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肝炎及慢性肝病.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584608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炎及慢性肝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肝炎及慢性肝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肝炎及慢性肝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肝炎及慢性肝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肝炎及慢性肝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肝炎及慢性肝病 張定宗醫師型肝炎臨床表徵型肝炎的潛伏期為 15 至 50 天,平均 25 至 30 天。期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黃疸、全身倦怠、胃口不佳、深色尿、輕微腹痛等。兒童感染了型肝炎以後,出現黃疸等症狀的比率較成人為低,約只為成人的十分之一。造成猛暴性肝炎而死亡者小於 0.1,並不會造成慢性肝炎。致病原型肝炎為一種核醣核酸(RNA)病毒,大小為 27nm,是 PICORNA 病毒家族之一。流行病學型肝炎的傳染途逕,主要為由患者糞便所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受感染者的口中。所以水源污染、海產生吃、與半熟即吃都是感染型肝炎的危險因素,游泳池也可能為傳染型肝炎病毒之處。上海地區再 1988 年發生型

2、肝炎大流行,至少有三十一萬人得病,五十餘人死亡,其感染來源即是雙瓣類的海鮮毛蚶。型肝炎可以在環境中存活達數週之久,也曾經被報告在拖嬰中心或醫院嬰而是引起小規模的流行。它很少經由輸血傳染,在罕見的情形下,型肝炎可以經由人類以外的哺乳動物傳染給人類。型肝炎感染病沒有明顯的季節傾向。在病患發病之前二週以內,病毒由糞便排出效價最高而具有高度傳染性。在黃疸出現後一週之內,傳染的危險性逐漸減少而至沒有傳染性。型肝炎並沒有慢性帶原的現象,如果血清中有型肝炎抗體,表示以經具有終生免疫力。在衛生環境較差之地區,型肝炎感染主要發生於兒童時;在衛生環境較佳的地區,則型肝炎感染主要發生於成人期。最近十餘年來,由於衛生

3、環境的改善,世界上很多地區的型肝炎感染年齡有逐漸提高的趨勢,這些地區包括我國、東南亞、東南歐等地。台北地區在 1984 年及 1989 年所作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與 1978 至 1981 年間的研究報告比較,兒童的型肝炎抗體血清陽性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在 198 年時,10 歲以前的兒童幾乎完全沒有型肝炎的抗體了(圖一) ;但是現今大陸、東南亞、及台灣的山地鄉與東部山區仍為型肝炎好發地區。診斷型肝炎病毒基因只產生一種抗原,所以在受感染者之血中也只能測到針對此抗原之 IgM 及 IgG 抗體。IgM 抗體在患者的肝功能出現異常以後一週內達到頂點,約八週內消失。IgG 抗體則在四至八週出現,

4、可以持續數年。圖 1 台北市健康兒童各年齡層之型肝炎抗體陽性率(1984 年點線,1989 年 實線)治療支持性治療。防治措施1.住院病人之隔離:必須注意病人排泄物之清除隔離措施,接觸病人的前後均應特別注意洗手。患者如果是還不能自行控制排便的幼兒,或有腹瀉、大便失禁、個人衛生不良等情形時,必須單獨住在單人病房,並且注意排泄物的處理,一直到黃疸出現後一週為止;其他病患則不需要住在單人病房。如果還不知道急性肝炎的類型,期處理方式必須兼顧各種肝炎。2.免疫球蛋白與 A 型肝炎疫苗:在接觸到 A 型肝炎病患或進入流行區域的時候,為了預防感染及引起病毒的進一步擴散,可以盡快給予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0.0

5、2ml/kg) 。此外,目前又一種不活化的 A 型肝炎疫苗,已經被開發成功而且已經上市。如果能夠在接觸到 A 型肝炎病毒以前就注射疫苗,其功效就可以取代免疫球蛋白。國內對於這種疫苗的臨床研究顯示,注射三劑(0,1,6個月)疫苗以後,在兒童可以產生百分之百的抗體,而且只有極輕微的副作用,如局部紅腫酸痛、發燒、倦怠、食慾不振等,對於肝功能並無不良影響。因為 A 型肝炎疫苗可以產生長期主動性免疫反應,較免疫球蛋白的被動免疫效果持久,所以原則上所有可能被感染的個人,都可以接種疫苗。對於已經接觸到感染源,而需要馬上得到保護效果的個人,則可以在接種疫苗的同時注射免疫球蛋白。3.病例之家庭成員與性伴侶之處理

