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化考前笔记.doc

上传人:pw17869 文档编号:5835765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考前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生化考前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生化考前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生化考前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生化考前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考纲要求: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分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肽腱和肽。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电离、沉淀、变性、凝固及呈色等)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各种蛋白质含氮量平均为 16%,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00=100g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常考点)1.氨基酸分类和化学结构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20 种,根据其侧链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可为 5 类。下面是记忆口诀,仅供参考。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6 种):谱写一两个丙肝患者(脯-缬- 异亮-亮-丙-

2、 甘氨酸) ;芳香族氨基酸(3 种):芳香老本色(酪-苯丙- 色氨酸)酸性氨基酸(2 种):天上的谷子很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碱性氨基酸(3 种):赖精组极性中性氨基酸(6 种):谷氨酰胺天冬酰胺半胱-丝-苏-蛋氨酸另外,这 20 种氨基酸的英文简写也应了解,有的题目会直接出现。若是初学者可不必太较真,慢慢熟悉,考试前能掌握就好。脯氨酸 Pro:professor,谐音缬氨酸 Val:斜(缬):V 的开关本身就是个斜的异亮氨酸 Ileu,英语读音就可区别亮氨酸 Leu:英文发音丙氨酸 Ala:阿拉伯(丙)甘氨酸 Gly:管理员(干管理员工作的)酪氨酸 Tyr:讨厌人(老了,就讨厌人)苯丙氨酸 P

3、he:英语发音 Phenyl(苯基)缩写色氨酸 Trp:他人品(他人品很色)天冬氨酸 Asp,天冬酰胺 Asn:记住一个就行了谷氨酸 Glu:读音就可区别赖氨酸 Lys:耍赖,所以留一手精氨酸 Arg:Ag: 化学里的银,从而想到金组氨酸 His:history 祖先已成历史,或者 histology 就表示组织学谷氨酰胺 Gln:刚好 n 相当于 u 倒过来了天冬酰胺 Asn胱氨酸 Cys 超音速(光速肯定就超音速)丝氨酸 Ser:别与色氨酸混淆就行啦苏氨酸 Thr:through 英文发音蛋氨酸 Met:meet:碰,鸡蛋碰石头一些特殊的氨基酸也要分清:赖氨酸:含 2 个氨基谷氨酸、天冬氨

4、酸:含 2 个羧基色氨酸、酪氨酸:在 280nm 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甘氨酸:20 种氨基酸唯一不是 L- 的氨基酸脯氨酸:亚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只借一两(支-缬- 异-亮)含硫氨基酸:刘邦光蛋(硫-半胱- 胱-蛋,有点邪恶了)必需氨基酸:甲携来一本色亮书(甲硫(蛋)-缬- 赖-异亮-苯丙- 色-亮-苏氨酸)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氨基酸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等电点(PI) 概念:在某一 PH 的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正电荷和负电荷的趋势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溶液的 PH 即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具有紫外吸收功能。最大吸收峰在 280nm,测定蛋白质含量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

5、紫色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 570nm,氨基酸定量分析3.肽腱、肽、生物活性肽等相关概念(这部分较简单,自己看书就行)谷胱甘肽(GSH ):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具有还原性。 (常考点)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常考点)1.一级结构概念: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表现形式:肽链维系腱:肽腱(主要) 、二硫键(次要)2.二级结构概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表现形式:-螺旋、-折叠、-转角、无规卷曲(细节部分参考书,可能考)维系腱:氢键模体:在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 2 个或 3 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特殊的空间构象,并具有相同的功能,被称为模体。锌指结构:由蛋白质结构域围绕一个锌离子折

6、叠而成的、保守的 DNA 结合蛋白模体。3.三级结构概念:整条肽链所有原子的排布。表现形式:结构域、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 70、伴侣蛋白、核质蛋白)维系腱:疏水键、盐键、氢键、范力(次级腱)结构域: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被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较为紧密,各自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分子伴侣:细胞内一类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正确折叠的保守蛋白质。4.四级结构概念: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间的空间排布。表现形式:亚基维系腱:氢键、离子键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是重点)1) 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2) 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高级结构和功能3) 氨基

