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八章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Swine 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小体( EH,又名红细胞孢子虫)寄生于猪、牛、羊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发热、黄疸和贫血为特点。1 病原学 病原是附红细胞体,它具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不同动物所感染的附红细胞体也不一样。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是有猪附红细胞体和小附红细胞体所引起的。血液涂片经姬姆萨氏染色后,猪附红细胞体呈淡紫红色,多在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其形状多呈环形,也有呈球形、杆状、卵圆形、哑铃形和网球拍形等,直径为
2、 0.82.5 微米;小附红细胞体较小,多呈环形,直径平均为 0.5 微米。EH 对干燥和化学药品都比较敏感,几分钟内即可将其杀死,但对 0.5碳酸于 37下需 3 小时才可将其杀死。对低温抵抗力极强,在零下 79仍具有感染力。2 流行病学 猪附红细胞体只感染猪(EH 具有种间特异性) ,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以仔猪、引进苗种以及抵抗力下降的猪发病较多。故本病感染率高,发病率低。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不同季节发生率有差异,其中以 6 月初10 月上旬发生率较高,其中以 79 月发生率最高,可呈地方性流行。传染途径通过吸血昆虫和针头、剪刀、断尾、打耳号、阉割刀剪等间接传播。通过吃
3、食是感染本病猪的血(咬尾、咬耳打斗以及其血液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尿液)而直接传播。通过注射和口服已感染本病的猪血,感染人。通过精液传播和胎盘感染(垂直感染) 。3 临床症状 以高热、贫血、轻度黄疸、发绀和流产为主征。体温升高 4042,精神沉郁,吃食减少,或废绝和嗜睡。随体温升高,皮肤发红,指压不褪色,经过较短的时间,皮肤发红转紫,甚至皲裂。有的皮肤上可出现渗出黏液,有的发生丘疹性皮炎,有的双耳发紫后,耳廓边缘干枯并向上卷曲。呼吸快速,重则喘气。可视黏膜苍白黄染。针刺耳静脉检查,血变稀薄,甚至似血水一样,粘度降低,血凝固时间延长,甚至凝固不良。仔猪:小于 5 日龄的主要症状是皮肤苍白和黄疸,1
4、周龄后多可自愈;1 月龄左右断奶时期的仔猪,最初表现贫血,后出现黄疸症状,腹泻黄白色或灰白色稀粪,尿色棕黄,部分呕吐,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僵猪;有些病猪高热稽留,全身皮肤发红,或是耳、腹下、四肢先发红后出现紫斑,数天内死亡。临死前出现口吐白沫,步形不稳,转圈,地四肢划动,抽搐等神经症状。母猪:往往在应激条件下发生急性感染,发病后体温升高到 4042,高热稽留数天,食欲下降,乳房、外阴水肿;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母性减弱或表现不正常;怀孕母猪食欲下降到不吃后,出现流产、早产、产死胎及弱仔,产后 23 天才开始吃食,产后乳汁不足;慢性感染时,猪群中部分母猪出现衰弱,苍白及黄疸症状,其中部分猪只断奶后发情
5、要推迟 710 天,或不发情,或部分可出现配种不孕或受胎率低的后遗症。种公猪:急性发生时,体温升高到 40.542,沉郁,少吃到不吃,黏膜苍白,慢性食欲下降、渐瘦,性欲减弱,精子活力下降。4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贫血、黄疸和大量含铁血黄素形成。全身性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肝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胆囊充满浓明胶样胆汁。脾肿大变软。有时淋巴结水肿、胸腔、腹腔及心包囊积液。病猪消瘦,可视黏膜苍白,血液稀薄,全身性黄疸,皮下及肌间结缔组织呈胶样浸润,散发点状出血,全身脂肪黄染,肌肉颜色变淡,呈淡浅红色(PSE 肉) 。肝脏先肿大变性,呈淡黄色,质地变脆,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
6、胆囊肿大,充满浓稠的胆汁;继之发生灶性坏死和增生,体积稍小,呈斑驳状。血液稀薄,呈淡红色不易凝固。多数胸腔、腹腔、心包腔液体增多。心冠脂肪黄染,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呈熟肉样颜色。肺水肿、小叶多肉变,间质增宽,有出血斑点,呈小叶性肺炎状。脾肿大明显,呈暗黑蓝色,表面有丘疹样出血点,质柔软,切面结构模糊不清,边缘不齐,出现针头大到小米大灰黄色坏死结节,后期则因脾小体减少而发生萎缩。肾肿大,表面色红,有的甚至可呈“大红肾”外观,有的表面呈淡红黄色,呈贫血外观。膀胱黏膜上有点状出血。有时可见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脑膜充血,脑实质有针头大出血点,脑室液较多。病理组织变化的特点:骨髓中红细胞系明显
