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病名词解释1.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釉质是人体最硬的组织,其硬度约为洛氏硬度值 300KHN.釉质由占总重量的 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的有机物和水所|中大医学考试网|组成。其基本结构是釉柱。2.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3.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 2/3 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4.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
2、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5.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6.新生线(neonatalline ):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7.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8.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9.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
3、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10.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11.釉小皮(enamelcuticle ):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12.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13.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14.牙本质(dentin):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15.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
4、dentinalcomplex):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16.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17.成牙本质细胞突起(odontoblasticprocess):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18.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periodontoblastspace):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19.限制板(laminalimitans):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的一层有机膜。20.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dent
5、in):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的呈环形透明带的的间质。21.诺伊曼鞘(Neumannsheath):在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之间,磨片观察可见的一较清楚的交界面。22.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dentin):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有些未被钙化的间质,此未钙化的区域称为球间牙本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其基本结构是釉柱。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 2/3 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
6、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
7、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釉梭(enamelspindle ):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釉面横纹(perikymata ):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釉帽(enamelcaps ):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牙本质(dentin ):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
8、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complex):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成牙本质细胞突起(odontoblasticprocess):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periodontoblastspace):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限制板(laminalimitans):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的一层有机
9、膜。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dentin):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的呈环形透明带的的间质。诺伊曼鞘(Neumannsheath):在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之间,磨片观察可见的一较清楚的交界面。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dentin):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有些未被钙化的间质,此未钙化的区域称为球间牙本质。欧文线(Owenline):牙本质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形成的加重的生长线。托姆斯颗粒层(Tomesgranularlaryer):在牙纵剖磨片中可见的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的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前期牙本质(predentin):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存在的一