7、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4) 重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引起疾病(分子病:镰刀型贫血)协同效应: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亚基与配体结合的能力。如果是促进作用是正协同作用,反之则为负协同作用。5) 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1.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等电点 PI 大多数接近于 pH5.0。 PHPI,蛋白质颗粒带负电荷。2.蛋白质具有胶体性质。表面电荷和水化膜是两个重要稳定因素。3.蛋白质变性、沉淀和凝固。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为无序的空间结构后,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1) 变

8、性主要发生在:二硫键、非共价腱,不涉及一级结构。2) 变性表现:其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3) 变性的因素:加热、乙醇、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变性后,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汇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析出。复性:不可逆变性凝固:蛋白质变性调至等电点可溶于酸碱的絮状物再加热不溶于酸碱的凝块4.蛋白质的紫外吸收(与氨基酸相同):蛋白质分子中存在有共轭双键的色氨酸和酪氨酸,在 280nm 波长处由特征性吸收峰。5.蛋白质呈色反应(1)茚三酮反应(与氨基酸相同)生成蓝紫色化合物。(2)双缩脲反应:紫色或红色、用于检测蛋白质水解程度

9、。但氨基酸无此反应。有心的同学可将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进行鉴别,可从两性电离、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双缩脲反应、胶体性质、变性沉淀凝固等方面列表比较。五、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常考点):1.透析及超滤法可去除蛋白质溶液中的小分子化合物透析:是利用透析袋将大分子蛋白质和小分子化合物分开。超滤:利用正压或离心力使蛋白质溶液透过超滤膜,浓缩蛋白质。2.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是常用的蛋白质沉淀方法蛋白质被丙酮沉淀(0-4 度低温,十倍体积)后,应立即分离,否则蛋白质会变性。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盐(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 ,使蛋白质表面电荷和水化膜被破坏,使之沉淀。

10、一般无变性。免疫沉淀:利用特异抗体识别相应的抗原蛋白,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混合液中分离获得抗原蛋白。3.利用荷电性质可用电泳法将蛋白质分离利用带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向正极或负极泳动而使蛋白质分离。分子量小、带电多的蛋白质泳动快。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常用于分子量测定。 (分子筛效应、电荷效应)4.应用相分配或亲和原理可将蛋白质进行层析分离离子交换层析:含负电量小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凝胶过滤(分子筛层析):分子量大的先洗脱下来。5.利用蛋白质颗粒沉降行为不同可进行超速离心分离。超速离心法:既可分离纯化蛋白质,又可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利用蛋白质的密度、形态、沉降系数不同而

11、分离蛋白质。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考纲要求:核酸分子的组成,5 种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核酸的变性、复性、杂交及应用。一、核酸的化学组成与一级结构1.核酸的分类DNA(细胞核、线粒体)和 RNA(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2.核酸的组成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与苷之间的结合腱为糖苷键核苷与酸之间的结合腱为酯腱核苷酸之间的连接腱为3 ,5-磷酸二酯键(常考点)3.核酸的一级结构一级结构为核苷酸的序列,书写时必须从 5-末端到 3-末端。DNA 和 RNA 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依靠 碱基排列顺序变化而实现的。二、D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1.DNA

12、 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 是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两条多聚核苷酸在空间的走向呈反向平行,一条链的 5-3的方向是从上到下,另一条是从下到上。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螺旋形成右手螺旋的结构。DAN 双螺旋的直径为 2.73nm,螺距为 3.54nm。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集团组成的亲水性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疏水性的位于内侧。从外观上看,DAN 双螺旋结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DNA 双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碱基对:A=T(2 个氢键) 、 GC (3 个氢键)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持着 DNA 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碱基堆积力的概念:相邻的碱基在平面旋进过程中会彼此重叠,由

