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三章 血 液,作用:运输:呼吸气体、营养物质、激素、代谢 产物等。防御、保护:免疫、止血等。缓冲:酸碱平衡。体温调节。,血液: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一.血液的组成,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F) 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男:40%-50% 女:37%-48%,血浆蛋白的功能:白蛋白:胶体渗透压,运输,酸碱缓冲, 营养。球蛋白:参与免疫反应。纤维蛋白原:参与生理止血,二.血量(blood volume)血量:全身血液总量。体重的7%-8%或每公斤 体重70-80ml 分为:循环血量(大部分) 贮存
2、血量(小部分)血量恒定的意义: 保持血管一定的充盈度,维持正常血压和血流,保证器官的正常血液灌注。,三血液的理化特性(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一)颜色: 取决于血红蛋白(Hb)的颜色 氧和Hb:鲜红 ; 还原Hb:暗红(二)比重 全 血:1.050-1.060g/cm3红细胞数 血 浆:1.025-1.030g/cm3血浆蛋白(三)粘度 全血:4-5 取决于红细胞数 血浆:1.6-2.4 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四)渗透压(Plasma osmotic pressure) 1.渗透压的概念 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 (F)(1)血浆胶体渗
3、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主要由血浆蛋白(白蛋白)形成 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血浆容量(2)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主要由晶体物质(电解质)形成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体积,等渗溶液:(F)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液体 如:0.85%NaCl、5%葡萄糖 、1.9%尿素溶液 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的盐溶液 如:0.85%NaCl(五)血浆pH值(7.35-7.45) 取决于血浆缓冲对 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二. 红细胞(RBC),三. 白细胞(
4、WBC),四. 血小板(Platelet),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的生成,一. 血细胞的生成(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 卵黄囊 肝、脾 骨髓,(二)造血过程(F)1造血干细胞阶段: 自我复制及向定向祖细胞分化。 2定向祖细胞阶段:可区分为红系祖细胞、粒-单核系祖细胞、巨核 系祖细胞、TB淋巴系祖细胞。 3.前体细胞阶段: 形态可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 4.各类终末血细胞,造血干细胞 1.特点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多向分化能力 增殖潜能大 2.造血干细胞移植类型 骨髓移植 外周干细胞移植 脐带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微环境 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 熟的场所。 微环境 基质细胞 细胞外基
5、质 造血调节因子 造血组织中的神经和血管,二红细胞(RBC)(一) 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形态:无核、双凹蝶形 (F) 红细胞数量: 男:4.0-5.51012/L 平均 5.01012/L 女:3.5-5.01012/L 平均 4.21012/L 血红蛋白(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贫血: RBC数量和 Hb浓度低于正常,(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1.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通透性 (2)可塑性变形 (3)渗透脆性: RBC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 破裂的 特性 (4)悬浮稳定性: RBC能较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 的 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 男:0
6、-15mm/h;女:0-20mm/h,血沉加快原因:红细胞叠连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增多可 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2红细胞的功能 (1) 运输(O2、CO2) (2)缓冲酸缄度。,(三)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铁: 95%体内铁的再利用,其余从 食物中吸收。 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 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 合成DNA的辅酶缺乏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原料,成熟因子,2.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F)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爆式促进激活物(BPA): 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爆式集落形成单位)从静息状态(G0期)进入DNA合成期(S期),加强增殖活动。,(2)促红细胞生成素(EP
7、O):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红系集落形成单位)增殖 并向原红细胞分化。,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贫血、缺氧、肾血流量减少,可促进EPO合成与分 泌。(3)性激素 雄激素: 通过刺激EPO产生而促RBC生成 刺激骨髓,促RBC生成,4红细胞的破坏: 寿命:120天 血管内破坏: 衰老红细胞脆性增加,在血管湍流处受机械冲击破坏 血管外破坏: 滞留于脾脏和骨髓,被巨噬细胞吞噬。,三. 白细胞(WBC),(一) WBC的数量与功能 正常值: 4.010.0109 /L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分类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
8、胞: 2040% 单核细胞: 38%,(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变形性渗出性趋化性吞噬性,(三)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杀菌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衰老红 细胞。,2.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巨噬系统单核细胞(外周血) 巨噬细胞(组织)吞噬、清除细胞内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支杆菌)、霉菌等。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3.嗜酸性细胞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4.嗜碱性细胞(basophils): 释放肝素抑制凝血。释放组织胺、过敏胺性慢反 应物质、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引起过敏
