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全新机理、自主创制农药劲护 牌 25%氰烯菌酯悬浮剂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属真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四川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受害严重,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自 1972 年我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替代富民隆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中国自 70 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是,自 1992 年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在浙、苏、沪等地进行了连年抗药性检测,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目
2、前,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而面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防治赤霉病失败的危险。 为攻克小麦赤霉病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中国最早农药研究机构之一的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 ,经多年大量的化合物合成及生物学活性测定与筛选,发现了氰烯菌酯(2-氰基-3- 苯基-3-氨基丙烯酸乙酯)这种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的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试验代号:JS399,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型杀菌剂。该化合物属氰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微毒、广谱、低残留、对环境友好。氰烯菌酯对由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迄今
3、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同类产品应用问世。中国原药登记证号:LS20072660;25%悬浮剂登记证号: LS20072657。一、产品简介氰烯菌酯原药登记证号:LS20072660 ;25%氰烯菌酯悬浮剂登记证号:LS20072657;生产批准文件号:HNP32066-D4254 ;产品标准证号:Q/3201PI 056-2006.农业部登记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发明专利号:ZL01 1 15593.0;ZL 2004 1 0014097.8;ZL200410065145.6;ZL200610125921.6、ZL200710020277.0。作 物 防治对象 用药量(有效成分) 本品用量 施药方式小
4、 麦 赤霉病 375-750 克 /公顷 100-200 克/亩 喷雾水 稻 恶苗病 83.3-125mg/Kg 30004000 倍 浸种21、理化性质中文通用名:氰烯菌酯;试验代号:JS399-19,JS399 ;化学名称:2-氰基-3- 苯基-3-氨基丙烯酸乙酯;化学结构式: NH2 CO2EtN分子式:C12H12N2O2相对分子质量: 216.23熔点(纯品):117-119 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石油醚,甲苯等非质子性溶剂,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等质子性极性溶剂。原药外观:白色或淡黄色固体含量:95%原药有效成分测定方法的确定:1.1 氰烯菌
5、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采用了气相色谱内标法试样用丙酮溶解,以邻苯二甲酸二戊酯为内标物,使用 5%OV-17 为填充物的玻璃柱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对试样中的氰烯菌酯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和测定,内标法定量。实验数据表明: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并具有较好的准确度(表 2)和精密度(表 3) 。配制一系列标样与内标不同质量比例的标准溶液,在给定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测定(表 1) 。以内标标样为纵座标,对应的峰质量比 W 内标W 标样为横座标,绘制的工作曲线(图 1)是一条基本通过原点的直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 0.9999。表 1 氰烯菌酯相对校正因子系测定结果编号 内标 内
6、标 f 1.3246 1.4356 1.0838 0.9743 1.0520 1.0797 0.6532 0.7081 1.0840 1.1321 1.2210 1.0785 0.5154 0.5578 1.0823图 1 氰 烯 菌 酯 测 定 线 性 关 系 图y = 1.0811x + 0.0004R2 = 0.999900.40.81.21.620 0.4 0.8 1.2 1.6 2W内 /W标A内/A标1.2 准确度试验表 2 准确度试验结果编 号 配制值 () 测定值 () 绝对误差 (%) 回收率(%)31 88.32 88.11 -0.21 99.82 90.25 90.32
