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ppt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5849950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2.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职业病危害因素 识别、评价与控制,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叶明宪 ,一、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 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健康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二、我国职业病发病的形势与特点,1、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由于职业健康监护覆盖率很低,实际发生病例数可达100万例。 近15年平均每年新发尘肺病人1万例。 尘肺发病特点:尘肺发病工龄缩短。根据2007年报告,新病例实际接尘工龄不足10年的有2,331例,占尘肺新病例数的21.26%,其中实际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有1,017例,占9.28%,

2、实际接尘工龄不足2年的有125例,占1.14%。 2000年以后才开始接尘的新病例有686例,其中70例实际接尘工龄不足2年,占2000年以后开始接尘新病例的10.20%。,2009年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272起,中毒552例,死亡21例,病死率为3.80%。其中包括重大职业中毒18起,中毒188例,死亡21例,病死率为11.17%。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近50种,引起中毒例数最多的物质为一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冶金、煤炭、建设和建材行业。66.74%的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发生在小型企业。 2009年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912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

3、其化合物,分别为1082例(占56.59%)、208例(占10.88%)和165例(占8.63%),主要分布在冶金、有色金属和机械行业。,2、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 从煤炭、冶金、化工、建筑等传统工业,到汽车制造、医药、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都不同程度存在职业病危害。 我国职业病名单规定的职业病涉及粉尘、急慢性化学中毒、职业肿瘤、职业传染病等10大类115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的工业生产中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达133种。 我国各类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 职业病危害也突出地反映在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 。,3、职业病

4、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在引进境外投资和技术时,一些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生产企业和工艺技术由境外向境内转移。 境内也普遍存在职业危害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转移。 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的情况。 我国有近2亿农业劳动力,其中相当部分人从事有毒害作业。 由于劳动关系不固定,农民工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4、职业危害后果严重 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其危害往往被忽视。 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潜伏期较长,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疗,病死率高。以尘肺为例,潜伏期可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屡屡发生的尘

5、肺病、正己烷中毒、三氯甲烷中毒、二氯乙烷中毒、镉中毒等群发性职业病事件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农民工家庭因职业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大量存在,职业病危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一些国家以中国的产品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劳动保护措施为理由,抵制中国产品出口,影响国际贸易 此外,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职业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间接损失2000亿。,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一)何谓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在职业卫生工作中,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环境检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把某建设项

6、目或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也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其目的在于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形式、存在浓度(强度)、危害程度等,为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劳动者健康监护、以及研究应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控制措施等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也是检查考核职业卫生工作者综合技术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工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项目、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接触的有害物质越来越多。据最新报道,全世界新化学品每年以2万种的速度猛增。面对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工业世界,职业卫生工作者面临的

7、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认识。只有通过有害因素的识别,才能进一步对有害因素进行认识,也才能加强对有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所以,对职业卫生工作者来说,无论是从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还是从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评价等工作都离不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因此,“识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灵魂”,是实施职业病危害评价与控制工作的前提。,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可分为:1 定性识别是识别的基础,多用于全面识别。定量识别进一步明确其危害程度,是风险评价的基础。,(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定义与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 occupational hazard f

8、actors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通常分为三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按来源分类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射频辐射、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等。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3) 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体等。,2. 劳动过

9、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职业性精神(心理)紧张;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危害。注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按所致职业病种类的分类根据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 按所致职业病的种类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生产

10、性粉尘; 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线; 有毒化学物质;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则,1 全面识别原则一般来讲,某种工作场所所包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比较单纯的。而对于一个建设项目,特别是工艺复杂的建设项目,其整个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娴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职业卫生、卫生工程、卫生检验等,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工业技术常识。在识别过程中,首先应遵守全面识

11、别的原则,从建设项目工程内容、工艺流程、流料流程、维修检修等多方面入手,逐一识别,分类列出,然后对因素的危害程度作出进一步的识别。不仅要识别正常生产、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还应分析开车、停车、检修及事故等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偶发性职业病危害因素。,2 主次分明原则全面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遗漏。而筛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则是为了去粗取精,抓住重点。在工作中,对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也是为了筛选重点,抓住起主导作用的危害因素。此外,每一种危害因素因其自身的理化特性、毒性、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浓度(强度)及接触机会等的不同,对作业

