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皮肤病医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844139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病医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皮肤病医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皮肤病医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皮肤病医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皮肤病医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皮肤病医案第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医案一、蛇 串 疮(一) 王肯堂医案一人六月途行,受热过劳,性又暴躁,忽右肋痛,皮肤一片红如碗大,发水疱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憎热。次早视之,皮肤上红大如盘,水疱疮又加重三十多粒,医教以水调白矾末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夜痛益甚,肋中如钩摘之状。次早视之,红及半身矣,水疱又增至百数,乃求王诊治。为订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进药少倾,即得睡,及觉已不痛矣。盖痛势已急,而时医执寻常泻肝正治之剂,又多寒苦,愈添其燥,故病转增剧。水疱疮发于外

2、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乃侮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也。瓜蒌味苦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 ”且其为物,柔而滑润,开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此其所以奏效之捷也。(引自:证治准绳卷四)评析:本案为王肯堂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王肯堂(15491613) ,明官吏、医学家。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人,世业医。尝博集医书,并结合长期临证心得,历 11 年编成证治准绳44 卷,博涉古今,内容丰富。全书采摭广泛,条理分明,以证论治,立论平正,流通较广,对后世影响较大。蛇串疮的特征是皮肤上有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每多缠腰而发,故本病又名缠腰火丹或称蛇丹、蛇串疮、蜘蛛疮,相当

3、于西医的带状疱疹,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化火,肝经火毒外溢皮肤;或因脾失健运,停湿化热;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本案患者平素性情暴躁,复因过劳,湿热火毒内侵,外发于肝经循行之处而形成蛇串疮。一诊投苦寒燥湿清热、疏肝破气行郁之黄连、青皮、柴胡等药,发越肝经郁火,反致火毒愈烈,皮肤水疱增多;二诊仍以前方加味,导致火邪发越,疱疹愈多增至百数。方药基本对证,病何故加剧?内经云:“无刺熵熵之热”意为当火热炽烈之时,治宜缓和。不宜苦寒直折其势或更加发越,否则将与新形势格拒不纳,反添其燥而使病势转剧。前医失误原因即在于此。王氏认为此案水疱发于外者,是为肝热久郁,不

4、得发越,乃侮所不胜之肺脏而成。皮毛属肺,皮腠为之破溃,火毒从此外泄。因此拟甘寒泄热、润下和中法治之,给邪出路。瓜蒌,能泄其肝者缓其中,其质柔滑润,人肺胃大肠经,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开郁不逆,甘缓润下,引邪外达,以柔克刚。故选瓜蒌为主药;佐少许红花活血散结止痛;以生甘草解毒缓急。由于药味简约中的,故取效甚捷。一剂服后即痛缓睡安,病情稳定。(二 )刘启庭医案杜某,女,54 岁。自述胁肋部灼痛,晚上加重 1 周。1 个月前因家庭小事生气出现胸闷气短,心烦意乱,嗳气不畅,时感胁肋痛,未注意治疗,以后逐渐加重,胁肋疼痛难忍,特别是晚上痛不能人眠。到某医院检查,胸透、B 超未见异常,口服维生素 B1、谷

5、维素、去痛片治疗,不见好转。又到某医院,按胆囊炎服中药治疗,仍不见效,来院就诊。病史同上,检查见前后胁肋部部分皮肤呈片状红润,有小红色疹,稍痒,自己尚未发现,伴有头痛,发热,心烦易怒,口苦而干,食欲差,大便于结,小便黄。舌质红苔白,脉弦稍数。血常规检查正常。诊断为带状疱疹。中医为肝胆热毒蕴结,缠腰火丹。治宜解毒凉血、清肝泻火。药用:夏枯草 20g,赤芍 30g,龙胆草 15g,炒栀子 10g,大黄 12g,板蓝根 30g,大青叶 30g,柴胡 15g,全蝎 10g,蜈蚣 2 条,荆芥 12g,甘草 10g。水煎服。另用雄黄、蜈蚣、黄连研细外涂。服药 3 剂后来诊,发热头痛减轻,皮疹呈片状增多,

6、红肿痒痛,出水结痂。前方去大黄又服 6 剂。来诊述发热头痛已除,疼痛明显减轻,皮疹未见增多,部分结痂,仍有部分出水刺痛。又服 10 剂,皮疹结痂脱落,留有色素沉着斑。但仍有发作性胁肋部灼痛,给予养血祛风药,当归 15g,川芎 15g,白芍 15g,柴胡 15g,枸杞子 15g,赤芍 15g,全蝎 10g,防风10g,甘草 10g。水煎服,又服药 20 剂,痛止,停药观察月余,一切正常。(引自:刘启庭医学经验荟萃)评析:本案为刘启庭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刘启庭,1934 年生于安徽。中医主任医师。其主张中西医结合,对内、外、妇、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丰富。本案患者因湿热毒邪伏于体内,阻闭经络,导