7、0.07 100.13 91.32 90.98 -0.34 99.64 95.32 95.56 0.24 100.35 97.56 97.22 -0.34 99.7方法回收率在 99.6%100.3%之间。1.3 精密度试验表 3 精密度试验结果测 定 结 果 ()编 号1 2 3 4 5 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1 95.42 96.23 96.24 96.18 96.25 96.06 0.32 0.342 97.12 96.86 97.22 97.10 96.33 96.93 0.32 0.333 95.45 95.12 95.21 94.99 95.39 95.23 0.17 0.18
8、4 96.28 95.33 95.22 95.98 96.23 95.81 0.45 0.475 97.02 96.12 94.78 95.43 95.33 95.74 0.77 0.80结果表明: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小于 0.8,精密度良好。2、毒理学试验结果2.1 原药急性至亚慢毒性: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分析检测中心应用毒理研究所检测。原药急性五项:雄性大鼠急性经口 LD505000mg/kg;雌性大鼠急性经口 LD505000mg/kg;属微毒类;雄性大鼠急性经皮 LD505000mg/kg;雌性大鼠急性经皮 LD505000mg/kg;属微毒类;眼刺激试验 为 1.5(1h) ,对眼无刺激性
9、。 (1100 稀释)皮肤刺激试验 为 0(4h) ,对皮肤无刺激性。致敏试验:根据农药致敏率强度分级标准,JS399-19 原药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结果致敏强度为级,属弱致敏物。原药致突变:Ames 试验:平板掺入法,剂量达 2500g/皿,加及不加 S9,对测试标准菌TA97a、 TA98、TA100 和 TA102 均未检出明显的诱变活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雌雄小鼠剂量分别达到 250 和 400mg/kgb.wt.未检出对雌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诱变活性;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剂量达 400mg/kgb.wt.未检出对雄小鼠睾丸精母细4胞染色体的诱变活性;原
10、药亚慢毒性委托化学工业农药安全评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氰烯菌酯原药 13 周大鼠喂饲毒性试验结果,95.15% 氰烯菌酯原药对 S.D 大鼠 13 周喂给药最大无作用剂量:雄性 44.103.04mg/kg/day,雌性 47.013.07mg/kg/day。慢性毒性:正在试验。2.2 制剂制剂 25%悬浮剂急性五项:雄性大鼠急性经口 LD505000mg/kg;雌性大鼠急性经口 LD505000mg/kg;属微毒类;雄性大鼠急性经皮 LD505000mg/kg;雌性大鼠急性经皮 LD505000mg/kg;属微毒类;眼刺激试验:积分指数为 0,刺激平均指数为 0(48h) ,属无刺激性。皮
11、肤刺激试验:积分均值为 0,属无刺激性。致敏试验:根据农药致敏率强度分级标准,JS399-19 原药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结果致敏率为 0,属弱致敏物。毒理学试验表明,25%JS399-19SC 属微毒类农药。3、环境试验结果3.1 25%悬浮剂的环境安全性评价试验结论委托国家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进行环境安全性评价,认为:根据“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的规定,对 25%JS399-19SC 进行了鱼、蜜蜂、鹌鹑、家蚕等四种环境生物的毒性,测试结果如下:测试项目 25%SC 评价结论斑马鱼 LC50(96h) 7.70mg/L 中毒蜜蜂 LC50(48h) 436 mg/L 低毒鹌鹑 LD50(
12、7d) 321 mg/kg 体重 中毒家蚕 LC50(二龄) 536 mg/kg 桑叶 低毒根据农药对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分级标准,JS399-19 对蜜蜂、家蚕低毒,对鱼、鹌鹑等中毒,使用时注意对鱼和蜜蜂的影响。3.2 氰烯菌酯对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土壤降解作用:氰烯菌酯在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在 612 月间,难降解,在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在 36 月间,较难土壤降解性。水解作用:在 25时 PH5、PH7、PH9 条件下,水解半衰期均大于 3 个月,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较难水解。光解作用:在 1000W 氙灯光源下,氰烯菌酯在水中难光解。土壤表面光解作用:在 1000
13、W 氙灯光源下,氰烯菌酯在土壤表面难光解。吸附作用:氰烯菌酯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的属较难吸附性,在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具中等吸附性。淋溶作用:氰烯菌酯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中的移动分配系数 Rf 值分别为 0.39、0.27、0.27,在江西红壤具有中等移动性,在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属不易移动5性。挥发作用:氰烯菌酯在玻璃表面(空气) 、水相和土壤表面的挥发率均小于 1%,属难挥发性。生物富集作用:氰烯菌酯在鱼体中的 BCF8 小于 10,为弱生物富集性农药。4、小麦残留试验结果委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测定。根据氰烯菌酯 25%悬浮剂在小麦上残留动态试验总结报
