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防治碘缺乏病宣传日2013 年 5 月 15 日是我国第二十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为了普及科学补碘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强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碘缺乏 - 病状碘缺乏病(简称 IDD)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的摄 入不足而 导致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侵犯人群最多的一种地方病。在五大洲的 154 个国家 中,至少有 130 个国家的 10 亿人生活在碘缺乏的环境中。一九九一年三月十八日,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签字 承诺,2000 年在中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 碘是影响智力发育的重要微
2、量元素,人体缺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发生碘缺乏病,乃至残疾。我国是碘缺乏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至 2007 年止,有 4.25 亿人口生活在缺碘环境里,涉及地域广,威胁人口多,特别是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婴幼儿的危害更为突出。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缺少碘缺乏危害及预防知识,因此普及防病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是当前消除碘缺乏病工作中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中国提出: 5 月 15 日为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以此加大宣传,提高人们对碘缺乏病的认识。碘(化学符号为 IDD),是一种活泼的具有氧化剂作用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能溶于水的碘化物形式存在。自然界含量稀少,除在海水中含量较高(每
3、升海水含 50-60 微克)以外,在大部分土壤、岩石、水中的含量都很低微。自然环境碘含量低微到不能满足人体最低需要时称之为环境缺碘。同样,人体内碘营养不足称为体内缺碘。科学家们一致公认碘缺乏是碘缺乏病的最重要致病原因。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有关联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性畸形等。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重点防治、限期消除的营养素营养不良疾病。碘缺乏病主要发生于特定的碘缺乏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在我国被列为地方病之一。由于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上升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成
4、为社会关注、国家限期消除的疾病之一。人体需要的碘主要来源于食物。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土壤缺碘导致植物、动物缺碘。人吃了缺碘的食物,造成碘摄入不足。自然环境缺碘实际上是指土壤和水中碘不足。在距今 8000-18000 年第四纪冰川期,由于冰河溶解,冰水冲刷,将富碘的成熟土壤大量冲走。而岩石形成的新土壤,其碘含量仅为原成熟土壤的四分之一。这样就造成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环境存在碘缺乏。这就是世界地区土壤中的碘缺乏的主要原因,洪水泛滥、沙漠化和雨水冲刷,致使局部地区土壤中的碘连同土壤被冲走而加重碘缺乏。人类想改变自然环境中的缺碘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食用碘盐等措施来补充碘。正确使用碘盐正确使用碘盐方法是:(1)要买带有碘盐标识的袋装碘盐,不要买小商小贩推销的散装盐;(2)每次买碘盐不要太多,并放在密封的罐内保存;(3)不要用碘盐爆锅。活动主题:“科学补碘,保护智力,成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