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食用蘑菇的种类及图文介绍.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5817325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用蘑菇的种类及图文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食用蘑菇的种类及图文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食用蘑菇的种类及图文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食用蘑菇的种类及图文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食用蘑菇的种类及图文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食用蘑菇的种类及介绍(图文)一、食用蘑菇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目前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通称为蘑菇,学名为双孢蘑菇。从野生种类中进一步筛选驯化优质生产菌种大有潜力。中国曾在世界上首次驯化并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银耳、草菇、金针菇、猴头菌、竹荪等,现已驯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香杏丽蘑、铆钉菇、粘盖牛肝菌、正红菇等也可以大量采集,供销于国内外市场。1、白黄侧耳又称美味侧耳、紫孢侧耳。子实体中等大至较大。菌盖直径 5-13cm,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时铅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边缘薄,平滑,幼时内卷,后期常呈波状。菌肉白

2、色,稍厚。菌褶宽,稍密,延生而在柄上交织,白色至近白色。柄短,扁生或侧生,内实,光滑,长 2-5cm,粗 0.6-2.5cm,往往基部相连。春秋季节生于阔叶树干上,近覆瓦状丛生。分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江西、河南、广西、新疆、云南等地区。白黄侧耳是一种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场上花几元钱就可以买到一斤,味道鲜美,炒菜做汤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肿痛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为60-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 60-70%。2、深凹杯伞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 5-8cm,扁半球形至扁平,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光亮,浅土红至浅粉褐色。菌褶延生,密,污白色,不

3、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 4-8cm,粗 0.4-1cm;菌盖色浅,内部松软。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生长。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区。可食用。3、玉米黑粉菌又称玉蜀黍黑粉菌、玉米黑霉。孢子堆的小大、形状不定,多呈瘤状,长或直径 3-15cm,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膜,往往由寄生组织形成,有时还带黄绿色或紫红色彩,后渐变灰白至灰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即冬孢子。寄生在玉米抽穗和形成玉米棒期间,玉米各部位均可生长。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病株残体等处越冬,次年经空气传播到玉米株上发生黑粉病。此菌分布很广泛,是玉米的主要的病害之一。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苏、浙江、江西

4、、福建、河南、广东、宁夏等地区。幼嫩时,可以食用,也可生食,有甜味,炒食别有风味。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并能助消化和通便。玉米黑粉菌的培养液中含有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等 16 种氨基酸。将新鲜的孢子堆摘下或将老熟后的孢子粉收集后炼成蜜丸做药用,其药性特寒、味甘,有益肝胃和解毒作用。用孢子粉拌红糖可治神经衰弱和小儿疳积。该菌还产生黑粉菌酸,可用作香料工业中的原料;有抗菌作用,其菌液对小白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另外,此菌还可用于生产能刺激高等植物生长的生长激素吲哚乙酸。4、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美味羊肚菌。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

5、圆形,长圆形,长 4-6cm,宽 4-6cm。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 5-7cm,宽粗 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区。可食用,味道鲜美,是一种优良食用菌。可药用,益肠胃,化痰理气。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 7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可利用发酵罐培养菌丝体。5、紫褐羊肚菌子囊果小至中等。菌盖呈圆锥形或近圆柱形,高 4-7cm,宽 2-4cm,顶部多钝圆或稍尖,由比较明显的纵棱纹交织成网格状,并形成许多近长

6、方形或近多角形的凹窝,浅茶褐色、茶褐带紫色,往往棱纹色较深。菌柄白色、黄白色或带浅黄褐色,近圆柱形或近棒状,长 3-5cm,粗 0.7-2(3)cm,空心,中部以上平滑或有白色粉末状细颗粒被覆,基部稍膨大,有纵沟槽,空心。春夏季生山林地上,多在杂灌木林地上散生或单生,偶有群生。分布于我国甘肃、四川等地区。可食用,是一种味道很好的食用菌。6、黑马鞍菌子囊果小,黑灰色。菌盖直径 l-2cm,呈马鞍形或不正规马鞍形,边缘完整,与柄分离,上表面,即子实层面黑色至黑灰色,平整;下表面灰色或暗灰色,平滑,无明显粉粒。菌柄圆柱形或侧扁,稍弯曲,黑色或黑灰色,往往较盖色浅,长 2.5-4cm,粗 0.3-0.

