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崇州市蜀城中学语文组 张代琪 杨礼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原、赐、负、抑、遗、系 6 个实词。2、积累归纳与、其、归、易、告 5 个词的义项和用法。(二)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名词活用的文言现象。2、学习通过正反对比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3、对唐庄宗的评价,总结历史教训及其对人生的启示。二、教学重点:1、掌握名词活用的文言现象。2、学习通过正反对比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难点:对唐庄宗的评价,总结历史教训及其对人生的启示。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五、课时安排:2 课时六、教具准备:1、课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胶片、投影仪。2、设计本文
2、内容涉及的史实资料和重要词语、句子的简明胶片。3、课件(第二课时) 。七、教学设计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掌握名词活用的文言现象;理解原、赐、负、抑、遗、系 6 个实词,理解文意。一、课前预习:21、熟读课文成诵。2、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粗知文章大意。二、导入: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看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三、关于作者和作品(请学生回答,教师补正):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他认为编撰史书的目的是
3、“垂劝诫,示后世” 。针对薛居正编写的旧五代史的不足,他写成了新五代史 , 伶官传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伶官传序是作者为伶官传写的序言,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沈德潜对其评价极高:“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 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四、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知识目标:1、理解:原、赐、负、抑、遗、系 6 个实词。2、积累归纳:与、其、归、易、告 5 个词的义项和用法。(二)能力目标:1、掌握名词活用的文言现象。(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名词活用的文言现象。2、理解文意。五、解题(请学生回答,教师补正):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按” ,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
4、价该书内容,或者是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或者叙述作者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籍或文章的内容。本篇序论,以唐庄宗时出现的伶官之祸为事实依据,具体分析了五代时期后唐盛衰发展的过程,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告诫封建统治者要吸3取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六、整体感知课文:(一)听课文录音,全班齐读课文。(二)结合注释,解释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穿插朗读三至四遍)1、 (出示投影)辨析文章中的活用现象(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名词活用为动词盛以锦囊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活用为动词抑本其
5、成败之迹 名词活用为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名词作状语2、 (出示投影)总结归纳本文中的被动句(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 (出示投影) “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表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4、难句译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6、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4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夫: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
7、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5、学生提出本文中的疑难词句,学生共同讨论,教师解疑。七、课堂小结:本文字词句的重难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现象和上面提到的几个重要句子。八、课后作业:1、在解决字词疑难的基础上,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积累归纳:与、其、归、易、告 5 个词的义项和用法。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通过正反对比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对唐庄
8、宗的评价,总结历史教训及其对人生的启示。一、导入,明确教学目标,全班齐读全文: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本文中的名词活用的文言现象,领会了本文的大意,本节课我们学习通过正反对比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对唐庄宗的评价,总结历史教训及其对人生的启示。二、第一段分析(教师提问,学生解疑,教师指正)1、在第一段中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5盛衰之理,虽曰天下,岂非人事哉?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一句在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联系中心论点和论据,表明本文要以唐庄宗的事例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3、诵读第一段,背诵。三、第二段分析(教师提问,学生解疑,教师指正)1、文章第二段
9、可分为几个层次?两个。2、晋王临终前的遗言是什么? 赐三矢,交待三大仇家3、庄宗的态度和行动是什么?从那些动词可以看出来?试简单分析。庄宗谨领父命,时刻牢记于心,努力实现。受、藏、请、盛、前驱、纳【教师结合“庄宗(李存勖)大事年表”第一点解释庄宗努力的情况】4、庄宗的努力收到了何种效果?取得巨大成功。5、诵读第三自然段,根据层次背诵。四、结合“庄宗(李存勖)大事年表”和“伶官传云”,学习第三段(教师提问,学生解疑,教师指正)61、结合“庄宗(李存勖)大事年表”,请在文章中找到每件事的原句。并解释“伶官传云”,了解史实。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2、作者征对唐庄宗前后两
10、种迥然不同的境况,分别发出怎样的慨叹?可谓壮哉!何其衰也?3、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背诵本段。“可谓壮哉!”之前读的急促、有力,体现庄宗慷慨英武,“可谓壮哉!”之“壮”重读,铿锵有力。“可谓壮哉!”之后语速放缓,读出惋惜、哀伤语气,“何其衰也”之“衰”轻读。五、第四段分析(教师提问,学生解疑,教师指正)1、庄宗从继晋王位到灭梁称帝用了 16 年,而即位 3 年就死于乱军之中,这是为什么?请在第四段中找到全文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结论已经出来,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重点强调“逸豫可以亡身”,并且照应开头。3、背诵第四段。六、听课文录音,总结全文(详见板书设计):7全文以“盛”、
11、“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第四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得出论断,最后专门强调“逸豫可以亡身”,引人警醒。七、拓展:1、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2、结合史实和人生体验谈谈你对这些名句警句的看法。八、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读后感。板书设计盛 晋王赐三矢,交待三大仇家衰 天命 得天下 盛 可谓壮哉之 人事 庄宗领父命,取得巨大成功 忧劳可以兴国 祸患常积于忽微理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智勇多困于所溺失天下 乱者四应 衰 何其衰也身死国灭8教学
12、反思:本课时间安排较为合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文言语法现象,掌握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学习古文的目的是强调其经典性,古人通过仔细思索,所得出的人生普遍哲理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唐庄宗的评价,总结出历史教训及其对人生的启示,这点学生容易领会。但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太少,因此对于一些史料的理解有些吃力。 附录:一、庄宗(李存勖)大事年表:1、908 年,其父晋王李克用去世。李存勖继位于太原,时年 24 岁。其后数年屡败梁军。2、912 年,晋攻燕,逼近幽州城下。次年攻破幽州,擒刘仁恭父子,庄宗时年 29 岁。3、923 年,晋灭梁,梁君臣自杀。李存勖即皇帝位,时年 39 岁。4、926 年,皇甫晖作乱,李嗣源叛。伶人郭从谦也作乱,庄宗中流矢而死,时年 42 岁。二、伶官传云:“庄公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长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