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打包4套)粤教版必修4.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打包4套粤教版必修4.zip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打包4套粤教版必修4.zip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一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20190307321.doc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20190307317.doc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20190307315.doc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四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20190307319.doc
  • 全部
    •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一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20190307321.doc--点击预览
    •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20190307317.doc--点击预览
    •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20190307315.doc--点击预览
    •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四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20190307319.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单元质量检测一(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 2013 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 ,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所,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 “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 。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以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 ,拒绝承认同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商场及车站等公共场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B. “西塘汉服文化周”创办人方文山,是汉服生活者,属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C.汉服爱好者与汉服复兴者、汉服生活者相比,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要低。D.传统文化承继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夯实金字塔基座的人群基础也非常必要。解析:A 项,以偏概全,应是“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 。B 项,张冠李戴,据原文内容可知,方文山应属于“汉服复兴者” 。D 项,无中生有, “传统文化承继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于文无据。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资本领域的突破,是汉服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的证明。B.文章区分了汉服文化圈不同构成人群的特点,对汉服爱好者的相关论述较多。C.文章从汉服文化实践壁垒、汉服爱好者诉求等角度论述了汉服复兴中的焦虑。D.文章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复兴中的焦虑,后指出根本解决之道。解析:“后指出根本解决之道”错。文末只是提到“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部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而这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服圈内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可能成为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B.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并非主流文化吸引,首先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C.汉服圈出现二元对立现象,源于对汉服文化礼仪正统性与纯粹性的理解不同。D.厘清汉服爱好者的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解析:文中提及的纯粹性是就汉服爱好者与古装拍摄行业间的对立而言的。答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一路向暖于艳丽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瘀血让人触目惊心。她“啊”的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3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的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有两年多没回来了,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的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4们……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辘辘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选自《羊城晚报》2016 年 4 月 10 日)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B.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作了铺垫。C.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D.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解析:A 项, “长期以来”错,女主人公是在听到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才加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C 项, “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错,小说只体现了女主人公单位工作的繁忙。