7、4cm,表面有粉粒,基部色淡,内部实心。子囊圆柱形,长 0.2-0.3mm,含孢子 8 枚,单行排列。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国河北、云南、四川、湖南、山西、甘肃、新疆等地区。有将其列为食用菌的记载。7、皱柄白马鞍菌又称皱马鞍菌。子实体较小。菌盖初始马鞍形,后张开呈不规则瓣片状,2-4cm ,白色到淡黄色。子实层生菌盖表面。柄白色,圆柱形,有纵生深槽,形成纵棱,长 5cm,粗 2cm。在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区。可食用,味道好。8、大白口蘑 又称洛巴口蘑、大口蘑。子实体中等至大型,白色。菌盖直径 8-23(32

8、)cm,厚,初期半球形或扁半球形,边缘内卷,后期扁平至稍平展,中央微下凹,表面平滑或偶有小突起,白色,污白至浅奶油色。成熟后颜色变暗,边缘波状或部分卷曲。菌肉白色,致密,微具淀粉味。菌褶直生或弯生,污白至象牙白色,密至稍密,初期窄后变宽。菌柄幼时粗壮明显,膨大似瓶,伸长后长 8-28(45)cm ,粗 1.5-4.6 cm,基部往往连合成一大丛。表面有细线条纹,同盖色,实心。 夏秋季在凤凰木等树桩基部附近及沃土上丛生。分布在我国台湾、广东、香港、海南等地。可食用,味道比较好,台湾等地已经进行了试验栽培。9、泡质盘菌又称粪碗。子实体中等大小,有时可达 14cm。初期近球形,逐渐伸展呈杯状,无菌柄

9、。子实层表面近白色,逐渐变成淡棕色,外部白色,有粉状物。菌内白色,质脆,厚达 3-5mm。夏秋季生于空旷处的肥土及粪堆上,往往成群生长在一起。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江苏、云南、台湾、四川、西藏等地区。可食用,但需慎重处理,不可多食。10、松口蘑又称松磨、松茸、鸡丝菌(西藏)。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 5-10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黄褐色至栗褐色平伏的丝毛状鳞片,表面干燥。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或稍带乳黄色,密,弯生,不等长。菌柄较粗状,长 8-13.5cm,粗 2-2.6cm,菌环以上污白色并有粉粒,菌环以下具栗褐色纤毛状鳞片,内实,基部有时稍膨大。菌环生在菌柄的上部,丝膜状,上

10、面白色,下面与菌柄同色。秋季在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或形成蘑菇圈。往往和松树形成菌根关系。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安徽、台湾、四川、山西 、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区。此种菌菌肉肥厚,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野生食用菌。在西藏地区群众将此菌火烤后蘸盐吃,味道也很好,此菌在日本视为菇中之珍品,经济价值很高。由于生态习性特殊,目前人工栽培子实体未能成功,处于半人工栽培状态。据化学分析,该菌蛋白质,脂肪,各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都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B1、B2 、C 及 PP。松口蘑具有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之医药功效。子实体热水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 180 的抑制率为 91

11、.8%,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 70%。该菌又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已知与赤松,黑松,高山松形成菌根。目前松口蘑在大量采集和外销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我国野生松口蘑资源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对此珍贵资源及生态环境着力保护,同时需要加强对松口蘑人工栽培的研究。11、蒙古口蘑又称白蘑、白蘑菇、蒙古口蘑(内蒙古)。子实体白色。菌盖宽 5-17cm,半球形至平层。白色,光滑,初期边缘内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稠密,弯生,不等长。菌柄粗壮,白色,长 3.5-7cm,粗 1.5-4.6cm,内实,基部稍大。夏秋季在草原上群生并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我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此种菌的菌肉

12、肥厚,质地细致,郁香醇正,味独特鲜美。是我国北方草原盛产的“口蘑”之最上品,传统畅销于国内外市场。根据子实体大小、产地不同等特点,分有许多商品名称,如幼小未开伞的称“珍珠蘑”,开伞后的称“ 片蘑”等。还可供药用,性平,味甘。能宣肠益气,散热,解表。治小儿麻疹欲出不出,烦燥不安,可用幼小晒干的“蘑菇钉”9 克,水浸软后切碎,水煎服,一次服完,日服二次。有抗癌活性。此种蘑菇目前还未驯化栽培成功,可能它与某些草本植物有共生关系,也可能与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形成的营养化学成分有关。现阶段这种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资源的生态环境和研究人工驯化技术是重要的任务。12、黄白蚁伞此菌又称

