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拿学 (特教)1、 “按摩”在明代改称“推拿” 。 黄帝岐伯按摩是最早的按摩专著。2、推拿的作用原理(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3)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3、推拿治疗原则 (1)整体观念,辩证施术 (2)标本同治,缓急兼顾(3)以动为主,动静结合(4)因时、因地、因人制宜4、推拿的禁忌症 (1)过饥或过饱时不宜按摩。 (饭前半小时至饭后一小时不宜按摩) (2)醉酒及精神失常等与医生不合作者。 (3)皮肤病局部禁忌按摩。 (4)危重病人,急性感染、创伤、骨折禁忌按摩。 (5)对有出血性倾向的禁忌按摩。(6)闭合性损伤局部 24 小时内不宜按摩。(7)过度疲劳及妇女怀孕
2、期和行经期。5、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2)奇穴(3)阿是穴6、腧穴的主治作用(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7、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同身寸法(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 1 寸。(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 1 寸。(3)横指同身寸: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 3 寸。又称“一夫法” 。8、41 个腧穴的定位(取法) 。(1)尺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2)太渊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3)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 1、第 2 掌骨间,当第 2
3、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4)阳溪 定位 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5)曲池 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6)手三里 定位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 2 寸处。(7)肩髃 定位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8)梁丘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 2 寸。(9)犊鼻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10)足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11)解溪 定位 足背与小腿交界处横纹中央,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2)三阴交 定
4、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13)阴陵泉 定位 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14)血海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15)少海 定位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16)神门 定位 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17)小海 定位 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18)天宗 定位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19)秉风 定位 在肩胛部,当冈上窝中央凹陷处。(20)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21)大肠俞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22)委中
5、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23)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24)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25)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 2、3 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 与后 2/3 交点上。(26)太溪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27)曲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28)内关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29)阳池 定位在手背部,腕横纹中点凹陷处。(30
6、)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 2 寸,尺骨与枢骨之间。(31)风池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32)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33)悬钟(绝骨) 定位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 3 寸,腓骨前缘。(34)太冲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 1 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35)腰阳关 取法 俯卧。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36)大椎 取法 俯伏或正坐低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37)风府 取法 正坐或俯卧。后发际正中直上 1 寸,两斜方肌间。(38)百会 取法 正坐。后发际正中直上 7 寸,当头部中线与两耳
