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们衣着的变化:一、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19491977)1949 年,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一扫封建社会几千年的陈俗陋习。体现在人们的穿着上,长袍马褂被列宁服、中山装取代,显得朝气蓬勃。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一时期的衣着消费十分简易和单调。据统计,北京城市居民衣着消费主要包括:棉布、化纤布、呢绒、绸缎、布制服装、呢绒服装、绸缎服装、汗衫背心、棉毛衣裤、绒衣绒裤、毛线及毛衣裤、袜子、胶鞋、布鞋、皮鞋。其中以购买布料自己或到裁缝店加工为主,成衣消费寥寥。衣着多以棉布为主,其他面料如呢绒、绸缎等,大多数年份平均每 100 人里都合不到几米。成衣消费也以布制服装为主,但多数年份也达不到
2、人均 1 件,或者说人们穿衣数年内都不能换一件新的,连布鞋和胶鞋都是如此。更值得注意的是,1958 年“ 大跃进” 中的各种高指标及重工业超常规发展制约了轻工业,衣着消费的各种类别多数都在减少,当时,“如果谁穿的衣服上没有补丁,就像现在城市里的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一样,显得很特殊”。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但如此,对于北京城市居民来说,即使自己用棉布加工的衣服也很难每年换一件新的,因为棉布的消费在许多年份都不能满足百姓需求。比如,这一时期较好的年份 1957 年, “国务院考虑到今年棉布生产势必减少这一趋势,现在决定将今年第二期布票按对折使用,以便平衡棉布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差
3、额。要知道,棉布不像粮食:一天不吃饭就不能劳动,但是用布多少的伸缩性却很大。一件衣裳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穿好几年,而且穿旧了再改改补补还可以穿” 。 (人民日报社论 : 大家都来节约棉布)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却“考虑”和“ 决定” 人们的“改改补补 ”,而人民日报 则以社论的形式来号召“ 节约棉布” ,足见当时“ 穿衣”之困难。二、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1978199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衣着消费方面,自上而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无产阶级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完全有权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
4、中央领导亲自出来为穿衣正名,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丕显、郝建秀、薄一波、黄华等到五省市服装鞋帽展销会,他们对服装款式的多样化很感兴趣。郝建秀对轻工业部负责同志说:“服装业和思想应该解放些。要提倡男同志穿西装、两用衫;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薄一波还把人们的衣着状况提高到文明水平标志的高度来认识,“衣着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美化生活要从美化服装做起”。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穿起了久违的西服。从国务院号召“改改补补”,到中央领导同志提倡美化服装,带头穿西服,集中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但是不同中似仍有相同,就是百姓的穿衣打扮,仍与政治决策者的思想息息相关,其中穿西装
5、,从某种意义上说显然是对外开放和向西方学习的一种宣示与象征,深含着某种改革、开放的社会意义;其实,这是政治伦理影响服饰的另一种表现,即开明的政治带来的开放的着装。总之,谈美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不断地追求仪表的美;人民群众已经踢开了 “左” 的羁绊,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衣着。“进人 80 年代,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自己的仪表和风度,尤其是青年人,更渴望展示自己青春的美丽和蓬勃的朝气。尽管依然有不少人对涂脂抹粉看不惯,但的确很少有人再公开斥之为资产阶级情调了”。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日趋正常和人们穿衣观念的变化,北京市居民原来受压抑的衣着消费需求急剧释放出来,从而一度造成了在北京“做衣难”、“买
6、衣难”的现象,一直持续到 80 年代中期未能缓解。人们的衣着消费观念变了,相应的服务和生产却未能跟上。不过,消费需求的刺激,必然引起相关生产的变化,只是由于涉及技术、材料等诸多因素,变化较慢而已。大凡社会变革,多是观念先行,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生产的发展,做衣难、购衣难的状况逐渐得到了改善。综合各种资料来看,这一时期北京市居民的衣着消费大致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三、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19921999)实行的各类衣着消费支出从 1992 年到 1996 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而在1996 年以后基本呈下降趋势。这与当时全国的经济形势是一致的,在前一时期市场经济的实行使人们的消
7、费生活十分活跃,而在 1996 年以后,由于经济转型向纵深发展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经济相对低迷、内需不足的现象。就内容来看,这一时期衣着支出的顺序是服装、鞋袜帽及衣着材料。衣着材料支出比重进一步降低,而服装支出比重却一直上升,并已占衣着支出的绝对优势。不少新闻报道也注意及此。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衣着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成衣消费上升,面料消费下降;市场调查资料显示,成衣化已是服装发展趋势,到 1998 年,“ 成衣率已达到 70以上”。“成衣商品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在温饱型消费阶段,成衣商品率在 20至 30,小康型消费阶段在 56至 60”。据此,
8、可断定这一时期北京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进入了小康型阶段。服装的演变既不是着衣者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设计师突发的凭空奇想,而是社会历史进程中客观实在的反映。服装是文化、科技、经济综合实力的统一表现;“服装与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衣着是政治,北京市居民衣着消费的变换,反映了中国政治从更始到极权、到宽松、再到开明的历程;衣着是经济,北京市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显示了中国经济从恢复到停滞、到调整、再到快速发展的轨迹;衣着是文化,北京市居民衣着消费的变更,展现了 20 世纪后半世纪中西文化从隔绝到交流、再到融合的景观;衣着是科技,北京市居民衣着消费的变易,展示了中国科技从落后到片面发展、到全面进步、再到与国际竞争的风貌;衣着是生活水平的标志,北京市居民衣着消费的变迁,形象地记录了中国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总之,衣着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服装是社会变化最明显的标志。1949 年至1999 年北京城市居民的衣着消费变迁大致反映了中国在这 50 年的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