13、黄鸡纵。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 5-10cm 或更大,幼时圆锥形、钟形或斗笠形,后期近平展,中部明显突起,表面土黄色,顶部色深,边缘波状或开裂。菌肉纯白色至污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稀,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光滑,白色,基部稍粗而向下延伸连接蚁巢,内部实心,纤维质。夏秋季长在白蚁巢上,群生。分布于云南等地。可食用,味鲜美。13、鸡纵菌又称伞把菇(四川)、鸡肉丝菇(台湾、福建)、豆鸡菇、白蚁菰(福建、广东)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宽 3-23.5cm,幼时圆锥形至钟形并逐渐伸展,顶部显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浅土黄色,长老后辐射状开裂,有时边缘翻起。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

14、,长老后带黄色,弯生或近离生,稠密,窄,不等长,边缘波状。菌柄较粗壮,长 3-15cm,粗 0.7-2.4cm,白色或同菌盖色,内实,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长可达 40cm。夏秋季在山地、草坡、田野或林沿地上单生或群生,其假根与地下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窝相连。分布在我国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浙江等地区。鸡纵菌肉细嫩,香味浓郁,味道鲜美,我国人民采食该菌的历史悠久,属著名的野生食用蘑菇之一,畅销于国内外市场,群众根据该菌的颜色和形态等特点,分为黑皮、白皮、黄皮、花皮等许多类型,但是否同属一个种还需要进一步

15、研究。味道以黑皮(青皮)者最好。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该菌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等药用功效。14、蜜环菌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直径 4-14cm,淡土黄色、蜂蜜色至浅黄褐色。老后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有时近光滑,边缘具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常出现暗褐色斑点。菌柄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 5-13cm ,粗 0.6-1.8cm,同菌盖色,有纵纹和毛状小鳞片,纤维质,内部松软变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白色,生柄的上部,幼时常呈双层,松软,后期带奶油色。夏秋季在很多种针叶或阔叶树树干基部、根部或倒木上丛生。可食用,干后气味芳香,但略带苦味,食前须经

16、处理,在针叶林中产量大。15、黄绿蜜环菌又称黄环菌。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厚,肉质,宽 5-9cm,扁半球形至平展,硫黄色,干后近白色,具纤毛状鳞片,边缘内卷 。菌肉白色,厚。菌褶近似菌盖色,稍密,弯生,不等长。菌柄柱形,长 3.5-10cm,粗 1.2-2.5cm,白色或带黄色,内实,菌环以下具黄色鳞片,基部往往膨大。菌环生柄的上部,黄色。夏秋季生于草原或高山地上。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其分布可达海拔 5000m 高处的山草甸。分布于我国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区。可食用,味鲜美,是高山草地上的一种质地优良的食用菌。在青海和西藏产区居民广泛采食。在甘肃甘南草原区亦有分布,可收集加工

17、销售。16、金顶侧耳又称榆黄蘑、金顶蘑。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草黄色至鲜黄色,光滑,漏斗形,边缘内卷,直径 3-10cm。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密,延生,不等长。菌柄偏生,白色,内实,长 2-10cm,粗 0.5-1.5cm,往往基部相连。秋季丛生在榆树、栎树等阔叶树倒木上。分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广东、香港和西藏等地。可以食用,味道较好,现已人工栽培。可引起有关树木的木质腐朽。还可供药用,有滋补强壮的功能,用于治疗肾虚阳痿和痢疾。17、褐寓褶伞子实体丛生一起,菌盖较小,直径 1-5cm,半球形、扁半球形至平展,边缘稍翻起,初期灰褐或暗灰褐色,渐变灰褐到浅灰褐色,表面近平滑。菌肉白色或污白色。

18、菌褶直生或弯生至稍延生,不等长,密,白至污白色。菌柄近圆柱形,弯曲,长 3-9cm,粗 0.5-0.6cm。 秋季生林中地上,多生于阔叶林或混交林地上,可与树木形成菌根。分布于河北、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 可食用,味道较好。18、暗褐寓褶伞子实体一般较小或中等,菌盖直径 3-12cm,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扁平,中部稍凸起,表面光滑或平滑,或有似放射状细绒毛,暗灰褐色,或带黑褐色,老时出现暗褐斑点。菌肉中央厚,边缘薄,污白色,具香味。菌褶不等长,直生至近弯生,幼时污白色,后期灰色至带褐色,伤处色变暗。菌柄长 5-18cm,粗 0.5-1.5cm,近柱形或基部稍膨大,表面污白色至灰白色,上部粉末