D 项,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答案:B5.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1)问:女主人公是一个有责任感、孝顺、有进取心、善于识人的城市青年女性。第(2)问:情感变化:①一开始由于工作压力,面对脑中风的父亲,在情感上刻意疏远;②在听到保姆弑杀雇主的新闻后,对父亲的安危感到忧心忡忡;③在火车上看到小孩向母亲提问的场景后激发起内心对父亲的依恋,产生了愧疚之情;④在听到的士司机的话后加深了对父亲的关切。6.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6 分)5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内容上,这一情节使她联想起小时候自己问父母稚气问题,父母无一例外慈祥地笑她,奖赏性地拥抱她,给她带来了幸福感,表明她的内心有了触动,重新感受到父母对她的深爱;②手法上,间接体现了父母对她深沉的爱,与上文写她在母亲去世父亲中风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的行为形成对比,体现她的愧疚之情;③结构上,与上文写她请假迫不及待地回家相呼应,体现了她对父母的依恋和牵挂。(或:与下文写她听到的士司机的话后忧虑更深作了铺垫,向读者交代了她牵挂父亲安危的原因。)(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 据统计,2014 年至 2015 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 43 起。其中,2015年 3 月以来就有 26 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2015 年日本文部科学社对已经认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发生频率呈激增之势。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生构成,他们出于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材料二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 “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儿‘假’的人” , “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校园状况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更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6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家庭中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偶尔做出的越轨行为也得不到有效纠正,久而久之,欺凌者习得了攻击和伤害行为,被欺凌者习得了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材料三 2013 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 ,此外,文部科学省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扩充学校咨询机构及校园社会工作者的规模,并设置 24 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学校解决欺凌现象,同时将反对欺凌、骚扰、歧视、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国家命名的“反欺凌日” 。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开始自发地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广州市“青年地带”于 2012 年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他们与政府合作,对海珠区 12 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 “青年地带”正在筹备开发一个名为“校园零欺凌”的 APP,希望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知识,实现对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B.校园欺凌方式多种多样,呈现出隐蔽性与帮派化的特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映射。C.产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涉及青年自身和教育环境,外部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D.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只能依靠民间机构的自发干预,随着时代的变化, “反欺凌”的新手段也应运而生。解析:B 项, “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映射”程度扩大,理解错误。C 项, “外部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理解错误。D 项, “只能依靠民间机构的自发干预”说法绝对。答案:A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显示,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等几乎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B.材料二中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处理孩子间的冲突,正确宣泄情绪,适当时候选择暴力这种方式。C.材料三显示,发达国家对校园欺凌现象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7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分析,表明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原因多样,伤害影响深远,应着力解决。解析:A 项, “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强加因果,推论有误。 B 项,专家没有要求他们选择暴力。D 项,材料没有表明校园欺凌现象的“伤害影响深远” 。答案:C9.结合材料内容,请就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谈谈你的建议。(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政府高度重视。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参议院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 ,从立法层面加大干预力度;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解决校园欺凌现象。