6、:所有親密接觸的家庭成員與性伴侶,都應該在獲知可能受到傳染的時候,盡快注射疫苗及免疫球蛋白。如果在可能受到暴露以後已經超過二星期,則很難預期免疫球蛋白的預防效果。4.受感染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之處理:如果母親在生產時沒有黃疸症狀,其嬰兒不必做特別處理,也不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仍然可以餵食母乳。如果母親有黃疸症狀,可以給嬰兒注射免疫球蛋白,但是其效果目前並未確定。5.拖嬰中心、托兒所人員之處理:a.二歲以上或小孩都已能自行控制大小便的托兒所:如果發現僱員或所裡的小孩罹患型肝炎,接觸此小孩的僱員與同住一室的小孩均應注射疫苗及免疫球蛋白。b. 小孩不能自行控制大小便的拖嬰中心:如果有一位僱員、一個中心

7、的小孩、或二名以上小孩的家中成員被發現罹患型肝炎,則所有的僱員與小孩都應注射疫苗及免疫球蛋白。在最後一個病例出現之後六週以內,所有新進的僱員與小孩,也同樣需要注射疫苗及免疫球蛋白。c.如果在第一個病例出現以後三週以上才注意到有型肝炎的感染或三個以上的家庭都發現有被感染的病例出現,則型肝炎感染可能已經傳播開了。此時,所有僱員、小孩、與小孩的家中成員都應該注射疫苗及免疫球蛋白。d. 所有罹患急性型肝炎的小孩與成人,都應該避開拖嬰場所,一直到發病一週後,而且沒有黃疸表現才可進入此些場所。6.學校:有馬桶式廁所設備的學校之中,傳染型肝炎的危險性很低,所以不需要大規模注射免疫球蛋白,但是最好能接種疫苗。

8、在衛生設備不良的學校,或與受感染病患有親密接觸者,仍以注射免疫球蛋白與疫苗為佳。罹患急性型肝炎的小孩與成人,都應該避免進入學校,一直到發病一週以後,而且沒有黃疸表現為止。7.收容機構與醫院:一般的收容機構很容易傳染型肝炎。一旦有流行趨勢, 所有與病人有親密接觸的工作人員與被收容人員,都應該注射疫苗及免疫球蛋白。在醫院中照顧受感染者的醫護人員,都應接種疫苗,但是除非已經有流行趨勢,否則並不需要常規注射免疫球蛋白。8.食物與水源引起的流行:通常這種型肝炎的傳染來源,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被確認,所以大多無法有效地以免疫球蛋白加以控制。一般必須在接觸到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的二週以內,給予免疫球蛋白才能有預

9、防效果。但是,只要發現有型肝炎的流行現象,附近的居民宜全面接種型肝炎疫苗。9.流行地區旅行者的預防:要到型肝炎流行地區旅行的個人,可以在出發二週以前,間隔二星期接種二劑型肝炎疫苗,其保護效果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10.病例報告:型肝炎為報告傳染病,所有個案都應該儘速報告當地衛生所。型肝炎臨床病徵型肝炎的潛伏期為 45 至 160 天,平均 120 天。在兒童期,型肝炎感染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出現急性肝炎症狀時,會又黃疸、噁心、全身倦怠、胃口不佳等現象。少數病人會表現為猛暴性肝炎而造成肝細胞的大量壞死,其死亡率高達 67。我國嬰兒的猛暴性肝炎,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最重要的原因。這些病例共同的特點是他

10、們的感染來源都是 e 抗原陰性、e 抗體陽性、血中型肝炎病毒濃度很低的帶原者。其中,六個月以下的嬰兒主要是由 e 抗體陽性母親傳來的周產期傳染,所以他們的發病年齡大多在二至四個月大;六個月以上者,主要來自於輸血,而其供血者大多也是 e 抗體陽性的帶原者。發生型肝炎感染以後,血清中的型肝炎表面抗原如果持續陽性達六個月以上,就定義為有慢性帶原現象,以後可能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帶原兒童在得到感染的初期,e 抗原均為陽性,血中的型肝炎病毒濃度很高,此時肝功能比較容易出現不正常的變化;過了一段時間以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病毒大量清除,同時伴有肝組織的傷害與明顯肝功能的變化。此時,e 抗原逐漸消失,e 抗