19、状,内部实心至松软,弯曲。夏末至秋季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单生或丛生。分布于青海等地。 可食用。19、香杏丽菇又称虎皮香杏、黄皮口蘑、香杏蘑。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直径 6-12cm,半球形至平展,光滑,不粘,带白色或淡土黄色至淡土红色,边缘内卷。菌肉白色,肥厚。菌褶白色,或稍带黄色,稠密,窄,弯生,不等长。菌柄长 3.5-10cm,粗 1.5-3.5cm,白色,或稍带黄色,具条纹,内实。夏秋季在草原上群生、丛生或形成蘑菇圈。国外多记载生于林中。分布于我国河北、甘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区。此种蘑菇菌肉肥厚、具香味、味道鲜美,是著名的“口蘑”中之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其商品名有

20、香杏、香杏片等。还可用于治疗小儿麻疹。进行过人工栽培试验。20、硬柄小皮伞 又称硬柄皮伞、仙环上皮伞。子实体较小。菌盖宽 3-5cm,扁平球形至平展,中部平或稍凸,浅肉色至深土黄色,光滑,边缘平滑或湿时稍显出条纹。菌肉近白色,薄。菌褶白色,宽,稀,离生,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 4-6cm,粗 0.2-0.4cm,光滑,内实。夏秋季在草地上群生并形成蘑菇圈,有时生林中地上。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青海、四川、西藏、湖南、内蒙古、福建、贵州、安徽等地区,它是著名的形成蘑菇圈(仙人环)的种类,由此而流传着许多关于蘑菇圈形成的美妙神话故事。此种蘑菇有香气,味鲜,口感好。可药用,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

21、不适。21、粉紫香菇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 5-10(20)cm,半球形至近平展,藕粉色或淡紫粉色,较快褪色至带污白色或蛋壳色,幼时边缘具絮状物。菌肉白色带紫色,具明显的淀粉气味。菌褶淡粉紫色,密,弯生,不等长。菌柄柱形,长 4-7cm,有时达 15cm,粗 0.5-3cm,菌柄紫色或淡青紫色,具纵条纹,上部色淡,具白色絮状鳞片,内实至松软,基部稍膨大。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群生或生长成一条带或近似蘑菇圈。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此种菌肉厚,具香气,味鲜美,很好吃,是一种优良食用菌。另外据记载,它与云杉、松、栎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22、紫丁香蘑又称裸口蘑、紫晶蘑。子实

22、体一般中等大。菌盖直径 3.5-10cm,半球形至平展,有时中部下凹,亮紫色或丁香紫色变至褐紫色,光滑,湿润,边缘内卷,无条纹。菌肉淡紫色,较厚。菌褶紫色,密,直生至稍延生,不等长,往生边缘呈小锯齿状。菌柄长 4-9cm,粗 0.5-2cm,圆柱形,同菌盖色,初期上部有絮状粉末,下部光滑或具纵条纹,内实,基部稍膨大。秋季在林中地上群生,有时近丛生或单生。分布于我国黑龙江、福建、青海、新疆、西藏、山西等地区。可食用,菌肉厚,具香气,味鲜美,是优良食用菌。可栽培,国外试验在腐殖质上栽培效果好。用此菌试验抗癌效果表明,对小白鼠肉瘤 180 的抑制为 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 100%。该蘑菇会有维

23、生素 B1,能调节机体糖代谢,促进神经传导。经常食用有预防脚气病的作用。另外,有与松、榛、山杨形成外生菌根的记载。23、金针菇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 1-5cm,幼时扁平球形,后渐平展,黄褐色,中部肉桂色,边缘乳黄色并有细条文,湿润时粘滑。菌肉白色,较薄,褐白色,乳白色或微带肉粉色,弯生,稍密,不等长。菌柄长 3-7cm 粗 0.2-7cm,黄褐色,短绒毛,纤维质,内部松软,基部延伸似假根紧紧靠在一起。早春和晚秋至初冬,在阔叶林腐木桩上丛生。分部在我国各省区。可食用,味鲜,可人工栽培。可药用,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疾病及胃肠道溃疡,可抗癌,对小白鼠肉瘤 180 的抑制率达 81.1%,对艾氏癌的