②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学校和政府要正视校园欺凌现象,广州市的“青年地带”就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③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社会及学校要对青少年及家长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丁父忧,终丧不入妻室。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只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擂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节选自《李光弼传》 ,有删改)8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B.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C.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D.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解析:结合语境,读懂文段大意。 “初”为时间状语,在史传中多为补叙以前发生的事;“贼至”即“敌人来了” ,故应断开;“城隅”前省略介词“于” ,即“光弼设公幄(于)城隅以止息” ;“围解”即“围困解除” ;“昔”通“夕” , “阅三昔”即“经历三个晚上” 。答案: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丁父忧: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遇到父母去世,必须辞去官职回到原籍,为父母守孝。B.节度使:唐王朝为了军事需要设置的官,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拥有很高的权力。C.长揖:古代汉族的交际礼仪风俗,见面时拱手自上而至下,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D.年号: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词义吉瑞隽永,如建隆、永平、至德。解析:“长揖”多数用于平辈之间。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光弼坚持原则,勇敢正直。他听说崔众轻慢上级,心里非常不平;在崔众被收押之后,李光弼不理会册封崔众的诏书,将其斩首示众。B.李光弼指挥得当,善于作战。至德二年,史思明等人前来攻城,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用挖地道等灵活战术击退了敌人。C.李光弼善于用兵,富有谋略。与史思明交战,李光弼“暗度陈仓” ,假装约定投降,借以麻痹史思明,暗中挖隧道到史思明军营。D.李光弼善于度势,领兵有度。围攻安庆绪一战,李光弼的建议不被采纳,导致错失战机,最后众将惊慌溃逃,皇帝也因此降罪于众将。解析:原文“帝贷诸将罪”意为“皇帝赦免各位将领的罪过” 。9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5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5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培:培土,在根基部分。 “培城”翻译成“加厚城墙” “加固城墙” “给城墙堆土”或“修建城墙”皆可。城:城墙。环:周长、环绕。治:营造、修建。徒:白白地、突然,或只是、仅仅。疲:使动用法,使……疲劳。(2)堑:壕沟、护城河。鼓噪:击鼓呐喊。突骑:快速的骑兵或精锐的骑兵。乘:掩袭、追逐、追杀、攻击等。答案:(1)众人议论加厚城墙来防守,李光弼说:“城墙周长四十里,叛军来了才修建城墙,白白地让我们的人劳累。 ”(2)不久数千叛军陷进壕沟里,城墙上的战士击鼓呐喊起来,骑兵快速地冲出来追杀叛军,俘虏斩杀总计万余人。【参考译文】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李光弼年少时就坚守节操,善于骑马射箭,能读懂班固的《汉书》 。少年时参军,威严、坚毅、有谋略,被举用为左卫郎。遇到父亲的丧事,守丧期间不进入妻子的房间。李光弼带领景城、河间五千士兵进入太原。以前这里,节度使王承业政务疏失,侍御史崔众掌握太原的军队,常常侮辱轻视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王承业抱不平。到这时,朝廷下诏让崔众把兵权交付给李光弼。崔众向来狂傲,看不起人,看见李光弼仅仅是拱拱手,也不立即交付兵权,李光弼大怒,收押监禁崔众。恰逢朝廷派来的使者到来,授予崔众御史中丞的官职。李光弼说:“崔众犯了罪,已经把他监禁,现今只斩侍御史。假如使者宣布诏书,也斩御史中丞。 ”使者揣着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斩崔众来示众,威严震动全军。至德二年,史思明、希德带领高秀岩、牛廷玠,率领十万士兵攻打李光弼。当时(李光弼的)精锐的士兵全部奔赴朔方,部下有不到一万人。众人议论加厚城墙来防守,李光弼说:“城墙周长四十里,叛军来了才修建城墙,白白地让我们的人劳累。 ”于是拆毁老百姓的房子,造擂石车,一辆车二百人牵引,石头到达的地方,就有数十人死亡,敌人死伤十分之二。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幔为屏障,在靠近城墙的地方堆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把它们陷落下来。史思明在城墙下宴饮,倡优在台上(演戏)戏弄影射天子,李光弼派人挖隧道擒拿他们。史思明很惊骇,把营帐搬走,远远地逃离,士兵都仔细看地面再行走。接着又暗中挖地道到营地,将要把史思明的军队陷下去,却假装约定投降。到了约定的日期,派遣副将出去,好像要投诚的样子,史思明很高兴。不久数千叛军陷进10壕沟里,城墙上的战士击鼓呐喊起来,骑兵快速地冲出来追杀叛军,俘虏斩杀上万人。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离开了,留下希德攻打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和叛军拼杀,斩首七万多个,希德丢弃钱财粮食逃走。当初,叛军到来,李光弼在城墙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家门也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休息。收纳清夷、横野等地方的军队。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在相州围攻安庆绪,在邺西大战,打败安庆绪。李光弼和各位将领商议:“史思明在魏州整顿军队,想来让我们懈怠,不如发动军队进逼他们,他受到嘉山失败的惩戒,不敢轻易出战,那么安庆绪可以擒获。 ”观军容使鱼朝恩坚决说不可以。不久史思明来增援,李光弼抗拒叛军,作战尤其卖力,自损与杀死俘虏的叛军大致相当。恰逢各位将领惊慌溃逃,各自带兵逃回,所到之处掠夺财物,只有李光弼整顿士兵还归太原。皇帝赦免了各位将领的罪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唐]张继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结合诗题和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在杨公台上宴饮集会,共度重阳节。