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例慢性型仔猪副伤寒解剖病例余恩超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由于它主要侵害 4 月龄以内的仔猪,也称仔猪副伤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阴雨潮湿天气多发。是一种较常见的传染病。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表现慢性下痢,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其病原体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常存在于病猪的各脏器及粪便中,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可活 12 个月,在垫草中可以存活 25 个月,在冻土中可以过冬,在 10%19%的食盐腌肉中能生存75 天以上。但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用 3%的来苏儿、福尔马林等能将其杀死。慢性型感染
2、临床症状:此型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与肠炎猪瘟相似。体温稍许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被毛失去光泽,反复下痢,粪便呈灰白色、淡黄色或绿色,形同粥状,有恶臭,有时带血和坏死组织碎片,以后逐渐脱水消瘦,皮肤出现痂样湿疹。有些猪发生咳嗽。病程 23 周或更长,最后衰竭死亡。如图:皮肤出现痂样湿疹如图:小猪出现严重的拉稀并脱水感染慢性型沙门氏菌病的小猪解剖后主要病变在盲肠和大肠。肠壁淋巴小结先肿胀隆起,以后发生坏死和溃疡,表面被覆有灰黄色或暗淡绿色麸皮样物质,肠壁增厚。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到针尖至栗米大的灰白色坏死灶,这都是猪沙门氏菌的特征性病变。肺部有时见到卡他性或干酪样肺炎病灶。如图:肠壁增
3、厚,出现麸皮样特征病变如图:肝脏出现大小不等状灰白色坏死灶防治措施:预防本病应从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等方面着手。断奶分群不要突然改变环境,猪群尽量分小一些。在断奶前后(1 月龄以上) ,应口服或肌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等预防。未发病的猪可用药物预防,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 100 克或磺胺二甲基嘧啶 100 克,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治疗可用抗生素疗法:土霉素。口服,每天每千克体重 50100毫克,分 23 次服;肌注,每千克体重 40 毫克,1 次注射。新霉素。口服,每天每千克体重 515 毫克,分 23 次服用。复方新诺明(SMZ-TMP ) ,每千克体重 70 毫克,首次加倍,每天口服 2 次,连用 37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