10、层未矿化的牙本质。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dentin):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罩牙本质(mantledentin ):在冠部的最先形成的紧靠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透明层(hyalinelayer ):在根部的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髓周牙本质(circumpulpaldentin ):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侧的牙本质又称髓周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secondarydentin):指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之后,在一生中仍继续不断形成的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dentin):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为当釉质表面磨损
11、、酸蚀、龋等而遭破坏时,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而形成的牙本质。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成牙本质细胞常可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变性,在该处遗留一空隙,很像骨组织,故称为骨样牙本质。死区(deadtract ):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投射光显微镜下呈黑色,故称为死区。牙骨质(cementum ):是覆盖于牙根表面的一层硬结缔组织,色淡黄,是维系牙周组织和牙的重要结构。原发性牙骨质(primarycemen
12、tum):在牙建立咬合功能之前形成的牙骨质。继发性牙骨质(secindarycementum):在牙建立咬合功能之后形成的牙骨质。无细胞牙骨质(acellularcementum):紧贴于牙本质表面,主要由牙骨质层板构成而无细胞,分布于牙颈部到近根尖 1/3 处的牙骨质。类牙骨质(cementoid ):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即类牙骨质。釉牙本质界(enamelo-cementaljunction):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接的结构。牙本质牙骨质界(dentino-cementaljunction):牙本质和牙骨质紧密结合的界限。牙龈(gingiva):是保卫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
13、嵴的口腔黏膜,呈浅粉红色,坚韧而不活动。游离龈(freeaingiva):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龈沟(gingivalsulcus):存在于牙龈与牙面之间的环状狭小的空隙。附着龈(attachedgingiva):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在牙槽嵴表面的牙龈。游离龈沟(freegingivalgroove):在附着龈与游离龈相连处的一个浅的凹沟。点彩:附着龈上的点状凹陷。牙间乳头(interdentalpapilla):也称龈乳头。为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邻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龈谷(gingivalcol):在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
14、,故称龈谷。结合上皮(junctionaljunctionalepithelium):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表面。牙周膜(periodontalmembrane):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嵴之间。牙周韧带(periodontalligament):牙周膜由细胞、基质和纤维组成,其中大量的胶原纤维固定在牙槽窝内,并能抵抗和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故又称为牙周韧带。牙槽骨(alveolarbone):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硬骨板(laminadura):牙槽骨在 X 线上表现为围绕在牙周膜外
15、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为硬骨板。基板(basallamina):口腔黏膜基底膜上一结构,为透明板和密板的统称。咀嚼黏膜(masticatorymucosa):包括牙龈和硬腭黏膜,在咀嚼时承受压力和摩擦。被覆黏膜(liningmucosa):口腔黏膜中除咀嚼黏膜和舌背黏膜以外者。特殊黏膜(specializemucosa):即舌背黏膜。与口腔任何一个部位的黏膜都不同,在功能上属于咀嚼黏膜,但具有一定的延伸度,属于被覆黏膜的特点。半月板(demilune):在混合性腺泡中,浆液性细胞呈新月形覆盖于腺泡的盲端表面,称为半月板。闰管(intercalatedduct):是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部分,连接
16、腺泡与分泌管。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是颞骨的下颌关节窝和关节结节与下颌骨髁突间的动关节。关节盘(disc):是位于关节窝和髁突之间,略呈椭圆形,由致密的纤维组成的结构,其形状与关节面一致。关节囊(capsule):为包饶关节及关节结节的致密结缔组织。滑膜(synovialmembrane):一般衬在关节囊的内表面,特别在穹隆部和后上面更明显,但关节面和关节盘(除双板区后面部分)无滑膜覆盖。滑膜表面有绒毛和周折,向关节腔内突出。外胚间叶(ectomesenchyme):位于神经管与表面外胚层之间的神经嵴细胞。联合(merge):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
17、,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的过程。融合(fuse ):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形成一整体的过程。牙胚:由成釉器、牙乳头、牙囊三部分组成。颈环(cervicalloop ):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相移行的部位。其将来发育形成上皮根鞘及上皮隔,在牙根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釉上皮(outerenamelepithelium):位于帽状期造釉器的帽子凸面的一层立方状细胞。内釉上皮(innerenamelepithelium):位于帽状期造釉器的帽子凹面的一层柱状细胞。星网状细胞(stellatereticulum):位于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之