13、此产生了具有疏水作用的碱基堆积力。这种碱基堆积力和互补链之间碱基对的氢键共同维系着 DNA 双螺旋结构的稳定。2.DNA 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3 种 DNA:a 型、 b 型、Z 型关于 DNA 右手螺旋结构和蛋白质 螺旋结构的鉴别,同学可以自己总结。可以从概念、螺旋方向、螺距、外侧、内侧等方面比较。3.DNA 的高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自然界主要是以负超螺旋存在。核小体是染色质基本组成单位,由 DNA 和 5 种组蛋白共同构成。 (常考点)两分子组蛋白 H2A、H2B、 H3、H4 构成八聚体的核心组蛋白,与 DNA 链形成核心颗粒(盘绕 1.75 圈) 。核心颗粒之间再由 DNA 和组蛋白 H

14、1 构成的连接区连接起来构成染色质细丝。这是第一次折叠。DNA染色质细丝染色质纤维空管染色质超螺线管染色单体、组装成染色体(了解)三、RNA 的结构和功能(常考点)1.mRNA 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真核生物:5-末端有 m7GpppN 帽结构(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腺苷)起始结构3-末端有多聚 A 尾结构(poly-A)功能:保护成熟的 mRNA 不被水解。为蛋白质提供模板从第一个 AUG 开始mRNA 的成熟过程是 hnRNA 的剪接过程2.tRNA 是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载体。tRNA 含有多种稀有碱基。tRNA 二级结构:具有茎环或发夹结构:DHU 环、T 环、反密码子环、可变环、氨基酸接受

15、臂(多选、填空) 。三级结构:倒 L 型。3-末端以 CCA 结束。tRNA 的反密码子能够识别 mRNA 的密码子。3.以 rRNA 为组分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体内含量最多的 RNA表-核糖体的组成重点记一下-P57原核:小亚基 30S(rRNA16S,蛋白质 21 种) ;大亚基 50S(23、5S,蛋白质 31 种)真核:小亚基 40S(18S ,蛋白质 33 种) ;大亚基 60S(5S 、5.8S 、28S,蛋白质 49 种)4.snmRNA 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 核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小 RNA 分子。四、核酸的理化性质1.核酸分子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最大吸收峰为 260n

16、m(嘌呤、嘧啶之间的共轭双键)纯 DNA 样品的 A260/A280 应为 1.8;纯 RNA 样品的 A260/A280 应为 2.0。2.DNA 的变性定义:双链解离为单链。变性因素:加热(最常用) 、加碱或加酸。增色效应:共轭双键暴露,DNA 在 260nm 处吸光度增加。解链/融链温度(Tm 值):核酸分子内双链解开 50%时的温度。GC 的含量、离子强度越高,Tm 值越高。3.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杂交双链DNA 变性和蛋白质变性可以进行鉴别。从定义、破坏腱、变性因素、变性后表现、复性等比较。第三章酶考纲要求: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酶、和辅基,参与组成辅酶的维生素,酶的活性中心。酶

17、的作用机制,酶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酶的调节。酶在医学上的应用。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1.酶的分子组成中常含有辅助因子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蛋白质部分:酶蛋白全酶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辅助因子金属离子酶蛋白决定反应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和性质。金属离子是最常见的辅助因子,分为金属酶和金属激活酶。辅酶: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一些稳定的小分子物质,称为辅酶。辅基:细胞中与酶蛋白共价结合的辅酶又称辅基。表-某些辅酶和(辅基)在催化中的作用(常考点)七记忆口诀:尼克酰胺核黄素,其中质子停不住!(转移基团氢原子和质子)一二先去安全玩四生辅佐林教古即一二酰去氨醛烷四生辅佐磷焦钴后两

18、句是上下一一对应的,比如说辅酶四氢叶酸可转移一碳单位;辅基生物素可转移二氧化碳;辅酶 A 是转移酰基,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转移氨基,焦磷酸硫胺素 TPP 转移醛基,钴胺素辅酶类转移烷基。两句中的去和佐无实意。注意:前后顺序千万不要记混,否则谬以千里了。还有林教古可以和林教头联系记忆!2.酶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执行其催化功能的部位1)必需基团: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称作酶的必需基团。2)酶的活性中心:A.酶分子中的某些必须集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结合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B.活性中心内必需基团分

19、为两类: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C.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不参与活性中心的组成。3.同工酶:A.定义:是指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均不同的一组酶。B.乳酸脱氢酶 LDH1 的含量以心肌最高,LDH 5 在肝脏含量最高。 (常考点)C.肌酸激酶 CK1 在脑组织、CK 2 在心肌、CK 3 在骨骼肌含量高。二、酶的工作原理(这部分了解,出题不会太难)1.酶反应特点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具有高度特异性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具有可调节性2.酶通过促进底物形成过渡态而提高反应速率三、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因素: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 、抑制剂、激活剂1.