诗中涉及了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重阳习俗。B.颔联描写了高台所见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阵阵,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飞来。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秋景图。C. “捣练”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即捣制煮过的熟绢,为缝制寒衣作准备。正日暮时分,孤城响彻捣练的声音,以声衬静,越发渲染了秋日黄昏的寂寥冷清。D.诗歌观察细致,描写传神,用语清新,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熔于一炉,以寻常语写眼前景,却能做到心物感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解析:B 项非“白描” “不事雕琢” ,上句描写群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其寒的特点,下句写高飞的雁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雁阵的整齐。答案:B1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的情感由悲转喜。首联“凄凄” “秋凉”寓情于景,表达了登台的凄凉心境,“客思哀”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乡之愁。颔联写景, “寒浪”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早鸿”寄托着思乡之情。颈联虚实结合,诗人听到了妇女赶制寒衣的捣衣声,想象远方的游子写信回家索寄寒衣,归期杳杳,由个人之愁推及天下的游子思妇共同的忧愁;尾联收束到自身,表达了寓居他乡的漂泊之愁,而菊花三笑暂时驱散了郁结的忧愁,诗人暂时开颜,情感由悲转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在《诗经·氓》中,抒情主人公回顾了与男子由恋爱到结婚的情感经历,面对男子的背叛,她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生关系做出了全新的阐述,他认为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更贤明,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峰峦矗立的景象。答案:(1)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水河澹澹 山岛竦峙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海州全图》一个难得之处是图中所绘山水景象均有出处,十分忠实地还原了清末海州的地貌特征,山脉河流、城郭名胜,仿佛写生般准确,画得__________。对于古城,仅勾绘了南部的一小部分,画作左侧出现的宏伟建筑就是东门——镇海门,中间的小城门还有半圆月城的构造,右侧为南门——朐阳门。古城之中,烟雾笼罩,____________的紧凑房屋,更显古城的繁华。镇海门外,就是当时的东海滨。港湾处,( )。城外,护城河绕城而过,两座古桥一西一南,连接起古城和锦屏山。在古城之南,是海州著名的大小山川。画作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点缀于城墙庙宇间的 46 个人物____________,有在城门穿梭往来的,有乘轿出行的,有结伴登高望远的,有相伴品味名胜的,有路遇寒暄的。此作中白虎山、石棚山甚至山峦起伏的锦屏山的形态、位置关系,都与实际的地貌十分吻合。这种尊重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揭示了浓浓的情感,料想订画之人也应该有海州深厚渊源。有此幅《海州全图》悬挂厅堂之上,便可卧游海州名胜,有____________之感,定是其间多故事。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种尊重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揭示了浓浓的情感,料想订画之人也应该有着海州深12厚渊源。 B.这种尊重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含有浓浓的情感,料想订画之人也应该与海州有着深厚渊源。 C.这种以尊重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揭示了浓浓的情感,料想订画人也应该有着海州深厚渊源。 D.这种以尊重真实景观的描写手法含有着浓浓的情感,料想订画之人也应该与海州有着深厚渊源。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搭配不当和结构混乱两种语病。 “揭示了”与“情感”不搭配;后一句中的“渊源”已经有“深厚”作定语,不能再接受“海州”的修饰,可使用介词“以”将“海州”提到状语的位置上。A、B、C 三项都存在上述语病。前一句中的“含有”与后一句中的“有”两个词,其后是否带补语“着”均可,故选 D。答案:D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静静地泊有两只帆船,高高的桅杆暗示着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 B.静静地泊有两只帆船,桅杆高高地耸立着,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C.两只小船静静地停泊着,高高的桅杆暗示着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 D.两只小船静静地停泊着,桅杆高高地耸立着,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解析:补写的句子是对前面“港湾处”的陈述,不能再以“两只小船”为陈述对象;“画面之外是茫茫大海”只是“高高的桅杆”的“暗示” ,而不是出现在画面中。答案:A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栩栩如生 朦朦胧胧 栩栩如生 身临其境 B.惟妙惟肖 若隐若现 栩栩如生 设身处地C.栩栩如生 若隐若现 惟妙惟肖 身临其境D.惟妙惟肖 朦朦胧胧 惟妙惟肖 设身处地解析:“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形容艺术技巧好,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和“惟妙惟肖”这两个成语都表示很像的意思,区别是“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在动;“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真假难辨。第二组:“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不清楚;也可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第四组:“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答案:C20.某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作报告。