7、致气血不畅,故先出现阵发性烧灼样肋间神经痛,而无明显特征性皮肤损害,因之误诊误治。1 周后胁肋疼痛加重,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水疱等典型皮损,方诊为带状疱疹,证属肝胆湿热、热毒偏盛型。刘氏治疗此案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解毒清肝,直折病势。以活血解毒、清肝泻火之重剂内服,并配合雄黄、蜈蚣、黄连研末外涂,内外合治重挫病势。以夏枯草、龙胆草、柴胡疏肝散结,凉血解毒;赤芍凉血化瘀;炒栀子、大黄清利肝胆湿热,泻腑去浊;板蓝根、大青叶散热解毒。第二步:随症变化,继清热毒。前方 3 剂后,症状减轻皮疹增多出水结痂,此为里邪外达之象。去苦寒重剂大黄,防过剂伤阴,以其余诸药继续清解。第三步;养血祛风,调理善后。病至

8、后期,津血亏耗,血虚风燥,故治以养血祛风,甘寒救阴通络止痛之品,给予当归、白芍、防风、全蝎等药善后。(三) 施慧医案朱某,女,27 岁。初诊日期:1985 年 3 月 6 日。患者左侧头额部疼痛已 1 周,出现红肿水疱 4 天。初起于左前额出现红色小颗粒,并伴有针刺样疼痛,形成集簇水疱,且向头顶及左眼睑蔓延,左目红肿,坐立不安。经某医院诊为“面部带状疱疹” ,经注射维生素及抗生素等药后,效不显。口渴口干苦,头晕痛,大便干,小便短赤。检查:左侧颜面从颊部、额部、上唇及左上眼睑大片潮红肿胀,并见高粱粒至黄豆大红色丘疱疹,集簇成群,上下眼睑水肿,不能睁眼。脉弦数,舌红苔黄。中医诊断:蛇丹。西医诊断:

9、带状疱疹。证属:湿热上壅,化火化毒。治则:清肝泻火,凉血解毒。方剂:方用清肝解毒汤加紫花地丁 12g,水煎服。5 剂。二诊(3 月 15 日):药后红肿见消,部分皮疹结痂,疼痛减轻,未见新生皮损。效不更方,上方续服 5 剂。外用:加味金黄散调紫草油涂搽,每日 12 次。三诊(3 月 28 日):患部皮损已全部消退,仅遗有少量淡褐色色素沉着,无痛痒,眼睑红肿消退。临床痊愈。(引自:施慧现代中医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施慧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施慧,著名中医学者。施氏治学严谨,经验丰富,融汇中西,擅长内、妇、皮肤科及男科疾病的诊治。为中医辞海编委,出版专著 5 部。带状疱疹即中医蛇丹,因其缠腰而发

10、又称为缠腰火丹。而其发于头面部者,尤其是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甚至影响视力和听力。本案患者左侧头额部疼痛,继而出现红肿水疱,迅速遍及头面,致使眼睑肿胀不能睁眼,并伴刺痛,口干口苦,头晕痛,舌红苔黄,诊为肝胆湿热,火毒上攻之蛇丹。首诊施氏自拟清肝解毒汤加紫花地丁以清肝泻火,解毒活血。方中药用龙胆、栀子、蒲公英、石膏、黄连清肝泻火;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紫草凉血解毒;大肯叶、金银花气血两清。5 剂药后二诊,红肿渐消,部分皮疹结痂,疼痛减轻,无新生皮损,病情得以控制。效不更方,继予上方,以防余炭复燃。并用加味金黄散调紫草油涂搽以凉血消斑,保护新生皮肤。半月后皮损消退,眼睑恢复正常。临床痊

11、愈。(四) 张志礼医案李某,男,86 岁,1998 年 10 月 12 日初诊。病史:今年春节后患感冒,高热住院治疗。出院后自觉心前区疼痛,疑“心绞痛” ,在急诊留观,未见心血管病阳性体征,5 天后,左侧胸部至腋下、左侧后背,出现大片簇集成群的丘疱疹,即以“带状疱疹”收住院治疗。1 个月后皮疹消退出院,但疼痛至今未缓解,彻夜难眠,痛苦呻吟口苦、便干,即来院要求中医治疗。诊查:左侧胸部,腋下至背部有带状疱疹沉着及瘢痕,局部疼痛拒碰,痛苦面容,气短疲惫貌。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沉弦。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辨证:气血两虚,血脉瘀滞,余毒未尽。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清解余毒。处方:黄芪 1

12、5g,太子参 15g,当归 10g,川芎 10g,丹参 10g,红花 10g,元胡 10g,川楝子 10g,全虫 10g,地龙 10g,紫草根 15g,板蓝根 30g。二诊:服上方 7 剂,疼痛有缓解,仍有大便干,左侧胸部自觉发胀,前方去当归加全瓜蒌 15g,枳壳 10g,熟大黄 10g。三诊:服上方 14 剂,疼痛明显减轻,仍觉胸部闷胀,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仍有气滞,大便干,故更方,上方去川芎、地龙,加制乳、没药各 3g,木香 10g,陈皮 10g,杜仲 10g,干生地黄 30g。四诊:服上方 14 剂,疼痛基本消退,夜眠安,胸部胀闷减轻,大便调,继续服用前方 11 剂,临床治愈。(引自