20、底物浓度对反映速率影响的作图呈矩形双曲线米氏方程:V=Vmax/(km+)Km=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Km 值越小,表示亲和力越大。Km 值是酶的特性常数,只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环境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Vmax 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比。2.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与反应进行的时间有关。4.pH 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最适 pH 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受底物浓度、缓冲液种类与浓度以及酶纯度等因素影响。5.抑制剂可逆地或不可逆地降低酶促反应速率(重

21、点)(1)不可逆性抑制剂主要与酶共价结合(2)可逆性抑制剂与酶和(或)酶-底物复合物非共价结合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Km 增大,Vmax 不变 实例: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磺胺类药物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必需记住)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不改变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m 不变,Vmax 减小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仅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Km ,Vmax 均减小表-各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比较须熟记(根据图记很容易理解)记忆口诀:竞 K 大,非 V 小,反竞都小。 (竞 K 大是指竞争性抑制 Km 变大,Vmax 不变;非 V 小是指非竞争性抑制 V

22、max 变小,Km 不变;反竞都小是指反竞争性抑制 Km 和Vmax 均小)6.激活剂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酶的激活剂:使酶由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区分必需激活剂、非必需激活剂。四、酶的调节1.调节酶实现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快速调节(1)变构酶通过变构调节酶的活性变构调节:一些代谢物可与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性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受变构调节的酶为变构酶或别构酶, ,酶分子中的这些部位称为变构部位或调节部位。导致变构效应的代谢物称为变构效应剂:变构激活剂、变构抑制剂变构酶常为多个亚基构成的寡聚体,具有协同性(S 形曲线) 。(2)酶的化

23、学修饰调节是通过某些化学基团与酶的共价结合与分离实现A.共价修饰: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集团可与某些化学基团可逆的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化学修饰,又称为共价修饰。B.包括:磷酸化与脱磷酸化最常见,还有:乙酰化与脱乙酰化、甲基化与脱甲基化、腺苷化与脱腺苷化,以及SH 与SS 间的互变。(3)酶原的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成有催化活性的酶A.酶原:有些酶在体内初合成或分泌,或其在发挥功能前只是酶的无活性的前体,这样的酶称为酶原。酶原向酶转化的过程为酶原的激活B.酶原的激活实际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C.酶原的激活保护了器官本身不收消化酶的作用,也保证了酶在其特定部位与环境发挥其

24、催化作用。2.酶含量的调节包括对酶合成与分解速率的调节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第四章糖代谢考纲要求: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血糖的来路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一、概述糖代谢考试经常考,还很难记,所以需要大家下功夫。考试重点在反应部位、关键酶及调节、能量的产生及其各重要物质之间的关系。二、糖的无氧氧化(一)糖无氧氧化反应过程分为糖酵解途径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部位:胞液 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称为糖酵解途径。1. 葡萄糖磷酸化为 6-磷酸葡萄糖( 己糖激酶,AT

25、PADP)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激酶-1 ,ATPADP)3.6-磷酸果糖转变为 1,6-二磷酸果糖4.磷酸己糖裂解成 2 分子磷酸丙糖5.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 3-磷酸甘油醛 糖酵解途径中的耗能阶段,一分子的葡萄糖代谢生成了 2 分子的 ATP,产生了两分子三磷酸甘油醛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 1,3-二磷酸甘油醛7.1,3-二磷酸甘油醛转变为 3-磷酸甘油酸(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2ADPATP)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 2-磷酸甘油酸9.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高能磷酸基转移给 ADP 形成 ATP 和丙酮酸(丙酮酸激酶

