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4 课:叶片上的脉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树叶为教学内容,通过描绘叶片上生动变化的脉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叶片上布满了密密的纹理,线条主次分明,排列流畅有序。从对具体形象的感觉提高到对线的粗细、深淡、疏密的重要作用及其基本规律的认识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乃至在欣赏中进行美术再创作,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线”在叶片上美妙的排列,掌握 “线” 的自然分布规律。方法与过程:观察“线”的排列和分布规律,用“线” 的不同排列方式表现叶片上的纹理,通过“线”的分布
2、规律描绘出叶片的美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到叶片上“线” 的美感,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用“线” 的不同排列方式表 现叶片上的 纹理。教学难点:通过“线” 的分布 规律描绘出叶片的美感。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2、1、 各种纹理较明显的树叶教片。、2、 教师用演示课件。、3、 多媒体设备。2、学具准备:(1)铅笔、圆珠笔、 钢笔、水彩笔等画 线的绘画用笔。(2)铅画纸、有色纸等绘画用纸。(3)收集的纹理较明显的树叶。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说明:学生刚进入初中,对事物的认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
3、只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能大胆响亮地回答,说到有关叶片的美感,教师就应给予表扬与鼓励。请学生特别观察一张叶子,并说出观察到的细节,引导学生发现叶片的色彩、叶脉、茸毛、斑纹等构成的美感,关注叶片上变化丰富的脉纹,引出 课题。(二)、出示课题:叶片上的脉纹(三)、讲授新课:说明: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树叶为教学内容,通过想象人类身上的血脉来理解叶片上生动变化的脉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叶片的脉纹就像人类身上的血脉,主次分明,排列流畅有序。3说明: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图文结合、学生讨论、作品展示等形式,并借助于现代化媒体技术,使学生发挥想象力,从相似的事物中进行丰富的联想,并能创造出美
4、的形象来。如叶脉有树状发散形、河流形、飘带形、鱼 刺形、脊柱形等变化规律。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寻找叶片上的脉纹产生的变化生动的美感。(叶片局部的分析)(整片叶子的欣赏)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还有哪些叶片也有很好看的脉纹。(四)、教师多媒体演示作画步骤,同时注意作画要求。说明:尝试探究性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学生可以进行讨论交流,4以便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作画要求。1、脉纹(线条)排列要疏密有致。2、脉纹(线条)要粗细得当,深浅分明。3、色彩统一,符合树叶的特点。(五)、多媒体展示叶片作品:现在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寻找和比较画好的叶片上
5、的美感。说明:在了解作品本源的同时,也应促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相应发展,乃至在欣赏中进行美术再创作,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六)、作业要求:说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引导学生按照作业要求来完成作业,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我们一起研究、探索、了解叶片上的脉纹的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法,现在大家充分利用现有的树叶,仔细观察叶片上的脉纹,按照一定的要求用笔(铅笔、圆珠笔、钢笔、水彩笔均可)把它描绘出来。(七)、学生开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八)、作品交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作品,讲述心得体会,请班级里的小小评论家和同5学们一起来点评。(九)、教学评价:说明:教师对学生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生 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可以进行分层次地要求学生。第一:能通过线的练习简单地描绘出叶片上的脉纹。第二:能知道线的疏密有致、粗细、深淡的重要作用及基本规律,表现出叶片的美感。第三:能运用线的基本规律,通过描绘对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分层对待,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