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13段,其中有几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5 分)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先生来作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我相信他的抛砖引玉一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或“两人”或“两个” ;②“他”改为“杨先生” ;③“拜读”改为“看” ;④“大作”改为“作品” ;⑤“抛砖引玉”改为“真知灼见” 。21.下面是某中学转出团关系的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写一段介绍转出团关系的程序的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个字。(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转出团员持团员证到校团委办理团关系转出手续,如无团员证、志愿书,须开具团籍证明,团籍证明或团员证、志愿书(或:相关证件、相关手续)装入团员档案袋后需及时上交接收单位。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日前,有学者撰文称: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水浒传》讲打家劫舍, 《三国演义》充斥阴谋诡计, 《西游记》宣扬虚无主义, 《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这个观点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人撰文反驳:学者所指的负面内容并非四大名著的主旨,在整体上,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相比之下,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胜四大名著。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指导] 作文有两个观点:一是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一是四大名著适合儿14童阅读。能说明理由就行。1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又创造出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 “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2镜” “明月” ,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D.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解析:C 项,扩大范围。原文是“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表述忽略了“早期文字”的范围。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C.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解析:B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并不是 B 选项提的“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B.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3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解析:C 项,说法绝对。原文是“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C 选项中“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有误。答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蒲公英的歌唱教育局来信了。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他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的信任。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屈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他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他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聊累了唱,唱累了喝酒抽烟,喝足4了继续聊。两个男人像一对受伤的动物般彼此舔着伤口。直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致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我们收到通知来的。 ”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代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C. “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5D.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 “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解析:B 项, “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有夸大之嫌;C 项, “表现出科长的尴尬与歉疚”错误;D 项, “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不是比喻。答案:A5.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指歌曲里的蒲公英的诉说歌唱;②民工子弟们的歌唱;③民工子弟们的歌声里的倾诉(诉求、呼声)。6.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同意。①从故事情节上看,小说的结尾“蒲公英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②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美越动听,越是牵动读者的心,孩子们的命运值得关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④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旨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不同意。可从小说的结局太过残酷,缺少积极的正能量等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 2017 年 3 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 220 万次。登陆平台,点击诗人名字,便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第一次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 90 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 。