26、,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2ADPATP)磷酸丙糖转变为丙酮酸,总共生成 4 分子 ATP,是能量的释放和储备阶段。第二阶段: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二)糖酵解的调控是对 3 个关键酶1.6-磷酸果糖激酶-1 对调节糖酵解途径的流量最重要变构抑制剂:ATP、柠檬酸变构激活剂:ADP、AMP、1,6-二磷酸果糖(正反馈)和 2,6-二磷酸果糖(最强) 。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产物正反馈,F-2,62P 最强。记忆:六一六,不可逆,产物沦为激动剂2.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第二个重要调节点,1,6-二磷酸果糖是其变构激活剂。3.己糖激酶受到 6-磷酸葡萄糖的反馈抑制调节(三)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

27、是在机体缺氧条件的情况下快速供能糖酵解产生能量为 2ATP(从糖原开始为 3ATP)葡萄糖磷酸化为 6-磷酸葡萄糖和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各消耗 1 分子 ATP,总共消耗 2 分子;1,3-二磷酸甘油醛转变为 3-磷酸甘油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各生成 2 分子ATP,总共 4 分子。所以净生成 2 分子 ATP。三、糖的有氧氧化(一)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包括糖酵解、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1.葡萄糖循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此反应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参与反应的辅酶有硫辛酸、硫胺素焦磷酸酯(TPP) 、FAD、

28、NAD+及 COA。记忆:比牛 B 更厉害的为牛 A(硫 A)5 种辅酶中不是包含硫,就是包含 A。 (可用于多选、排除题)3.乙酰 CoA 进入三羧酸循环以及氧化磷酸化生成 ATP(二)三羧酸循环是以形成柠檬酸为起始物的循环反应系统TCA 循环,亦称柠檬酸循环、Krebs 循环。1.TCA 循环由 8 步代谢反应组成(1)乙酰 CoA 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柠檬酸合酶)(2)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3)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 a-酮戊二酸(异柠檬酸脱氢酶)(4)a-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 CoA(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5)琥珀酰 CoA 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6

29、)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酸乙酸记忆口诀:乙酰草酰成柠檬,异柠檬又成 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2.TCA 循环受底物、产物和关键酶活性的调节(1)TCA 循环中有三个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2)TCA 循环与上游和下游反应相协调3.TCA 循环在 3 大营养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生理意义(1)TCA 循环是 3 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2)TCA 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三羧酸循环要点小结记住 1,2,3,4】1 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 GTP;2 次脱羧基:生成 2 分子 CO2;3

30、个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记忆,喝柠檬酸关键在于柠檬和酸异同) ;4 次脱氢:3 次脱氢由 NADH+H产生 3X2.5ATP(记桑(三的音)拿(即 NA 的拼音)) ,1 次脱氢由 FAD 接受1.5ATP(记住一个 wife谐音) 。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 1 个 ATP(三)糖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 ATP 的主要方式一分子乙酰 CoA 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共生成 32.5+1.5+1=10 个 ATP。 (有些题目也有这样算的 33+2+1=12)若从丙酮酸脱氢开始计算,共产生 12.5 分子 ATP。1mol 的葡萄糖彻底氧化生成 CO2 和 H2O,

31、可净生成 5 或 7+212.5=30 或 32molATP。(四)糖有氧氧化的调节是基于能量要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可通过变构效应和共价修饰两种方式进行快速调节(五)巴斯德效应是指糖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四、葡萄糖的其他代谢途径(一) 磷酸戊糖途径生成 NADPH 和磷酸戊糖和二氧化碳。1.磷酸戊糖途径分两个阶段(胞质)(1)氧化反应:6-磷酸葡萄糖在氧化阶段生成 1 分子磷酸戊糖、2 分子 NADPH(2)非氧化反应:经过基团转移反应进入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旁路:通过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将核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和 3-磷酸甘油醛而进入糖酵解途径。2.磷酸戊糖途径主要受 NADPH/NADP

32、+比值的调节,其升高,被抑制,降低,被需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限速酶。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取决于 NADPH 的需求3.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生成 NADPH 和 5-磷酸核糖(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2)提供 NADPH 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NADPH 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NADPH 参与体内羟化反应NADPH 还用于维持谷胱甘肽 GSH(二)糖醛酸途径可生成活化的葡萄糖醛酸(三)多元醇途径可生成木糖醇、山梨醇等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一) 糖原的合成代谢主要在肝和肌组织中进行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UTPUDPG+PPiA.UDPG 焦磷酸化酶可看作 “活性