14、告,天津、南京两地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 25%悬浮剂按推荐剂量 3kg/ha(有效成分 0.75kg/ha)和高剂量(推荐量的2 倍)使用,间隔期 21 天,小麦籽粒残留量为末检出(0.003mg/kg )0.012mg/kg) ;间隔期 28 天,小麦籽粒残留量为末检出(0.003mg/kg)0.008mg/kg) 。间隔 21 天,土壤残留量为 0.2330.486mg/kg;间隔 28 天,土壤残留量为0.0850.311mg/kg。氰烯菌酯在小麦上使用后 2128 天,收获的小麦籽粒末检出药剂残留。 。5、抗菌谱氰烯菌酯对多种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经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研究测定
15、,氰烯菌酯对镰刀菌属的禾谷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串珠镰刀菌引起水稻恶苗病、尖孢镰刀菌引起西瓜枯萎病均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抑制菌丝生长的 EC50 分别为0.1411、0.4592、3.5649mg L-1;对古巴假霜霉引起的黄瓜霜霉病、水稻黄单胞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辣椒炭疽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贝仑格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油菜菌核病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菌丝生长的 EC50 在 12.7436.69 mg L-1 之间。具体结果见表 4。表 4 杀菌谱试验结果表病原菌 测定方法 回归方程 EC50(mg L-1) EC90(mg L-1) r小麦赤霉病 Y=2.188x+6.860 0.1411 0.
16、5436 0.9870水稻恶苗病 Y=1.626x+5.550 0.4592 2.8195 0.9348西瓜枯萎病 Y=1.299x+4.282 3.5649 19.918 0.9753辣椒炭疽病 Y=2.175x+1.847 28.161 109.367 0.9916苹果轮纹病 Y=1.865x+2.018 39.690 193.13 0.9974油菜菌核病 Y=2.864x-0.321 72.066 201.91 0.9961蔬菜灰霉病 Y=2.166x+0.974 72.188 281.893 0.9794水稻稻瘟病 Y=2.288x+0.682 77.077 279.91 0.9911
17、辣椒疫霉病 Y=2.390x+0.108 111.41 382.98 0.9969番茄早疫病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Y=3.107x-1.410 133.292 354.51 0.9834水稻白叶枯病 浊度法 Y=2.090x+1.633 40.78 167.31 0.9654黄瓜霜霉病 叶盘漂浮法 Y=2.231x+2.506 12.74 41.36 0.9254二、小麦赤霉病篇61、生物活性测定1.1 离体活性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离体毒力测定结果见表 5。表 5 化合物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菌株 药剂 毒力回归方程 EC50(mg L-1) 相关系数 相
18、对毒力指*氰烯菌酯 Y=6.1185+1.7274X 0.2252 0.9882 248.93G4(敏感) 多菌灵 Y=5.9099+3.6195X 0.5606 0.9925 100氰烯菌酯 Y=6.5342+2.12411X 0.1895 0.9949 295.83G2(抗性) 多菌灵 Y=1.9666+3.0436X 9.9231 0.9575 5.65相对毒力指数 =100参照药剂 EC 50/药剂的 EC50 ,本比较中以多菌灵敏感菌株为参照药剂。结果表明:对敏感菌株,氰烯菌酯的活性优于多菌灵,且均有较好效果。对抗性菌株,氰烯菌酯的活性优于多菌灵,多菌灵几乎无效。1.2 盆栽活性采用
19、盆栽小苗针刺接种法测定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除活性,先将氰烯菌酯和多菌灵系列浓度样品均匀的喷洒在小麦(二叶期)上,处理一天后,用大头针刺小麦的第一张叶片中下部,每张叶片上两个孔,再取新鲜菌丝块(直径 5mm)粘在叶片上有孔处,每处理设 8 个重复,用保湿罩保湿,正常光线,温度 26,湿度 95%以上。四天后检查试验7结果,测量病斑长度,计算抑制率。具体结果见表 6。表 6 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温室盆栽活体试验病斑长度抑制率%供试药剂 剂量(mg L -1)敏感菌株 G4 抗性菌株 G250 69.0 61.2100 76.2 75.7200 87.1 81.8400 96.7 9
20、8.1氰烯菌酯800 98.1 98.350 59.6 0100 64.4 5.8200 76.0 46.1400 88.0 50.1多菌灵800 97.8 71.6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敏感菌株与抗性菌株均具有相同的活性;而多菌灵对敏感菌株有效,对抗性菌株效果差;且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活性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初步表明,氰烯菌酯与多菌灵无交互抗性。2、作用方式研究2.1 小麦根系对药剂的吸收和输导性测定氰烯菌酯灌根,可抑制下部和上部接菌叶片上病斑的形成,对下部叶片的保护效果好于上部叶片(见下图) 。测定表明,氰烯菌酯可以被小麦根部吸收,木质部向上输导速度较慢,分布比较均匀。2.
