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我国食品安全健康问题与监管防范措施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班 2012 级 高小雅 学号:201200272058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开始日益多样化,从而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苏丹红事件“,”禽流感”还有“含塑化剂饮料”,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近年来,我国频频出现“瘦肉精”、“红心鸭蛋”、“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2008 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更是再次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
2、度。关键词:食品安全 法律规制 道德规范 诚信1、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1.食品源头污染突出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 2.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像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等。另一方面
3、,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为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4.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
4、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6.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
5、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7.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的农药残留
6、、微生物污染等相关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有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8.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出现间断,也就是说政府规制、职能未够完善,执法强度还未够。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整顿运动一过又恢复平静,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场秩序的管理出现间
7、断状态,让不法商有空子钻,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二、相应的监管防范措施1.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力度国家立法部门应当尽快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卫生的立法,并且要配以司法解释、具体实施条例从而加强执行的可操作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现象,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机制,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食品监督方面比较成功的做法,设立专门负责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再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不同层级的下属机构,不再是传统的由卫生部门来执法,这样会使得各部门权责更明确,执行力度大大增强。2.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及安全意识加大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各
8、阶层对食品卫生法规的认识 ,强化全社会的食品卫生法规意识和法制观念 ,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让经营者、 从业人员自觉遵守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同时让广大消费者利用卫生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采取多种形式来宣传食品卫生法律法规 ,如建立食品卫生法律宣传窗口 ,定期开展宣传周和培训班 ,不仅要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宣传培训 ,让他们增强卫生法制观念 ,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遵守食品卫生法律法规 ,提高食品生产经营水平;而且要利用各种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和有关领导宣传 ,提供食品卫生法律咨询 ,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3.建设全社会的诚信体系,提高道德素养要建立整个社
9、会的诚信体系,不是制定一个法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整体工程,需要全社会去投入和建设。要建立以诚信政府为主导、诚信食品生产企业为核心、诚信监督管理为重点的全民参与的诚信体系,只有法治又诚信的市场才能保证食品安全,才能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更切实际地保障广大消费群众的切身利益。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创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构建食品安全工作新格局。一是建立统一、高效的决策指挥系统。在各级政府的统领下,充实和完善现有市、县(区)和乡村三级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形成坚强有力的食品安全工作决策指挥系统。二除对食品安全各职能部门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督查督办之外,应赋予其综合执法职能,
10、负责重要行动或重大案件的执法查处工作。三是建立统筹协作的技术检测系统。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实施食品质量抽验工作计划、经费分配、项目安排、部门分工、采样方法和结果分析、资料汇总、信息发布“八统一”。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5.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全面实施食品安全“绿色”工程。首先,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强化食品污染源头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其次,发展“绿色”食品市场。把创建
11、“绿色”食品市场列入当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尤其对农贸市场实行统一规划建设,使之净化、美化、有序化。倡导“绿色”食品消费。增强消费者买放心肉菜、用安全餐饮的意识。6.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7.大力发挥新闻及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可充分利用政府机关及部门网站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等舆论宣传阵地,有计划报道食品安全新动态、新信息、新知识。并且有步骤地组织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进社区、进乡村、进
12、企业、进学校等,在各个地点设置专兼职食品安全信息员。在市、县(区)及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咨询投诉和救援中心,开通举报热线,负责受理有关食品安全的咨询、投诉和应急救援工作;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充分发挥社区和乡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的耳目和帮手作用等。 参考文献:【1】张冬梅.完善食品安全立法的几点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9.【2】姜增伟.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经济日报 2007.2【3】秦平.建构食品安全的法律和制定基础.法制日报.2004.5【4】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4).【5】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食品卫生法 【7】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1【8】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 食品科学 2008年 第02期【9】郭献军.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中国工商报.2004.11【10】郑华英,龙一兵.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中国卫生监督 杂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