33、葡萄糖” ,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最后在 糖原合酶作用下,UDPG 葡萄糖基转移给糖原引物的糖链末端,形成 -1 ,4 糖苷键。B.在糖链长度达到 12-18 个葡萄糖基时,分支酶将一段糖链,约 6-7 个葡萄糖基转移到临近的糖链上,以 -1,6 糖苷键 相接,从而形成分支。C.葡萄糖磷酸化时消耗 1 个 ATP,焦磷酸水解成 2 分子磷酸时又损失 1 个 ATP()保护高能磷酸键不被水解,共消耗 2 个 ATP。(二)肝糖原分解产物葡萄糖可补充血糖1.分解过程(1)从糖原非还原端开始。在糖原磷酸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下一个葡萄糖基,生成 1-磷酸葡萄糖(G1P) 。糖原磷酸化酶只能分解糖原分子的

34、葡萄糖主链(-1,4 糖苷键) ,对分支链(-1,6 糖苷键)无效。分支被 -1 ,6-葡萄糖苷酶水解成游离的葡萄糖。(2)1-磷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作用下,转变为 6-磷酸葡萄糖,后被葡萄糖-6-磷酸酶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补充血糖。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组织,不存在于肌肉中,因此肝肾可以补充血糖,但肌糖元不能分解为葡萄糖,只能进行糖酵解或有氧氧化。(常考点)(3)生成的 6-磷酸葡萄糖也可糖酵解或磷酸戊糖途径进行代谢。(三)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收到彼此相反的调节1.糖原磷酸化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a:有活性、磷酸化;b:无活性、去磷酸化 b 转为 a 是活性加强2.糖原合酶

35、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a:有活性、去磷酸化;b:无活性、磷酸化 a 去磷酸化成为 b 之后便没有活性。(四)糖原积累症是由先天性酶缺陷所致六、糖异生糖异生: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1.原料:为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GTP、ATP2.部位:肝、肾。正常情况肾糖异生能力只有肝的 1/10,长期饥饿时肾糖异生能力可大为增加。3.亚细胞部位:胞浆、线粒体4.途径:基本上与糖酵解的途径相反,只不过糖酵解过程中由 3 个关键酶所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反应,成为糖异生的能障。此三步反应如下:(1)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 葡萄糖-6- 磷酸酶)(2)1,6-二磷酸果糖6-

36、磷酸葡萄糖(果糖二磷酸酶-1)(3)丙酮酸草酰乙酸(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所以上述 3 步反应中,4 种酶都是关键酶,其中以丙酮酸羧化酶最重要。步骤(3)的两个反应共消耗 2 个 ATP。底物循环:作用物互变的反应,分别由不同的酶催化其单相反应,这种互变循环成为底物循环。5.糖异生的调节主要依赖两个底物循环进行调节(1)第一个底物循环在 6-磷酸葡萄糖与 1,6- 二磷酸果糖之间进行。(2)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丙酮酸之间进行第二个底物循环。6.糖异生的生理意义(1)维持血糖水平恒定(最重要)(2)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7. 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

37、衡7.乳酸循环(Cori 循环):在肌肉中,葡萄糖经过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到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糖糖,葡糖糖经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的循环代谢途径称为乳酸循环,又叫 Cori 循环。七、其它单糖代谢八、血糖及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是相对平衡的(大题可能考)来源:1 食物中的糖经消化吸收入血成为血糖。2 肝糖原经过糖异生途径分解得到血糖。32.血糖水平的平衡主要是受到激素调节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是使血糖升高的激素。3.血糖水平异常及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紊乱低血糖:6.9mmol/L第五章 脂类代谢考纲要求: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胆固醇的主要合

38、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酯的生成。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意义。磷脂的合成和分解。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用及代谢。高脂血症的类型和特点。二、脂类的消化和吸收1.脂类的消化发生在脂-水界面,且需胆汁酸盐参与。2.饮食脂肪在小肠被吸收甘油一酯途径:肠黏膜细胞中由甘油一酯合成脂肪的途径。三、甘油三酯代谢(一)甘油三酯是甘油的脂磷酸(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主要是脂酸的氧化1.脂肪动员是甘油三酯的起始步骤脂肪动员:是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被脂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FFA)和甘油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