11、體隨之出現,病毒的濃度也大多下降到無法以點狀雜教法偵測的地步。經過這種 e 抗原的清除以後,肝功能就很少出現不正常的變化。在三歲以前,e 抗原的清除率很低,其年清除率小於 2;三歲以後,年清除率上升到 5左右。母親如果是帶原者,其子女大多是在周產期或嬰幼兒時期得到感染,他們的 e 抗原清除率比母親為非帶原者的兒童為緩慢。在清除 e抗原的過程中,百分之八十的帶原兒童可以偵測到血清的氨基丙酸轉氨酵素(alanine aminotransferase)值上升,但是其上昇的幅度不如成人明顯,只有12.5超過 300IU/L。極少數的型肝炎帶原兒童會清除其表面抗原,而且產生表面抗體。國內對 420 名帶

12、原兒童的長期追蹤研究之中,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年清除率只有0.56。如果母親為帶原者,其子女比非帶原母親之子女不容易清除其表面抗原。帶原兒童的肝組織變化大部分是輕微的,但在很早期就開始。國內對於 40名周產期感染的帶原兒童,在二至九歲時作肝生檢及組織學檢查,結果 1 名為慢性活動性肝炎,8 名慢性持續性肝炎,30 名為慢性非特異性肝炎,2 名為正常。致病原型肝炎病毒是一種不完全雙股的去氧核醣核酸()病毒,大小為42nm,屬於 hepadnavirus。流行病學型肝炎主要是藉由體液,經過親密接觸或輸血、注射等途徑而發生傳染。一些研究資料顯示,型肝炎病毒並不會經由糞便口腔或水源污染等途徑造成傳染。在亞

13、洲國家,周產期經由母親傳給新生兒的垂直傳染,是一個重要的感染途徑。在台灣的帶原者之中,有 4050是來自周產期的感染。根據以前在台灣地區的統計,型肝炎 e 抗原陽性母親所生之高危險嬰兒,如果未曾接種疫苗,其帶原比率在 86至 96之間。水平傳染則以肌肉注射及家庭中的傳染為重要途徑。無論是急性或慢性感染,當病患血清的型肝炎表面抗原為陽性時,都可能藉由血液或其他體液將病毒傳染給他人。血清中的 e 抗原為陽性時,通常表示型肝炎病毒的繁殖較活躍,血清中的型肝炎病毒效價也較高,所以其傳染性也特別高。以往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國內一般成人的型肝炎帶原率在 1020之間。1984 黏在全國性型肝炎預防注射

14、實施之前,對於台北市兒童所作的調查,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陽性率在嬰兒期為 5,到二歲時上升到 10,但在滿二歲以後到十四歲之間都一直維持在 10左右,這顯示在二歲以前的感染是造成帶原者最重要的年齡(圖二) 。兒童期之帶原者大多為 e 抗原陽性,平均的 e 抗原陽性率為 83.3。1984 年政府開始推行全國性型肝炎預防注射,1989 年在台北市所作的調查,發現四歲以下兒童的帶原率以經下降到 2左右(表一) 。五至八歲兒童雖然大部分未接受預防注射,但是核心抗體(anti-HBc)的陽性率仍有顯著下降,顯示預防注射降低了具有高度傳染力的帶原嬰幼兒,再加上衛生教育的實效,因而也減少了水平感染的發生率。診

15、斷一般的檢驗機構可以檢測的型肝炎標記包括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e 抗原(HBeAg) 、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 ) 、e 抗體(anti-HBe) 、e 抗體(anti-HBe) 、與核心抗體( antu-HBc) ,這些標記的意義如表二所示。型肝炎表面抗體效價的超過 10mIU/ml 者,表示為陽性反應而且具有保護效力。治療急性的型肝炎病毒感染並沒有特殊的療法。對於慢性的型肝炎病毒感染,則有許多實驗性的治療方法,其中以干擾素的療效最受肯定。先以類固醇口服二週以後停藥,再以干擾素治療,效果比單用干擾素良好。但對於中國兒童而言,由於帶原者大多來自周產期感染及早期感染,所以用干

16、擾素治療的效果比西方人差,尤其肝功能正常的帶原兒童效果更差。圖 2 1984 年台北市 1,200 名健康兒童 B 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體,核心抗體及血清 B 型肝炎標記陽性率。表一、台北市健康兒童 1989 年(全國性型肝炎預防表面注射五年後)與1984 年(全國性型肝炎預防注射前)各年齡層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血清陽性率。防治措施病人的型肝炎表面抗原為陽性時,必須注意其血液與其他體液的處理。如果還不知道急性肝炎的類型,其處理方式必兼顧各種肝炎。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有的在子宮內就得到感染,所以在照顧這些嬰兒時,也必須注意到他們的血液與體液所可能有的傳染性。剛出生以後,在清除其體表