21、2 叶片对药剂的吸收和输导方向 注: 下图中黄框内为施药部位00.511.522.53ck 10 100 1000JS399-19 (ug/ml)the length of thelesion (cm)the upperthe lower00.511.522.5CK 125 250 500 750 1000JS399-19 (ug/ml)Thelengthof the lesion (cm)the middlethe upperthe lower8试验表明,氰烯菌酯可被叶片吸收、滞留并向上输导的生物学特性。2.3 耐雨水冲刷性研究 2.4 保护和治疗活性2.4.1 保护活性测定分别在用多菌灵和
22、氰烯菌酯(400g/mL)喷洒麦穗 3d、2d 和 1d 后接种分生孢子处理,发现氰烯菌酯的防效分别为 73%、78% 和 88%,而多菌灵在不同时间段的防效只有5.2%、 10.9%和 9.6%。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防治效果下降,氰烯菌酯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多菌灵。说明氰烯菌酯有优异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表明在麦穗及叶片上的药剂会随用药时间延长而被稀释。 (如下图)A 和 B 分别代表用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处理的麦穗9050100150ck 3 2 1Days after sprayDisease index JS399-19carbendazim2.4.1 治疗活性测定分别在接种禾谷镰刀菌 2021
23、 和 R7 的分生孢子混合液 3d、2d 和 1d 后用 400g/mL 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喷洒麦穗,7d 后观察发现,接种 3d 后用氰烯菌酯处理能达到 62%的防治效果,而 1d 后处理的效果达到了 95%,对照药剂多菌灵几乎没有防治效果,这说明该杀菌剂对多菌灵的抗性及敏感菌株所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治疗及一定程度上的铲除作用(如下图) 。A 和 B 分别代表用氰烯菌酯和多菌灵处理的麦穗050100150ck 3 2 1Days after inoculationDisease indexJS399-19carbendazim3、交互抗性测定3.1 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试验采用含毒介质
24、法,即 PSA 培养基中加入定量的供试药剂制成含药培养基,冷却后分别接种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R) 、高抗(HR) 、和敏感(S)的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在培养箱中培养 72 小时后调查。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对11 个敏感和 11 个多菌灵抗性菌株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敏感和抗性菌株的平均 EC50 分别为 0.0903 mg L-1、0.09696 mg L-1,没有显著性差异。具体结果如表 8。表 8 氰烯菌酯对多菌灵的敏感和抗性菌株的敏感性(EC 50)菌株* 回归方程 EC50(g/mL) 回归系数 菌株 回归方程 EC50(g/mL) 回归系
25、数R1 Y=6.9967+2.0010X 0.1005 0.9876 S1 Y=6.8609+2.1881X 0.1411 0.987010R2 Y=7.2944+2.4388X 0.1146 0.9707 S2 Y=6.1153+1.3062X 0.1400 0.9118R3 Y=7.4032+2.1775X 0.0787 0.9574 S3 Y=6.8745+1.9369X 0.1077 0.9943R4 Y=7.1553+2.5265X 0.1403 0.9923 S4 Y=6.8697+1.9395X 0.1086 0.9898R5 Y=7.2171+2.0983X 0.0878 0.