39、用的过程。甘油三酯脂酶的催化反应是甘油三酯分解的限速步骤,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又称为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酶(HSL)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激素。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抗脂解激素,如胰岛素,前列腺素 E2。2.甘油经糖代谢途径代谢甘油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 糖酵解途径 3.脂酸经 -氧化分解供能( 重点)(1)脂酸的活化形式为脂酰 CoA线粒体外合成,脂酰 CoA 合成酶催化1 分子脂酸活化,实际上消耗了 2 个高能磷酸键(2)脂酰 CoA 经肉碱转运进入线粒体脂酰 CoA 进入线粒体是脂酸 -氧化的主要限速步骤肉碱脂酰转

40、移酶是脂酸 -氧化的限速酶(3)脂酸的 -氧化的最终产物主要是乙酰 CoA步骤: 氢:FAD FADH2 1.5ATP加水再脱氢:NAD+NADH+H+ 2.5ATP硫解:一分子乙酰 CoA,少两个 C 原子的脂酰辅酶 A产物:1 分子乙酰 CoA、1 分子 FADH2、1 分子 NADH+H+、比 -氧化前少 2 个 C 的脂酰 CoA乙酰 CoA 一部分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一部分在线粒体缩合成酮体,通过血液送至肝外组织氧化利用。(4)脂酸氧化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以软脂酸 16C 为例,进行 7 次 -氧化,生成 7 分子 FADH2、7 分子 NADH+H、8 分子乙酰 CoA净生成:

41、(71.5)+(72.5)+(810)-2=106也有题目是这么算的:(72)+(73)+(812)-2=129N 为偶数的脂酸,循环次数为 N/2-15.酮体的生成及利用(重点)(1)酮体在肝细胞中生成酮体:乙酰乙酸,-羟丁酸,丙酮原料:乙酰 CoA; 反应部位:肝脏; 亚细胞部分:线粒体; 无关键酶分三步进行(根据表记)HMGCoA 裂解酶(2)酮体在肝外组织利用肝脏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琥珀酰 CoA 转硫酶,因此不能利用酮体(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正常情况下,脑组织只利用葡萄糖供能,但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可利用酮体供能饥饿、高脂低糖膳食及糖尿病时,脂酸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加。 (脑组织

42、不能氧化脂酸,但能利用酮体)(三)脂酸在脂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合成1.软脂酸的合成(1)合成部位:位于线粒体外胞液中,肝是合成脂酸的主要场所(2)合成原料:乙酰 CoA乙酰 CoA 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主要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脂酸的合成除需乙酰 CoA 外,还需 ATP、NADPH 、HCO 3-(CO2)及 Mn2+(3)脂酸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脂酸合成酶的限速酶:乙酰 CoA 羧化酶, 辅酶:生物素,激活剂: Mn 离子2.脂酸碳链的加长(1)脂酸碳链在内质网中的延长(2)脂酸碳链在线粒体中的延长3.脂酸合成的调节代谢物的调节:进食高脂食物,脂肪动员加强,肝细胞内脂酰 CoA 增多,变

43、构抑制乙酰CoA 羧化酶,从而抑制体内脂酸的合成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四、磷脂代谢(考小题)磷脂:主要由甘油或鞘胺醇、脂酸、磷酸和含氮化合物组成。主要分为:甘油磷脂,鞘磷脂(一)含磷酸的脂类被称为磷脂甘油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二)磷脂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三)甘油磷脂的合成与降解合成部位:肝肾肠组织中的组织细胞及其内质网中原料:甘油,脂酸,磷脂酸,胆碱,丝氨酸,肌醇五、胆固醇代谢(一)胆固醇的合成原料为乙酰 CoA 和 NADPH1.合成部位:肝(70%-80% ) ;小肠(10%) ;亚细胞部位:内质网+胞液2.合成原料:18 分子乙酰