17、的母親血液時,除了必須帶手套以外,不需要其他特別的措施。急性型肝炎為報告傳染病,患者應該報告當地衛生所。要有效預防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好的方法是預防注射,其次是血液及其製品的篩檢即可拋棄式針筒之使用,衛生教育之普及,避免與型肝炎帶原者共同使用牙刷、未消毒之醫療器具、刮鬍刀等可能接觸到血液或體液之器具等。1.型肝炎疫苗:目前已經有二種疫苗被大量使用,第一代的血漿疫苗是由帶原者血液純化出來的型肝炎表面抗原,必須在 0、1、2、12 個月時,一共接種四劑。其效果與安全性都十分良好。我國自 1984 年 7 月 1 日首先開始採用這種疫苗做全國性的預防注射,成為世人矚目及學習的模式。世界衛生組織也努力想

18、將型肝炎預防注射納入普遍性預防接種計劃(EPI)之中。由於在預防注射運動推展成功以後,血漿疫苗的來源將逐漸減少,而基因工程技術的進步,使得植入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的酵母菌可以大量生產型肝炎表面抗原蛋白,所以目前國內新生兒已經改為使用這種第二代的基因重組疫苗,這種疫苗也已經被證明與血漿疫苗同樣的能有效防止周產期感染。國內有二種廠牌的基因重組疫苗,它們都必須在 0、1、6 個月一共注射三次,每次注射的建議劑量並不相同,但是只要按照規定接種,它們的免疫效果是一樣的。史克美占藥廠(SKB)的疫苗(Engerix-B )在 11 歲以下兒童每次注射 10 微克(0.5ml) ,11 歲以上每次注射 20

19、微克(1ml) ,洗腎與其他免疫不全病人每次 注射 40 微克;默克藥廠(MSD)的疫苗(H-B-VaxII)在 19 歲以下每次注射5 微克(0.5ml) ,19 歲以上每次注射 10 微克(1ml) ,洗腎與其他免疫不全病人每次注射 40 微克。這些疫苗都最好以肌肉注射方式給予,但是施打於臀部的免疫效果不佳,所以嬰兒應該接種在大腿前外側,一般兒童與成人接種在上臂三角肌中央;如果有出血傾向,可以做皮下注射。疫苗平常保存在攝氏二至八度之間,不可加以冰凍,否則會影響疫苗的效力。疫苗接種所產生的保護效果可以維持多久,與長久以後是否需要再追加一 劑疫苗,目前還沒有定論。國內長期追蹤再出生以後注射三劑

20、基因重組疫苗的 兒童,發現抗體的效價會逐年降低,到四歲時有 10-15左右的抗體會降到保 護性效價以下(表面抗體小於 10mIU/ml) 。但是一般相信即使抗體效價降低或 甚至測不到,對於型肝炎的自然感染可能還是有保護效果。2.疫苗接種時間表:所有孕婦都必須再產前檢驗型肝炎標記,如果是 e 抗原陽性母親所生的高危險新生兒,按照規定必須在 24 小時內肌肉注射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0.5 毫升,並且於出生一週內、一個月、六個月時接種三劑疫苗。其中,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與最好都在出生後 12 小時以內給予。如果已經超過 24 小時,仍然應該給予免疫球蛋白,只是其效果較不確定。在低危險新生兒或兒童,則不需要

21、免疫球蛋白。來自母親的抗體與出生以後注射的免疫球蛋白,都不會影響到疫苗的效力,所以只要接種在不同的部位,免疫球蛋白與疫苗可以同時接種。最近國內所作的研究顯示,以 0、1、2、12 個月的時間表在前一、二劑注射血漿疫苗後面再以基因重組疫苗補足四劑,其免疫效果與保護效益與傳統的四劑血漿疫苗差不多,也不會有特別的副作用。如果要施行這種混和疫苗的注射時,應該按照血漿疫苗的方法注射四劑。此外,將第二劑的基因重組疫苗延後到一個半月時注射,並且將 DPT 三合一疫苗與小兒麻痺口服疫苗提前在一個半月時同時接種,對於免疫效果也不會有明顯的影響。3.疫苗的副作用:型肝炎疫苗很少發生特別的反應,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