12、人员的危害程度相差甚远。因此,在识别过程中应做到主次分明,避免面面俱到,分散精力。,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在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定性识别后,通常还需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量识别。通过现场采样分析,进一步判断其是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以此作为评价工作场所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的客观指标。,(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类比法、资料复用法、经验法、检查表法、工程分析法和实测法等。事实上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扬长避短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1 类比法类比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

13、现有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资料进行类推的识别方法。类比法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最常用的识别方法。优点是通过对类比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和实际检测后,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直观定性和定量描述。缺点是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因可能存在的生产规模、工艺路线、生产设备等差别,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的差异。,2 资料复用法资料复用法是利用已完成的同类调查,或从文献中检索到的同类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资料进行类比分析、定量和定性识别的方法。该法属于文献资料类比的范畴,具有简便易行等优点,但可靠性和准确性难以控制。,经验法经验法是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借助自身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作场所

14、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工作场所的识别。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识别准确性受评价人员知识面、经验和资料的限制,易出现遗漏和偏差。为弥补上述不足,可采用召开专家座谈会的方式交流意见、集思广义,使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结果更加全面、可靠。即“专家权重法”,4 检查表法为了系统地识别工厂、车间、工段或装置、设备以及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事先将要检查的内容,以提问方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系统检查的方法叫检查表法。它的应用可克服其它方法不系统、不全面、重点不突出等缺点,作为一种定性识别的方法有着广泛的用途。缺点是检查表的通用性差,对

15、于不同行业、不同工艺的项目需要编制不同内容的检查表,且编制一张完整有效的检查表技术难度较大。该法适用于对传统行业传统工艺项目的识别,并应结合经验法一同使用。,5 工程分析法工程分析法是对识别对象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反应原理、所选原辅材料及其所含有毒杂质的名称、含量等进行分析,推测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建设项目,找不到类比对象与类比资料时,利用工程分析法来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最有说服力。,6 实测法实测法是采用仪器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采样分析的方法。可用于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量识别;也可用于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性识别;可用于建设项目职业

16、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与评价;同样也可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实测法所得结果客观真实,往往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结论和卫生监督结论的重要依据。缺点是投入的人力、物力大、时间长,测定项目不全或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时易导致识别结论的错误或遗漏。,7 理论推算法理论推算法是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识别的方法。利用有害物扩散的物理化学原理,或噪声、电磁场等物理因素传播与叠加原理定量推算有害物存在浓度(强度)。如利用毒物扩散数学模型可预测与毒物散发源一定距离的某工作地点的毒物浓度,可利用噪声叠加原理预测工房内增加噪声源后噪声强度的变化。该方法是风险评价中最基础的方法。,

17、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程序,所使用的原材料,生产环境与劳动组织,产品与副产品、中间产品,工艺流程与设备,维修与异常情况,(五)特殊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仅涉及在正常生产状态下的识别。事实上有些职业病发病原因并非正常工作状况所致,特别是许多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都发生在非正常生产情况下。据调查资料揭示,我国近年来硫化氢和一氧化碳急性职业中毒事故频发,究其原因,50以上发生在密闭空间作业。此外,还有很多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在生产线(装置)异常开车、停车和设备维修等情况下。因此,特殊情况下、特殊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十分重要的,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一、密闭空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8、 1 定义: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2 密闭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密闭空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主要表现在缺氧窒息和急性职业中毒两方面。 1) 缺氧窒息 密闭空间在通风不良状况下,下列原因可能导致空气中氧气浓度下降: 可能残留的化学物质或容器壁本身的氧化反应导致对空气中氧的消耗; 微生物的作用导致空间内氧浓度降低; 氮气吹扫置换后残留比例过大; 劳动者在密闭空间中从事电焊、动火等耗氧作业; 工作人员置留时间过长,自身耗氧导致空间内氧浓度降低。,2)

19、 急性职业中毒密闭空间中有毒物质可由下列原因产生:盛装有毒物质的罐槽等容器未能彻底清洗,残留液体蒸发,或残留气体未被吹扫置换; 密闭空间内残留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化学毒物的聚集; 密闭空间内残留化学物质吸潮后产生有毒物质; 密闭空间内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如硫化氢、氨气等有毒物质; 密闭空间内进行电焊等维修作业产生高浓度的氮氧化物; 密闭空间内进行油漆作业产生大量的有机溶剂气体; 周围比重较大的有毒气体向密闭空间内聚集。,二、异常运转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一)试生产阶段在生产线(装置)试生产或调试期间,往往存在特殊的职业病危害问题,许多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就发生在此阶段。试生产或调试期间