13、: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评析:本案为张志礼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张志礼,主任医师,皮肤病学专家,从事皮肤病工作数十年,医术精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人多见,且多为外感、过度劳累、年老体弱等免疫力低下患者。遗留后遗神经痛者多因早期失治误治引起,该病人年老,机体免疫力往往低下,虽经治疗皮疹消退,但后遗神经痛令患者彻夜难眠。张氏根据脉舌辨证为气血两虚、血脉瘀滞、余毒未尽,治以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清解余毒,以黄芪、太子参补益气血。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对免疫功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归、川芎、丹参、红花活血化瘀;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紫草、板蓝根清解余毒;全虫、地龙既能平肝熄

14、风,又能通络止痛。玉揪药解曰:全蝎“穿筋透骨,逐湿除风” ,故对病久入络者用之神效,由于用药紧扣病机,故仅服 14 剂疼痛即基本消退。临床遇此高龄后遗神经痛者,往往迁延数月,虽经理疗、针刺封闭等治疗,收效甚微。张氏此案值得借鉴。(五) 朱仁康医案韩某,女,48 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 1970 年 10 月 7 日。主诉:左侧脸面和头皮疼痛 1 年多。现病史:于去年 9 月曾因左侧脸面患带状疱疹后,左脸部沿眼睑、颞颥部放射至额部头皮等处,呈阵发性剧烈刺痛和刀割样,坐立不安,一日发作多次。检查:痛苦病容。局部皮肤未见异常。脉象弦紧,舌质红,苔薄白。证属:肝胆经风邪火郁,未经发泄。治则:散风清热,

15、熄风定痛。药用:川芎二钱,菊花三钱,白蒺藜三钱,羌活二钱,蝉蜕钱半,钩藤四钱(后入) 。7剂,水煎服。另全蝎一两研末分作 10 包,每日 2 次,每次 l 包,开水调服。二诊,(10 月 18 日)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亦见减少。前方加炒白芍三钱,天麻二钱,嘱服 7 剂。全蝎末改服每日 1 包。三诊:(10 月 27 日)疼痛基本控制,每日偶痛一二次,每次数秒即止。仍服前方去天麻,接服 7 剂后即停止发作。(引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朱仁康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朱仁康,生于 1908 年,字任健,江苏无锡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著名皮肤病学专家。带状疱疹好发于头面。病

16、毒侵犯三叉神经则疼痛剧烈,尤其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往往患者较长时间的后遗神经痛。本案韩某患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痛已 1 年余,可谓长矣。笔者认为,该患者初发未重视或未能及时正规治疗,以致延误病程,留下此后遗神经痛。如能在 1 周至 lo 日内及时治疗,即可避免留此后遗症。朱氏根据脉舌辨证为肝胆经风邪火郁,未经发泄引起,治宜散风清热,熄风定痛。方中川芎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活血行气。 本草汇言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 ”故为治头痛要药。现代药理研究川芎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镇静镇痛等作用。配合菊花、白蒺藜、羌活、蝉蜕、钩藤散风清热,熄风

17、止痛。重用全蝎搜风通络,散结止痛,治疗 3 周而愈。(六) 顾伯华医案朱某,男,18 岁。住院号:33625。入院日期:1974 年 9 月 16 日。初诊:患者 1 周前有瘙痒刺痛感,以后渐加重,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再起水疱,自己抓破,红肿疼痛,部分化脓。检查:体温 376C,左胁及腰部散在成群的水疱,绿豆到黄豆大小,疱周基底发红,疱液浑浊,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呈腰带形排列。左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痛。苔薄黄腻,舌尖红,脉细数。肝胆湿热蕴蒸皮肤。拟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三钱,黄芩三钱,紫草三钱,板蓝根一两,金银花四钱,柴胡三钱,泽泻三钱,珍珠母(先煎) 一两,生甘草一钱,三帖。外用:青黛膏。

18、二诊:9 月 20 日。发热已退,带状疱疹大部分结痂,稍有鼻塞咽痛。苔薄,脉濡。再拟前法。金银花五钱,连翘四钱,黄芩五钱,板蓝根一两,龙胆草钱半,生地黄五钱,赤芍三钱,车前子五钱,生甘草钱半。服 7 帖,痊愈出院。(引自:外科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顾伯华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顾伯华,1916 年生于上海,教授,中医外科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1936 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行医 50 年,对中医外科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对疮疡、皮肤病、肛门病、急腹症、乳腺病、血管外科学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现任上海中医学院顾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带状疱疹,中医学认为多由肝火湿热蕴结

19、而发病,用清肝胆利湿热的龙胆泻肝汤治疗,多能获愈。初诊方中重用龙胆草配栀子、黄芩既泻肝胆实火,又清下焦湿热;柴胡、泽泻、板蓝根、金银花、生甘草等清热解毒,苦寒直折,配合外用膏剂,遏住发热和渗出,病情迅速得以控制。二诊时针对风热上攻,鼻塞咽痛症状,仍以原方化裁加入上焦疮家圣药连翘和利水行湿而不伤正的车前子,使风热、湿邪从小便而出,伍以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活血解毒,从而使全方泻中有补,疏中有养。本例年龄较轻,疼痛尚不严重,故未加延胡索等镇痛之晶。若为老年患者,则用药既要顾护胃气,又要理气止痛,兼用安神之味。(七) 秦泳医案刘某,男,64 岁。2002 年 4 月 9 日,因“蛇丹愈后痛”1 年余

