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二模表格题.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5800689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二模表格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二模表格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二模表格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二模表格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二模表格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三理化试卷 第 1 页(共 11 页)2013 二模表格题1.(宝石区二模) 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和浮力等知识后,依据“体积相同泡沫和木块扔入水中总浮在水面,但它们露出水面的体积不同” ,因此进行 “探究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材料不同物块,先后漂浮在不同的液体表面上,测出物块的体积和它露出液面的体积,记录的数据如下列各表所示,已知在同一表格中,实验所用漂浮物的材料相同。表一:材料甲( 甲 0.5 克/厘米 3) 表二:材料乙( 乙 0.8 克/厘米3)实验序号液体密度(克/厘米 3)露出体积(厘米 3)物块体积(厘米 3)实验序号液体密度(克/厘米

2、 3)露出体积(厘米 3)物块体积(厘米 3)1 7 12 10 4 122 14 24 11 8 2431.221 36 121.212 364 5 10 13 2 105 10 20 14 4 2061.015 30 151.06 307 4 9 16 1 98 8 18 17 2 1890.912 27 180.93 27分析实验序号(1 和 2 和 3)或(4 和 5 和 6)或(13 和 14 和 15)等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同种材料制成的体积不同的物体漂浮在同种液体表面时,物体体积越大,露出液面的体积_;分析实验序号_等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

3、,漂浮在同种液体表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不同;进一步综合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还可以得出初步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可得出初步的结论:_;(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可得出初步的结论:_。初三理化试卷 第 2 页(共 11 页)2(奉贤区二模) 小伟和小赵等同学做实验探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 16(a)所示,在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圆柱形容器中分别注入质量相等的水,利用仪器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并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接着用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随后,他们又在如图 16(b)所示的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口大底小容器中注入等质量的水,重

4、复上述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通过分析发现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的形状、液体质量是无关的。下面请根据他们记录的数据继续分析。 (已知 酒精 =0.8103 千克/米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底部面积大小无关。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4、5、6 或 7、8、9)可知 。为了得出液体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小与 的关系,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 和 7(或 5 和 8 或 6 和 9)可知: 。该小组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了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并与液体的重力进行比较,进一步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

5、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b)分析比较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初三理化试卷 第 3 页(共 11 页)3(黄浦区二模)某小组同学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继续探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发光物体 A 分别放在焦距 f 为 15 厘米、10 厘米和 5厘米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 u 和像的高度 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发光物体 A 的高度为 厘米。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 与 5 与 9、3 与 6 与 10 或 4 与 7 与 11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时,同一发光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是相同的。为了使该小组同学的探究目的更全面,你认为他们还应需添加的器材为 (选填“甲”或“乙” ) ,重复上述实验。器材:甲(焦距 f 为 20 厘米的凸透镜)乙(高度 h 为 2 厘米的发光物体 B)表一:发光体 A实验序号焦距 f(厘米)物距 u(厘米)像高 h(厘米)1 15 20 18.02 15 30 6.03 15 45 3.04 15

7、60 2.0表二:发光体 A实验序号焦距 f(厘米)物距 u(厘米)像高 h(厘米)5 10 20 6.06 10 30 3.07 10 40 2.08 10 60 1.2表三:发光体 A实验序号焦距 f(厘米)物距 u(厘米)像高 h(厘米)9 5 10 6.010 5 15 3.011 5 20 2.012 5 25 1.5表四实验序号焦距 f(厘米)物距 u(厘米)像高 h(厘米)13141516初三理化试卷 第 4 页(共 11 页)请在表四的第二、三列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实现与表一数据进行比较,达到研究目的。4 (浦东二模)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后,又继续“研究像高

8、与哪些因素有关” 。于是他在实验室选用焦距为 5 厘米、10 厘米、15 厘米的凸透镜,高度为 4厘米、6 厘米、8 厘米的发光物体及相应的实验器材进行正确实验,将收集到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物距 u 与像高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的物距、物高和像高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物体越高,像就越高。小张在表二中尚有部分数据没有填写,若有可能请你帮他填写完整;若不能,请写出不能填写的理由。 为了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小张认为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请在表三中填入拟进行实验

