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包括选修_非常详细).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853928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9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包括选修_非常详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包括选修_非常详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包括选修_非常详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包括选修_非常详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包括选修_非常详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考点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 (1)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权利:在诸侯国的世袭统治权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局限: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后来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情形,周天子权威受到削弱。 (2) 宗法制:含 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核 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其最大特点) ,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作 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

2、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1. “始皇帝”的来历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诸多规定形成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2.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1)措施: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左右两员);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地方:郡县制形成和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构 成 :郡县(少数民族地区的“道” )乡、里及亭(治安、公文传递)特 点:中央垂直管理;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影 响

3、: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岭南和西南夷地区设置机构或任命官吏修建直道(九原到甘泉)、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2)影响: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大大加强影响: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

4、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2考点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1)“汉承秦制”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中央:设中朝(内朝) ,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后期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2.唐:三省六部制评价: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有所分散,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3.宋朝: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相当于宰相;设“参知政事

5、”,作为副宰相,分散宰相的权力。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有时也是为了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4.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省制。内容: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十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中央对行省的控制: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

6、监督,省官互迁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省制奠定了基础。5.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先秦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的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 ,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

7、级,成为授官的依据。“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开始实行。积极: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3考点 4、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 能 正 式 统 帅 六 部 , 是 君 主 专 制 强 化 的 产

8、物二、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军机处雍正帝; 目的:开始处理西北军务,后来发展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跪笔受录; 影响: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密折制度: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中央的政治权力因这种制度而更为集中评价:清代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三、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促进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消极作用: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

9、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第二单元 古代 中国的经济 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耕作技术的进步原始阶段:“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牛耕和铁农具出现;(私田大量出现;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生产单位)汉代:(西汉)牛耕普及,铁农具数量大大超越前代;曲柄锄、大镰;耦犁(二牛抬扛)发展至(东汉)一牛挽犁唐代:曲辕犁(重大改进)二、主要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战国时期:李冰都江堰(秦国拥有

10、) ;郑国 郑国渠;(秦国拥有)两汉时期:关中“井渠” (坎儿井)王景治黄(东汉)唐代:设专职官员渠堰使【灌排工具改进】: 春秋:戽斗、桔槔三国:翻车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三、土地制度商 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时期: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 “海禁”政策 4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A、春秋时期私田开垦;B、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类型

11、: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均田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D、土地兼并带来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北魏、唐前期曾实行均田制,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历代农民“平均的思想;近代解决土地的方案:孙中山、共产党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点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特征: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二、主要成就考点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发展概况: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甲骨卜辞的资料表明)西周时期,

12、流通骨贝和铜贝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 ,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时期 纺织业 冶金业、冶铁业 制瓷业新石器 技术萌芽;人工育蚕 (麻、葛、蚕、丝)冶金业:小件铜器 彩陶、釉陶商周 甲骨文中已有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国有六职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春秋战国 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春秋晚期:人工炼铁战国:炼钢和

13、淬火工艺秦汉南北朝汉代:纺织花色品种多;织成的花纹有立体感,层次分明;素纱禅衣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汉:汉武帝铁业官营;用煤燃料;鼓风:人力皮囊畜力水力(水排)东汉:南阳杜诗创造水排南北朝:灌钢法陶发展到瓷;出现青瓷(东汉)隋唐 官营规模大;民间纺织品数量多,私营作坊出现,行业独立;青瓷、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宋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北宋:以煤做燃料冶铁的准确记载五大名窑明清 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出现雇工和劳动力市场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登峰造极5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会馆(与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商帮(晋商、徽

14、商)二、 “市”的发展:秦代:商品明码标价;汉代:专门管理机构,长安 9 市;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 “草市” ,及“草市尉”一职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宋代: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草市具备比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明清:商业区繁华三、商业都会: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商业集中趋势的出现;汉朝:都市商业集中(车水马龙)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王莽时期:五都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标志) ;唐朝:长安、洛阳、广陵、杭州、湖州、扬州宋朝:汴京(夜市、晓市) ,定时庙会集市;清朝:苏州(甲于天下) ,盛泽镇;四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15、)四、特征:商业起源很早并且不断发展;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商人社会地位低下。考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含义:重视发展农业,严格限制商业和工商业的发展(2)确立及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年: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时: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唐代仍然执行西汉时开始的商人不得为官的制度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政策(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4)实行的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是各国

