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皓达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华中农业大学 李剑锋前段时间干旱,近期多雨的气候引起湖北、重庆、贵州、云南等地马铃薯晚疫病大发生。 由于此病田间发病流行速度快,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已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宜采取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有三方面。选用抗病品种。中国已育出上百个抗病品种,大大减轻了晚疫病的威胁。减少菌源。首先要从无病留种开始。留种田除严格进行化学保护外,还应增高培土,注意排水,防止病菌随雨水渗入土中侵染新薯。提倡割蔓晒地两个星期后收获,在入窖、播种前淘汰并处理好病薯。化学保护。在检查到中心病株出现,或根据晚疫病发生的短期预测,进行喷药保护。适当喷
2、施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施药方法除了喷雾,还可以根施。选用主要药剂:施特灵(0.5%氨基寡糖素) 、皓达有机水溶肥料,使用方法:(1)叶面喷雾:在发病初期施特灵(800 倍)+皓达(800 倍) ,间隔 5-7 天喷一次,连喷 2-3 次;病重时施特灵(400 倍)+皓达(600 倍) ,间隔 3-4 天喷一次,并与相应的杀菌剂混用提高药效。 (2)灌根:施特灵(800 倍)+皓达(600 倍)每株 200250ml,根据病情可连灌 2-3 次。皓达有机水溶肥料(简称“皓达” )的主要成分是腐殖酸、微肥及架桥剂。“皓达”中有调节作用的高分子化合物,既可以给作物提供生长发育必要的营养,又可以刺
3、激生长调节发育。这种复杂的化合物和金属离子之间有交换,吸附配合,凝聚,胶融作用。 “皓达”提供各种植物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蛋白质、糖分的积累,在植物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细菌、真菌、病毒感染,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架桥剂中的高活性分子与植物细胞有较高的亲和力,通过络合螯合作用,快速运输各种营养元素,肥料吸收利用率高。施特灵(0.5%氨基寡糖素)是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根据免疫学及生态学原理生产的新型海洋性生物杀菌剂,属甲克素农用杀菌剂系列,主要成分是氨基寡糖素(成分含量0.5%) 。该成分可激活植物自身的防卫反应即“系统活化抗性” ,使作物对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产生免疫和杀灭作用。在
4、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该产品特有的细胞活化作用,有助于受害植株的恢复,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识别(一)症状发生于叶、叶柄、茎及块茎上。1叶部症状 病害常先从植株的下部或中部叶片发生,初期出现苍白色或水渍状深绿色小斑块,逐渐扩大,往往自叶尖或叶缘向叶中部发展,或从中部叶脉附近形成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与叶面病斑相对的背面病斑呈褐色至黑色,周围长出白色的霉状物,呈稀疏粉状轮纹,病斑边缘常出现一圈淡绿色或暗黄色的晕圈。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叶柄和茎部,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的叶片和茎秆变黑,发病植株成塘或整丘枯死
5、或呈湿腐状,故有的地方农民称马铃薯晚疫病为“瘟病” 。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成褐色,不产生霉状物。2茎部症状 茎部的病斑是在皮层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开裂或不开裂,在潮湿条件下也会长出稀疏的白霉。茎部的感染可从叶柄的病斑扩展至茎部,也可以从带病种薯侵入幼苗后向上扩展所致。带病种薯形成的病苗是中心病株。3块茎症状 受感染的薯块初期在表面出现淡褐色或稍带紫色的圆形或不规则褪色小斑,以后稍微下陷。病斑向薯块表层扩展,有的扩展到内层,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组织。受晚疫病侵染的薯块为其他病菌、特别是细菌造成了侵入的途径。在细菌相继侵入后,病斑迅速扩大形成软腐,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入窖的薯块若带有晚疫病,在适
6、合条件下病斑会继续扩大,再加上软腐细菌的侵袭,很容易导致烂窖。在地里部分块茎感染病害以后,应及时用药防止传染,此时应用施特灵(800 倍)+皓达(600 倍)每株 200250ml,连灌 2-3次即能够很好预防病情发展,达到稳产丰收目的。在观察马铃薯晚疫病症状时应注意与早疫病的区别:早疫病的病斑一般呈褐色干枯状,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有同心轮纹,病斑的扩散易受叶脉限制,病斑易碎,不产生白色霉状物。而晚疫病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没有同心轮纹,其上的白色霉层十分明显。(二)发病条件1发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当气候条件适于发病时,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仅需几
7、天到十几天。病菌生长的最低温度为 4,最适温度为 1820,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 1921,在此温度下,相对湿度接近 100时,孢子囊迅速形成。在温度 1621,相对湿度 95以上,都有利于田间晚疫病的发生发展。游动孢子形成和释放的最适温度为 1013,在这种温度下,释放的游动孢子迅速萌芽侵入。因此,低温与阴雨天最有利于晚疫病的流行,进行预防工作尤为重要,此时喷施皓达(800 倍)+氨基寡糖素(800 倍)2-3 次能够很好预防病情的进一步扩展。2发病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有利于发病;种植密度大使小环境湿度增加,也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致植株徒长有利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
8、为害。 3发病与马铃薯的品种的关系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不同。株型匍匐、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的品种较易感病;株型直立、叶片小而多茸毛、叶色深绿的品种较抗病。单位叶面积气孔数目多的品种易感病,反之则较抗病,龙葵素含量高的品种较抗病。马铃薯的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性也不同,幼苗期抗病性较强,开花期前后最易感病。顶部叶片较抗病,中部次之,下部叶片较感病。植株生长后期生活力下降,容易感病。(三)晚疫病发生的田间观察 1中心病株的检查 当出现上述适合晚疫病发生的天气后,从 6 月下旬开始就应注意观察晚疫病发生情况,特别应注意中心病株的出现。中心病株的症状最初出现在植株的基部,病菌在幼苗上沿着皮层向上生长,在茎基部形成不明显的褐色斑点,在适宜条件下,病斑不断发展,形成黑色短条或环形病斑,在湿度大时,黑斑表面会产生稀疏的白霉。2晚疫病发生的短期预测 低温与阴雨天气最有利于晚疫病的流行。因此当气温较低、阴雨或多雾天气出现,可能会在短期内发生晚疫病。一般气温在1024, “湿叶期” 连续几天超过 8 小时,晚疫病极可能严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