18、间的细胞。终棒(termanalweb):含有肌动蛋白的细丝由连接复合体进入细胞的胞浆中,在近中和远中形成的结构。成釉细胞(ameloblast):内釉细胞开始是矮柱状,到分化成熟时呈高柱状,这时称为成釉细胞。釉结(enamelknot):是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往往与釉索相连续。釉索(enamelcord):是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似乎将成釉器一分为二。釉龛(enamelniche):是由于片状的牙板向内凹陷形成腔隙。Serres 上皮剩余: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的形式存在与颌骨或牙龈中,由于这些上皮细胞团类似于腺体,又称为 Serres 上皮剩余。牙萌出
19、(tootheruption):指牙突破口腔黏膜的现象,是牙冠形成后向牙合平面移动,穿过骨隐窝和口腔黏膜,达到功能位置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味蕾:为味觉感受器,位于上皮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 80um,厚约 40um。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 Malassez 上皮剩余。胎生牙:在出生时或出生后 2-3 个月即萌出的乳牙。多见于下颌乳切牙。额外牙:正常牙数之外多生的牙。先天性缺额牙:指根本未曾发生的牙。可个别或数个牙缺额或全部无牙
20、。巨牙:牙体积超过正常范围与牙列中其他牙明显不对称,叫做巨牙。融合牙:多系牙发育期间两牙胚融合在一起发育而成,其融合部位的牙本质是相连的。双生牙:系由一个内向的凹陷将一个牙胚不完全分开而形成,通常为完全或不完全分开的牙冠,有一个共同的牙根和根管。结合牙:指两个发育完成之后的牙借增生的牙骨质结合在一起。其牙骨质结合在一起,但牙本质是分开的。牙内陷:系呀发育期间成釉器过度卷叠或局部过度增殖,深入到牙乳头中,牙发育后呈囊状深陷畸形。畸形舌侧窝:为牙内陷的一种较轻的发育畸形,表现为牙舌侧窝呈囊状深陷。畸形舌侧尖:为牙内陷的一种发育畸形。此畸形除舌侧窝内陷外,舌隆突呈圆锥状突起形成一牙尖,易磨损引起牙髓
21、及根尖周病。畸形中央尖:指牙牙合面中央窝伸出一个额外的牙尖。釉珠:为局限性釉质增生过长的小球形团块。常发生在磨牙根分叉处的牙骨质表面,接近釉牙骨质界。牙本质发育不全症:又称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牙本质发育异常。氟牙症:又称氟斑釉,是由于过多的氟进入机体造成的。氟化釉质的组织学特征为过度矿化和矿化不全相伴。多见于上前牙,牙面有白垩状斑点或黄褐色斑点,甚至釉质缺损,牙面粗糙不平。先天性梅毒牙:是在牙冠形成期,梅毒螺旋体侵入牙囊后引起的切缘中央的缺陷畸形。四环素牙:是在牙胚发育期间服用了四环素类的药物,从而影响牙的发育和矿化,导致釉质发育不全的畸形。牙髓网状萎缩:多由
22、于牙髓血供不足,牙髓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样间隙,其中充满液体。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是成牙本质细胞间液体积聚形成水泡。菌斑:是一种薄的致密性膜状物,是细菌生长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进行着复杂的代谢活动。菌斑是由细菌和唾液粘蛋白、细胞外多糖的有机基质组成,其中包含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龋病:是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作用,使得牙无机晶体溶解破坏和有机物分解崩溃而导致牙硬组织的缺损。急性龋:又称猖獗龋。此病进展过程较快,常在短期内引起全口牙或多数牙发生龋。龋坏组织往往较软而湿润,呈浅黄或灰白色,多见于青少年,某些系统性疾病,以及头面部放疗导致局部抵抗力明显下降者。慢性龋:病变的进展
23、缓慢,通常成年或老年人的龋属于此类。龋坏组织相对较硬,呈棕褐色或棕黑色。由于进展缓慢,病损相对应的髓腔侧往往可以形成一定量的修复性牙本质。静止龋:是指龋在进展过程中,速度逐渐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者。常因致龋因素消除使龋损停止发展。静止龋外形呈浅碟状,外口大而浅。由于唾液中矿物盐及色素逐渐沉积于表面而呈棕褐色、质硬。釉质龋:是指发生在牙釉质内的龋,从临床角度看属于浅龋。平滑面龋:常发生于牙邻接面,相邻牙接触点下方。当釉质深层受累时,病损区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病损区内呈现不同的层次,它反映了釉质不同的脱矿程度。窝沟龋:损害性质与平滑面龋相同,但由于窝沟的特殊解
24、剖形态和周围釉柱的排列方向与平滑面釉质不同,故其形成的三角形的龋损区其基底部向着釉牙本质界,顶部围绕着窝沟壁龋损结果形成口小底大的潜行性龋。再矿化:由于釉质表面唾液薄膜的阻遏、唾液中的同种离子浓度和电化学梯度的影响,或菌斑下局部 PH 上升造成局部微环境中的钙、磷浓度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在部分溶解的晶体上出现新的晶体生长或重新形成比原来正常晶体大的新晶体的现象。牙本质龋:由釉质龋进一步发展所致或因牙根部牙骨质龋发展而来的发生在牙本质内的龋。牙本质内含有机物较多,其龋损过程除了无机晶体的溶解外还有有机物的酶解破坏作用;其次,在牙本质全层均有牙本质小管,其内含有牙本质细胞的突起,牙本质龋沿着牙本质
25、小管进展,故发展较快;第三,在牙本质龋损的同时,还拌有牙髓组织包括成牙本质细胞的一系列防御性反应的出现。牙髓炎:指的是发生在牙髓组织的炎症反应。发生时由于不能建立适当的侧支循环引流而致炎性渗出物聚积且难以清除,因此,很难痊愈且易发生坏死。牙髓变性:牙髓组织受到长期慢性刺激,或因根尖孔缩窄、牙髓供血不足,使牙髓组织代谢障碍,表现出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和功能变化。根尖周组织疾病:简称根尖周病,系指发生在根尖周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疾病。根尖周炎:是根尖牙周膜受到各种刺激所引起的炎症性反应,常累及邻近牙槽骨和根尖部牙骨质,使其吸收破坏。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破坏性疾病。
26、其主要临床特征为:牙周溢脓,牙齿松动。主要病理变化为:龈牙结合上皮破坏致使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周炎的发展过程为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出现。晚期牙齿松动、脱落。软垢:牙面上的一种软的白色物质,黏附于牙颈部及牙间隙内。主要由细菌、白细胞及脱落的口腔上皮以及黏液、事物残渣等组成。牙石:是附着在靠近牙龈边缘的牙面上或在牙龈沟内的沉积物,牙石表面粗糙,又可促进新菌斑的形成,是矿化了的菌斑和软垢,通常又称龈上牙石及龈下牙行司,是口腔卫生不良的主要标志。龈袋:又称假性牙周袋。是牙槽骨尚无明显的吸收,牙槽骨的高度并未丧失,仅仅是是牙龈组织由于炎症性增生、肿大,导致牙龈缘覆盖牙冠而形成的龈袋。骨上袋:牙周袋底