9、的数据,以完成他的研究目的。5(静安区二模). 为探究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某小组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固态物质做实验,且甲、乙都是长方体形状。每一次实验,他们都先用刻度尺和天平分别测出其固态时的体积和质量,接 着 又 通过加热方式使它变为液表一 f =10 厘米 物高 8 厘米实验序号 物距 u(厘米) 像距 v(厘米) 像高(厘米)1 50 12.5 22 30 15 43 18 22.5 104 16 26.7 13.35 15 30 16表二 f =10 厘米 物高 6 厘米实验序号 物距 u(厘米) 像距 v(厘米) 像高(厘米)6 30 15.0 3.07

10、25 16.7 4.08 18 22.5 7.59 15 30.0 12.010 6表三 f = 厘米 物高 厘米实验序号 物距 u(厘米) 像距 v(厘米) 像高(厘米)11 / /12 / /13 / /初三理化试卷 第 5 页(共 11 页)态,再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此时的体积和质量。该小组的实验数 据 记 录 如 表 一 、 表 二 所示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4、5 或 6 中,物态变化前后的体积、质量以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同一物质的物体发生物态变化后, 。 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初步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同一物态时质量与体积的

11、关系以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b)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物态变化前后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以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c)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物态变化前后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以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6(杨浦基础考)某小组同学探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 23 所示,实验时,他们采用三个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们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把三个物体分别浸没在水中,记录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 拉 ,如表一所示。接着,他们继续用酒精和盐水重做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表三中。(已知 盐水 水 酒精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2 与 3(或

12、4 与 5 与 6 或 7 与 8 与 9)的数据及观察到表一(水) 表二(酒精) 表三(盐水)实验序号 (牛 ) 拉 (牛 )1 2.0 1.02 4.0 3.03 5.0 4.0实验序号 (牛 ) 拉 (牛 )4 2.0 1.25 4.0 3.26 5.0 4.2实验序号 (牛 ) 拉 (牛 )7 2.0 0.88 4.0 2.89 5.0 3.8表一 甲物质 表二 乙物质实验序号固态 液态体积( 厘 米3)质量(克)体积( 厘 米3)质量(克)1 10 9 9 92 20 18 18 183 30 27 27 27实验序号固态 液态体积( 厘 米3)质量(克)体积( 厘 米3)质量(克)

13、4 10 11 14 115 20 22 28 226 30 33 42 33初三理化试卷 第 6 页(共 11 页)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时,液体密度越大,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越小。(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_。(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出:_。6(松江二模) 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18 所示的装

14、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液体种类 实验序号 物体重力G物 (牛)弹簧测力计示数 F(牛) 物体受到的浮力 F浮 (牛)排开液体体积V 排 (厘米 3)1 1.5 0.5 502 1.0 1.0 100水水 =1.0 克/厘米 3 320.5 1.5 1504 1.6 0.4 505 1.2 0.8 100酒精 酒精 =0.8 克/厘米 3 620.8 1.2 150(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和 3(或 4、5 和 6)可得出

15、的初步结论是: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排开液体图 18 图 19初三理化试卷 第 7 页(共 11 页)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3)本实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 (选填字母序号)A 寻找普遍规律;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4)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了一个重 1.5 牛的物块,如图 19 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 19 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0.5 牛,他就在 0.5

16、 牛处对应标上 1.0 克/厘米 3 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 19 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 牛处对应标上 0.8 克/厘米 3 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7 (徐汇二模)在探究了水平拉动物体时拉力的大小和接触面大小无关后,某小组同学继续研究水平拉力和其他因素的关系,他们将质量不同的物块分别放置在水平的木板和橡胶板上,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块,如图 15 所示。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2 与 3 或 4 与 5 与 6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匀