22、部位的局部酸痛。4.疫苗接種禁忌:a.出生後觀察 48 小時候,認為嬰兒外表、內臟機能急升活力不正常者。b.早產兒出生未滿 2200 公克者,應等一個月後注射。c.有窒息、呼吸困難、心臟機能不全、嚴重黃疸、昏迷或抽筋等病情者。d.有先天性畸形及嚴重的內臟機能障礙者。上述禁忌主要是針對新生兒而言;對於較大的兒童,只要沒有一般疫苗的禁忌,如急性發燒性病症者,都可以接種型肝炎疫苗。早產兒注射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沒有體重的限制。5.皮膚傷口或黏膜接觸到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血液的處理:在意外的情形下,由針刺、皮膚破損、咬傷、或經由眼睛與黏膜,接觸到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的血液時,根據受暴露者的情形不同而有不同的

23、處理方式。原則上,造成感染的危險性很高時,可以在 24 小時以內,盡快接受肌肉注射型肝炎免疫球蛋白(0.06ml/kg) ;如果注射的時間超過了 24 小時以上,就無法保證其效果。a.受暴露者沒有或不知道有否感染過型肝炎,也未曾注射過疫苗:馬上給予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並且開始接種疫苗。b. 受暴露者已經確知為帶原者:不需特別處理。c.受暴露者尚未完成疫苗接種的規定次數:馬上給予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並且繼續完成疫苗接種。d. 受暴露者接種過疫苗,而且有表面抗體反應:再檢驗一次受暴露者的型肝炎表面抗體,如果證實抗體為陽性,不需要特別處理;如果抗體複驗為陰性反應,再追加一劑疫苗。e.受暴露者接種過疫苗,

24、而且沒有表面抗體反應:可以給予一劑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與一劑疫苗,或間隔一個月注射二次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如果受暴露者以前曾經注射過四劑以上的疫苗,而仍然沒有抗體反應,則以注射二次免疫球蛋白的方法為佳。f.受暴露者接種過疫苗,但不知道有無抗體反應:馬上抽血檢驗受暴露者的型肝炎表面抗體,再注射一劑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如果表面抗體的檢驗結果為陽性,不需要在做特別處理;如果表面抗體為陰性,再追加一劑疫苗。6.哺育母乳並不會增加型肝炎感染的危險性,所以帶原母親仍可以用母乳餵食嬰兒。表二 各種型肝炎標記的診斷意義型肝炎標記 英文縮寫 陽性反應之意義表面抗原 HbsAg 體內有型肝炎病毒,急性或慢性感染 表面抗體

25、 anti-HBs 由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種而有保護性抗體e 抗原 HbeAg 急性感染的初期,或慢性帶原者而體內仍有活躍的病毒繁殖,傳染性較高e 抗體 anti-Hbe 自然感染康復以後對於病毒的免疫系統反應,或慢性帶原者體內的病毒繁殖較不活躍,傳染性較低核心抗體 anti-HBc 曾經有過型肝炎病毒的自然感染IgM 核心抗體 IgM anti-HBc 急性感染型肝炎臨床表徵型肝炎的潛伏期為 2 至 12 週,平均 7 至 9 週。臨床上大多是輕微或無症狀的感染,臨床表現包括緩慢發作的黃疸與全身倦怠。至少有 50的病人會導致慢性肝病,有些甚至會造成肝硬化與肝癌。致病原自從 1989 年 Chir

26、on 公司朱等人,自非非型肝炎患者血液所注射感染的黑猩猩血中,研究出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序列以後,世界各地才開始有了針對此病毒的大規模研究。經過鑑定,型肝炎病毒的特徵類似於黃病毒(flavivirus) ,具有單股的核醣核酸(RNA) 。根據國內的研究,我國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序列與日本的報告較相近,可以合稱為東方型。流行病學輸血及注射血液製品,是傳染型肝炎病毒的重要途徑,約佔患者的一半。其他的傳染途徑包括注射、性接觸家庭內的密切接觸、母子之間的垂直傳染等。醫護人員不小心被帶有感染者血液的針扎到時,得到感染的機會為 4-10。與型肝炎得垂直傳染比較,型肝炎在周產期感染的比率要低很多。目前並不清楚受到感