20、职业病危害识别应充分考虑装置泄漏、仪表失灵、连锁装置异常、卫生防护设施运转不正常等异常情况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问题。应做好应急救援预案和个人防护。,(二)异常开车与停车在生产线(装置)异常开车、停车,或紧急停车情况下,往往会导致生产工艺参数的波动,从而导致一些非正常生产情况下的职业病危害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应根据建设项目生产装置、工艺流程等情况具体分析。特别是连续生产的化工企业,必须配备必要的泄险容器和设备。对异常开车、停车,或紧急停车情况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应充分考虑装置在紧急情况下安全处置能力和防护设施的承受能力问题,根据各种假设的异常情况逐项排查,全面识别。 (三)设备事故某些设备事

21、故往往伴随有毒物质的异常泄漏与扩散,成为导致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重点予以辨识。通过查阅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价报告,找出设备事故的类型及可能导致的毒物泄漏与扩散情况,并用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如有毒气体半球扩散数学模型)等评估事故导致有毒物质泄漏影响的范围与现场浓度(即定量识别),为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供依据。,三、维修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随着生产装置技术进步,自动化、密闭化程度的增高,很多生产装置在正常生产工况下职业病危害能基本得到控制,但是在设备装置维修时却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职业病危害问题。如目前现代化的燃煤火力发电厂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和粉尘职业病危害基本得到了控制

22、。但在设备维修过程中,还存在锅炉维修时矽尘、氢氟酸、亚硝酸、放射线和高温等多种较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因此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应予重视。,四、项目建设期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目前法规规定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范围没有包括建设项目建设期间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事实上任何项目在建设期间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问题,甚至某些项目职业病危害主要集中在建设期。如水电站的建设,在勘探、建设期间存在较为严重的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等职业病危害,而进入运行期后职业病危害因素则大为减少。可见,建设项目建设期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防护仍然是职业卫生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示例,类比法在某

23、扩建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中的应用 (一)建设项目概况某化工企业为满足市场对SBS弹性体需求,拟在目前年产5万吨的基础上再建一套设备工艺完全相同的年产5万吨生产装置,使产能扩大一倍。 (二)确定类比对象根据类比对象相似性原则,该企业已建SBS生产装置是最好的类比对象。类比对象的地理位置、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产量均相同,因此类比对象的可比性极好。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类比对象。因此应对两者的异同点作系统的比较,特别是要对不同点的可比性作详尽的论证。如可论证拟建项目设备更先进、防护设施效果更好,工作环境中有害物浓度可能比类比对象更低,则确定此项目资料作类比对象仍有较好的可比性。

24、,类比对象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 类比对象工艺流程SBS干胶及SBS充油胶是以丁二烯及苯乙烯为原料,环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活化剂,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四氯化硅为偶合剂,经三步法反应后加入终止剂和防老剂而制得。经凝聚、挤压脱水、膨胀干燥、闪蒸脱水、切粒、包装等后处理可制得SBS成品干胶产品。 2. 类比对象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 聚合工段聚合反应在聚合釜中进行。物料均由管道和工业泵密封输送。但在局部地点有物料泄压与排空,因此存在环已烷、苯乙烯、丁二烯及其它烃类危害因素。此外,聚合出胶双螺杆泵和聚合离心泵产生高强度的噪声。,(2) 凝聚工段聚合后的胶液进胶液罐搅拌混匀,再经胶液泵送入凝聚釜,

25、通入热水及气提,溶剂环已烷被蒸出,脱除溶剂的高聚物在此形成胶粒,和热水一起用胶粒水泵送至后处理工号。此过程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环己烷、丁二烯、苯乙烯及其它烃类等。 (3) 后处理工段从凝聚送来的胶粒进入挤压脱水机进行挤压脱水,然后进入膨胀干燥机、膨胀闪蒸、切粒、包装等。该工段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高温、SBS粉尘及振动等。其中产生粉尘的岗位有搅拌式干燥器、包装机、干燥箱出料口。,综上所述,通过类比分析确定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环己烷、丁二烯、苯乙烯、四氢呋喃、四氯化硅、烃类、SBS粉尘、高温、噪声及振动等。在定性识别后,再以现场监测手段进行定量识别,最后以此数据来类