27、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由于牙槽嵴为水平型骨吸收,其高度明显降低,导致骨上袋形成。骨下袋:牙周袋位于牙槽嵴顶下方,牙槽骨在袋的侧方,牙周袋处于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主要由牙槽骨发生所垂直型吸收所致。此时牙槽骨的高度轻微变化,但牙根周围的固有牙槽骨吸收。牙周袋:是由于结合上皮向根方移动,牙周组织与根面附着关系剥离,在两者间形成盲袋。牙周袋内牙根面上附有龈下菌斑和牙石,细菌是牙周袋形成的主要因素。创伤性牙合:可引起牙周组织的病理性改变的致伤性咬合关系。其引起的咬合创伤可加重牙周炎的发生、发展。继发性咬合创伤:在牙周炎的晚期,由于牙槽嵴的高度降低,轻微的咬合力即可造成严重的咬合创伤,这种由于牙周炎引起的创伤
28、叫做继发性咬合创伤,它可加重牙周炎的发展,并促进牙齿松动,脱落。牙龈退缩:为牙周萎缩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一般先有牙槽骨嵴的吸收,后出现龈退缩。最常见于消炎后的组织萎缩。斑:是黏膜或皮肤的颜色异常,范围一般较局限,大小不的,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丘疹:是黏膜或皮肤上突出的小疹,直径为 1-5mm,较硬,色灰或发红,消失后不留痕迹,丘疹的基底为圆形,顶端有尖、圆、扁平各型不一。疱:为黏膜或皮肤内储存液体而形成疱。疱的内容物有浆液(水疱) 、血液(血疱) 、及脓液(脓疱) 。疱突出于黏膜,表面呈半圆形,周围有红晕。直径超过 5mm 的为大疱(bulla) 。过度角化:也
29、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匀性嗜酸性染色的角化物。过度不全角化: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增厚不明显。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是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一为良性角化不量,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另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形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上皮异常增生:上皮层总的紊乱。有以下特点:(1) ,上皮基底层细胞极性消失;(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3)核浆比例增加;(4 )上皮
30、钉突呈滴状;( 5)上皮层次紊乱:(6 )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7 )上皮浅层 1/2 处出现有丝分裂;(8 )细胞多形性;(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11 )细胞粘着力下降;(12)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糜烂:为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称糜烂。溃疡:是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称为溃疡。假膜:由炎症渗出的纤维素形成网架,将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症渗出的细胞聚集在一起而形成。微脓肿:可见与白色念珠菌粘膜病或其他疾病。镜下可见到上皮浅层有一些微小脓肿,主要由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堆积而成成灶性。棘层松解: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粘合物质发生变性、
31、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磨损:指牙齿长期由于机械刺激而产生咬合面或其他面的损伤,不但影响外观,还可引起龋病。极性倒置,指上皮细胞基底膜的细胞核呈棚栏状排列,核远离基膜。局部侵袭性,指肿瘤胞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肿瘤细胞向周围正常组织浸润。癌前病变,一种已发生形态学改变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相比更易发生癌变的组织。其共同组织学特征是上皮异常增生。如白斑、红斑与倒吸烟有关腭部角化症。癌前状态,与显著增高的癌变危险性相关的一般状态,其共同特性是上皮萎缩。如扁平苔藓、梅毒、盘状红斑狼疮等。白斑:指发生在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
32、在临床及病理上都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红斑: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囊肿:是一种非脓肿性病理性囊腔,内含囊液或半流体物质,通常由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包绕,绝大多数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少数无上皮衬里者又称假性囊肿。生发层:基底细胞和邻近的几层棘细胞有增殖能力,成为生发层。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一2011-08-09 22:241、神经嵴:神经板在发育中,外侧缘隆起,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隆起处称神经褶。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2、神经嵴细胞:在胚胎第 4 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
33、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即神经嵴细胞。3、外胚间叶组织:迁移至头面部的神经嵴细胞形成该区的大部分结缔组织,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4、鳃弓:在胚胎第 4 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 6 对柱状隆起,称为腮弓。5、颈窦:第 2 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 2、3、4腮沟和 3、4、5 腮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6、额鼻突:胚胎第 3 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7、上颌突:胚胎的第 4 周,下颌突两侧的上方区域的间充质长
34、出两个分支状突起,称上颌突。8、口凹或原口:胚胎的第 4 周,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9、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10、拉特克囊:约在胚胎第 3 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 11、颅咽管:拉特克囊与原口上皮间有上皮性柄相连,囊的起点由于原口的发育,最后位于鼻中隔后缘,此后上皮性柄和拉特克囊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称颅咽管。12、鼻板:胚胎第 4 周,口咽膜破裂。口腔与前肠相通。同时,额鼻突的末端两侧的外胚层上皮出现椭圆形局部增厚区,称嗅板或鼻板。鼻板细胞形成鼻