24、抑制率为 80%。此菌可使树木木质形成黄白色腐朽,在树皮和木质部的间隙中出现根状菌索。24、粉褶侧耳又称粉红褶侧耳。子实体小至中等大。菌盖扇形或近扇形,带粉红色,后褪为白色,直径 2-10cm,表面光滑,干燥,柄很短或几乎没有,有柄时长约 3cm,粗 2.5cm,白色带粉红,实心,菌肉白色、柔软,菌褶稍密,延生,粉红色,不等长。夏秋季成丛生长在阔叶树腐木上。分布在海南、福建、广东和吉林等地区。可食用,能人工栽培,属高温型栽培种。据记载,此种蘑菇在高温时为粉红色,而在低温时可呈现白色,是木材腐朽菌。25、裂皮白环蘑 子实体较大,菌盖 4-11cm,初期近球形,后期近平展,白色,中部往往褐色,表面

25、幼时光滑,后期龟裂。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密,不等长。菌柄长 4-12cm,粗 1-1.2cm,基部大,圆柱形,白色,中空,菌环白色,腊质,生柄上部,后与柄分离,可上下活动。夏秋季在草原或林中空地上群生。分部于我国新疆、云南、西藏、内蒙古。可以食用。26、双孢蘑菇又称洋蘑菇、二孢蘑菇。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宽 5-12cm,初半球形,后平展,白色,光滑,略干渐变黄色,边缘初期内卷。菌肉白色,厚,伤后略变淡红色,具蘑菇特有的气味。菌褶初粉红色,后变褐色至黑褐色,密,窄,离生,不等长,菌柄长 4.5-9cm,粗 1.5-3.5cm,白色,光滑,具丝光,近圆柱形,内部松软或中实,菌环单层,白色,膜质

26、,生菌柄中部,易脱落。生林地、草地、田野、公园、道旁等处。分布极广泛,国内普遍栽培。可食用,味道鲜美,我国大批制做罐头行销国内外。该蘑菇蛋白质含量高达 42%(干重),氨基酸的种类十分丰富,核苷酸和维生素也很丰富,有 5-腺苷酸、5-鸟苷酸、5-尿苷酸及维生素 B1、B2 叶酸和维生素 D 原等。尚可药用及工业用。其中含多量酪氨酸酶,对降低血压十分有效。还可以制成肺炎辅助治疗剂健肝片。有的国家还发现含有抗癌物质和抗细菌的广谱抗菌素。近年来由于深层培养的研究成功,人们还可利用蘑菇菌丝体生产蛋白质、草酸和菌糖等物质。27、蘑菇又称雷窝子(黑龙江)、四孢蘑菇。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宽 3-13cm,

27、初扁半球形,后的平展,有时中部下凹,白色至乳白色,光滑或后期具丛毛状鳞片,干燥时边缘开裂。菌肉白色,厚。菌褶初粉红色,后变褐色至黑褐色,较密,离生,不等长。菌柄较短,粗,圆柱形,有时稍弯曲,和 1-9cm,粗 0.5-2cm,近光滑或略有纤毛,白色,中实。菌环单层,白色,膜质,生菌柱中部,易脱落。春到秋季在草地、路旁、田野、堆肥场、林间空地等处单生及群生。分布于我国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苏、台湾、西藏、陕西、甘肃、山西、新疆、四川、云南及内蒙古等地区。可食用,能人工栽培和深层发酵培养菌丝体,是优良食用菌。含有维生素 C、B1 、PP等 ,经常食用可预防脚气病,身体疲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妇

28、女在哺乳期间乳汁分泌减少,还可以预防毛细血管破裂,牙床及腹腔出血,皮肤糙皮病及各种贫血病症等。该蘑菇可产生野菇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还可以降低血糖。28、雀斑蘑菇又称雀斑菇、小蘑菇。子实体小或中等大。菌盖直径 2-8cm,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白色,具浅棕灰色至浅灰褐色纤毛状鳞片,中部色深,老时边缘开裂。菌肉污白色,伤处不变色。菌褶初期污白色,后渐变粉色、紫褐至黑褐色,稠密,离生,不等长。菌柄长 2-6cm,粗 0.7-1cm,圆柱形而向上渐细,基部有时膨大。菌环单层,白色,膜质,生柄之上部,易脱落。秋季生草地或林中草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河北、江苏、海南、广