20、来诊。患者于 2001 年2 月感冒后,突然感到左侧头皮、额,眼部烧灼痛,继之皮肤掀赤肿胀,迭起成群簇集的水疱,病情急重,进展迅速。遂在当地医院西医诊为:带状疱疹。中医诊为:蛇丹。予以中西药治疗月余,疱疹消退,痂皮脱落。但左侧头皮、额部皮肤仍觉隐痛或刺痛,呈周期或无规律性发作,且逐日加剧。每兼心烦急躁,受风寒或夜间为重,甚至疼痛难忍,不可触碰。嗣后曾在多家医院诊治,西医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为:蛇丹愈后痛,经中西药、针灸等方法调治无效,方来就医。刻诊:左侧头皮、额部皮肤片状色素减退或沉着斑相间,感觉异常,情绪烦躁,口干唇燥,毛枯肤槁,夜热早凉,寐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黯红少苔,

21、脉沉细涩。此乃卫外不固,热毒上扰;阻络伤阻,余邪未尽。证属:肝肾阴亏,瘀血阻络。投增液逐瘀祛风汤化裁。药用:生地黄、熟地黄各 30g,玄参 15g,天冬、麦冬各 10g,鸡血藤 30g,桃仁、红花各 10g,五灵脂(包煎)30g,秦艽、防风各 10g,当归 20g,黄芪 30g,香附 12g,羌活、地龙、川芎各 10g,甘草 6g,蜈蚣 3 条,酒大黄 6g。每日 1 剂,分早、晚 2 次水煎服,并水煎外洗 1 次,15 剂为 1 个疗程。复诊:临床症状改善,情志好转,疼痛减轻,惟遇天气变化或受风寒略觉隐痛,睡眠一般,大便不干,宗原方去酒大黄,加钩藤、石菖蒲以加强熄风安神之力,续服下 1 个疗

22、程。三诊:临床症状解除,神志、睡眠均好,疼痛完全缓解至消失,效果显著。为巩固疗效,再服 20 余剂,病告痊愈。随访 3 个月未见复发。自:中医药学刊,2005,(1):156157评析,本案为河南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秦泳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蛇丹愈后痛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患者在皮损消退后,仍有愈后痛,往往久治不愈,颇为棘手。中医辨证归属瘀证范畴。详审其因,多数患者年老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血气既衰,肝肾阴亏是发病的内在因素,为其本;外海风寒毒邪致气血瘀阻是引起本症的外因,为其标:又因热病已久,每多气虚阴亏,或过用苦寒除湿之品,使液竭津枯、肠燥便秘,从而使阴津更加不足。其痼疾多以气虚、

23、阴虚、血瘀、风寒杂合而并病发生,其中阴亏液涸,瘀血内停和复感风邪乘虚侵袭,贯穿着病理的始终。治疗不仅要注意化瘀祛邪,更要重视益阴扶正。因而滋阴扶正,活血化瘀,怯风散寒为其法,兼而调理,可获全功。临证投增液逐瘀祛风汤,实际为温病条辨的增液汤,合医林改错的身痛逐瘀汤加祛风药化裁而成。故方中主以滋而不腻,滋而能通之生地黄、玄参,天冬、麦冬滋阴清热,润燥通便,增水行舟,当归、熟地黄、黄芪补益气血为君药;辅以活血通络止痛而不伤阴之鸡血藤、桃仁、红花、五灵脂活血化瘀,秦艽祛风湿、舒筋活络,羌活、防风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为臣药;若风寒甚者加桂枝、细辛以温通血脉,若风邪久羁,疏之不应,外风引动内风或内脏病变所致

24、风证,又当行搜风之法,兼或改用地龙、草决明、钩藤平肝熄风,石菖蒲开窍安神,甚者加僵蚕、全蝎以加强搜风活血通络,疼痛发于头面部剧者加川芎、蜈蚣以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引诸药上行头目,直达病所,再以香附、甘草行气和中,解毒止痛为佐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滋阴清热,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平肝熄风之功,从而使阴液充、脑窍通、邪气祛、宿疾挖、脏腑调、气血益、阴阳平。(八) 南喜连医案王某,女,72 岁,1999 年 10 月 5 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右胸及胁肋部位出现簇集的红斑丘疱疹,伴有烧灼痛,在某中医院诊为带状疱疹。服清肝泻热之中药和抗病毒、营养神经之西药,痂皮脱落,皮损消退,但疼痛未曾缓解,继服上述中药治

25、疗,疼痛反有加重之势。来诊时患者右胸胁肋部刺疼难忍,经日不能触衣被,口咽干燥不欲饮,心烦眠差。查原皮损部位可见轻度瘢痕和色素减退斑,舌红少苔,边有瘀点,脉弦细。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为热毒伤阴,余热未尽,阴虚血瘀。治宜养阴清热解余毒,活血化瘀止痛。药用金银花 15g,玄参 20g,当归 15g,生甘草 15g,全虫 10g,生地黄 15g,麦冬15g,制乳香、没药各 6g,延胡索 15g,郁金、川楝子各 10g,香附 15g。连服 16 剂,疼痛完全消失。随访 3 个月无发作。自:四川中医,2003,(7):83评析:本案为周口市中医院南喜连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常以