44、 CoA、36 分子 ATP,16 分子 NADPH+H+3.合成基本过程(1)甲羟戊酸的合成(2)鲨烯的合成(3)胆固醇的合成4.胆固醇合成受多种因素调节HMGCoA 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增加胆固醇合成(二)主要去路1.胆汁酸 2.类固醇激素 3.维生素 D2 的前体六、血浆脂蛋白代谢(一)血脂是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二)不同血浆脂蛋白其组成、结构均不同。1.血浆脂蛋白的分类(1)电泳法由慢到快:CM、前 、(2)超速离心法密度由小到大:CM(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VLDL(前 -脂蛋白,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LDL(白 -脂蛋白,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45、、HDL (白 -脂蛋白,逆向转运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向肝内。 )2.血浆脂蛋白的组成:蛋白质、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3.载脂蛋白4.脂蛋白结构(三)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但代谢和功能各异(常考点)1.乳糜微粒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3.低密度脂蛋白(LDL)转运内源性胆固醇4.高密度脂蛋白(HDL)逆向转运胆固醇(肝外肝)(四)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导致血脂异常或高脂血症LDLVLDL 具有致 AS 作用,而 HDL 具有抗 AS 作用第六章生物氧化考纲要求:生物氧化的特点。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底物

46、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键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胞浆中 NADH 的氧化。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中的酶类。这部分书上看着很乱,但也经常考,希望大家能列表总结。一、生成 ATP 的氧化磷酸化体系(一)氧化呼吸链是一系列有电子传递功能的氧化还原组分区分递氢体和递电子体的概念。递氢体一定是递电子体,但递电子体不一定是递氢体。比如细胞色素、Fe-S 是单电子传递体,并不是递氢体。1.氧化呼吸链由 4 种具有传递电子功能的复合体组成注意:泛醌(CoQ)和 Cytc 与线粒体内膜结合不紧密,不包含在这 4 种复合体内。(1)复合体 I 作用是将还原当量( NADH+H+ )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2)复合体作用是将电

47、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3)复合体作用是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 c;(4)复合体 IV 将电子从细胞色素 c 传递给氧。列表总结一下:复合体酶名称位于线粒体组分(电子传递顺序)所含细胞色素INADH-泛醌还原酶内膜中 FMNFe-S琥珀酸-泛醌还原酶内膜内侧 FADFe-Sb560泛醌-Cytc 还原酶内膜中 CytbFe-SCytc 1b562、b566 、C1IVCytc 氧化酶内膜中 CuACytaCyta 3Cu Baa3 2.氧化呼吸链组分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重点中的重点,必须掌握)氧化呼吸链分两条途径:(1) NADH 氧化呼吸链:NADH复合体 ICoQ复

48、合体复合体 IVO 2(2) FADH 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复合体复合体复合体 IVO 2NADHFMN(Fe-S)CoQCytbCytc 1CytcCytaCyta 3琥珀酸FAD ( Fe-S)CoQCytbCytc 1Cytc CytaCyta 3(二)氧化磷酸化将氧化呼吸链释能与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偶联区分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偶联磷酸化)1.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 I、IVP/O 比值: 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 1/2 mol 的氧气所生成的 ATP 的摩尔数(或一对电子通过氧化呼吸链传递给氧所生成的 ATP 的摩尔数)P/O 是多少,该物

49、质内就有几个 ATP结合位点。一对电子经 NADH 氧化呼吸链传递,P/O 为 2.5,经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传递, P/O 为 1.52.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是产生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化学渗透假说: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驱动电子从线粒体内膜侧转移到内膜胞质侧,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以此储存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3.质子梯度回流释放能量被 ATP 合酶利用催化 ATP 合成复合体 V(ATP 合酶)(三)氧化磷酸化作用可受某些内外因素影响 有 3 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例子经常考)(1)呼吸链抑制剂阻断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过程鱼藤酮、粉蝶霉素 A、异戊巴比妥 :复合体 I记忆口诀:一(异戊巴比妥)分(粉蝶霉素 A)钱一条鱼(鱼藤酮)萎锈灵:复合体抗霉素 A:复合体CN-、N 3-:复合体 IVCO:Cyta 3,阻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