26、比预测拟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情况。,工程分析法在新建焚烧炉危害因素识别中的应用,(一)建设项目概况某城市为集中处理医用垃圾,拟新建一座一体化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站。技术方案选定一台一体化双台式ECO热氧化器和配套的废弃物转运、烟气净化等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固体废物装满第一燃室后,以燃料点燃废物。78分钟后第一燃室温度可达500600,自动停止供燃料。废物在缺氧条件下自燃裂解,产生的气体经烟道进入第二燃室,有毒气体和碳粒在高温下全部分解燃烧。由计算机控制热氧过程,整个过程需要持续810小时。,(二)工程分析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 有毒气体的产生医疗废弃物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含有各类生物性有机物、

27、塑料、玻璃、金属等。燃料采用柴油或汽油,在热氧化燃烧时,废弃物中的硫、氮、氯等元素生成二氧化硫,氯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在一级燃烧时,温度控制在500左右。由于缺氧燃烧,因此将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少量的硫化氢产生。 由于采用汽油和柴油作燃料,因此会存在汽油和柴油的职业病危害。废弃物中含有金属类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熔化,产生金属烟雾污染环境,因此可能存在汞、镉、铅等重金属职业危害。此外,含氯有机物在燃烧时生成二恶英类物质。二恶英类物质是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总称,属强致癌物。,2. 粉尘的产生在一级燃烧时,由于燃烧不充分,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烟尘。此外,如果炉体密封不好,

28、粉尘将污染车间空气。 3. 噪声的产生机械设备在工作时均产生程度不同的噪声,其中引风机、水泵和运输车辆将产生高强度的噪声。 4. 高温的产生废弃物氧化燃烧产生高温,炉体及管道将产生强辐射热,如果热量得不到及时的散发,可形成高温作业环境。 5. 病源微生物的污染来自医院医疗废弃物的病源体(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在收集,运输,贮藏过程中都有可能污染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带来职业危害。,通过上述工程分析,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氧化硫,氯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恶英、汞、镉、铅等重金属,焚烧物粉尘、高温、噪声和病源微生物等。,实测法在有机气体组分识别中的应用,(一)建设项目概

29、况与工艺流程某企业投资新建了一条钢制板式散热器生产线,拟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该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对流片生产线、连续冲压成型与焊接生产线、涂装生产线和包装线。其中涂装生产线生产工艺为:首先将散热器经过表面脱脂、喷淋漂洗、钝化处理后、再通过自泳漆和后处理固化等工序。后处理工序主要是喷涂后处理剂,供货商提供的后处理剂配方是水、异丙醇、胶黏剂等。,(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程根据供应商提供的资料对后处理岗位有毒物质仅能识别出异丙醇一种有毒气体,但在气相色谱定量检测时发现多个未知有机物色谱峰。于是对空气样品进一步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定量分析,发现空气样品中除含有较高浓度的异丙醇外,还含有较

30、高浓度的丙醇和丁醇等。可见实测法能弥补其它识别方法的不足。,理论推算法在扩建项目噪声危害识别中的应用,在改扩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可以利用噪声叠加后的强度理论推算方法,预测竣工投产后噪声强度。对于一些高毒作业场所,如液氯罐、氨罐等泄漏后的危害区域或浓度分布情况,可以用有毒气体半球扩散模型进行定量预测。上述方法均属定量识别范畴。,五、职业病危害评价,(一)评价依据,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江苏省职业病防治条例 等,2、标准、规范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

31、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人个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等,2、标准、规范 机械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 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 电子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 制浆造纸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 平板玻璃工厂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 塑料制品加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等,评价,将定性、定量识别结果对照相应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评价 评价过程中须

32、注意应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现行、有效,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OELs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

33、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 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超限倍数: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工作场所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 工作地点 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作业地点。 化学有害因素 本标准所指化学有害因素除包括化学物质、粉尘外,还包括生物因素。 总粉尘 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技术上系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准

34、方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某颗粒物(任何形状和密度)与相对密度为的球体在静止或层流空气中若沉降速率相等,则球体的直径视作该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呼吸性粉尘: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PC-TWA、PC-STEL、MAC 超限倍数的正确应用,在实施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或个人接触状况时,应正确运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的职业接触限值,并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空气采样、监测,以期正确地评价工作场所