26、老年患者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病部位的灼痛、窜痛与刺痛,且痛处固定不移,频繁发作,缠绵难愈。因其多发于胸胁部位,辨证多属肝胆湿热内蕴,复加外染邪毒而致。所以治疗时只重视“邪”和“瘀”的一面,皆重投苦寒清利及辛燥行气之品,结果导致阴津重伤,阴虚邪恋,余毒末清;瘀阻脉络。加之年老气虚阴亏,故患者疼痛非但不减反而加重。本组患者在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口咽干燥不欲饮、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如果能以养阴之品濡润脉道,则阴津充足,血行通畅,通而不痛。余选用四妙全虫汤,方中金银花、玄参、生甘草清热养阴解余毒,当归、全虫活血化瘀而止痛,更加生地黄、麦冬、制乳没、延胡索能增强养阴清热、活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能使阴津充

27、足,血脉流畅,邪无所依,病遂告愈。同时,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养阴生津之补虚药物有调节人体免疫的功能,有助于受病神经的修复,这亦是取得满意疗效的依据之一。二、丹 痧朱仁康医案蒋某,男,5 个月,病历号 60061,初诊日期:1963 年 7 月 10 日。代诉:脸面及下半身出现红斑、瘙痒 2 天。现病史:两天前开始脸面和双下肢出现小片红斑,渐扩大融合成大片。同一托儿所有一小孩先发,但比较小片,尚未发现其他小孩有类似之损害。患儿发病前未给特殊食物,亦未服任何药品。检查:脸面、前臂、下肢可见弧形环状红斑,部分融合成大片,稍见隆起,呈风团样。苔薄白。中医诊断:红云风。西医诊断:传染性红斑。证属:稚儿血

28、热生风。治则:凉血消风。药用:生地黄 15g,牡丹皮 6g,赤芍 6g,知母 6g,黄芩 6g,浮萍 6g,蝉蜕 3g,竹叶6g,白蒺藜 6g,炙僵蚕 3g,忍冬藤 9g,六一散 6g(包) 。二诊:(7 月 13 日)服药 3 剂后皮疹大部消退,腿部皮肤已见正常,项后二小片风团样损害,兼咳嗽少痰。改拟前方去生地黄、白蒺藜、知母,加牛蒡子 6g,桔梗 3g,杏仁45g。3 剂而愈。(引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朱仁康治疗丹痧验案之一。朱仁康简介见蛇串疮。传染性红斑中医称红云风,又称丹痧,如丹痧论曰:“丹痧,红晕如霞,而无点粒,身如涂珠,咽喉腐肉,舌转绛舌或如杨梅。 ”本病为一种好发于

29、儿童的传染病。由于传染力强,可群体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可能系病毒感染所致。患儿常突然发疹而无全身症状,或有咽痛,眼部充血。先于两侧面颊出现水肿性融合成片的红斑,境界清楚,蝶形对称无鳞屑,偶有微痒或烧灼感。12 日后可延及躯干、四肢等。春夏季节或运动后皮损更加明显。1 周左右皮疹消退,不留痕迹,预后佳。中医治疗旨在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朱氏方中前五味药滋阴凉血,清热解毒,后六味轻清疏宣,清风止痒,六一散清热利湿。对皮疹消除初见成效。二诊时,又化裁加入宣肺疏风清热的牛蒡子等,疹去人安。古语有言:“善治者治皮毛”于此案可见一斑。三、结节性红斑(一) 凌云鹏医案沈某,男,45 岁,农民,1978 年 9

30、月 21 日诊。患者于 4 月份起两足胫出现红斑结节散布,有不适感,当时正值田间春耕季节,以为是皮肤感受水毒所致,未加重视,嗣后逐渐发展至大腿、腹部,均有稀疏红斑,两膝关节疼痛,尤以右膝为重,乃去 XX 卫生院治疗,内服西药无效,并出现头眩晕,足胫肿大,两膝疼痛剧烈,红斑增多,于 9 月 4 日中医诊治,内服凉血止血,解毒渗湿之剂 4 天,红斑色较黯淡,右膝以下肿胀特甚,且肿胀部位时前时后,时 L 时下,在膝至足踝范围内流走不定。复诊仍肿胀不退,且红斑又增多,又转疯伤科治疗,内服云南白药,肿减而红疹仍然,连续两诊,红斑密布,故来就诊。症状:两下肢膝以下红斑密布,大腿部有散在色紫红结节及色红斑块

31、,腹部均为黯红色结节,头眩晕,精神疲惫,两膝疼痛,自觉沉重而胀,行走不便,按之肤热,红斑质硬而界限分明,大的约 1cm1cm,小的 04cm04cm,脉濡细,舌绛苔薄腻,处方:当归 9g,忍冬藤 24g,白茯苓 12g,牡丹皮 6g,大腹皮 12g,生薏苡仁 12g,红花6g,大蓟、小蓟各 12g,制僵蚕 12g,赤芍 6g,菊花 12g,川牛膝 9g。9 月 26 日复诊,服药 5 剂,自觉头眩减轻,下肢肿退,红色结节稀少,大部均呈色黯小硬块,局部疼痛大减,并有痒感,脉缓有力,上方去菊花加广郁金 6g。10 月 5 日来诊,据云上方服后,症状显著好转,故连续 10 剂,局部红斑及疼痛均已消失

