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知训练是有效作文的有效途径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是由于缺乏写作素材,其实,作文难的关键不在于有无素材,而在于学生有无发现素材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感知能力。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则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关键词:写作、感知训练、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已成为作文教学的顽症,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面对作文题感到无话可说。许多教师为此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方法,如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和积累素材,有了素材以后再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写作难的现状,却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诚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缺
2、乏素材难以作文。但是有了素材,写作就能轻松顺畅了么?在我的经验中,即使提供了同样的素材,一个班里大部分学生写的作文依然调理不清,中心不明。事实上,每一位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从家庭到社区到学校再到社会,都已经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每个人的经历又是不同的,怎么会没有素材呢?我认为,他们缺乏的不是素材,而是缺乏深入挖掘素材的思维,即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感知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个种事物的直接认识。感知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尝,用鼻子闻,用皮肤触,也可以是这几种感官组合起来察觉到的,它不是通过联想、想象体会到的,因此不同于感受、感想或者感悟。这种能力,正常的人都具备,只是有高低之别。感知能力高的人
3、能够主动摄取外界信息并及时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观点。作文训练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但也只是停留在观察的层次上,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用眼睛看到的信息,可称为“视觉作文” 。而长期的视觉作文训练由于忽略了其他感觉器官的存在和作用,就会导致学生感知自然的能力有所偏失。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还应倡导他们全方位地感知生活。正如夸美纽斯在大学教论中所指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个感官去接触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眼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田玉博士也说过:“当你抱怨自己不会
4、写作文时,其实那是不会感知感知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以感知树叶为例,在没有任何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学生感知一片树叶并把感知的结果写出来,大多数学生所写的就只是用眼睛看到的树叶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如一位同学写道:一片小小的树叶放在台面上,它大体上是深绿色,只有叶尖和茎处是红色的,叶子的四周是一个个的小齿,好像是人的头发。仔细看,还能发现叶子上有许多叶脉,粗一点的很有规律地伸向四周,细一点的则纵横交错,像一张大网把整个叶面都布满了。通过一节课的感知训练,教师试着引导学生用其它感官去感知树叶最细嫩的地方,并把感知到的结果写出来,学生写的便不再是原来的三五句话,而是一片文章了。上文那位作者,在
5、经过训练后写道:这片树叶是墨绿色的,茎和叶子有点微微发红,好像害了羞,连脖子都红了。叶子的周围有许多小刺。如果顺着刺的方向去摸,感觉很柔滑、很舒服,如果逆着它的方向去摸,感觉很扎手,难道它也希望我们顺其自然吗?仔细瞧去,叶面上交织着如丝绸花纹般的叶脉,粗一点的很有规律地伸向四周,细一点的则纵横交错,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爷爷在脸上的皱纹。而这些交错的叶脉,又像一张大网把整个叶面都布满了,所有的养料都是通过它输送到叶子的各个部位。叶子的正面摸起来很光滑,有一种温湿的感觉,背面有些粗糙,也许事因为正面经历了风雨的冲刷吧!不经意的一闻,视乎有一种雨打叶面发出的清香残存,还有泥土的芬芳。细细聆听,好像听
6、到了雨声,风声,呜呜声,好像世间万物的声音都包含在了这片小小的绿叶里。如果它能吃的话,一定是一种甘甜的味道吧!由此可见,学生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和方法,而是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一旦通过训练强化,形成条件反射,学生在面对一个事物时,就会尽可能地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那么他们在写作文时就不会再无所适从了,而是有了表达感知的想法。这样,学生自觉写作的意识便悄然形成了,长期主动写作练习又进一步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使其思维更加敏捷,作文能力也就提高了。其实,不仅学生作文如此,作家也是一样的。换一个角度思考:难道作家的经历都是传奇式的吗?不是,也大都是平凡的经历,但他们却能把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感知得更为真
7、切,所以写得才逼真、生动。生活是文章的源头活水,感知是使源头活水得以流畅的沟渠。一旦源头活水流经的沟渠堵塞,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生搬硬造,毫无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情境我们写不出来,而到了作家的笔下就生动形象的原因。如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里的一段文字:“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读完这段生动的描写,我们不禁感叹:作者的童年生活充满了生活乐趣!而实际上,这些经历不也是我们小时候常有的吗?但是到写作时,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却都休眠了。因此,需要唤醒感官的潜能,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时时充盈我们的头脑。通过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感知能
8、力,让他们视觉更加犀利,听觉更加敏锐,味觉更加敏感,嗅觉更加真切,触觉更加真实。这样,就可以打开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窗户,让更多彩的生活进入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世界的感知更加全面、细致和真切。这样,世界在学生眼中就不再是静态的、平面的、黑白的、而是一副动态的、立体的、多彩的画卷;这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不再是形而上的佛理,而是真真切切的世界,实实在在的觉悟了;这样,面对作文题目,学生就不仅有话可说而且会说得更加生动,更加细腻。参考资料:1、 王玉强远树绿色的呼吸学习沈从文先生的写作教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9 年第8 期。2、 杨碧云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广大教学研究 ,2003 年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