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6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多,人们作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 自 1987 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在最近的报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形势一片大好。但 1991 年的夏天,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却宣布破产,这与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有关。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时只关注四个对象:客机、到达机场、客机数量和晚点频率,而忽视了天气条件、载客率等,又加之在统计平均数时,对某些指标进行过度加权后,两个公司的平均晚点率就完全走向了反面。(摘编自美国冯启思《对“伪大数据”说不:走出大数据分析与解读的误区》)[注] 统计学认为,在统计中计算平均数等指标时,为了考虑到每个数量在总量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同可以给予不同的权数,这样的做法就叫加权,即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事实上,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评价。材料三 近日, 《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据介绍,《方案》旨在运用大数据概念和技术创新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试点省份包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当前由于农业数据的共享开放不足,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量存在。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认为,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农业生产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7(摘编自《〈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公布:打破信息孤岛共享涉农数据》)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图 1 数据支持以下结论:整体上,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正点到达的表现要胜过阿拉斯加航空公司。B.图 2 数据支持以下结论: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在每个机场的正点到达率均低于阿拉斯加航空公司。C.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最终走向了破产,这与分析人员所关注的评价对象不够全面有着一定的关系。D.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否则统计结果会有偏差。解析:D 项, “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错,原文的意思是不能过度加权。答案:D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是国内文学研究领域首次利用大数据的个案。B.王兆鹏的研究引起了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的关注,这说明海内外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大数据的利用还是有一些共识和期待的。C.从《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的试点省份分布来看,我国当下利用大数据推进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D.大数据的使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得一些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因此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解析:A 项, “首次利用”错,上个世纪 90 年代王兆鹏就用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 C 项, “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于文无据。D 项, “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过于绝对。答案:B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信息化的当下我们该怎么对待大数据研究。(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依托大数据,对社会各行业进行更科学、有效的研究,合作共享,争取更大的发展。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大数据隐藏的烟幕弹仔细辨别,不能盲目相信“伪大数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李之芳,字邺园,山东武定人。顺治四年进士,授金华府推官。卓异,擢刑部主事。康熙十二年,以兵部侍郎总督浙江军务。会吴三桂反,十三年,奏请复标兵原额,督习枪炮。疏甫上,耿精忠亦叛,遣其将曾养性、白显忠、马九王数道窥浙,浙大震。之芳檄诸将扼仙霞关,调总兵李荣率副将分道御寇。时上命都统赖塔率师入浙。五月,偕赖塔率满洲兵千、绿旗兵二千、乡勇五百,进驻衢州。众皆谓会城重地不宜轻委之芳曰不然衢踞上游无衢是无浙也今日之事义无反顾。七月,之芳与赖塔阅兵水亭门,率总兵官李荣、副都统瑚图等薄贼垒,军坑西。之芳手执刀督阵,或请少避,之芳曰:“三军司命在吾,退即为贼乘。今日胜败,即吾死生矣!”守备程龙怯战,斩以徇。麾众越壕拔栅,败之。遣诸将乘胜复义乌、汤溪、寿昌、淳安、常山、金华石梁、大沟源、东阳等地。诏嘉之芳调度有方。上知闽中有变,命康亲王撤温州之围取福建,之芳乃建议直捣仙霞关,曰:“选取之路,不在温、处而在衢。虽九玉死守河西难猝破,然其南江山,西则常山,皆间道可袭。我兵一进,使彼首尾受敌,即河西之垒不能独完。 ”王从之芳议。遂进兵大溪滩,复江山,九玉走。欲别取道夺仙霞。诸将受之芳密檄,急据关夹击,其将金应虎等穷蹙降。王师下福建,临行,之芳启曰:“王但饬诸军勿虏掠,即长驱入,兵可不血刃也。 ”未几精忠降,温、处贼皆溃散。精忠所署置总兵马鹏、汪文生等犹踞玉山、铅山、弋阳、德兴,之芳请会剿。时吴三桂兵寇吉安、袁州,江西兵不能东,乃独遣兵复玉山,文生遁;自白沙关趋德兴,擒鹏;遣郭守金等复铅山、兴安、弋阳、贵溪诸县。上嘉之芳剿贼邻省有功,加兵部尚书衔。康亲王师将行,遣人问之芳:“所策固万全乎?”之芳曰:“军已发,犹豫则士气沮。”乃诣王曰:“虏在吾目中久,明日捷书至矣!”前军捷书果至,康亲王大喜,以为神。浙乱平,疏请蠲 ① 被兵州县额赋,安辑流亡,甚有威惠。