35、有害因素的污染状况和劳动者接触水平。,PC-TWA的应用:1、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评价工作场所环境卫生状况和劳动者接触水平的主要指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如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定期危害评价、系统接触评估、因生产工艺、原材料、设备等发生改变需要对工作环境影响重新进行评价时,尤应着重进行TWA的检测、评价。,2、个体检测:是测定TWA比较理想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评价劳动者实际接触状况,是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主体性限值。 3、定点检测:也是测定TWA的一种方法,要求采集一个工作日内某一工作地点,各时段的样品,按各时段的持续接触时间与其相应浓度乘积之和除以8,得出8h工

36、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定点检测除了反映个体接触水平,也适用评价工作场所环境的卫生状况。,定点检测可按下式计算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C1T1C2T2CnTn)/8(A.1)式中:CTWA8h工作日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8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h),工作时间不足8h者,仍以8h计。C1,C2CnT1,T2Tn时间段接触的相应浓度;T1,T2TnC1,C2Cn浓度下相应的持续接触时间。,例1乙酸乙酯的PC-TWA为200mg/m3,劳动者接触状况为:400mg/m3,接触3h;160 mg/m3,接触2h;120 mg/m3,接触3h。代入上述公式,CT

37、WA(40031602+1203)8235mg/m3。此结果200mg/m3,超过该物质的PC-TWA。 例2同样是乙酸乙酯,若劳动者接触状况为:300mg/m3,接触2h;200mg/m3,接触2h;180mg/m3,接触2h;不接触,2h。代入上述公式,CTWA(3002+2002+1802+02)8170mg/m3,结果200mg/m3,则未超过该物质的PC-TWA。,PC-STEL的应用:1、是与PC-TWA相配套的短时间接触限值,可视为对PC-TWA的补充。只用于短时间接触较高浓度可导致刺激、窒息、中枢神经抑制等急性作用,及其慢性不可逆性组织损伤的化学物质。2、在遵守PC-TWA的前

38、提下,PC-STEL水平的短时间接触不引起:1) 刺激作用;2) 慢性或不可逆性损伤;3) 存在剂量-接触次数依赖关系的毒性效应;4) 麻醉程度足以导致事故率升高、影响逃生和降低工作效率。即使当日的TWA符合要求时,短时间接触浓度也不应超过PC-STEL。当接触浓度超过PC-TWA,达到PC-STEL水平时,一次持续接触时间不应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应超过次,相继接触的间隔时间不应短于60min。,3、对制定有PC-STEL的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和评价时,应了解现场浓度波动情况,在浓度最高的时段按采样规范和标准检测方法进行采样和检测。 MAC 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

39、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的化学物质而制定的不应超过的最高容许接触限值,即任何情况都不容许超过的限值。最高浓度的检测应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种和操作地点采集能够代表最高瞬间浓度的空气样品再进行检测。,超限倍数的应用:1、许多有PC-TWA的物质尚未制定PC-STEL。对于这些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和粉尘,即使其8h TWA没有超过PC-TWA,也应控制其漂移上限。因此,可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超限倍数所对应的浓度是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和检测方法同PC-STEL。 2、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和粉尘,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

40、平的过高波动。在符合PC-TWA的前提下,粉尘的超限倍数是PC-TWA的2倍;化学物质的超限倍数(视PC-TWA限值大小)是PC-TWA的1.5-3倍(见下表)。,化学物质超限倍数与PC-TWA的关系如:三氯乙烯的PC-TWA为30mg/m3,查表,其超限倍数为2。测得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为100mg/m3,是PC-TWA的3.3倍,2,不符合超限倍数要求。,在备注栏内标有(皮)的物质:表示可因皮肤、黏膜和眼睛直接接触蒸气、液体和固体,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效应。 使用(皮)的标识旨在提示即使空气中化学物质浓度等于或低于PC-TWA时,通过皮肤接触也可引起过量接触。在空气中高浓度下

41、操作那些标注有(皮)标识并低于OELs的物质,尤其是在皮肤大面积、长时间接触的情况下,需要采取特殊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在单纯空气采样不足以准确定量接触程度时,也必需采取措施预防皮肤的大量吸收。,在备注栏内标有(敏)的物质:是指已被人或动物资料证实该物质可能有致敏作用,并不表示致敏作用是制定PC-TWA所依据的关键效应,也不表示致敏效应是制定PC-TWA的唯一依据。使用(敏)的标识不能明显区分所致敏的器官系统,未标注(敏)标识的物质并不表示该物质没有致敏能力,只反映目前尚缺乏科学证据或尚未定论。,使用(敏)的标识旨在保护劳动者避免诱发致敏效应,但不保护那些已经致敏的劳动者。减少对致敏

