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词三首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认识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时间: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牧童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
2、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2.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3.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知诗人,解诗题)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3、 师范读。三、理解第一、二句诗。(抓字眼,明诗意)(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1.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
3、是)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2.指导朗读。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
4、!(全班齐读)四、理解第二句诗。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声)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6.是啊!晚风中的牧
5、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五、理解三、四句诗。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2.相机教学 “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
6、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
7、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六、小练笔。(多诵读,悟情感)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2.生动笔。3.交流。七、指导背诵。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
8、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九、布置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2.背诵牧童。十、板书: 牧童悠闲、自由自在、快乐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舟过安仁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4、教师诵读全诗。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2、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
9、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4、指名朗读,注意正音。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2、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1、感悟童心:(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指名读。全班读。(3)走近诗人的内心: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预设:闲适的、
10、愉快的、兴奋的)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五、背诵古诗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六、课后延伸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 图。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童心飞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一、介绍词牌名。1、清平乐 “乐” 音 yu,可见它是可以用来咏唱的。学完以后我们可以来唱一唱。2、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3、指名读词,注意读准“
11、剥”bo 音。二、抓字眼,明词大意。1、指名读词,理解词的大概意思。2、指名学生说一说词的大意。初步理解“茅檐”“吴音”(“醉”“相媚“相媚好”“ 喜”“无赖”。3、大家看这首词,只有多少字?这些字词都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可见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如果去掉开头写景的两句,这首词后面有多少字?透过简洁的文字,诗人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学生交流,再次读词。)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1、我们都说“题是文眼睛” ,那么这首词的“眼睛”是什么?理解“居”。2、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3、这是怎样的一户人 4、如果说一处的人物就是一枚珍珠,词人用哪
12、一个道具串成了这枚闪亮的“珠琏”?(板书:溪 出示课文插图,指导读图。)4、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你能不能将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看看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语来写的?(指名回答:板书(醉=喜)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我们来看看翁媪“喜”从何来?四、牵引“醉 ”线,分层解读1、陶醉在美酒和美景中在古时候,很多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丛酒出,所以就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2、在这里,“醉” 可以理解成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学生交流)“醉里吴音相媚好” ,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
13、亲热唠嗑,说着贴心话的样子。理解“吴音”,出示吴文化 中的吴方言分布图,找到江西上饶,了解“吴侬软语”。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3、句式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 ”,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4、学生自由交流。5、指名谈一谈。6、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啊。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微笑,留到以后做坐着摇椅慢慢聊。”7、“这么多年,你跟我在一起受苦了。现在孩子们大了,咱们俩可以好好地享享清福了。”看,孩子们在干什么呢?翁媪是怎样夸儿子们的?(学生交流。)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理解。1)翁喝了
14、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家?居住得怎样?住在哪儿?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4)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又是怎样的表情?(学生交流)8、这些是翁媪眼中的儿子,让我们也来端详端详老爷爷、老奶奶的三个儿子,想象一下: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交流)8、理解“无赖” 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媪喜笑颜开:“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可真是个机灵鬼。”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9、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小儿
15、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去了,可真是个精灵鬼。指导学生读图:小儿在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可能还会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 ”,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 小儿”吗?为什么?(学生交流)10、看到“莲蓬”,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图)想象小溪里的荷花,看图进行说话练习: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淌,小鱼儿在溪水里追逐嬉戏。小溪里的荷叶像(舞女的裙),又像是(一顶顶绿伞)。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
16、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花瓣已经落了,硕大的莲蓬随风起舞);还有的(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时,一些小蜻蜓飞来了,停在了刚刚长出来荷叶上面(学生交流)这使你想起哪些诗来?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居住在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于是免不了要问上一句“白发谁家翁媪?”就让我们来问一问。五、综合探究:这一家老小住在低矮的茅屋里,风一来,茅草就会被风刮走,冬天就更冷了,日子应该说过得很不容易。可是,你看他们怡然自得,其乐融融,这是为
17、什么呢?(学生交流)3、让我们一起来陶醉一番,陶醉在乡村的美景中,陶醉在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之中。(齐声诵读,然后背诵。)六、板书: 翁媪 相媚好(醉=喜)清 大儿 锄豆 安居平 村居 中儿 织鸡笼 乐yu bo 业乐 小儿 剥莲蓬 七、课后练习:5.古诗词三首一、看拼音写词语。m tn su y j ln lin pn( ) ( ) ( ) ( ) 二、 、给黑体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笛弄晚风三四声。 ( )笛声逗弄晚风。牧童的笛声在晚风中时续时断,随风飘扬。2最喜小儿亡赖。 ( )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游手好闲。顽皮、淘气。3怪生无雨都张伞。 ( )怪不得。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责怪、怪罪两小孩。三
18、、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1 “清平乐”的“乐”读 yu。 ( )2这三首诗都是叙事诗。 ( )3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的“六七里” “三四声”与“一叶渔船两小童。 ”一句中的“一叶” “两小童”一样,都是确指的数字。 ( )4 “不脱蓑衣卧明月”是指牧童连衣服都来不及脱,倒下便睡,一直睡到月上中天。 ( ) 5 “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指作者在酒醉之中听到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相互逗趣、取乐。 ( )四 、 先 解 释 加 粗 字 词 , 再 写 出 诗 句 意 思 。 1 草 铺 横 野 六 七 里 , 笛 弄 晚 风 三 四 声 。 横野:_ 弄:_ 句意:_
19、_。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喜:_ 亡:_句意:_ _。五、填空。1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词的作者依次是-。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都是 -。2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_代词作家。 “清平乐”是_, “村居”是_。读诗句,我们似乎可以听到_,带着醉意在溪边的茅屋里相互逗趣、取乐,看到他们的大儿子_,半大的孩子_,最小的孩子_,真是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图。六、把下面的诗句分成两类,将序号写在横线上。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3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5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描写儿童有趣的生活:_。描写乡村美丽的春景:_。 七、读懂池上 ,然后填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1这手诗描述的是一个小孩_,自以为没人知晓,却不知道小船在水面上荡开浮萍,留下长长的水痕的事。2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着( )的思想感情。谴责小孩头采白莲。 喜爱小孩的天真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