入为兵部尚书,调吏部。二十六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二十七年,御史郭琇疏劾大学士明珠,谓内阁票拟 ② ,皆听明珠指挥,上既罢明珠,并命之芳休致。三十三年,卒于家,谥文襄。(选自《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一·列传三十八》 ,有删改)[注] ①蠲(juān):同“捐” ,免除、去掉。②票拟: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众皆谓会城重地/不宜轻委/之芳曰/不然/衢踞上游/无衢是无浙也/今日之事/义无反顾B.众皆谓会城重地/不宜轻委之/芳曰/不然/衢踞/上游无衢/是无浙也/今日之事/义无反顾9C.众皆谓会城重地/不宜轻委/之芳曰/不然/衢踞上游/无衢/是无浙也/今日之事/义无反顾D.众皆谓会城/重地不宜轻委之/芳曰/不然衢踞/上游无衢/是无浙也/今日之事义/无反顾解析:由语法分析,首先,可以判断“无衢”和“是无浙也”的后面一定要断开,据此排除 A。然后,根据“之芳”人名和“不然” “衢踞上游” “义无反顾”的意思,将 B、D两项排除。故选 C。正确的标点符号为:众皆谓会城重地,不宜轻委。之芳曰:“不然。衢踞上游,无衢,是无浙也。今日之事,义无反顾。 ”答案: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的功名。B.擢是古代提拔官员的名词,同“拜” “除” “授” “迁”等词语一样都是表示官员变动的常用词语。C.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D.休致指官员年老退休去职,清代官制,专指因衰老不能胜任而自己请求离职。解析:“休致” ,将职位还给朝廷。清制,因衰老不能胜任而自请去职,称自请休致;朝廷亦常对衰老不能胜任官员给予“原品休致” 。如因老不称职,因而被命令退休或加以处分,称勒令休致,皇帝有时命令御试成绩低下的官员“罚俸休致” 。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之芳以兵部侍郎身份总督浙江军务时,为了防范耿精忠攻打浙江,李之芳部署将领扼守仙霞关,派遣总兵李荣率领副将分道抵御。B.朝廷为了抵御耿精忠派遣的几路叛军,派遣都统赖塔率领军队进入浙江,赖塔率领一千满洲兵、两千绿旗兵、五百乡勇进入衢州,众人认为不宜放弃衢州,李之芳则认为不然。C.李之芳与赖塔带领总兵李荣、副都统瑚图等在坑西与叛军展开激战,李之芳亲自督战,将士让他稍稍躲避一下,被他严词拒绝。D.康亲王奉命围攻福建前,李之芳建议他直取仙霞关,并在康亲王奉旨率领部队进入福建时又建议他,让部下不要扰民,这说明李之芳既有谋略又爱民。解析:“赖塔率领一千满洲兵、两千绿旗兵、五百乡勇进入衢州”错,原文“偕赖塔率满洲兵千、绿旗兵二千、乡勇五百,进驻衢州”的意思是说,赖塔进入浙江后,在五月,李之芳同赖塔率领一千满洲兵、两千绿旗兵、五百乡勇进入衢州。答案:B10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三军司命在吾,退即为贼乘。今日胜败,即吾死生矣!(5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九玉死守河西难猝破,然其南江山,西则常山,皆间可袭。(5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司:掌握、主管, “司命”即“掌握命运” 。为:被,表被动。乘:追击、追杀。即:是。(2)猝破:突然攻破、立即攻占。然:表转折,但是。间道: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答案:(1)三军的命运掌握在我手上,我怕死退逃,就会被敌人追击。今天的成功失败,就是决定我的生死!(2)虽然马九玉死守河西难以立即击破,但是他南面的江山,西面的常山,都可以从小路偷袭。【参考译文】李之芳,字邺园,山东武定人。清顺治四年中进士,任浙江金华府推官,表现优异,提拔为刑部主事。康熙十二年,(李之芳)以兵部侍郎总督浙江军务。适逢吴三桂谋反。康熙十三年,李之芳上奏请求恢复标兵原先的人数,督促练习枪炮。奏疏刚刚呈上,耿精忠也叛变了。(耿精忠)派遣他的将领曾养性、白显忠、马九玉在数路探察浙江,浙江上下震动。李之芳急调手下各将防御仙霞关,派总兵李荣率副将分道率兵抗击。当时朝廷命都统赖塔率领军队进入浙江。五月,李之芳同赖塔率领满洲兵一千人、绿旗兵两千人、兵勇五百人,进驻衢州。众人都认为会城是战略要地,不应该轻易放弃。李之芳说:“不是这样的。衢州住居上游,如果没有了衢州,也就没有了浙江。今天扼守衢州的事,义无反顾。 ”七月,李之芳与赖塔在水亭门阅兵后,带领总兵李荣、副都统瑚图等直逼敌垒,驻军坑西。李之芳拿着刀亲自督战,有人请他稍稍躲避,李之芳说:“三军的命运掌握在我手上,我怕死退逃,就会被敌人追击。今天的成功失败,就是我的生死!”守备程龙临阵退缩,按军法处斩严明军纪。部下越壕拔栅,击败了他们。又派遣各将领乘胜收复义乌、汤溪、寿昌、淳安、常山、金华石梁、大沟源、东阳等地。朝廷嘉奖李之芳调遣有方。朝廷知道闽中有变,命康亲王撤离温州攻取福建,而李之芳却建议直捣仙霞关,他说:“进取之路,不在温州、处州,而是在衢州。虽然马九玉死守河西难以立即击破,但是他南面的江山,西面的常山,都可以从小路偷袭。我们的军队一旦进攻,让他们首尾受敌,那么河西的军营就不能独立保存了。 ”康亲王听从了李之芳的建议。于是进兵大溪滩,收复江山,马九玉逃跑,想另外取道夺取仙霞关。诸将收到李之芳的密信,紧急据关夹击他们,马九玉的将领金应虎等处于困境就投降了。11康亲王奉旨去福建,临行前,李之芳说:“亲王只要教导都下不要抢劫、夺掠,就可以兵不血刃长驱直入福建。 ”不久,耿精忠投降,温州、处州的敌人溃散。耿精忠的部下总兵马鹏、汪文生等还占据玉山、铅山、弋阳、德兴,李之芳请求会剿。当时吴三桂的军队占据吉安、袁州,江西的军队不能东进,于是单独派兵收复玉山,汪文生逃跑;从白沙关急行军到德兴,擒获马鹏;派遣郭守金等收复铅山、兴安、弋阳、贵溪等县。朝廷嘉奖李之芳在邻省剿贼有功,加封兵部尚书头衔。康亲王的军队将要出发,亲王派人问之芳:“这次发兵果然万全吗?”李之芳答道:“军队已发,若再犹豫,就会士气沮丧。 ”李之芳去见康亲王说:“这次行动在我心中已经很久了。明日就会有捷报传来!”前面军队的捷报果然来了,康亲王非常高兴,认为他神机妙算。浙江叛乱平定后,(李之芳)上疏请求免除遭受战祸州县的赋税,安抚流亡的百姓,很有恩惠。后来(李之芳)做了兵部尚书,调往吏部。二十六年,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康熙二十七年,御史郭琇上疏弹劾大学士明珠,说内阁的票拟,都听明珠指挥,朝廷罢免了明珠后,并命李之芳休息。三十三年,在家中去世,谥号文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 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② 。[注] 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在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有日” “江阔” “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C.颈联视听结合,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 ,表现了诗人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D.