35、粘膜及嗅神经上皮。13、鼻凹或嗅窝:由于细胞的增生使鼻板中央凹陷,称鼻凹或嗅窝。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14、侧鼻突:嗅窝两侧的 2 个突起称侧鼻突。15、中鼻突:两个嗅窝之间的突起称中鼻突。16、球状突:胚胎第 5 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17、面突的融合:有的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进而达到面突的融合 。 18、面突的联合: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为面突的联合。19、唇裂:唇裂多见于上唇,是由于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此种唇裂发生在唇的侧方,可以是单侧的,也可以是双
36、侧的,单侧者较多。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这两种唇裂罕见。20、面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21、嗅囊:胚胎第六周时,由于侧鼻突、上颌突向中线方向生长,将中鼻突的两个球状突向中线推移,并使其相互联合,使鼻凹外口不断抬高,变成了一个盲囊,称嗅囊,以后与口腔相通。22、原腭:腭的发育来自于前腭突(原腭)
37、及侧腭突(继发腭)。其中前腭突的发生早于侧腭突,因此称原腭。23、侧腭突或继发腭:胚胎第 6 周末,从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向原始口腔内各长出一个突起,称侧腭突或继发腭。24、腭裂:是口腔较常见的畸形,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25、颌裂:颌裂可发生于上颌,也可发生于下颌,但上颌裂较常见。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 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26、侧舌隆突:在胚胎第 4 周时,两侧第一、二腮弓在中线处联合。此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三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
38、称侧舌隆突。27、奇结节: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28、联合突: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主要由第三腮弓形成。29、界沟:联合突向前生长并越过第二腮弓与舌的前 2/3 联合,形成甲舌的后 1/3 即舌根。联合线处形成一个浅沟称界沟。30、甲状舌管: 甲状腺发育自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内胚层上皮。胚胎第 4 周,此处上皮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31、舌盲孔:胚胎第 6 周甲状舌管逐渐退化,与舌表面失去联系。但在其发生处的舌背表面留下一浅凹,即舌盲孔,位于界沟的顶端。32、正中菱形舌:在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小块菱
39、形或椭圆形红色区域。此区域的舌乳头呈不同程度的萎缩,称为正中菱形舌。33、原发性上皮带: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充质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或原发性上皮板。34、牙板: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35、牙囊:牙囊是包绕成釉器和牙乳头的外胚间叶组织。36、牙胚:牙板向深层的结缔组织内伸延,在其最末端细胞增生,进一步发育成牙胚。牙胚由三部分组成:(1)、成釉器,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2)、牙乳头
40、,起源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牙髓和牙本质;(3)、牙囊,起源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37、颈环:也可称为颈圈,是牙胚发育的一个组织学标志,指成釉器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的交界处,即在未来的牙颈部。形成于成釉器的帽状期。38、釉结:是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往往与釉索相连续。39、釉索:是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似乎将成釉器一分为二。40、釉龛:是由于片状的牙板向内凹形成腔隙,内充满结缔组织。41、Serres 上皮剩余:有时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由于这些上皮细胞团类似于腺体,又称为 Serres腺或 Serres上皮剩余
41、。42、基质小泡:在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形成的同时,细胞浆中出现一些膜包被的小泡,称为基质小泡。 43、 缩余釉上皮: 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44、釉小皮:在牙冠形成后,成釉细胞变短,细胞器的数量减少,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物薄膜覆盖在牙冠表面上,称为釉小皮。45、上皮根鞘: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同时牙冠向口腔方向做萌出运动。这样内、外釉上皮的增生呈桶状。这些呈双层增生的上皮桶,称为上皮根鞘。46、上皮隔:上皮根鞘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 45角弯曲,形成
42、一盘状结构。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47、马拉瑟上皮剩余:断裂的上皮根鞘细胞进一步离开牙根表面,部分保留在发育的牙周膜中,这就是上皮剩余,也叫马拉瑟上皮剩余。48、釉板:釉板是一薄层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质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 49、绞釉:釉柱自釉质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 l/3 较直,而内 2/3 弯曲,在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50、釉丛:釉丛起自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其高度约为釉质厚度的 1/5-1/4。51、釉梭:釉梭是位于釉牙本质交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