32、,尚有少数色黯硬结未消,惟仍觉头眩乏力,傍晚则足踝微肿,脉缓有力,苔薄,处方:生黄芪 12g,生地黄 12g,广郁金 6g,忍冬藤 18g,薏苡仁 15g,当归 9g,怀牛膝12g,赤芍、白芍各 9g,陈皮 9g,制僵蚕 12g,炒白术 6g,丹参 9g。内服 7 剂而愈。(引自:临证一得录)评析:本案为凌云鹏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之一。结节性红斑屑中医“瓜藤缠”范畴。 医宗金鉴曰:“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如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 。多由于风湿热邪下注肌肤,阻塞脉络,气血凝滞而成。该患者起因从事田间耕作,寒湿之邪外侵,凝滞肌肤,以致气血运行不畅,

33、经络阻滞,湿热蕴结,故见下肢红斑肿胀、疼痛。虽经他医凉血止血,解毒渗湿之法治疗,仍肿胀不退,且红斑增多。脉濡细,舌绛苔薄腻,故治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中当归、赤芍、红花、大蓟、小蓟以活血祛瘀,牡丹皮凉血祛瘀,泻血中伏火,忍冬藤、菊花清热通络,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消肿,大腹皮行气,僵蚕搜风散结,牛膝活血引诸药下行,全方活血祛瘀、清热利湿,故投 5 剂后肿胀即消退,色即较暗。继服 10 剂后红斑疼痛均已消失,惟病久、正气已虚,今邪去正未复,故佐以益气和营之品善后,标本兼顾,有主有次,故疗效显著。(二) 黄振鸣医案凌妍,女,33 岁。初诊:1981 年 10 月 11 日。病史:患者于 1 个多月

34、前全身发热恶寒,以后发现两小腿前部有大片红肿、疼痛,某医院诊断为“丹毒” ,经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中药治疗,收效不显。近几天来两小腿前部出现小硬结节,色红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饮食正常。检查: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滑数。两小腿伸侧皮肤潮红、肿胀,有散在大小不等之结节 7日处,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小者如黄豆,大者如核桃,稍隆起,色鲜红,部分为暗红色,境界清楚,有灼热感,触痛明显。辨证:湿热下注,络脉受阻,气血凝滞。治法:活血通络,清热化湿。处方:当归 12g,川芎 12g,生地黄 18g,赤芍 15g,丹参 18g,皂角刺 12g,蜈蚣 3 条,绵茵陈 30g,苍术 12g。水煎服。复诊;1

35、981 年 10 月 14 日。服上方 3 剂,双下肢结节渐退,颜色转暗,疼痛减轻。未见新生结节。药已对症,病情稳定,守方;续服。三诊:1981 年 10 月 18 日。又进上方 3 剂,小腿胫前皮肤红肿已消,硬节缩小如黄豆大,有轻度压痛,小便黄浊、短赤,舌苔黄腻。再拟原方加减,加强化湿通络。处方;当归、苍术各 12g,赤芍、皂角刺、防己各 15g,丹参 18g,蜈蚣 3 条,萆薢、绵茵陈各 30g。水煎服,8 剂。四诊;1981 年 10 月 26 日。药后疼痛基本消失,结节已消退,局部遗有色素沉着,舌苔薄白,脉弦细。拟养血通络之剂以巩固疗效。处方:当归、生地黄,威灵仙、丹参各 18g,川芎

36、、赤芍、皂角刺各 12g,蜈蚣 3 条。水煎服。(引自:奇难杂症)评析:本案为黄振鸣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之一。结节性红斑是发生于皮下脂肪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青年女性,以春秋季发病者为多。其发病一般认为系细菌、病毒、真菌感染、药物等所致的血管迟发性变态反应。本案发病由于外感风邪,内蕴湿热,以致风湿热邪下注肌肤,阻塞经络,气滞血瘀而成。治宜活血通络、清热化湿,方中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生地黄、茵陈、苍术清热化湿,皂角刺、蜈蚣祛风通络,服药 2 周疼痛消失,结节消退。(三) 张志礼医案赵某,女,28 岁,1992 年 9 月 5 日初诊。病史:近 2 个月双膝关节酸困疼痛,活动后加重。双

37、小腿反复起红疙瘩,硬而痛。曾在外院检查肝功、类风湿因子、体液免疫七项等,结果均正常;血沉稍增,抗链“O”稍升高。给布洛芬、吲哚美辛(消炎痛) 等治疗,效果不显。近半年易患感冒,经常咽痛,间断低热,大便偏干。诊查:双小腿伸侧散在数个蚕豆至核桃大的红斑,稍隆起,色鲜红,境界清楚,其下可触及小结节,有触痛。舌质红苔白,脉弦滑。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中医诊断:皿藤缠。辨证: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治法:清热除湿,凉血活血,软坚散结。处方;紫草根、茜草根,连翘、夏枯草、丹参、赤芍、红花各 15g,白茅根、板蓝根、忍冬藤、鸡血藤各 30g,黄柏、防己、木瓜各 10g。外用化毒散膏。二诊:服上方 7 剂,双下肢

