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2

类型肛肠科罕见病症四种.ppt

  • 上传人:saw518
  • 文档编号:5849673
  • 上传时间:2019-03-19
  • 格式:PPT
  • 页数:32
  • 大小:4.26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肛肠科罕见病症四种.ppt
    资源描述:

    1、肛肠科罕见病症四种,汗腺瘤,汗腺瘤病理形态不一,分类复杂,小汗腺顶端汗管瘤,常用“透明细胞瘤”命名。本病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仅见于女性,常发生于生育年龄。,多为直径12的较硬结节,表面正常或略红,但中央有破溃倾向。,肛旁汗腺瘤临床可能易误为皮赘、皮脂囊肿、纤维瘤或乳头状瘤等。 往往在外伤后发病,电烧灼、放射或其他刺激后可促使增大。,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如切除不干净,容易迅速复发。有部分可发生侵袭性生长,因而破坏周围组织,而且少数尚可发生转移。 临床及病理易误诊为腺癌。肿瘤为外突性或囊性有包膜。 本瘤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肛门瘘发生的腺癌和由肛门腺来源的腺癌。肛门区Paget病。神经内分

    2、泌肿瘤。,镜下:由小的低柱状细胞排列成腺样或条索状,核分裂无或很少。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内分泌细胞标记阳性,病例,患者王,女,49岁。约4月前出现肛门异物感,轻度瘙痒不适,有时出血少许。检查发现,肛门左侧肛缘后约2cm处有一枚长约0.5cm乳头状物,表面红晕微透明感。2003年8月7日在局麻下将该物切除后病理检查,报告:肛旁汗腺瘤。,肛旁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inoma,BBC)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其临床及病理表现呈多样性,易引起误诊和漏诊。好发于皮肤较薄,皮脂腺丰富或直接暴露于日光照射处,有人报告95例中85.25%发生于面部、颈部。,发生于肛门部者极其罕见。发生

    3、于肛门部者主要表现为肛门部瘙痒、异物感等不适,有时可有肛门部疼痛,排便不尽感。 局部可有少量炎性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 。,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内有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或条索状排列的肿瘤细胞团。细胞团周围常有特征型的栅栏状排列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团和间质之间常可见裂隙样空隙,空隙内可见粘液积聚;肿瘤细胞有增生的基底细胞样细胞组成,细胞小,细胞质少,边界不清;细胞核大,卵圆形,嗜碱性,部分病例可见核分裂 。,基底细胞癌以局部浸润为主,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除晚期者外),不需要进行广泛清扫术。 局部手术切除,常能根治,小的癌灶,放射治疗后,亦可完全消失,预后佳。 随着肿瘤增大及复发,其恶

    4、性程度不断增高,最终引起转移,一旦转移平均生存期仅有8个月。,临床病例,蔡,女,65岁。因肛缘异物感,出血伴轻度疼痛来院门诊,发现肛缘有一约1.30.6cm大黑痣,质中等,有表面糜烂,未破溃。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待排”。于2003年9月作局部扩大切除备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和术后常规病理示:色素性基底细胞癌。,3直肠梅毒性硬下疳,硬下疳与附近淋巴结肿大是一期梅毒的典型症状,多发生于性交后24周。主要症状为。于螺旋体侵入部位出现黄豆大的浸润性、无痛性硬结称为硬下疳。,硬下疳通常单发,也可见23个。病损直径为12厘米,呈圆形或椭圆形。不久表面糜烂或浅溃疡,周围略隆起,呈陡壁状,基底清洁硬如

    5、软骨。镜检可见组织液内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未经治疗的硬下疳一般在35周左右自然消失,不留痕迹或仅留有轻度萎缩和色素沉着。,硬下疳好发于男性阴茎的包皮、冠状沟、系带、阴茎或龟头上;女性为大小阴唇、子宫颈;同性恋男性常见于肛周、肛门部或直肠,偶见于口唇、舌、乳房、手指等处。典型的下疳,只占硬下疳的50左右。 发生在直肠、肛管的下疳,有时因缺乏自觉症状而被忽视。肛周特别是肛内的下疳,最常见于男性同性恋等有肛交性行为者。,在硬下疳出现12周左右,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以后另一侧淋巴结也可肿大。其特征为无痛性、较硬、彼此不融合,表面无红、肿、热,非化脓性,穿刺液内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淋

