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探学生资源薄弱班级的写作教学策略回顾与反思我在七年级五班的写作教学改革初探学生资源薄弱班级的写作教学策略回顾与反思我在七年级五班的写作教学改革泸州市兰田中学微型课题学生资源薄弱班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一、学生资源的现实刚送走了毕业班,又迎来了新的一届学生。笔者任教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一流的小学毕业生几乎都被城区学校吸引去了。新生报到之后,学校又按新生资源层次分班。笔者任教的 07 级 5 班属于第三层次班级“学生资源薄弱班级” 。这个班共有新生 40 人。由来自农村普通农民家庭的和来自兰田镇上待业或无业人员的子女构成。家长接受教育的平均程度很低,最高学历也就是初中毕业;
2、经济状况普遍不佳,对子女学习方面的关注普遍存在遗憾。据班主任统计,该班学生小学毕业语文成绩人均仅有 58 分,一个最高分为 74 分,一个最低分为 46 分。通过开学第一个周的接触,发现该班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随便,习惯较差,离开了老师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不少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别字很多,有一个学生,自己的姓名就写错了两个字。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很弱,尤其是书面表达堪忧,不少人的日记差不多就只能写出一两句话,而且今天的内容几乎就是昨天内容的复制。分配到该班的学生中,有突出的不良行为表现的有三人,有较为突出的不良行为表现的四人,这是教育管理的焦点,也是语文学习的“特困户” 。二、课标教材的挑战本届新
3、生,使用的是按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这个教材,体例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设置了“综合性学习” 。将“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 ;“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这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新课题,因为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这同时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新难题,因为这种体例对城乡差异、对生源差异、对设备设施差异甚至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的差异区分度相对较大,通用性相对不够,稍有不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温立三同志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指出的潜在的危险“学生中语文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
4、向两极分化”就可能不可避免,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因此, “综合性学习”对学生资源薄弱班级的写作教学更具有猛烈的挑战性。三、三思之后的决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是国家赋予语文教育的崇高使命。一方面是
5、学生资源的薄弱,一方面是国家任务的崇高要求。怎样才能不辱使命呢?笔者着实费了思量。在反复分析班级实际和新教材实际的基础上,决定采用这样的策略:着眼于成功激励,着手于降低难度。即:以降低写作教学难度来搭建学生寻找成功信心的桥梁,推动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逐步向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靠拢。四、 “有悖常理”的措施(一)调整写作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指出,初中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了十项具体要求: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
6、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
7、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v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1.4 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习作。就笔者任教的班级而言,这十项具体要求只能分阶段实施,才可能收到实效,否则,不仅不能让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反而可能使写作教学举步维艰,导致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难以完成。因此,笔者把本班七年级的写作训练要求调整为:1.本年作文不少于 1 万字(含十二次综合性学习的作文、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作文各两次、两次平时考试作文,共二十次作文,每次最少 5 百字) ,其他练笔(日记)不少于 1 万字。
8、6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 百字的习作。全班 80以上的同学要达到这个总量要求和这个速度要求。2.就本年作文水平而言,力争 23 的学生能围绕题目写作,达到规定字数,有一定条理,基本上通顺(用期末上级统考作文结果衡量) 。3.就战术而言,以写满规定字数作为本期首要目标,让学生放胆写作;对少数特别困难的学生,只要能交作文本,能写最简单的事件即可。(二)调整写作评价的手段就作文评价而言,本年对学生平时作文的终评标准采用等级制。A等标准是:能围绕题目写作,有一定条理,有真切体验,达到规定字数,基本上文从字顺,错别字不超过三个(重复不累计) ;B 等标准:能围绕题目写作,能看出条理,有自己的体验,达到
9、规定字数,语病不多,错别字不超过五个(重复不累计) ,或者其他要求要求符合 A 等规定但字数未达标;C 等标准:4 百字以上,能围绕题目写作,能看出条理,语病不多,错别字不超过七个(重复不累计) ;以下则不打等级,师生面对面评价。就考试作文而言,半期和期末考试的作文都由另外的语文老师评阅。平时考试才由笔者用分数评价。本年集体评价作文主要找他人长处,主要学习他人优点。采用这些“有悖常理”的措施,实实在在地把作文教学的难度将到了适合学情的境地。五、一缕“初现的曙光”由于降低了难度,简化了要求,评价的导向鲜明,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被逐步调动起来,他们捕捉到的成功感觉逐步多了,这又正好反过来推动了阅读和听
10、说。根据笔者的记载,全班有 33 人达到了学年写作总量规定的要求,其余的人完成了规定总量的二分之一。有 30人报名参加了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共青团中央少年部、 语文报编辑部、 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 2004 年末共同举办的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三人获得省级三等奖。期末统考,学校统一阅卷,每一篇作文都经过两个老师独立评价(取两人分数的平均值) ,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作文情况是:得分率在 0.8(满分为 1)这段的有 4 人,在 0.7 这段的有 19 人,在0.6 这段的有 14 人,另外 3 人在 0.6 之下。笔者对返回试卷的作文逐一查阅,结论是:“23 的学生能
11、围绕题目写作,达到规定字数,有一定条理,基本上通顺”这个预期没有落空;部分学生能做到“围绕题目写作,有一定条理,有真切体验,达到规定字数,基本上文从字顺,错别字不超过三个(重复不累计) ”;评价作文的教师认真负责,给分有据,扣分有理,是公平公正的。这个成绩与第一层次的班级相比,当然有距离,但这个距离在缩短而不是扩大。但是,这毕竟是一缕“初现的曙光” ,因为这是成功的一步,它会激励学生们走向成功的第二步、第三步六、理解关注的必要学生资源薄弱班级的学生,普遍视作文为痛苦。之所以这样,可能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家庭的局限,错失了孩子潜能发展的敏感期。朱棣云同志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孩子
12、在学习写作时表现出来的差别,是由语言发展的早期造成的,也就是说,孩子在语言发展敏感期的状况,给学习写作提供了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对后续的学习意义重大。因为,错过了敏感期,很难达到原本可以达到的理想水平。 ”孩子们从“从 3 岁开始到 8 岁,正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正确提供良好的环境刺激,如多听多看、多接触、多问多说,加上适当引导,可以培养各种良好的感觉、直觉,包括语感和写作直觉。那些一上学就能写文章的孩子,就是因为发展了良好的语感和写作直觉。这些正是写作最重要的基础。 ”学生资源贫乏班级的学生的父母们,受教育的平均程度都很低,普遍都为生计而辛劳,间或还有其他障碍,也许他们原本就不
13、知朱棣云同志所讲的知识,也许即便是知道也没有时间为自己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的孩子“正确提供良好的环境刺激” 。另一个原因是与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努力程度有关系的。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不能帮助学生消除厌恶作文的情绪;教师的策略不当,不能用循序渐进的办法激励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学生的情感、态度不积极,任意流失观察、思考、表达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的理解关注非常必要。因此才满腔热忱的关注学生,千方百计地帮扶他们,让他们逐步从作文的痛苦中走出来,努力去弥补过去的欠缺。努力把教学过程和平时与学生交往的过程变成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热忱的关注,缩短了教学双方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双方的感情,也使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改正过来,为作文教学改革和学好语文创造了相应的条件。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2.温立三同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3.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4.作文写不好症结在早期 ,作者:朱棣云 中国教育报2002 年 4 月 4 日第 8 版(执笔:刘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