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旧问题?新挑战?读山坳上的中国有感经典的环保书并非是外国独有,山坳上的中国是许多人阅读成长中的一本书。作者何博传是中国首批的研究未来学的学者之一。致力于中国危机问题的研究。而这本书从列举经济,交通,环境,人口,农业,资源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危机与困难,做了全景式的描述。但这本 1988 年出版的书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本环保启蒙书。它第一次将中国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生态危机系统展示在世人面前。书中提到的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城市污染的问题等都深深地切中要害。 凤凰网初读山坳上的中国时,只当是教授所介绍的中国环保的启蒙书,然而读罢,了解到作者所描述的中国危机远远不止生态危机
2、。从整本书的布局来看,作者所针对和剖析的是整个八十年代末期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顽疾,生态环境的危机则是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按章节,作者分别论述经济,产业,交通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发展方略,进而论述人口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不可遏制的发展动向。紧接着自然而然地揭示,在众多问题的背后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最大的污染,最大的祸根,最大的危机,即表示对现代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现代教育缺失落后的深深的担忧。用当时社会生产中所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各种弊端对比到当时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和事例来表现这一对比的悬殊性甚至是可笑性。其中对保障型战时经济策略的滥用,对全国浮夸之风的有增无减,
3、对生产技术、管理的落后;环节运作协调的缺失;对技术引进的盲目与无知,作者大篇幅的描述让人不得不对对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感到诧异并对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等靠要”等一系列五花八门政治运动的后遗症感到叹息。全书讲述生态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的章节主要集中在第七、八、九这三章节。短短五十多页的分析与描述,让人感觉确是无愧于中国环保启蒙书。第七章为对人口问题的探讨,八、九章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无论从情理或事实数据上,作者都给出了充分的依据,看现在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人口向老龄化发展,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相应的改变等,都在达到作者预计之后面临着新的挑战。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是如此。下面我想从一个小切入点
4、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在第九章“忘恩负义”之罪中,作者开篇一节为“兴安与舟山的悲哀” 。这让我不得不在此着重论述一番。不仅因为这两个例子是中国生态环境遭人为破坏严重性的“生动”代表,也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因此对作者所举的此例颇为惭愧,并希望在这里讲讲我自己的看法。作者于原文中多次对 1977 年黑龙江兴安岭的大火分析,因为其中所折射出的问题远比单纯的生态危机要多的多,这里略谈一二。首先是国人对森林生态危机(也包括对其他各种生态危机)警告的忽视甚至轻视,对治理这些危机的相关措施的技术上管理上的落后,还有就是人的问题,在思想上的侥幸、推脱、缺乏重视;能力上的空缺、流于表面等等。才造成了这起事件中
5、的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比如对卫星云图中的火灾警告无人理睬,甚至对自告奋勇前去灭火的专家冷嘲热讽。5 月 6 号的大火竟然等到 5 月 9 号漠河成一片废墟只时才有相关报道。几万大军赤手空拳地灭火且不讲更加夸张的是,当时全县只有 5 辆消防车,竟然有三辆被县长派到自己家去防护了。令人不知该作何感想。兴安岭的大火只是一个片面,一个当时中国因为肆意胡乱发展而遭到自然报复的惨痛教训,而同时这个教训又反应了当时官僚主义的盛行,管理体制的混乱,社会安全管理的滞后,生态预警监测技术的缺乏等问题层层相因,织成一张难以捅破的网。对于舟山渔场问题的描述,作者以长期的过量滥捕,无可遏制的污染加剧而导致的舟山渔场
6、的堪忧的未来为例,来讲述水生态环境的问题。不可否认,在看到这篇章的内容时,第一个感觉就是熟悉,字字句句的熟悉。如果以本书为中国环保启蒙书,那么可见在若干年后,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有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措施。比如从小学开始,我所在岛(国家海岛生态公园) 上的小学便以绿色先进单位的身份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环保教育,特别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与了解。每年会下发各类的书籍类如千岛海韵 海洋教育等,组织各类的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我至今还记得参加某演讲会,结尾对着满街的路人发出的劝诫:可惜我们无法在茫茫大海上竖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牌子。我们了解许许多多关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东西,知道
7、我们四大经济鱼类的锐减,知道我们的野生大黄鱼因为滥捕早已绝迹(注:作者在书中称小黄鱼,应该是不对的) ,知道赤潮的原因,知道海洋污染的严重性但是,我至今感到惭愧的是:在我们年岁增长,离开校园后。充斥我们意识的更多是功利性的东西,对于海洋环境的保护依靠的不是自觉,而是强制的法令条款,是更多地为自身利益的考虑权衡。如此看来,社会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远比学校教育要来的强大。对于现在来讲此书所讲的内容已经过去了 30 多年,然而书中所归结出的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于当代社会中。环境伦理与人类发展的冲突仍然是当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头号难题。书中已有提到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放到现在来看,书中所述“二氧化碳的增加是
8、福还是祸”已有是有了祸远大于福的论断,然而对于处理的对策,人类自身利益的发展还是大大阻碍了这一共识的进一步发展,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悲惨结局”是个很好的例子,发达国家推脱减排的任务固然令人愤慨,但我们一句“因为迟来而少分一羹汤,不愿 AA 制”的比喻,却也是令人嗅到不少“为钱权开路”的味道。考虑的因素固然是多样的,然而这样子用“环境保护要兼顾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信念来谈问题,确实与作者书中所言并无他样。如此对照来看,书中所讲事例竟然仍然能够在最近的事件中找到同类。一例是“哈尔滨亚麻厂一声巨响,87 名工人死于车间空气粉尘过量引起的静电爆炸之中” ,粉尘过量的问题在现今的大小工厂中依旧是普遍存
9、在问题,更有昧良心的企业促成农民工开胸验肺的“壮举” ,这种巨大讽刺已不仅是利益不择手段追求对环境造成巨大伤害,更是对人类本身生命安全的伤害和人类道德底线丧失殆尽的警示。另外一些噪声污染,氟氯烃污染,大气水体固体垃圾的污染等更是有增无减,最终还是经济利益的诱使。相比当时,很明显的是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意识的加强,不可能说现在还可能出现一方山头一方霸,自家门口刨煤坑的现象,但我们升了级别,一种仍是不法不规范的,只是更有组织更高产量更大风险的,对自然资源或对人身安全明显是公认的祸害,这里就不多说。另外一种便是比较无奈的了,少数政府规划的产业引进,不能说成走老路子吧,但其结果不得不令人担忧。举个我比
10、较熟悉的例子,我们岛上有个镇叫马岙,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前几年引进了一个化工厂,据传是市政府大力推广引进的,并作为一种能够促进海岛经济发展的项目引以为豪。其实每个人都明白,这根本没有顺着与生态环境适宜的道路来,海岛经济自然应以渔业与旅游业并重发展,是不应当引进重工业的,尤其是这种在一线城市已经“退了休”的高污染产业。可悲哀的是,大多数人都能预见的恶劣结果却无法减缓一心想抓 GDP 的步伐。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珠三角产业的爆棚,同样是一股脑儿地塞给河源,韶关,清远,向山区的转移却是对水源的污染,这样没有区别的对待,总是给人以“自掘坟墓”之感。不管怎样说,我们的现状与书中相比,应该算是部分问题的缓和,部分问题的变样加剧,幸运的是现在的法律或规定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总是有限制作用的,人类对生态的认识与环境保护的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