯;还可以作为制动器使鱼能够急停。有了奇鳍和偶鳍的配合,鱼类就能够完善地适应在水中的活跃的生活方式。在标志着高等鱼类兴起的诸多事物中,有一项

17、解剖结构上的革新是非常重要的。在鱼类进化的初期,颌骨后面的第一对鳃弓特化为舌弓,上面的骨头特化为起支柱或连接作用的舌凳骨,将颌骨与颅骨连接起来。舌颌骨在鱼类的进化和由鱼类发展为陆生动物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舌颌骨一端与头骨后部相连接而另一端与颌骨相连接,原来位于头骨与舌弓之间的鳃裂就大为缩小;在较原始的鱼类中,这种缩小了的鳃裂保留下来转变成喷水孔,它是位于第一对完全鳃裂前方的一对小孔;在高度进步的鱼类中喷水孔也完全消失了。高等鱼类包括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即一般所说的鲨类,几乎全部是海洋动物。它们在整个生活史中始终是软骨质的,骨骼中的坚硬部分通常仅仅包括牙齿和各种棘,大多数的化石

18、软骨鱼类就是从这些东西得知的,偶尔也会有充分钙化了的颅骨和脊椎等被保存为化石。已知最早的鲨类是裂口鲨属,化石发现于美国伊利湖南岸晚泥盆纪克利夫兰页岩中。身长约 1 米,体型似鱼雷;有一条大歪尾,不能活动的成对的胸鳍和腹鳍凭借宽阔的基部附着在身体上;另外在尾的基部还有一对小的水平鳍。裂口鲨的上颌骨由两个关节连接在颅骨上,一个是眶后关节,紧挨在眼睛后边;另一个在头骨后部,舌颌骨在这里形成颅骨与上颌背部的连接杆。这种上颌与颅骨的连接形式称为双接型,是相当原始的连接方式。裂口鲨的上颌仅由一块腰方骨组成,下颌也仅有一块骨头,称为下颌骨。牙齿中间有一个高齿尖,其两侧各有一个低齿尖,许多古老软骨鱼类的牙齿都

19、是这种原始结构。颌之后有六对鳃弓(或称鳃条) 。裂口鲨的结构在许多方面都是鲨类中原始的模式,可以认为它接近鲨类进化系统中央主干的基点,后期的鲨类可能是从这里出发沿着各个方向进化出来的,它们包括:1肋刺鲨类:双接型的颌。背鳍长,尾鳍与身体成一直线向后直伸形成尖尾(称为圆尾型) 。头后具长刺。牙齿由三个齿叶组成,两侧齿尖高。中央齿尖低;从石炭纪和二叠纪发展起来,生活在古生代晚期淡水的湖泊与河流中,是鲨类进化的侧枝。2弓鲛类:是现代鲨类(真鲨类)最早和最原始的类型。后面的牙齿不像前边的牙齿那样尖锐,呈低而宽阔的齿冠,具有压碎软体动物介壳的功能。最初出现于泥盆纪晚期,演化史经过了中生代达到新生代的开始

20、时期。3异齿鲨类:较原始的真鲨类,是弓鲛类稍有变异的后代。出现于中生代,种类较少。牙齿具有压碎的功能。4六鳃鲨类:一个较小的肉食性类群,出现于中生代,也被认为是弓鲛类与真鲨类之间的连续环节。5鼠鲨类:现代鲨类。颌的连接方式改变为舌接型,即依靠舌颌骨与头骨的后部相连接,使颌的活动性得以增强。兴起于中生代,尤其是侏罗纪。6鳐类:扁平,适于底栖生活,为高度特化了的现代鲨类。以上各目组成了软骨鱼纲中最为繁盛的一大类群一板鳃亚纲。另外一个种类不多、生活在深海中的软骨鱼类群,因其独特的自接型颌骨连接方式而被分为一个单独的亚纲一全头亚纲。银鲛类是这一亚纲的代表,其进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早期。在古生代晚期的

21、地层中还发现了数量极多的适于研磨的齿板,统称为缓齿鲨类,其亲缘关系尚不能确定。软骨鱼类一直是很成功的脊椎动物,虽然它们的种属从来不很多,但是所发展出来的类型,对其环境总是能够异常完善地适应。从泥盆纪到现代,它们一直生活在世界的各个海洋中(极少数在淡水水域) ,成功地控制着它们的对抗者,甚至压制着与它们生活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的更高级的动物类群。硬骨鱼侵入到了地球上所有的水域之中。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大小千差万别,适应性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它们的进化史波澜壮阔,各个时代的各群“名星”纷法登场,将一部进化史诗表演得像涨潮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在此我们只能粗线条地介绍一些最基本的背景和最简略的

22、框架。硬骨鱼类具有高度进步的骨化了的骨骼。头骨在外层由数量很多的骨片御接拼成一整幅复杂的图式,覆盖着头的顶部和侧面,并向后覆盖在鳃上。鳃弓由一系列以关节相连的骨链组成;整个鳃部又被一单块的骨片鳃盖骨所覆盖,因此硬骨鱼在鳃盖骨的后部活动的边缘形成鳃的单个的水流出口。硬骨鱼的喷水孔大为缩小,有的甚至消失了。大多数硬骨鱼由舌颌骨将颌骨与颅骨以舌接型的连接方式相关连。脊椎骨有一个线轴形的中心骨体,称为椎体;椎体互相关连成一条支持身体的能动的主干。椎体向上伸出棘刺,称为髓棘,尾部的椎体还向下伸出棘刺,称为脉棘;在胸部则由椎体的两侧与肋骨相关连,有一个复合的肩带,通常与头骨相连接,胸鳍也与肩带相关节。所有