26、9847 S5 Y=6.9413+1.9900X 0.1058 0.9863R6 Y=7.2270+2.3566X 0.1135 0.9597 S6 Y=6.6008+1.6248X 0.1035 0.9678R7 Y=7.2386+2.2748X 0.1037 0.9613 S7 Y=6.5621+1.5095X 0.0923 0.9770R8 Y=7.1289+2.8539X 0.1795 0.9984 S8 Y=6.4829+1.3245X 0.0760 0.9576R9 Y=7.0561+2.6801X 0.1710 0.9929 S9 Y=6.9696+1.9020X 0.0922
27、0.9901HR43- -5 Y=7.4019+2.1337X 0.0749 0.9663 2021(S) Y=6.8959+1.8900X 0.0993 0.9904*S、 R、HR 分别表示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抗性、高抗菌株。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没有交互抗药性。3.2 交互抗药性模式 SSSSSSSSS2021(S)SSSSSSSSRUV-2021-8SSSSSSSSRUV-2021-7阿 米 西 达阿 米 西 达戊 唑 醇戊 唑 醇咪 鲜 胺咪 鲜 胺百 菌 清百 菌 清福 美 双福 美 双甲 基 托 布 津甲 基 托 布 津多 菌 灵多 菌 灵噻 菌 灵噻 菌 灵氰
28、 烯 菌 酯氰 烯 菌 酯菌菌 株株氰 烯 菌 酯 抗 药 性 突 变 体 与 出 发 敏 感 菌 株 一 样 , 对噻 菌 灵 、 多 菌 灵 、 福 美 双 、 百 菌 清 、 甲 基 托 布 津 、 咪鲜 胺 、 戊 唑 醇 、 嘧 菌 酯 均 表 现 敏 感 , 说 明 氰 烯 菌 酯 与这 些 杀 菌 剂 都 不 存 在 交 互 抗 性 , 作 用 机 制 可 能 不 同 于这 些 现 有 杀 菌 剂 。结果表明,氰烯菌酯抗药性突变体与出发敏感菌株一样,对噻菌灵、多菌灵、福美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咪鲜胺、戊唑醇、嘧菌酯均表现敏感,说明氰烯菌酯与这些杀菌剂都不存在交互抗性,作用机制可
29、能不同于这些现有杀菌剂 。4.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4.1 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机制4.1.1 超氧自由基大幅度减少4.1.2 过氧化产物 MDA 减少4.1.3 抗氧化酶活性提高4.1.4 衰老延缓,叶绿素增加超氧阴离子丙二醛114.2 对小麦衰老生理的影响方法:齐穗期ZGS59 杀菌剂喷雾处理,开花期初期ZGS60、盛花期ZGS65、灌浆初期ZGS73、乳熟期ZGS80 和蜡熟期ZGS87 分别取样,测定小麦旗叶衰老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成熟期ZGS92 调查赤霉病病粒率和产量4.3 对赤霉病粒率、瘪粒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4.4 接种条件下的病穗率防效过氧化氢酶叶绿素氰烯菌酯124.5 接种后的
30、侵染菌量防效4.6 不同杀菌剂对麦粒中 DON 含量和千粒重的影响 4.7 健康小贴士_关于小麦中 DON大量中外试验表明,在接种病原菌后 3648 小时,早期侵染尚未出现症状的小麦穗检测到 DON 的存在,其含量在干穗中为 0.48ug/g。证明病原菌在侵染小麦的早期就产生了毒素。13(择自小麦赤霉病研究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称呕吐毒素(vomitoxin),主要是由镰刀菌的某些种产生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相似的有毒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一种。DON 的主要产生菌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据报道也有其它一些镰刀菌可
31、产生。近年来发现 DON 可能与人类食管癌、IgA 肾病有关,对人类及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DON 属于剧毒或中等毒物,研究表明,DON 在体内可能有一定的蓄积,但无特殊的靶器官,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人畜摄入了被 DON 污染的食物饲料后,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但不同的动物对 DON 的敏感程度不一,猪是最敏感的动物。研究表明,DON 可能对免疫系统有影响,有明显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畸作用,可能有遗传毒性,但无致癌、致突变作用。由于 DON 的危害严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谷物及饲料中 DON 的含量有严格的限量标准。我国谷物中