43、位较多见。52、釉质生长线:釉质生长线又名芮氏线,在低倍镜下观察釉质磨片时,此线呈深褐色。在纵向磨片中,生长线自釉质牙本质界向外,沿着釉质形成的方向,在牙尖部呈环形排列包绕牙尖,近牙颈处渐呈斜行线。在横磨片中,生长线呈同心环状排列。53、新生线: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一条加重了的生长线。这是由于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釉质一部分形成于胎儿期,另一部分形成于婴儿出生以后。当婴儿出生时,由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该部位的釉质发育一度受到干扰,特称其为新生线。54、釉质牙本质界: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面称釉质牙本质界,釉质和牙本质相交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许多小弧形线相连而成。从三维的角度来看,整个釉质
44、牙本质界是由许许多多紧挨着的圆弧形小凹所构成,小凹突向牙本质,而凹面正与成釉细胞的托姆斯突的形态相吻合。55、釉小皮: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56、死区: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显微镜下观察时呈黑色,称为死区。 57、原发性牙本质:是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58、继发性牙本质:是指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后,在一生中仍继续不断形成的牙本质 。 59、透明牙本质:又称硬化性牙本质,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外,还
45、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60、髓周牙本质: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侧的牙本质又称髓周牙本质。61、罩牙本质:紧靠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基质矿化也较差。镜下呈现不同的外观,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厚约 15-20m;62、管周牙本质:牙本质的横剖磨片中,可见到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
46、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称为管周牙本质,它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管周牙本质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极少。 63、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其内胶原纤维较多,基本上为 I 型胶原,围绕小管成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 64、球间牙本质: 球形钙化团不能充分融合,而存留一些小的未矿化的基质,形成球间牙本质.65、修复性牙本质: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当釉质因磨损、酸蚀、龋等破坏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
47、矿化,此为修复性牙本质。 66、釉面横纹: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间隔为 30-100m 宽,在牙颈部尤为明显,呈叠瓦状。这是牙呈节律性发育的现象,也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67、施雷格线:用落射光观察牙纵向磨片时,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分布在釉质厚度的内 4/5 处,改变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带发生变化,这些明暗带称为施雷格线。68、托姆斯颗粒层: 在牙纵剖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69、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本质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牙本质围成的腔隙内充满牙髓组织。牙本质和
48、牙髓由于其胚胎发生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二者常合称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70、前期牙本质:在牙本质形成中,矿物质沉积晚于牙本质有机基质的形成,因此在成牙本质细胞层与矿化的牙本质间总有一层有机基质,称为前期牙本质.71、基质小泡:在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形成的同时,细胞浆中出现一些膜包被的小泡,称为基质小泡.72、牙本质生长线:又称埃布纳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如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特称为欧文线。73、游离龈: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它游离可动,呈连续的半月形弯曲,其色泽较附着龈稍红。74、龈沟:是指游离龈与牙面之间有一
49、环状狭小的空隙,称为龈沟。其正常深度约 0.5-3mm,平均深度 1.8mm。75、牙周袋:龈沟深超过 3mm 时,通常被认为是病理性的,称为牙周袋。是由于结合上皮向根方移动,牙周组织与根面附着关系剥离,在两者间形成盲袋。76、游离龈沟: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在牙槽嵴表面,它与游离龈相连处常有一浅的凹沟称为游离龈沟。77、点彩:附着龈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桔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78、龈乳头: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邻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称牙间乳头,也称龈乳头。79、龈谷:在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故称龈谷 。 80、牙龈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有角化或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较深地插入固有层中,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上皮内偶见黑色素细胞,或含有黑色素颗粒,所以牙龈有时出现黑色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