27、染者具有傳染力的時間長短。世界各地的型肝炎抗體盛行率各有不同,但一般都在 0.5-1.5之間。兒童的型肝炎抗體盛行率則都很低,大部分的報告都接近 0,台北市兒童的研究也顯示其盛行率只有 0.13。成人慢性非非型肝炎的型肝炎抗體陽性率為 60-90,急性非非型肝炎的型肝炎抗體陽性率則為 15-50。肝細胞癌患者的型肝炎抗體陽性率,在美國的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者為 51,陰性者為 29;在日本的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者為 4,陰性者為 69;台灣則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者為 10-20,陰性者為 60-70。我國兒童之慢性非非型肝炎 75為型肝炎抗體表面陽性,急性非非型肝炎則 29陽性,新生兒肝炎患者之型肝

28、炎抗體陽性率很低,其他各種肝病包括型肝炎及肝細胞癌的患者的抗體陽性率也很低。型肝炎的抗體陽性者,並不一定表示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仍然持續存在;而這種肝炎可能並不具有保護效力,在動物實驗中,得過型肝炎感染的黑猩猩再次接觸病毒以後,仍然會再度感染。診斷利用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序列,可以作出型肝炎抗原,因而製成測試型肝炎抗體之試劑。其中,第一代試劑只含有非構造的蛋白,第二代試劑則含有核心與非構造的蛋白,所以敏感度比第一代試劑為佳。大多數受到感染的病人,都可以測到抗體。但是,在急性感染初期可能測不到抗體,而必須等到發病一至六個月以後才可以測到抗體反應。由於型肝炎病毒在病人血液與組織中的含量很少,所以用一般血清

29、學的方法不易測到其抗原,而必須藉助反錄酵素聚合每連鎖反應(reverse transt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才能測到其RNA 的存在。治療目前有研究嘗試用 alpha-干擾素來治療慢性型肝炎感染,持續治療六個月以後,肝功能緩解的比率為 40至 70,但是有 30至 80的再發率。防治措施病人生病的期間,必須注意其血清與其他體液的處理。如果還不知道急性肝炎的類型,其處理方式必須兼顧各種肝炎。型肝炎為報告傳染病,患者應該報告當地衛生所。如果意外地接觸到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0.06ml/kg)預防感染,但是這種作法的效果仍有爭論。捐血者

30、的血液應該做型肝炎抗體的篩檢,以預防輸血後的型肝炎感染。國內自民國 81 年 7 月開始篩檢供血者之型肝炎抗體以來,輸血後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發生率已大為降低,幾近於零。型肝炎臨床表徵根據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型肝炎帶原者發生型肝炎的重複感染時,其潛伏期約為 4 至 8 週;當二種病毒同時發生感染時,其潛伏期則類似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潛伏期(45-160 天,平均 120 天) 。急性或慢性型肝炎感染的患者,得到型肝炎感染時,可能使病情惡化,而導致急性肝功能變化,甚至猛暴性肝炎。型肝炎也可能在型肝炎帶原者中變成慢性肝炎。致病原型肝炎病毒為一有缺陷的 RNA 病毒,其基因為單股環狀 RNA,大小約為 35

31、-37nm。型肝炎的感染需要型肝炎病毒之協助,所以它只發生於型肝炎帶原者(重複感染,superinfection) ,或與型肝炎病毒同時感染(coinfection) 。流行病學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類似於型肝炎病毒,也是經由注射、黏膜接觸等途徑發生傳染。容易發生傳染的情形包括輸血、注射藥癮、性接觸等。型肝炎很少發生母子之間的垂直傳染,但是可以經由型肝炎帶原者在家庭內發生傳染。型肝炎感染盛行的地區包括義大利、東歐、南美、非洲、中東等地。在型肝炎盛行的遠東地區,型肝炎反而不常見,我國兒童感染型肝炎者也極少見。國內對於 150 名肝功能正常的型肝炎帶原兒童所作的研究,其血清型肝炎抗體為陽性;68 名慢性型肝炎兒童中,只有一名(1.5)型肝炎抗體陽性。診斷市面上有型肝炎病毒抗體的試劑,可以作為診斷之用。型肝炎病毒的IgM 抗體與型肝炎抗原檢查目前並未廣泛應用,只是作為實驗室的研究工具。治療支持性治療。防治措施與型肝炎的處理一樣,必須注意病人血液與其他體液的處理。如果還不知道急性肝炎的類型,其處理方式必須兼顧各種肝炎。因為型肝炎感染只發生在有型肝炎感染的病患,所以一般的預防措施與型肝炎相同。目前並沒有可以有效地阻止型肝炎感染地免疫性預防方法,所以型肝炎帶原者應該小心地避免接觸到型肝炎病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