32、 DON 的限量标准为 1.0 mgkg。DON 的耐藏力也很强。据报道,病麦经 4 年的贮藏,其中的 DON 仍能保留原有的毒性。5、临时登记田间药效试验2005 年、2006 年,委托江苏省农药检定所、湖南省农药检定所、湖北省农科院土肥所、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参照农药田间试验准则进行了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明确各地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应用技术,包括施药时间、施药次数、推荐剂量、作物安全性、防病增产效果考核等。在试验期间观察发现氰烯菌酯各处理剂量对小麦安全,具体防效结果见表 9。表 9 25%氰烯菌酯 SC 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结果江苏省农药检定所湖南省农
33、药检定所湖北省农科院土肥所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试验年份处理药剂有效剂量(g/hm2)病情指数防效/%病情指数防效/%病情指数防效/%病情指数防效/%93.75 0.063 54.2aA 2.36 41.0fE 8.35 54.8eC 17.43 46.1eD187.5 0.050 62.5aA 2.42 60.9eD 5.48 70.5cB 14.13 56.3dC375 0.025 79.2aA 1.66 67.1cB 3.73 79.9bA 11.40 64.7bcB562.5 0.013 87.5aA 1.35 76.9bA 3.38 81.9abA 10.03 69.0bB25%氰烯菌酯
34、SC750 0.013 91.7aA 1.01 81.3aA 2.9 84.2aA 7.30 77.4aA50%多菌灵 WP562.5 0.050 74.2aA 1.77 61.4dC 6.28 66.0bB 12.30 61.9dBC2005CK 0.200 4.94 18.40 32.3093.75 0.2750 47.5bB 1.11 61.3eD 9.48 62.5cdBC 1.31 -200625%氰烯菌酯 187.5 0.2375 55.2bB 0.93 67.5dC 6.98 72.0Bb 0.82 65.68dC14375 0.1000 76.0Aa 0.79 75.9cB 4
35、.23 83.4aA 0.60 78.48Cb562.5 0.0875 78.4aA 0.66 82.5bA 3.43 86.5aA 0.51 84.03abASC750 0.0750 81.7Aa 0.51 85.5Aa 2.95 88.3Aa 0.69 86.32Aa50%多菌灵 WP562.5 0.1875 64.3abAB 0.81 75.0cB 7.15 71.8bB 3.81 81.62bcABCK 0.5250 3.64 25.10综合各地试验报告,25%氰烯菌酯悬浮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是有效的,其有效成分 187.5375g/hm2 的防效与对照药剂多菌灵有效成分 562.5
36、g/hm2 相当。其应用技术要点:防治适期:小麦扬花初期至盛期。防治推荐使用剂量:有效成分 375750g/hm2,该剂量下防效可达 70%85%,发生中等偏重时可用高剂量防治。防治方法:喷雾。防治次数:12 次,发生中等偏重时可进行 2 次施药,第 1 次施药后 7 天施第 2 次药。对小麦的安全性:试验剂量下对小麦生产均安全。6、20072008 年示范试验本公司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农药药械处合作,并签订了合作协议,20052008 年分别在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安排在小麦、水稻上进行了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的田间示范试验。由于近 20072008 年小麦赤霉病发病偏轻,有一些试验点没有获
37、得有效的试验数据。小麦赤霉病防治结果如下:6.1 安徽省示范试验结果6.1.1 2008 年在安徽省宣州区青草湖农场进行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示范试验,亩用 25%氰烯菌酯悬浮剂 100 毫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 78.7%,亩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75 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 54.7%,结果表明 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良好,可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推荐亩用量为 100 毫升,对水 30 公斤,在小麦扬花初期施药。6.1.2 2008 年在安徽省全椒县襄河镇进行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示范试验,亩用 25%氰烯菌酯悬浮剂 100 毫升对小麦赤霉
38、病的防效为 76.04%,亩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75 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 63.7%,结果表明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显著,效果优于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保千粒重能力强。施用后不仅安全,无药害现象,而且对小麦生长有明显的抗早衰作用。田间经济有效的施用量为每亩 100 克,施用时,要求兑足水量。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遇连续阴雨,应增加一次用药来提高防效。6.2 湖北省示范试验结果6.2.1 2008 年在湖北省宜城市进行了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 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控效果,保穗效果 67.83%,接近70%,但保