17、速拉动物体,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4 或 2 与 5 或 3 与 6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为了继续探究拉动物体时拉力大小与拉力方向的关系,他们把质量为 600 克的物块放在木板上继续实验,并用更精密的仪器测量拉力。如图 16 所示,实验中逐渐增大拉力与水平面的夹角 ,匀速拉动木块,数据记录在表三中。分析表三中数据,可得初步结论: 。根据表三中的数据,他们认为当夹角 为某一角度时,拉力可能最小,为了找到这一角度,还应该在夹角 为 度的范围内进一步探究。表三 木板实验序号 夹角 (度) 拉力(牛)7 10 2.798 20 2.719 30 2.6810 40 2.7

18、511 50 2.9212 60 3.21实验序号 质量(克) 拉力(牛)1 400 2.02 500 2.53 600 3.0实验序号 质量(克 ) 拉力(牛 )4 400 2.85 500 3.56 600 4.2表一 木板 表二 橡胶板F图 16图 15F初三理化试卷 第 8 页(共 11 页)他们还猜想拉力最小时的角度 可能与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为验证这一猜想,他们应设计的实验步骤是: (请选填下列各项中的字母) 。A.将质量不同的物块放置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B.将质量相同的物块放置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C.将质量不同的物块放置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D.用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

19、物块E.用力沿不同方向匀速拉动物块 F.记录数据 9 (闸北二模)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实心圆柱体(圆柱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 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圆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面压强的变化情况。如图 17 所示,他们将高 H 为 0.10 米的圆柱体挂在绳子下面,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h,用仪器测出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 p,将 h 和 p 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进一步研究 p和 h 的关系,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 h 及 p 的变化量h 和p,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二列中。(已知 1 2,容器足够深,液体不溢出。)图 17表一(液体密度为

20、1) 表二(液体密度为 2) 实验序号 2 和 13 所空缺的数据分别为 、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5、6、7 与 8 或 14、15、16、17 与 18 等数据中 p 和 h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实验序号h(米)p(帕)h(米)p(帕)1 0.02 10002 0.01 0.0l 03 0 10004 0.0l 1100 0.01 1005 0.02 12006 0.04 1400 0.02 2007 0.05 15008 0.08 1800 0.03 3009 0.10 200

21、010 0.14 2000 0.04 0实验序号h(米)p(帕)h (米)p(帕)11 0.02 80012 0.0l 800 0.0l 013 014 0.0l 880 0.0l 8015 0.02 96016 0.04 1120 0.02 16017 0.05 120018 0.08 1440 0.03 24019 0.10 160020 0.14 1600 0.04 0初三理化试卷 第 9 页(共 11 页)(a)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8 或 1318 中p 和h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初步结论:。(b)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8 和 1318 中p 和h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初步结

22、论:。他们继续分析实验序号 9 和 10 或 19 和 20 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圆柱体浸入液体后,当 h 大于 时,压强 p 不再随 h 而变化。10(长宁区二模)小明在学习“重力”时,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一些质量已知的“五谷杂粮”所受的重力大小。其中,测得质量为 0.18 千克的绿豆重为 1.8 牛,质量为0.16 千克的绿豆重为 1.6 牛,质量为 0.22 千克的红豆重为 2.2 牛,质量为 0.14 千克的花生重为 1.4 牛,质量为 0.26 千克的大米重为 2.6 牛。根据上述信息,提出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_针对所提出的探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_某小组同学根据小明的实验信息,

23、在确定探究问题和作出合理假设后,设计实验方案并测量一些质量已知的“五谷杂粮”所受的重力,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与 3 或 4、5 与 6 或 7、8 与 9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 与 7 或 2、5 与 8 或 3、6 与 9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该小组同学实验后在科普网站上查询到如表四所示的数据,反映的是月球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表三、表四表一(被测物体:红豆)实验序号质量(千克) 重力(牛)1 0.12 1.22 0.24 2.43