38、结节缩小,色转暗,疼痛减轻,未出新结节。去连翘、黄柏加桃仁 10g,秦艽 15g三诊:又服 14 剂,双下肢结节全部消退,仅遗留色素沉着斑关节不痛。改用活血消炎丸每早 6g、散结灵每午 4 片,大黄廑虫丸每晚 6g 口服,以巩固疗效。(引自: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评析:本案为张志礼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之一。张志礼简介见蛇串疮。本案发病前常易患感冒,经常咽痛,间断低热,关节酸困疼痛等症状,双小腿伸侧散在蚕豆至核桃大小稍高出皮面的红斑,触痛。舌质红,苔白,脉弦滑。依据脉络症辨证为湿热下注,凝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致。故选黄柏、防己、忍冬藤清热除湿,丹参、赤芍、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紫草根、

39、茜草根、白茅根凉血活血,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木瓜、夏枯草软坚散结,引经通络。服药 3 周结节全部消退,仅留色素沉着斑,以大黄廑虫九等以善后巩固疗效。(四) 何遥医案邓某,女,36 岁,1 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双小腿红斑、结节、疼痛。诊见:双小腿伸侧散在 10 多个蚕豆大小的皮下结节,紧张坚硬,不相融合,颜色部分为鲜红色,部分为暗红色,按之疼痛,伴全身乏力,下肢酸软,膝关节胀痛。舌淡、苔白,脉细。诊断为结节性红斑,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药用:毛冬青 30g,丹参、太子参各 20g,丝瓜络、鸡血藤、仙鹤草、金银花、白芍各15g,当归 10g,玄参 12g,甘草 6g。每天 1 剂,水煎服。每次 2

40、5mg,每天 3 次,口服。同时按上法服益气活血汤。服药 1 周后,全身症状有明显好转,红斑开始消退,痛减。服药 2 周,红斑结节全部消退,全身症状消失。自:新中医,2004, (9):63评析:本案为何遥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之一。结节性红斑是由于真皮脉管和脂膜炎症所引起的结节性皮肤病。有人认为是机体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抗原的一种免疫复合物疾病。本病与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瓜藤缠”的症状类似:“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如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 ”通常因外感风邪,湿郁化热,湿热下注,蕴蒸肌肤,经络痹阻,瘀血凝滞而成。此时往往机

41、体正气不足而致下肢实邪产生。治疗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为主。方中毛冬青清热解毒、通络化痰;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止痛;丹参活血消肿;鸡血藤活血通络;仙鹤草补虚并可解毒消肿;丝瓜络活血通络、解毒化痰;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玄参滋阴解毒;太子参补气生津;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经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结节性红斑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用西药,提示益气活血汤可明显改善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五) 马建国医案孔某,女,27 岁,1999 年 5 月 12 日初诊。双小腿起 lo 余个樱桃至核桃大小红色皮下结节,疼痛、伴有灼热沉重不适感半月余。经用地塞米松、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治疗,效不显。诊见

42、:上述部位皮损颜色鲜红,边界明显,触之灼热感较剧。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屑湿热下注,蕴结肌肤,脉络灼伤,积于皮下。治以清热除湿,活络散结止痛,方用桑络汤加减。处方:络石藤 15g,忍冬藤 30g,滑石、延胡索各 12g,地骨皮、白薇、海桐皮、黄柏、桃仁、红花、牛膝、甘草、赤芍各 108,丹参 20g。水煎服,每天 1 剂。嘱其忌食辛辣之品,注意休息。服上药 10 剂后红色结节大多数消退,疼痛减轻,小腿略有灼热感,未见新的皮疹再现,余症减。上方去海桐皮、络石藤,续服 10 剂后结节全消,诸症告愈。8 个月后随访未复发。引自:新中医,2003,(12) : 59评析:本案为

43、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马建国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之一。本例主因是湿热内蕴,脉络灼伤,以致红色结节疼痛。桑络汤是治疗热痹的方剂,适用于关节灼热、红肿疼痛、得凉则舒、痛不可触等症。笔者认为,某些结节性红斑与上述症状颇相吻合,故取桑络汤化裁治之。于原方中去桑枝、青蒿,取络石藤、忍冬藤、地骨皮、白薇、海桐皮、黄柏、滑石、甘草除湿热,利关节;红花、桃仁、赤芍、丹参、牛膝活血通络散结;延胡索止痛。诸药合用,可使湿热清,关节利,血活络通,结节消散而愈。四、水 痘(一 )李绍良医案林某,男,8 岁,学生,1998 年 5 月 25 日初诊。主诉:发热、咽痛、咳嗽 3 天,全身有丘疹、疱疹,已服过抗病毒口服液、

44、头孢氨苄(先锋霉素) 等药不效。诊见:头面四肢可见散在性斑丘疹、疱疹,皮疹周围红晕明显,胸腹背部痘疹分布较密,痘形大者如豌豆,浆液浑浊,小者似米粒,浆液较清,瘙痒,口腔咽部可见小溃疡点,而红,口渴,发热(体温 388),头痛。血常规:白细胞92X10L,中性 02l,淋巴 079。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水痘。证属气分炽热,湿毒蕴结,治血清气泄热,解毒除湿,方用三仁解毒汤加减。处方:石膏、薏苡仁各 20g,大青叶、升麻、六一散、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紫花地丁各 10g,蒲公英、野菊花各 12g,苦杏仁 7g。清水煎,分 2 次服。连用 3 剂。外用紫金锭磨冷开水搽患处,3 天后患儿热退,疹