16、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是决定因素(5)影响:积极性:一定程度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消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定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3)表现: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则严加禁止清朝顺治年间颁布了“海禁令” “迁海令” (强迫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雍正时期,允许浙江

17、“一体贸易”乾隆时期,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是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任然禁止)(2)评价: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消极:“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二、 【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时间: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机户”出资经营, “机匠”计工受值(2)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产生标志:必修二

18、探究:我国古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农业经济: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6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古代商业: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手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受官府垄断;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加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古代手工业:手工业发展与农业紧密结合,并且受到农业的制约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

19、私营、家庭手工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官营手工业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统治者在政策上一贯影响,导致手工业发展具有落后性,规模有限.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 1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1)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各国并存,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专制政策;各诸侯国招揽人才,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思想文化:私学兴办, 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2)诸子百家及代表 【儒家】: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学说,政治: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

20、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孟子:提倡“仁政”学说。他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荀子:战国末期,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 ,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

21、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就叫“齐物“。要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2、,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韩非:战国末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 “术” 、 “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作用: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人物:孔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7【墨家】墨翟:战国初期,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

23、和自我牺牲精神。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3)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考点 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时代背景: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

24、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更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2、董仲舒思想内容:提出“天下一统”和“儒学独尊”主张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思想 加强君权的需要和 “实施德教”学说-继续发挥儒学的民本思想3、独尊儒术的措施(1)从儒生中选拔官吏(2)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5、太学

25、创立的影响: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人仕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考点 3 宋明理学一、定义: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 ,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 “二

26、程”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在理气关系方面,朱熹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的思想.理比气更根本,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学的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朱熹还强调,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以道统论为依据、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朱熹

27、将大学 、 中庸与论语 、 孟子集为四书 ,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陆王心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陆九渊(南宋):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 ,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发明本心” , 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王守仁(明代) ,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心;

28、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由于人人都有良知,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 ;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三.影响:8 积极: 和谐意识、道德价值、个人自觉,对塑造大丈夫性格乃至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考点 4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产生条件: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明朝灭亡,促使反思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文: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自由;二、思想家及主张思想 著作李贽(明)号卓吾反对

29、“存天理,灭人欲”:“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反对权威: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4)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焚书藏书黄宗羲(明末清初)号梨洲猛烈批判君主专制,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学校就成了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建立“天下之法”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明末清初)亭林先生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主张经世致用,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注重实学(3)批判君主专制,主

30、张“众治” ,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梁启超把顾炎武的上述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明末清初)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3)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巅峰, “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船山遗书三、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发展:运用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猛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工商业的发展四、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君

31、主专制政体的压制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技 与文化考点 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在西汉时期是并行使用的。东汉时蔡伦“蔡侯纸” 。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指南针】: 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仪器称做“司南”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指南鱼沈括梦溪笔录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萍洲可谈 “舟师”夜晚观星,白昼观日,如果是阴天,则依靠“指南针”辨别方向。南宋的梦粱录 “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记载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事林广记中介绍了木

32、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中国的指南针在 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火药】: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9明代: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印刷术】:唐:雕版印刷, 金刚经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

33、上的一大革命。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旌德县志 。明代中期:运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代编订的古今图书集成 。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1450 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制书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根本原因)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

34、正常交流。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3、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如重实用性而少理论探讨)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导语: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是被马克思称之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被培根称之为“曾改变的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考点 2 中国古代的艺术【汉字】: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成熟商代甲骨文 西周“金文” 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 小篆 ;后出现“ 隶书 ”。 汉末: 楷书 (也称正书、真书); 草书晋代: 行书 开始盛行书法家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 “书圣” 丧乱帖唐代欧阳询、颜

35、真卿、柳公权玄秘塔碑 ,他们创立了 楷书 中的欧体、颜体、柳体;而怀素、张旭的 狂草 。 宋代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以行书名世。 元代:赵孟頫汉汲黯传,创赵体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绘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创作上,山水画家往往注 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文人画,又称做“士大夫画” ,在创作上强调