24、 0.36 3.6表二(被测物体:绿豆)实验序号质量(千克) 重力(牛)4 0.12 1.25 0.24 2.46 0.36 3.6表三(被测物体:花生)实验序号质量(千克) 重力(牛)7 0.12 1.28 0.24 2.49 0.36 3.6表四(物体:大米)序号质量(千克) 重力(牛)10 0.10 0.1611 0.20 0.3212 0.30 0.48初三理化试卷 第 10 页(共 11 页)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b)分析比较_。11(虹口区二)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 14 所示,他们将圆柱体挂在测

25、力计下,逐步增大圆柱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V浸 ,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 F,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多次改变液体的种类重复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实验序号V 浸(厘米3)F(牛)实验序号V 浸(厘米3)F(牛)实验序号V 浸(厘米3)F(牛)1 300 9.6 7 240 9.6 13 200 9.62 375 9.0 8 400 8.0 14 250 9.03 500 8.0 9 480 7.2 15 400 7.24 600 7.2 10 560 6.4 16 500 6.05 600 7.2 11 600 6.0 17 600 4.86 600 4.8 12 600 6.

26、0 18 600 4.8 分 析 比 较 实 验 序 号 1 4 或 7 11 或 13 17 中 测 力 计 示 数 F 与 圆 柱体 浸 入 液 体 体 积 V 浸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分 析 比 较 实 验 序 号 4、 5 或 11、 12 或 17、 18 测 力 计 示 数 F 与 圆 柱 体浸 入 液 体 体 积 V 浸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发现,测力计示数不再发生变化,其原因是_。试分析实验序号 6 中测力计示数反而变小的原因:_。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或 4、5、11、12、17、18 中测力计示数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

27、入不同液体中,当浸入液体图 14(15)表 一 ( 1 0.8103 千 克 /米 3) 表 二 ( 2 1.0103 千 克 /米 3) 表 三 ( 3 1.2103 千 克 /米 3)初三理化试卷 第 11 页(共 11 页)体积 V 浸 相同时 ,液体密度越大,测力计示数 F 越小。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7、13 或 2、14 或 3、8 或 4、5、9、15 或 11、12、16 测力计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7、13 和 2、14 和 3、8 和 4、5、9、15 和 11

28、、12、16 测力计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 。12 (普陀二模)某实验小组同学发现,漂浮在不同液体的实心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不同,于是他们猜想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可能会对漂浮在液面上的实心物块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影响。为验证猜想,他选用了若干不同的实心圆柱体和足够深的不同液体进行实验(实验时物体均能漂浮在液面) ,并将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表一实验序号物体密度(千克/米 3)物体体积(厘米 3)液体密度(千克/米 3)浸入液体体积(厘米 3)1 0.4103 15 1.0103 62 0.4103 20 1.

29、0103 83 0.4103 25 1.0103 10表二实验序号物体密度(千克/米 3)物体体积(厘米 3)液体密度(千克/米 3)浸入液体体积(厘米 3)4 0.6103 15 1.0103 95 0.6103 15 1.2103 7.56 0.6103 15 1.5103 6表三实验序号物体密度(千克/米 3)物体体积(厘米 3)液体密度(千克/米 3)浸入液体体积(厘米 3)7 0.8103 15 1.0103 128 0.8103 15 1.2103 109 0.8103 15 1.5103 8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2 与 3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的初步结论是:密度相同的初三理化试卷 第 12 页(共 11 页)实心圆柱体漂浮在同种液体中,物体体积越大,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 与 5 与 6(或 7 与 8 与 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密度和体积相同的实心圆柱体漂浮在不同液体中,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体积相同的实心圆柱体漂浮在同种液体中,浸入液体的体积与物体密度成正比。 实验小组同学对表一、表二、表三中 2、3、4 列数据进行了一定的运算,并结合相关条件,可得出的进一步结论是:(a)当 时,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b)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统计图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