7、增生;脾组织中的网状细胞活化,有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着;肝脏组织中有局灶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星状细胞肿大,吞噬多量含铁血黄素,汇管区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和含铁血黄素沉着。血片检查,血浆及红细胞表面附有大量附红细胞体。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从发高烧病猪耳静脉采血涂片,用瑞士或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油镜下检查有无虫体,如在红细胞内发现圆球形的小体,大小为 0.81.0 微米即是之。对于隐性感染猪,可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作出诊断。取病猪耳静脉血 1 滴于玻片上,加上 1 滴生理盐水,加盖玻片,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红血球变形,有的呈星茫状
8、,其表面及周围有逗点状,杆状、月芽状、囊状、环状等折光性很强的附红细胞小体,有时在血浆中也可见到而确诊。取病猪静脉血 78 毫升,沿试管倒下血液不粘附在血管壁。另取一试管内加抗凝剂,同法倒入病猪血 78 毫升,与抗凝剂混匀后,将血液倒出。可见试管壁有粒状的微凝血,若加温到 37,这一现象消失。如出现上述两种现象,可诊断为阳性。因这两种现象是本病的特有现象,故可作诊断参考。 可将猪血用皂素法使红细胞完全裂解,制成高纯高抗原和病猪血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另外采集患 EH 病猪血液,制成血清可凝集病猪附红细胞体,也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6 治疗方法 治疗本病目前常用的比较有效的药物有新
9、九一四、苯胺亚坤酸、苯胺亚坤酸纳、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胂凡纳明、对氨基苯砷酸、铁制剂等。但一般首选的药物为九一四和四环素。九一四疗法按照每千克体重 1545 毫克肌肉注射,通常在 224 小时内病原体可从血中消失,在 3 天内症状也可消除;5 天以后,再按每千克体重 1035 毫克肌肉注射 1 次,以便巩固疗效。用胂凡纳明 1015 毫克公斤体重,溶于生理盐水注射液内,立即静脉注射,3 天注射 1 次,一般用 13 次即可见效。用氨基苯砷酸 180 克吨饲料,对病猪群连用 1 周,以后改为半量,连用 1 个月。用土霉素 715 毫克公斤体重,加入 5葡萄糖注射内溶解,制成 0.5以下的注射
10、液,静脉注射,每天 12 次,连用 35 天。也可用注射用盐酸土霉素溶媒制成可用土霉素 5注射液,肌肉注射。预防可用土霉素 600 克吨饲料,连续饲喂。应用铁制剂等对症治疗。同时配用中草药:黄芪 60 克、常山 100 克、青蒿 100 克、地榆 100 克、天花粉 100 克、益母草 100 克、淫羊藿 40 克、共研末拌饲料内服,35 公斤以内的猪,每天每头 50 克,生和育肥猪每天每头 80 克、种公、母猪每天每头 120 克,连服 57 天。对症状较轻的猪在其饲料中添 0.2土霉素原粉0.02阿散酸0.1安乃近原粉,连喂 7 天。严重病猪,可用血虫净 1 瓶(1 克) ,先用 10 毫
11、升 生理盐水稀释后,按每 2 毫升加入10%葡萄糖 500 毫升内,再加安钠加 10 毫升,作静脉注射(为体重 50 公斤的量) ,每天 1次,用至症状平稳后为止,此外还要在饮水中 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B 和 C 各 1 克。 (静脉注射最好将猪关在“称猪笼” 内注射) 。7 预防措施 免疫接种 EH 甲醛灭活苗,免疫期可达 6 个月。但是,如果免疫接种感染了 EH 的猪,则会加速感染病猪出现临床症状。该疫苗只宜在从未发过本病的地区使用。猪用的针头和剪牙、断尾、打耳号、断脐、阉割等器械必须经严格煮沸消毒后,方可使用;一旦猪有外伤,立即涂擦“络合碘”消毒,尽量减少血液传播。尽力消灭吸血昆虫,减少
12、传播机率。对全场种公、母猪进行采血,既进行血片镜检,又进行试管倒血试验,还进行皂素和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综合评定是否为感染带毒猪。如果为阳性,则为治疗对象,用药物杀灭体内的病原,杜绝垂直传播。尽量减少应激反应,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开展灭蚊、灭螨工作,做到通风,防寒、防暑、安静。特别要防止仔猪断奶应激性腹泻和从外地购进的贩运仔猪应激综合症时可饲料内添加 2护仔康 1 号,从断奶第 1 餐或贩运仔猪购进的第 1 餐开始喂起,连喂 1315 天,接着用 2护仔康 2 号添加到饲料内,喂至仔猪达 3435 公斤止。可明显减少仔猪的断奶应激和营养应激,提高仔猪的抗病力,可明显减少已感染本病猪的发病率。药物预防:怀孕母猪从产前 2 周开始每吨饲料内添加金霉素 440 克,喂至产仔改为每吨料内添加 220 克,连喂 4 周,为防母猪出现药源性便泌的副作用,可同时添加 2牲命 1 号。仔猪出生当天,每天肌肉注射“得米先”0.25 毫升(含盐酸土霉素 50 毫克) 。用以防治胎盘感染。断奶猪饲料内按每吨料添加阿散酸 90 克,喂至仔猪体重达 30 公斤止(和护仔康 1、2 号有互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