36、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京剧】前身: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形成: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徽戏进京是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三庆班” 、 “四喜” 、 “和春” 、 “春台”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汉调进京,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角色的行当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

37、旦、净、丑四大行。考点 3 古代中国的文学一、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 500 年间的 305 首诗歌。 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雅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的忧虑与不满;颂歌颂祖先和当权者的功德。影响:它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二、楚辞楚辞于公元前 4 世纪在南方楚国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句式较为灵活,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10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三、汉赋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

38、用的文体。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这一时期赋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赋作篇幅较长,以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东汉后期,大赋渐少,各种短篇的小赋兴起。这些小赋摆脱了大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四、唐诗繁荣原因:国家统一、强盛 ;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确立“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诗圣”杜甫处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由于经历了太多的离乱与漂泊,其诗作更多地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

39、诗风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杜诗被后人称做“诗史” 。五、宋词唐代,民间就已出现这种能够合乐歌唱、句子长短不一的词,号为“曲子词” 。北宋柳永(婉约)以切身的感受入词,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铺叙绘写,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由于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柳词在宋元时代流播最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苏轼(豪放)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从“樽前” 、 “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的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的影响,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低迷感伤的情绪,但却如实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李清照(婉约)是一位

40、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的女词人,在她的作品中,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南宋辛弃疾(豪放)辛弃疾以其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六、元曲(包括元代散曲和元代杂剧)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散曲的兴起,是诗体的一次解放。散曲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使时人耳目一新,逐步占据文坛的重要位置。元杂剧是

41、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中国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也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起来。当时,在城市里有了杂剧及其他各种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时人称之为“瓦肆”或“勾栏”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一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七、明清小说背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历程:元末明

42、初,在宋元话本体裁的基础上,产生了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明代短篇白话小说对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的描绘更加精练和精彩。清代小说在描摹人生世情方面有更为成功的表现晚清的小说创作与近代政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五单元 古代中国的人物【秦始皇】一、统一六国(一)统一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商鞅变法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2、主观条件: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

43、才,谋略正确 11(二)统一的过程:韩、赵、楚、燕、齐(三)统一的作用1.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条件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一)政治上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二)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筑长城 (作用: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三)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作用: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四)文化上统一文字 (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五)交通上修驰道直道、统一车轨、开灵渠 (作用: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六)暴政总体评价:

4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统一中国,结束可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唐太宗】类别 主要措施政治:清明 1、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2、革新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3、慎用刑法 4、吸取隋亡的教训经济:恢复和发展 1、赋税:轻徭薄赋 2、民本:爱惜民力, “存百姓” 3、作风:戒奢从俭思想教育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政策1、战而后和:攻灭东突厥,

45、广设羁麋府州;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2、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与吐蕃的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对外关系:友好态度;开放政策、兼收并蓄方针;1、交往国家有七十多个;2、官方机构:鸿胪寺3、积极友好的政策:鼓励外国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4、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开明的宗教政策 (玄奘西游;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评价: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

46、基础。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康熙帝】类别 主要内容 意义平定三藩之乱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统一台湾 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平定噶尔丹叛乱 打击了新疆、蒙

47、古分裂力量崇尚儒家文化 加强了民族团结巩固统一国家加强蒙藏民族团结(多伦、四大活 既保护佛教,尊重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12佛) 巩固统治,并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主权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1689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评价: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 (5 分)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 分)【孔子】一、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

48、田制瓦解。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2.核心内容“礼”的思想:克己复礼(周礼) ,恢复社会秩序。(2) “仁”的思想:(统治阶级)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中庸之道: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和而不同)3.意义(1)积极意义: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人民;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 (2 )消极影响:仁必须与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服务,带有局限性和封建性,阻碍了社会的前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二、万世师表为楷模孔子的教育活动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 ,而且要培养成“君子”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三、恩泽后世千古传孔子的巨大影响1.对中国:政治上:孔子“为政以德”等政治思想,对缓解阶级矛盾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这对后世统治阶级在治国政策和方针上有着很大的影响;思想上: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 “仁” 、 “礼” 、 “中庸”等学说构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