42、物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接触,可减少个体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对某些敏感的个体,防止其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唯一方法是完全避免接触致敏物及其结构类似物。应通过工程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接触。对工作中接触已知致敏物的劳动者,必须进行教育和培训(如检查潜在的健康效应、安全操作规程及应急知识)。应通过上岗前体检和定期健康监护,尽早发现特异易感者,及时调离接触。,在备注栏内标有(癌)的标识:表示该物质属于潜在化学致癌性物质。化学物质的致癌性证据来自于流行病学、毒理学和机理研究。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潜在化学致癌性物质分类为:G1:确认人类致癌物;G2A:可能人类致癌物;G2B:可疑人类致癌物

43、;G3:对人及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和G4:未列为人类致癌物。本标准根据实际只标注了G1G2B三组,作为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参考。对于标有致癌性标识的化学物质,应采取技术措施与个人防护,减少接触机会,尽可能保持最低接触水平。,对分别制定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PC-TWA的粉尘,应同时测定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当工作场所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时,若缺乏联合作用的毒理学资料,应分别测定各化学物质的浓度,并按各个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进行评价。,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超高频辐射,又称超短波,指频率为30MHz300MHz或波长为10

44、m1m的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波和连续波。 卫生要求 一个工作日内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1。 表1 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接触时间 连续波 脉冲波 功率密度 电场强度 功率密度 电场强度(mW/cm2)(V/m) (mW/cm2)(V/m) 8h 0.05 14 0.025 104h 0.1 19 0.05 14,高频电磁场,高频电磁场:频率为100kHz30MHz,相应波长为3km10m范围的电磁场。高频电磁场的电场强度单位为V/m;高频电磁场的磁场强度单位为A/m。 卫生要求 8h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见表2。 表2 工作场所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 频率(MHz)电场强度(V/m

45、)磁场强度(A/m)0.13.0 50 530 25 -,工频电场,工频电场 : 频率为50Hz的极低频电场。 卫生要求 8h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见表3。 表3 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频率(Hz) 电场强度(kVm)50 5,激光辐射,激光: 波长为200nm1mm之间的相干光辐射。 照射量:受照面积上光能的面密度,单位为J/cm2。 辐照度:单位面积照射的辐射通量,单位为W/cm2。 卫生要求 8h眼直视激光束的职业接触限值 8h激光照射皮肤的职业接触限值,微波辐射,微波 :频率为300MHz300GHz、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包括脉冲微波和连续微波。 肢体局部微波辐

46、射与全身微波辐射 肢体局部微波辐射指微波设备操作过程中,仅手或脚部受辐射。全身微波辐射指除肢体局部外的其他部位,包括头、胸、腹等一处或几处受辐射。 平均功率密度及日剂量 平均功率密度表示单位面积上一个工作日内的平均辐射功率。日剂量表示一日接受辐射的总能量,等于平均功率密度与受辐射时间(按照8h计算)的乘积,单位为Wh/cm2或mWh/cm2。,紫外辐射,紫外辐射 又称紫外线(ultraviolet light),指波长为100nm400nm的电磁辐射。 卫生要求 8h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7。 表7 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紫外光谱分类 8h职业接触限值辐照度(W/cm2)照射

47、量(mJ/cm2) 中波紫外线(315nm280nm) 0.26 3.7 短波紫外线(280nm100nm) 0.13 1.8 电焊弧光 0.24 3.5,表8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接触时间率 体力劳动强度 I II III IV100% 30 28 26 2575 31 29 28 2650 32 30 29 2825 33 32 31 30 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按本标准第14章执行,实际工作中可参考附录B。,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接触时间 接触限值dB(A) 备注 5d/w,=8h/d 85 非稳态噪声计算8h等效声级 5d/w,8h/d 85 计算8h等效声级5d/

48、w 85 计算40h等效声级,工作场所脉冲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工作日接触脉冲次数(n,次) 声压级峰值dB(A)n100 140 100n1000 130 1000 n10000 120,卫生要求 手传振动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限值见表11。 表11 工作场所手传振动职业接触限值 接触时间 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m/s2)4h 5,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卫生要求 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 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 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m/s)备注不高于28 不规定 1.0 上限不高于26 不规定 0.5 至适不低于18 不规定 0.3 增加工作服保暖量,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表1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劳动强度指数 I 15 20 III 25 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