9、反应。5.淋巴细胞(lymphocytes): 胸腺 T淋巴细胞 致敏淋巴细胞 抗原:异体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细胞免疫) 骨髓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特异抗体 抗原(体液免疫),四血小板生理(一)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形态:体积小,无核,不规则。正常值:(100-300)109/L 1000109/L 血栓 50109/L 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参与粘着的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GP)内皮下组织 胶原纤维血浆成分 vWF因子、纤维蛋白原,GP,vWF因子,胶原纤维,桥梁,2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 分两个时相 第一聚集时相(
10、可逆性聚集) 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性聚集) (1)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胶原凝血酶、血栓烷A2。 (2)病理性致聚剂: 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聚集作用强(F),3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释放排出的现象。4.收缩 5.吸附,(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止血 (1)粘附、聚集形成松软血小板血栓 (2)促进凝血提供血小板磷脂表面(PF3) ,加快因子激活结合许多凝血因子如、F、F、FXIII 释放活性物质,加速血液凝固,收缩血凝块。2维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F),第三节 血液凝固,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一. 生理止血
11、过程,二.血液凝固,三. 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流出,数分钟 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1-3分钟 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一.生理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2)松软血小板血栓形成(3)加速凝血过程,形成坚硬止血栓,二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称为血清: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血清中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
12、放出来的物质。,(一)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特点:14种,用罗马数字编号的12种。(F) 除因子外,其余的都是蛋白质。多以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有限水解,暴露或形成 活性中心(激活)。除因子外,其余都在血浆中,且多数在肝内合成, 因子、在肝中合成需维生素K的参与。,:,(二)凝血过程:,凝血酶原酶复合物(Fa-a-Ca2+-磷脂)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两种途径:(1)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route)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源于血液。由血液与带负电的异物(如玻璃、白陶土、
13、硫酸脂、胶原等)接触而激活。从因子的激活开始。,(2)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xic route) 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TF)进入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由因子( TF、组织凝血激酶)入血与因子组成复合物开始。 extrinxic route在体内凝血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2.凝血酶原的激活3.纤维蛋白生成(F),(二)抗凝系统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内皮屏障,抗血小板,抗凝 血。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其精氨酸残基,可与a、a、a、 a、 a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2
14、)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 (PC)的主要作用:灭活凝血因子a和a。抑制因子a及凝血酶原的激活。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灭活Fa-TF复合物,抑制外源性激活途径的作 用。,(4)肝素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在肝、肺、心和肌组织中更为丰富。与血浆抗凝血酶结合,增强抗凝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抗凝作用。, 体外抗凝: 去除Ca+草酸盐和柠檬酸盐 降低温度 增加异物表面光滑度 促 凝: 温度升高(42)加速酶促反应 粗糙面加速血小板解体,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 纤维蛋白溶解液化的过程。(一) 纤溶的基本过程(F) 1.纤溶酶原的激活
15、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激活物 尿激酶 激肽释放酶 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解为可溶的小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一. 红细胞血型,二. 输血原则,血型(blood group): 血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反应: 凝集原(抗原):存在于红细胞膜上 凝集素(抗体):存在于血浆中 一.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 依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ABO血型的亚型及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2.ABO血型系统的抗原(F) 抗原特异性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糖蛋白或糖脂上所含的 糖链。3.ABO血型系统的抗体 为天然抗体, 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二)Rh血型系统 1.抗原及分型: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有D抗原分 Rh阳性:有 Rh阴性:无 2.特点及意义:(1)Rh血型系统没有天然的抗体,(2)抗体为IgG,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二)交叉配血实验,二.输血原则 (一)鉴定血型,血型相合 (F),(三)成分输血,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