23、的鳍内部均有硬骨质的鳍条支持。体外覆盖的鳞片完全骨化。原始硬骨鱼类的鳞厚重,通常呈菱形,可分为2 种类型:一种是以早期的肺鱼和总鳍鱼为代表的齿鳞;另一种是以早期的辐鳍鱼类为代表的硬鳞。随着硬骨鱼类的进化发展,鳞片的厚度逐渐减薄,最后,进步的硬骨鱼仅有一薄层骨质鳞片。原始的硬骨鱼类有具机能性的肺,但大多数硬骨鱼的肺已经转化成有助于控制浮力的鳔。硬骨鱼类的眼睛通常较大,在其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嗅觉的作用退为次要。硬骨鱼类最早出现于泥盆纪中期的淡水沉积物中。之后,它们分化为走向不同进化道路的两大类;辐鳍鱼类(亚纲)和肉鳍鱼类(亚纲) 。肉鳍亚纲包括肺鱼类和总鳍鱼类,它们在鱼类适应于水中生活的进化史上

24、是一个旁支,但是在整个脊椎动物的进化史上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这将在后面详述。在此我们仅概述一下作为硬骨鱼类构成主体的辐鳍亚纲。泥盆纪的古鳕鱼目中的鳕鳞鱼属可以说是早期硬骨鱼类最好的代表。从鳍鳞鱼型的祖先类型发展出了各种类型的辐鳍鱼类,其进化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三个次亚纲所代表,这三个次亚纲各自在总体上的形态特点,正反映了辐鳍鱼类进化的趋向。辐鳍鱼类是所有脊椎动物中最成功的水生类群,它们几乎占领了地球上水域中的所有生态位。它们种类繁多,大小千差万别,适应性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它们的进化史波澜壮阔,各个时代的各群“明星”纷纭登场,将一部鱼类进化史诗“表演”得像涨潮的大海,一

25、浪高过一浪。辐鳍鱼类在地球上的进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相应的可以由辐鳍鱼类所包括的三大类群(次亚纲)所代表,它们是原始的软骨硬鳞鱼类(软骨硬鳞鱼次亚纲) 、中间的全骨鱼类(全骨鱼次亚纲)和进步的真骨鱼类(真骨鱼次亚纲)。软骨硬鳞鱼类是最早发展出来的硬骨鱼类,它们在泥盆纪出现,在古生代晚期的二叠纪占有优势。然后,在中生代的早期和中期,全骨鱼类发展起来并取代了软骨硬鳞鱼类在水域里的地位。到现代,软骨硬鳞鱼类中只有鲟形目一个目还生存着,由分布很广的鲟鱼以及分布在北美洲和我国的白鲟为代表。全骨鱼类在三叠纪出现,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达到了进化的全盛时期,此后它们走向衰落,只有雀鳝和弓鳍鱼两个属生存到了现

26、代。造成全骨鱼类衰退的原因是真骨鱼类的兴起。最早的真骨鱼类出现于侏罗纪,从白垩纪开始直到现在,它们的家族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江河湖海里真正的“主人” 。我们现在最经常接触到的青鱼、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鲶鱼、鲈鱼、带鱼、黄花鱼、比目鱼、海马、沙丁鱼等等几乎所有的硬骨鱼类都属于真骨鱼类。在辐鳍鱼类的进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平行进化的例子,随着时间的发展有许多“情节”一再地重复出现了。例如,软骨硬鳞鱼类在二叠纪时发展出了一些体型又短又高的类型;然后在侏罗纪时,从全骨鱼类中又发展出了一些与之非常相似的种类;最后在新生代,真骨鱼类这种进化的相同模式又被重复了。这样的例子在其它方面也是不

27、胜枚举。5 讨论会这样呢?答案可能很复杂,但是生存竞争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过去到现在,鱼类之间的竞争始终是非常激烈的。由于遗传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的类型不断出现,新类型中总有一些在应付环境,以及与其它鱼类竞争方面更有优势,这样就使得整个硬骨鱼类家族呈现出不断产生出“更高级”类型的趋向。但是适应于水生生活的条件限制是非常严格的。例如,流线型的体形是快速游泳的鱼类必不可少的,而高体形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身体结构对于那些在珊瑚礁丛中生活的鱼类又特别重要。同样,巨大的嘴对于大多数肉食性鱼类来说是有优势的。因此,当更进步的鱼类替代他们那些效力较差的前辈的同时,它也面临着与前辈相同的适应问

28、题,而这些问题又都是需要以相似的方式去解决。这正是硬骨鱼类浪潮式进化模式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参考文献:2、 鱼的休眠夏眠生态掠影网站 贴友:阿猪 发贴时间: 2006-6-6 10:47:09;3、 淡水鱼类的护幼习性生态掠影网站 贴友:阿猪 发贴时间: 2006-6-6 10:45:39;4、 海产鱼类的求爱活动生态掠影网站 贴友:阿猪 发贴时间: 2006-6-2 14:20:18;5、 鱼类生殖期的搏斗习性生态掠影网站 贴友:阿猪 发贴时间: 2006-6-2 16:05:27;6、 鱼类绚丽多彩的颜色生态掠影网站 贴友:阿猪 发贴时间: 2006-5-23 10:59:16;7、 鱼类体表的色彩与生活习性生态掠影网站 贴友:阿猪 发贴时间: 2006-5-23 11:08: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