29、西等地。可食用。29、白林地蘑菇 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 6.5-11cm,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白色或淡黄色,有时中部浅褐色,覆有平伏的丝状纤毛,边缘常开裂。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白色,渐变粉红色、褐色、黑褐色,密,离生,不等长。菌柄长 7-15cm,粗 0.6-1.5cm,污白色,松软到中空,近圆柱形,基部稍膨大,伤后变黄色,尤其基部更明显。菌环单层,白色,膜质,生菌柄上部,上表面平滑,下面棉绒状,大,易脱落。褶缘囊体近洋梨形。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分布于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可食用。菌肉厚,味道较好,但也有怀疑有毒的记载,食用时

30、应注意。30、麻脸蘑菇子实体大或较大。菌盖直径 10-15cm,初球形、扁半球形,后平展,淡黄色,具平伏的褐色细鳞片,形似麻点。菌肉白色,厚。菌褶近白色,渐变为粉红色到黑褐色,密,离生,不等长。菌柄长 6-8cm,粗 1.5- 2.5cm,白色,具淡黄色细鳞片,内部松软到实心,基部稍膨大,向上渐细。菌环单层,白色,膜质,较大而厚,生菌柄中部至上部,不易脱落。春至秋季于草原上,单生到群生。分布于新疆、吉林、西藏、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川、青海等地。可食用。味道较好。31、皱环球盖菇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扁半球形至扁平,直径 5-15cm,湿润时稍粘,褐色至灰褐色或锈褐色,平滑或有纤毛状鳞片,干时

31、表面有光泽,盖边缘初期内卷且附着菌幕残片。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渐变灰紫至暗褐紫色,直生,密,较宽,不等长。菌柄近圆柱形,靠近基部稍膨大,长 5-12cm,粗 0.5-2cm,菌环以上污白,近光滑,菌环以下带黄色细条纹,内部松软至变空心。菌环生中上部,膜质,较厚,窄,双层似齿轮状,白色或带黄色,上面具粗糙条纹,易脱落往往上面落有孢子呈紫褐色。夏秋季生长在林中或林缘草地上。分布于台湾、香港、四川、陕西、甘肃、云南、吉林、西藏等地。可食用,国外亦有栽培。国内已引种栽培。抗癌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 180 的抑制率为 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 70%。32、草菇子实体较大,菌盖直径 5-1

32、9cm,近钟形,后伸展,中部稍凸起,干燥,灰色至灰褐色。中部色深,具辐射的纤毛状线条。菌肉白色,松软,中部梢厚。菌褶白色,后粉红色梢密,宽,离生,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 5-18cm,粗 0.8-1.5cm,白色或带黄色,光滑,内实。菌托较大,杯状,厚,白色至灰黑色。秋季在草堆上群生。我国南方多用稻草进行人工栽培。分布于我国河北、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四川、西藏等地。可食用,肉脆嫩,味鲜美。可药用,其性寒、味甘,能消食去热,增进身体健康。33、血红铆钉菇 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宽 3-8cm,初期钟形或近圆锥形,后平展,中部凸起,浅咖啡色,光滑,湿时粘,干时有光泽。菌肉带红色,干后淡紫红色,近

33、菌柄基部带黄色。菌褶延生,稀,青黄色变至紫褐色,不等长。菌柄长 6-10(18)cm,粗 1.5-2.5cm,圆柱形且向下渐细,稍粘,与菌盖色相近且基部带黄色,实心,上部往往有易消失的菌环。夏秋季在松林地上单生或群生,并且形成菌根。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辽宁、云南、西藏、广东、湖南、四川等地区。此种蘑菇肉厚,食用味道较好。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野生食用菌之一。药用可治神经性皮炎。该菌是针叶树木重要的外生菌根菌,在北方与赤松形成菌根,大量生长。34、香菇又称香蕈、椎耳、香信、冬菰、厚菇、花菇。子实体较小至稍大,菌盖直径 5-12cm,可达 20cm,扁平球形至稍平展 ,表面菱色、浅褐色、