39、穗效果仍具有一定局限性,综合防控效果 77.44%,也接近 80%,亩平均增收 80元左右,比较理想。对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的情况下的控病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6.2.2 2008 年在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进行了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示范试验,由于试验区域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空白对照区病穗率低,使试验结果可信度显著降低,因此有待在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份进一步试验验证。156.2.3 2008 年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进行了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在施药一次的情况下,防效为 56.9%,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且对小麦生长安
40、全,可以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轮换用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其用量以每亩 100 克为宜。在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连续施药两次(间隔 57 天) ,防治效果是否会进一步提高,可以继续试验示范。6.2.4 2008 年在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进行了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示范试验,小麦扬花初期喷药一次,亩用 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 82.14%,病指防效 84.44%;亩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为 40%。小麦扬花末期喷药一次,亩用 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 66.67%;亩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
41、效为 48.89%。小麦扬花初期和扬花末期各喷药一次,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 82.14%,病指防效 88.89%;亩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 57.14%,病指防效为 57.78%。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比供试验的其它药剂效果好,但氰烯菌酯在小麦扬花初喷药一次的防治效果明显比在小麦扬花末期喷药一次的效果好,小麦扬花初期和扬花末期两次喷药的防治效果最好。因此氰烯菌酯的施用方法,建议在小麦扬花初次喷一次药,或者在小麦扬花初期和扬花末期喷两次,推荐用量为:25%氰烯菌酯悬浮剂 100 克/亩。氰烯菌酯对小麦安全,无药害发生。6.3 江苏
42、省示范试验结果6.3.1 2007 年在江苏省宜兴市进行了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穗防效:用药后 30 天(病情基本稳定时)调查,25%氰烯菌酯悬浮剂 100g/667m2 平均病穗率 0.5%,平均病穗防效为 80%,病指防效:病指为 0.13,病指防效为 88.5%;明显优于对照 25%多菌灵WP,25%多菌灵 75g/667m2 的病穗率和病穗防效为 1.25%、50%,病指和病指防效分别为0.5、55.8%;示范药剂 25%氰烯菌酯悬浮剂可以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推荐药剂之一。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
43、麦赤霉病田间示范试验小结: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优于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田间推荐用量为 100 克/亩,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遇连续阴雨,应在小麦扬花初期和扬花末期施用 2次,施用时,要求兑足水量。氰烯菌酯对小麦安全,无药害发生。6.3.2 江苏淮安白马湖农场试验情况附 1: 2006-2009年 小 麦 赤 霉 病 发 生 调 查 与 防 治 试 验2003 年小麦赤霉病在江苏麦区特大流行,造成严重危害。毫无疑问当年特别有利的天气条件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但据南京农业大学调查研究,小麦赤霉病病源菌对主要防治药剂多菌灵产生抗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病害的流行,因为抗性菌对多菌