45、消。引自:新中医,2000,(2) :51)评析:本案为广东省澄海市人民医院李绍良治疗水痘验案之一。中医认为水痘的发生系素体湿热内蕴,复感风热时毒,影响肺脾两脏,邪自气泄,发于肌表所致。三仁汤原治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重于热之证。功为宜畅气机,清利湿热,故适用于水痘时邪在卫、气之证,但全方清热轻而重于化湿,虽有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之功,其目的在于分清上下,达到“湿去热孤” ,然无清热解毒之力。五味消毒饮功在清热解毒,消散痈疮,擅治各种疔毒、痈疮疖肿,故用在水痘治疗取其清热解毒。两方合用,其功自倍。升麻味辛甘, 神农本草经谓其“除百毒,辟瘟疫、邪气、中毒、时气毒”名医方药中教授

46、推崇为解毒之佳品,加入本方以解痘疹之时邪湿毒,故临床上用于治疗水痘,能收到满意效果。(二) 杨龙生医案患儿蔡某某,男,8 岁,1995 年 3 月 5 日就诊。患儿昨日开始发热,昨晚于背、颈和胸等处出现多数红色丘疹与斑疹,今日见皮疹为圆形水疱,顶端有“脐窝” ,有的水疱抓破,留有结痂或鲜红的皮损面。检查:体温 382C,心率 92 次分,呼吸 20 次分。心肺叩、听诊均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患儿颈、胸、背等处皮肤可见多数半球形水疱,其顶部有“脐窝” ,周围有红晕,有的水疱溃破后留下结痂或鲜红糜烂面。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检查无异常。中医辨证:患儿发热、口渴,体有皮疹、瘙痒,纳差,神倦,咳

47、嗽,大便较溏,尿短黄。舌红苔黄,脉浮数。属时邪病毒袭染肺卫肌表,湿热蕴积肺脾,发于肌表而生痘疹。治宜清热解毒,透表消疹。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 8g,连翘 10g,薄荷 3g,柴胡 8g,荆芥 6g,蝉蜕 6g,牛蒡子 5g,板蓝根 8g,淡竹叶 6g,黄连 3g,葛根 8g,白鲜皮 6g,桔梗 3g,紫菀 5g,南沙参8g,白茅根 10g,甘草 3g,淡豆豉 10g。水煎日服 1 剂,连服 5 剂,继以适当调治,患儿1 周后即告全愈。自:江西中医药,2004 ,(258) :35评析;本案为江西省乐安县中医院杨龙生治疗水痘验案之一。水痘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感受时邪,病毒犯于肺卫,蕴积肺脾;风热时

48、邪与湿邪相搏,发于肌肤而生痘疹。根据内经 “邪之所凄,其气必虚”之理,患者必定体虚或因其他原因而致身体抵抗力降低,才会造成病邪乘虚而入。杨龙生依清热解毒,透表消疹立法处方,用银翘散加减治之,疗效可靠,既取效快而又可获根治。五、疣(一) 曹毅医案周某某,男,28 岁。1998 年 6 月 20 日初诊。左足跖部、坶趾、足弓部可见成簇密集分布的点状疣,大小为25cmX15cm、15cmX10cm、10cmX10cm 的各有一枚,每枚周围可见米粒至花生大小的疣状物数颗。曾用鸡眼散局部外敷,治疗 4 个月未愈。舌偏紫、苔薄腻,脉滑。皮肤科诊为多发性跖疣。中医辨证;气血凝滞,肌肤失养。治拟活血软坚,给予

49、消疣糖浆(由灵磁石、龙骨、牡蛎、忍冬藤、当归、郁金、赤芍、红花、穿山甲片等中药组成),每次 15ml 口服,每日 3次,1 周为 1 个疗程。前后共治疗 8 个疗程,皮损全部脱落。随访 2 个月,未见复发。(引自:新中医,1998)评析:本案为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曹毅治疗跖疣验案之一。多发性跖疣系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新生物。目前临床上尚没有根治这种病毒的方法,常用的激光、冷冻、手术切除疣等方法,复发率高。中医学认为本病为肤失荣养,复感风毒之邪,蕴结于局部肌肤,使血凝气滞,从而生筋肉疣物。治疗当以养血柔肝、活血理气、软坚散结为主,消疣糖浆组方原则正为此所设,且方中的磁石、龙骨、牡蛎多为重镇下行之品,故治疗本病取效明显。(二) 张显臣医案友人李某,男,50 岁,干部。从 1984 年秋季开始,于右颧骨下缘感觉微痒,用手触摸有一针头大的肉性颗粒,半个月后长至黄豆大高出皮肤 lmm。余告以头发缠扎法,5 日而愈。以后面部又三三两两地生长寻常疣来,凡是可用头发缠扎住者,均用头发缠扎而掉。从 19841989 年每年都要生长几个寻常疣,均用头发缠扎而掉。到了 1990 年 6 月,寻常疣开始在前额及两颊毛发处生长,三五成簇,有的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