本诗用词考究,副词“犹” “自” “常” “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12解析:B 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答案:B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李白在《行路难》中连用四个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苦闷抑郁、惆怅失意的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写出生命短暂、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答案:(1)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17 年, “上合”成为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综合性区域组织。不忘合作之初心,赓续合作之智慧。今天, “上海精神”与儒家“和合”理念的____________,实现了安全、经济、人文合作的累累硕果,得到了热爱世界和平、期盼发展图强的人们心向往之。在孔子故乡、礼仪之邦,思考儒家文化与国际交往理念的____________,别有一种滋味。儒家贵“和”尚“中” 。在儒家的“和合”理念中, “和”是和谐、和平、祥和;“合”是聚合、合作、融合。____________、由近至远的思维,洞明着共赢共生的“和实生物”之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体现着超越民族、泽被世界的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表达出互相尊重、互不干涉的原则;“和而不同” “和衷共济”的主张,揭示的是求同存异、包容互补、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抒发13着中国人的济世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承载着成人达己的共享意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情,传递出朴素的平等愿望。这些“和合”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____________的理想世界。从“帆船之都”出发,(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实现了安全、经济、人文合作的累累硕果,令热爱世界和平、期盼发展图强的人们心向往之B.成就了安全、经济、人文合作的累累硕果,令热爱世界和平、期盼发展图强的人们心向往之C.成就了安全、经济、人文合作的累累硕果,赢得了热爱世界和平、期盼发展图强的人们心向往之D.实现了安全、经济、人文合作的累累硕果,赢得了热爱世界和平、期盼发展图强的人们心向往之解析:画线句中“实现”与“硕果”搭配不当;“得到了……的人们心向往之”句式杂糅,要么说“得到(赢得)了……的人们赞同支持” ,要么说“令(使、使得、让)……的人们心向往之” 。答案:B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 “和合”理念与“上海精神”交相辉映,必将推动青春“上合”扬帆驶向世界大同的理想彼岸。 B. “上海精神”与“和合”理念交相辉映,必将推动青春“上合”扬帆驶向世界大同的理想彼岸。 C. “和合”理念与“上海精神”交相辉映,必将推动青春“上合”扬帆驶向理想彼岸的大同世界。 D. “上海精神”与“和合”理念交相辉映,必将推动青春“上合”扬帆驶向理想彼岸的大同世界。解析:上一段着重阐述了儒家“和合”理念的内涵及其价值,所以,尾段应以“‘和合’理念”为陈述对象,排除 B、D 两项;括号前有“从‘帆船之都’出发” ,下文以“驶向”呼应,而“驶向”的宾语应是“彼岸” ,不宜让“彼岸”作“大同世界”的定语,故排除 C 项。答案:A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浑然一体 不约而同 推己及人 朝思暮想 B.浑然一体 不谋而合 情投意合 孜孜以求14C.水乳相融 不谋而合 推己及人 孜孜以求D.水乳相融 不约而同 意气相投 朝思暮想解析:第一组:“水乳相融”: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浑然一体”:融和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第二组:“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约而同”不能直接作句子的谓语。第三组:“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情投意合: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第四组:“ 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 “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答案:C20.下面是一个求职人员在参加面试时说的一段话,语言表达上有多处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 分)尊敬的经理,您好!贵公司有着先进的经营理念,经济效益显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影响很好,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单位。今天我申请这个职位,非常适合我的专业和兴趣。我喜欢作销售,觉得推销成功以后很有成就感。在大学读书时我卖过手机卡,推销过书籍,我觉得自己具备一个优秀销售员的潜质,非常适合这个职位的要求。此外,我爸爸是一名出色的教练员,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体育运动。请您给我一个机会,不然我会感到非常遗憾,贵公司以后也一定会后悔的。谢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有着先进的经营理念”改为“经营理念先进” ,句式一致;②“经济效益显著”和“管理制度健全”调换位置;③“今天我申请这个职位”应改为“今天我申请的这个职位” ;④“此外,我爸爸是一名出色的教练员,我从小就特别喜欢体育运动”一句游离主题,删除;⑤“不然我会感到非常遗憾,贵公司以后也一定会后悔的”不得体,应该删除。21.下面是某校学生写的一张海报,其中有五处不够准确、简明、得体。请先写出序号,然后加以修改。(6 分)海 报①为了迎接“五四青年节电影展”和开展学生影评征文活动,②营造同学们的校园生活,③陶冶同学们的情操,④提高同学们的电影欣赏水平和电影评论写作水平,⑤特邀请著名电影艺术家张小歌赴我校作题为“如何欣赏电影艺术”的讲座。⑥时间为 2017 年 4月 28 日,⑦地点在校礼堂,⑧届时欢迎同学们光顾。××中学学生会2017 年 4 月 20 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用词不当,应把“营造”改为“丰富” 。④不够简洁,应去掉“电影欣赏”后面的“水平” 。⑤谦敬失当,应把“赴”改为“莅临” 。⑥不够明确,应加上准确的时间,比如“下午三点” 。⑧用词不当,应该“光顾”改为“参加” 。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某校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引发了学生们的热议。有学生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有学生说,社会实践很有必要,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才能尽早融入社会。有学生说,我的精力有限,学习时间很紧张,对我有帮助的社会实践我才参加。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立意指导]材料的核心范围是“学生与社会实践” ,写作时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