44、灵不敏感会引起防治效果下降甚至失败。几年来有关单位开发了多个防治赤霉病的新品。南京农业大学于 2006 年选出对抗性菌有效的杀菌剂新组合,并实现商品化,2008 年根据该配方开发的30%戊唑醇福美双超微粉开始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江苏省农药研究所所属的江苏苏研科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 25%氰烯菌酯 SC;在杀菌剂热点甲氧基丙烯酸类化合物的开发上国外农药巨头先正达公司和巴斯夫公司分别推出了醚菌酯和嘧菌酯,国内沈阳化工研16究院推出了烯肟菌酯,并开发出防治赤霉病的新组合。白马湖农场是小麦赤霉病高发地区,赤霉病抗性频率超过 16%,从 2006 年开始在小麦上进行赤霉病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1.材
45、 料 方 法1.1.试 验 药 剂30%戊 唑 醇 福 美 双 超 微 粉 (2006年 试 验 产 品 代 号 SCAB2005RM), 含 福 美 双 26%、 戊 唑 醇 4%, 商 品名 戊 福 ,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提 供 ; 36%多 菌 灵 咪 鲜 胺 可 湿 粉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 42%甲咪(35%甲基硫菌灵、7%咪鲜胺)WP(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50%多酮(40%多菌灵、10%三唑酮)WP (盐城利民化工厂) ;25% 氰烯菌酯 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50%醚菌酯 WG(商品名翠贝,德国巴斯夫公司) ;30%嘧菌酯
46、 SC(商品名阿米西达,先正达公司) 。1.2.试 验 作 物小 麦 , 2006年 品 种 为 淮 麦 18、 淮 麦 19和 淮 优 2号 ; 2007、 2008、 2009年 的 品 种 为 华 麦 1号 。淮 麦 18、 华 麦 1号 、 淮 麦 19和 淮 优 2号 3个 小 麦 品 种 感 赤 霉 病 , 每 年 发 病 率 都 显 著 高 于 扬 麦 类 品种 , 淮 18和 华 麦 1号 高 感 赤 霉 病 , 2003年 它 们 的 自 然 发 病 率 都 在 70%以 上 。1.3.试 验 设 计2006年 防 治 实 验 分 别 在 淮 麦 18、 淮 麦 19和 淮
47、优 2号 3个 小 麦 品 种 上 实 施 , 每 个 品 种 重 复 2次 ,每 个 小 麦 品 种 作 为 一 个 重 复 。 试 验 设 4个 处 理 ( 表 1) 。 虫 害 主 要 是 麦 蚜 虫 , 所 有 处 理 区 均 加 20%吡 虫啉 SL20毫 升 /亩 喷 雾 。 每 亩 喷 液 量 约 40 。 第 一 次 防 治 要 求 在 扬 花 初 期 施 药 , 具 体 地 说 淮 麦5月 1日 ,淮 优 2号 和 淮 麦 19在 5月 2日 施 药 。 第 二 次 防 治 统 一 在 5月 7日 。表 1 2006 年赤霉病防治试验各处理防治配方与防治时间处理 防治时间与配
48、方A 30%SCAB2005RM80 克/亩,扬花初期防治一次B 30%SCAB2005RM80 克/亩,扬花初期和 5 月 7 日各防治一次C 扬 花 初 期 50%多 酮 100克 /亩 , 5月 7日 36%多 菌 灵 咪 鲜 胺 80克 /亩D 不防治白粉病、赤霉病2007 年试验所有处理只喷药一次,选择扬花初期施药。设甲咪 40g、60g、80g,多酮100g、氰烯菌酯 100ml、醚菌酯 20g、嘧菌酯 30ml 及不喷杀菌剂(CK)8 个处理,以上所有用量均为每亩商品量。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 4 次,共 32 个小区,小区面积为 50。原计划 5 月 29 或 30 日实施,由
49、于 29 日降雨被推迟到 5 月 1 日,每亩用水量 50-60,采用卫士牌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2008 年华麦 1 号防病试验共 7 个处理,分别为:(1)小麦扬花初期 30%戊福 90 克/亩,面积 1 亩;( 2) 30%戊福 90 克/亩,小麦扬花初和药后 5 天各打药一次,面积 1 亩;(3) 25%氰烯菌酯 100 毫升/亩,小麦扬花初打药一次,面积 0.2 亩;(4) 25%氰烯菌17酯 100 毫升/亩,小麦扬花初、药后 5 天各打药一次,小区共 0.2 亩;(5)小麦扬花初期50%多菌灵 100 克/亩,面积 1 亩;(6)小麦扬花初和第一次药后 5 天各喷 50%多菌灵 100克/亩,面积 1 亩。 (7)不防治赤霉病,面积 1 亩。5 月 2 日扬花初期防治处理区施药,5月 7 日第二次防治的施药。5 月 2 日全面防治麦蚜虫。赤霉病防治每亩喷水量 30。2009 年设计了多个处理,小区面积 40,每隔 4 个小区设一空白对照,有 25%氰烯菌酯 100 毫升/亩、50%多菌灵 100 克/亩、30%戊福 90 克/亩 3 个处理;分小麦齐穗、扬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