7、尖连线的交点处。 (39)水沟(人中) 取法 正坐或仰卧。在人中沟上 1/3 与下 2/3 交点处。(40)印堂 取法 正坐或仰卧。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41)腰眼 取法 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3.5 寸。 9、推拿按摩手法的要求:柔和、均匀、持久、有力、渗透。10、常用手法(1)按法:是指用指、掌、肘、足或其他器械(如棍子)按压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种手法。手法要领:按时力量要稳稳地由轻而重,使受按者感到一定的压迫感后,持续相当时间,再慢慢放松减压。对初次接受治疗者,须随时询问其感觉,观察其反应,以调节手法的力度和快慢。 (2)摩法:是指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个部位摩动的一种手法。手法要领:操作时用
8、手指或手掌在皮肤表面作回旋性的摩动,作用温和而浅,仅达到皮肤及皮下。本手法常用于按摩前的导引和推拿后的放松。(3)推法:用指或掌在皮肤经络上作前后、上下或左右推动的手法手法要领:紧贴着力面,力量要由轻而重,频率由慢而快。(4)拿法:用手提拿肌肉的一种手法,可拿某一肌腹,也可结合穴位提拿(如拿肩井) 。 手法要领:在迅速拿起肌肉(组织)后,稍待片刻再松手复原,以提拿时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展的强度为合适。拿后疼痛不消,说明用力过大。 (5)揉法:是指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部位作揉的一种手法。手法要领:操作时指或掌紧贴皮肤而不移动,发力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手法要温和,多在疼痛
9、部位或强手法后应用。 (6)叩法:是用空拳或指端捶击身体的一种手法,空拳叩多用于四肢及腰背部,指端叩多用于头部。手法要领:以腕发力,由轻而重,由慢而快或慢一阵快一阵地交替进行,动作要求协调、灵巧、着力要有弹性。 (7)拍法:是用指或空掌轻巧地拍打身体的一种手法。与叩法相似,但着力较轻。手法要领:适用于胸廓、背部及表浅的关节等部位。以腕发力、着力轻巧又有弹力。(8)拨法:是用手指拨动肌肉的一种手法,也称拨络法或抻法。手法要领:操作时手指端深掐于肌腹之中进行拨动。拨动方向与肌纤维的走向垂直。(9)抖法:是抖动肢体的一种手法,适用于上肢。有舒展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手法要领:术者握住患肢末端,象抖
10、绳子一样用揉劲来抖动肢体,使肢体随着抖动的力量象波浪一样起伏。抖动时幅度要小,频率要快。(10)一指禅推: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手法要领:本法动作要领贯穿着一个“松”字,操作时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做到“蓄力于掌,发力于指,着力罗纹”,手法动作灵活,力量沉着,刺激柔和有力,刚柔相济。 (11)滚法: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紧贴于施术部位上,交替进行往返滚动的方法,称滚法。手法要领:操作时手并握拳状,以小鱼际的侧面接触推拿部位后,着力按压滚动前进,使手背之力作用于推拿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摆动
11、、旋转运动。滚动时用力要均匀,并使滚动的手如吸附在身体上一样,压力要持续作用,不要发生跳动、击打或摩擦。肘关节屈曲度为 120-140 度,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摆动活动,角度过小则不利于腕关节的屈曲活动。 (12)拔伸法: 应用对抗力量对关节或肢体进行牵拉,使关节伸展的手法。手法要领:动作平稳而柔和,力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力,至最大幅度时稍作停留。根据不同部位控制拔伸的力量和方向。11、劳损定义:肌肉运动过度或用力过度,肌肉、筋膜、关节等被牵张过度,称之为劳损。简言之为“疲劳导致的损伤”。12、腰肌劳损 (一)临床表现(1)局部酸痛、或钝性痛,或胀、重,发热感,不适感。(2)痛点不确切,泛指
12、一片。(3)病程长,但不严重,有时会出现急性发作。(4)部分患者在患病处触之粗糙、坚硬。(5)患者不能持续保持某姿势,而这种姿势正常人易于保持。(6)局部可能出现肌肉痉挛,压痛,感觉减退。(7)可能出现牵涉性疼痛,臀部与大腿可有牵涉痛,但不会痛至小腿。(二)治疗(1)治则:舒筋通络,活血散瘀,解痉止痛。(2)取穴:肾俞、腰阳关、大肠俞、腰眼、委中、承山、昆仑等。(三)手法(1)放松腰骶部(摇腿松腰) (2)拳揉(合掌揉)腰骶(3)前臂滚揉腰骶部、擦命门。(4)点肾俞(长按 1 分钟) 、大肠俞、腰眼、委中、承山、昆仑等穴。(5)反复拨、揉劳损点(强力渗透) 。(6)后伸扳腰、对扳腰、侧扳腰,
13、牵抖腰 。(7)仰卧位滚腰、屈蹬法。(8)仰卧位提抖腰13、头面部按摩(1)开天门 (2)抹双柳、前额 (3)点揉印堂穴 (4)按太阳穴、揉太阳四周 (5)按揉眼周、抹眼眶(6)擦鼻子、按迎香穴 (7)揉脸颊 (8)揉嘴周、按水沟穴 (9)干浴面(10)指擦侧头、耳根 (11)揉捏耳廓、双揪玲铛 (12)扫散少阳(13)揉按头部、点百会穴 (14)叩拍头部 (15)悬发刺骨( 16)拿揉枕后、点风池、风府穴 (17)十指梳头 14、上肢部按摩(1)摩揉上肢 (2)拿揉上肢 (3)点按肩髃穴 (4)拿揉三角肌、肱二肱三头肌(5)活动肘关节,点按曲池、尺泽、少海穴 (6)拿揉拨前臂肌群,点按手三里
14、,内、外关穴 (7)活动腕关节点按列缺、太渊、神门穴 (8)推抹手掌、手背 (9)点按合谷穴 (10)理捻手指 (11)拔伸手指 (12)屈伸手指 (13)搓揉上肢 (14)抖上肢 15、胸腹部按摩(1)直推胸腹 (2)分推胸腹 (3)五指揉胸肋 ( 4)擦揉胸骨(5)横推、斜推腹部(6)揉拿肚腹(7)脐周团摩( 8)狮子滚绣球(9)龙凤呈祥(10)消气法(股动脉)16、俯卧位下肢按摩(1)揉拿臀肌 (2)推摩下肢 (3)揉拿下肢 (4)前臂滚大腿后侧 (5)拳揉大腿 (6)按揉承扶、殷门、委中穴 (7)屈膝压腿 (8)按承山、三阴交穴 (9)揉捏小腿 ( 10)搬弹小腿 (11 )按昆仑、太溪、涌泉穴 (12)扣足底 (13)拍打下肢(14)抖动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