34、深褐色至深肉桂色,有深色鳞片,而边缘往往鳞片色浅至污白色,有毛状物或絮状物,菌肉白色,稍厚或厚,细密,菌褶白色,密、弯生、不等长。菌柄中生至偏生,白色,常弯曲,长 3-8cm,粗 0.5-1.5cm,菌环以下有纤毛状鳞片,内实,纤维质,菌环易消失,白色。冬春季,有些地区夏秋季生长在阔叶树倒木上,在人工栽培中,按发生季节有春生型、夏生型、秋生型、冬生型和春秋生等类型,在段木上单生或群生。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台湾、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区。香菇是我国传统的著名食有菌,在世界上最早人工驯化栽培。香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视为“菇中之王” 。其中含

35、有十多种氨基酸,其中有异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 7 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维生素 B1、B2 、PP 及矿物盐。香菇中含不饱和脂肪酸甚高,还含有大量的可转变为维生素 D 的麦角甾醇和菌甾醇,对于增强抗疾病和预防感冒及治序有良好效果。经常食用对预防人体,特别是婴儿因缺乏维生素 D 而引起的血磷、血钙代谢障碍导致的佝偻病有益,可预防人体各种粘膜及皮肤炎病。香菇中所含香菇太生(lentysin)可预防血管硬化,可降低人的血压,从香菇中还分离出降血清胆固醇的成分(C 8H1104N5,C 9H1103N5)。香菇灰分中含有大量钾盐及其它矿质元素,被视为防止酸性食物中毒的

36、理想食品。香菇中的碳水化合物中以半纤维素居多,主要成分是甘露醇、海藻糖和菌糖(mycose),葡萄糖、戊聚糖、甲基戊聚糖等。我国不少古籍中记载香菇“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和益胃助食”。民间用来助痘疮、麻疹的诱发,治头痛、头晕。现代研究证明,香菇多糖可调节人休内有免疫功能的 T 细胞活性,可降低甲基胆蒽诱发肿瘤的能力。香菇对癌细胞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小白鼠肉瘤 180 的抑制率为 97.5%,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 80%。香菇还含有双链核糖核酸,能诱导产生干扰素,具有抗病毒能力。香菇含有水溶性鲜味物质,可用作食品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 5-乌苷酸等核酸成分。香味成分主要是香菇酸分解生成的香菇精(lent

37、ionione)。所以香菇是人们重要的食用、药用菌和调味品。35、松乳菇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 4-10(15)cm,扁半球形,中央粘状,伸展后下凹,边缘最初内卷,后平展,湿时粘,无毛,虾仁色,胡萝卜黄色或深橙色,有或没有颜色较明显的环带,后色变淡,伤后变绿色,特别是菌盖边缘部分变绿显著。菌肉初带白色,后变胡萝卜黄色。乳汁量少,桔红色,最后变绿色,菌褶与菌盖同色,稍密,近柄处分叉,褶间具横脉,直生或稍延生,伤后或老后变绿色。菌柄 长 2-5cm,粗 0.7-2cm,近圆柱形并向基部渐细,有时具暗橙色凹窝,色同菌褶或更浅,伤后变绿色,内部松软后变中空,菌柄切面先变橙红色,后变暗红色。夏秋季在

38、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形成菌根。分布于我国浙江、香港、台湾、海南、河南、河北、山西、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江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 、新疆、西藏等地区。可食用。味道柔和,后味稍辛辣,味好。往往产量大,便于收集、加工、销售。子实体含橡胶物质。此菌是外生菌根菌,可与松衫、铁衫、冷衫、高山松马尾形成菌根。36、黄斑红菇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宽 5-8cm,扁半球形,后平展至中部稍下凹,桔红至桔黄色,中部往往较深或带黄色,老后边缘有条纹或条纹不明显。菌肉白色,近表皮处桔红或黄色。味道柔和或微辛辣,气味好闻。菌褶淡黄色,等长,有时不等长。直生至几乎离生,稍密,褶间具横脉,近柄处往往分叉。菌柄长 3.5-7cm,粗 1-1.8cm,圆柱形,淡黄色或白色或部分黄色,肉质,内部松软后变中空。夏球季在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甘肃、陕西、四川、贵州等地区。可食有用,味较好。西南地区群众广泛采食。此菌有抑癌作用。对小白鼠瘤 180 的抑制率为 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 80%。37、光亮红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