    6、巴结消退比硬下疳晚。 在硬下疳的初期,大部分病人的梅毒血清反应呈阴性,以后阳性率逐渐增高,到硬下疳出现78周后大部分病人血清反应变成阳性。,直肠内硬下疳多因肛交所致。 肛交是(男或女)肛门进行交媾(鸡奸)。因为肛交很容易造成肛门或直肠粘膜的损伤或微小破损。另外由于肛门与阴道部位的不同,所以,肛交所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的频度和病种比男女同性器内交媾者发病率高,患病种类增多。肛交可传染下列疾病:淋病、梅毒、软下疳、尖锐湿疣、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包含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治疗梅毒应及时、及早。愈早治疗效果愈好(约90的早期患者可以达到根治);经不规则治疗的患者,其结局甚至比完全未

    7、经治疗者为劣。对早期梅毒患者,要求损害消失,尽快消灭传染性,力争血清检查阴转,预防复发和防止晚期梅毒发生;进行了足量正规的治疗后,早期梅毒皮肤粘膜损害及内脏梅毒消失,皮肤粘膜损害查梅毒螺旋体3次阴性,梅毒血清试验(心拟脂抗原反应)阴转即为梅毒临床治愈。 早期梅毒常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疗效一般较好。,临床病例,陈某某,男,31岁。因排便困难一月余来我院门诊,检查发现,直肠前壁7公分处有有质中等约1.51.5公分大肿块,表面欠光滑,边缘不清,无明显压痛,指套未见沾血。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同位1.51.5公分肿块边缘隆起,中央有一浅溃疡,色暗红,有少许渗血,取少许活组织作活检。活检报告示:炎性肉芽组

    8、织,有大量炎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考虑性病性病变。血检:血清梅毒抗体阳性,爱滋病及淋病等抗体阴性,结合患者系同性恋,有肛交史。考虑直肠梅毒性硬下疳肉芽肿,予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后转至中科院皮肤病研究所予注射长效青霉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直肠肿块消失。,4、肛旁子宫内膜移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在子宫以外的器官内有子宫腔内膜样组织的生长。最常见于近子宫浆膜面的肌层中,卵巢、宫骶骨韧带处、子宫直肠凹等部位,而发生于肛旁软组织中极为少见,故常被临床医生忽视而误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有内膜种植、体腔上皮化生、淋巴道播散、血管播散等学说。一般认为肛旁宫内膜异位为内膜种植所致。当组织损伤时、创面粗糙、血液

    9、供应丰富,而有利于脱落的宫内膜种植,或在缝合切口时通过缝针、缝线等植入。,肛门子宫内膜移位症多发生于肛门右前侧,有报告指发生在会阴侧切疤痕处。大的如乒乓球大小,小的黄豆大小,单发或多发,略高出皮肤,部分中央区可见暗红色小泡,与周围皮肤粘连,肿块与肛门组织之间无索条样硬性组织。常于月经期或经期前增大,经后缩小,部分患者结节逐渐增大,结节表面阴道粘膜呈蓝色并伴有性交痛,以及与月经周期有关的会阴处周期性疼痛或触及痛性或无痛性结节,随着病情发展,周期性疼痛加重,并以月经前为显著。与肛门接近者容易误诊为肛瘘。,肉眼观察:肿块为椭园形或不整形,切面多为灰白色,部分区域可见米粒至黄豆大小的囊壁灰白或灰黄色。

    10、镜检: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较多散在的宫内膜腺体及间质,腺上皮细胞增生,数目较密,类似增生期子宫。有些病例的间质中可见红细胞外溢,并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个别病例,还可见结缔组织粘液变性。,行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是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较好方法。对于子宫内膜移位症最直接和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将病变切除 。,临床病例,陈某,女,31岁。因肛旁肿痛间作3年余由门诊以“肛瘘”收以住院。检查发现:肛门左前侧距肛缘约1.5cm处有一约0.51.2cm大的肿块,似通向肛内,同位齿线部硬结不明显,轻压痛。术中首先在肛门右前侧作放射状切口,切开肿块发现其内呈管状中空,其内流出黑色液体,并发现有少许干漆样物质。肿块未与肛门相通,肿块质坚硬。病理报告示:肛旁子宫内膜移位症。后追询病史发现肿块与月经周期明显相关。,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肛肠科罕见病症四种.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584967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