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地”和“ 接地” 的概念) u5 I1 5 S7 1 s1地; $ n f! H: P$ t: F; Z(1)电气地 大地是一个电阻非常低、电容量非常大的物体,拥有吸收无限电荷的能力,而且在吸收大量电荷后仍能保持电位不变,因此适合作为电气系统中的参考电位体。这种“地” 是“电气地”,并不等干“地理地 ”,但却包含在 “地理地”之中。 “电气地”的范围随着大地结构的组成和大地与带电体接触的情况而定。9 Q s v2接地: t3 ?* p2 C/ T X以上所谈的接地电阻,系指在低频、电流密度不大的情况下测得的,或用稳态公式计算得出的电阻值。这与雷击时引入雷电流用的接地装置的工作状态是大不
2、相同的。由于雷电流是个非常强大的冲击波,其幅度往往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安的数值。这样,使流过接地装置的电流密度增大,并受到由于电流冲击特性而产生电感的影响,此时接地电阻称为冲击接地电阻,也可简称冲击电阻. 由于流过接地装置电流密度的增大,以致土壤中的气隙、接地极与土壤间的气层等处发生火花放电现象,这就使土壤的电阻率变小和土壤与接地极间的接触面积增大。结果,相当于加大接地极的尺寸,降低了冲击电阻值。 长度较长的带形接地装置,由干电感的作用,当超过一定长度时,冲击电阻不再减少,这个极限长度称为有效长度、土壤电阻率越小,雷电流波头越短,则有效长度越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引入雷电流时接地装置的冲击电
3、阻,乃是时间的函数。接地装置中雷电流增长至幅值 IM 的时间,是滞后于接地装置的电位达到其最大值 UM 的时间的。但在工程中已知冲击电流的幅值 IM 和冲击电阻 Rds 的条件下,计算冲击电流通过接地极流散时的冲击电压幅值 UM = IMRds 。由于实际上电位与电流的最大值发生于不同时间,所以这样计算的幅值常常比实际出现的幅值大一些,是偏于安全的,因此在实际中还是适用的。二、接地的作用 - 8 S! G* S, b* K+ P- w接地的作用主要是防止人身遭受电击、设备和线路遭受损坏、预防火灾和防止雷击、防止静电损害和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现分别说明如下。(一)防止人身遭受电击, A9 U8
4、 # p3 Y9 D) A F1电击机理( Y. x% s; S( U电击所产生的电击电流通过人体或动物躯体将产生病理性生理效应,例如肌肉收缩、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形成心脏兴奋波、心房纤维性颤动及无心室纤维性颤动的短暂心脏停跳、心室纤维性颤动,直至死亡,所以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H X: n8 P$ y7 i! q+ C人或家畜触及电气设备的带电部分,称为直接接触。人或家畜与故障下带电的金属外壳接触,称为间接接触。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所造成的电击称为直接电击和间接电击。为了防止电击,必须先了解电击机理,然后对直接电击、间接电击以及兼有该两者电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证人、畜及设备的安全。)
5、 d2 j$ q d9 a ) (1)人体阻抗的组成 电击电流大小由接触电压和人体阻抗所决定。人体阻抗主要与电流路径、皮肤潮湿程度、接触电压、电流持续时间、接触面积、接触压力、温度以及频率等有关。人体阻抗的组成如图 4 所示。如将两个电极接触人体的两个部分,并将电极下的皮肤去掉,则该两电极问的阻抗为人体内阻抗 Zi。皮肤上电极与皮肤下导电组织之间的阻抗即为皮肤阻抗 ZPl 和 ZP2 。Zi、ZP1、ZP2 的矢量和为人体总阻抗 ZT。现将这些阻抗的特征说明如下: / $ o( c8 R1 M z7 k% X0 e图 4 人体阻抗的组成人体内阻抗 Zi 根据 IEC 测定的结果,Zi 主要是电
6、阻,只有少量电容,如图 4 虚线所示,其数值主要决定于电流路径,一般与接触面积关系不大,但当接触面积小到几平方毫米数量级时,内阻抗才增大。皮肤阻抗 ZP1、ZP2 ZP1、ZP2 是由半绝缘层和小的导电元件(如毛孔构成的电阻电容网络)组成,见图 4 接触电压在 50V 及以下时,皮肤阻抗值随表面接触面积、温度、呼吸等显著变化;50100V 时,皮肤阻抗降低很多;频率增高时,皮肤阻抗也随之降低;皮肤破损时,皮肤阻抗可忽略不计.人体总阻抗 ZT ZT 由电阻分量及电容分量组成。当接触电压在 500V 及以下时,ZT 值主要决定于皮肤阻抗值;接触电压越高,ZT 与皮肤阻抗关系越少;当皮肤破损后, Z
7、T 值接近于人体内阻抗。人体初始电阻 Ri 在接触电压出现的瞬间,人体的电容还未充电,皮肤阻抗可忽略不计,这时的电阻值称为人体初始电阻。该值限制短时脉冲电流峰值。当电流路径从手到手或手到脚而且接触面积较大时,5 分布秩(即 5 的人所呈现的最小初始电阻值)Z5 可认为等于 500.2)人体阻抗与接触状况的关系 通常划分为以下三类: 状况 1 干燥或湿润的区域、干燥的皮肤、高电阻的地面,此时人体阻抗值:0 k0 L3 $ M- g+ dZ11000 0.5Z5 ( )式中:1000鞋袜和地面两者电阻的随机值, 0.5考虑了双手至双脚的双重接触情况 Z55 分布秩,即 5 的人呈现此最小阻抗值,
8、状况 2 潮湿的区域、潮湿的皮肤、低电阻的地面,此时人体阻抗值:Z2 = 200 = 200 +0.55 ()! V“ e+ K7 N( k! V7 v式中;200较低的地面电阻值,不计鞋袜的电阻, 状况 3 浸入水中的情况,此时皮肤电阻、环境介质的电阻可忽略不计。 在各种状况下的安全电压值,各国规定不尽相同,如表 1 所示。; _6 0 R( L3 |+ D5 d表 1 为交流电流的安全电压,IEC 规定直流(无纹波)的安全电压为:在状况 1,不大于 120V;在状况 2,不大于 60V。安全电压包括接地系统的相对地或极对地电压,或不接地和非有效接地的相间及极间电压。2电击效应(1)交流电流
9、的电击效应 IEC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认为心室纤维性颤动是电击致死的主要原因。一个心动周期如图 5 所示,由产生兴奋期 P、兴奋扩展期 R 和兴奋复原期 T 所组成。图 5中的数字表示兴奋传播的顺序。在兴奋复原期内有一个相对较小的部份称为易损期,在易损期内,心肌纤维处于兴奋的不均匀状态,如果受到足够幅度电流的刺激,心室纤维发生颤动,如图 6 中 X 点受电流刺激对心电图和血压的影响,如图 6 中曲线所示。此时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和血压降低,如电流足够大将导致死亡。+ U, 4 V _. R6 u当电流流过人体时,人身所察觉到的最小电流值称为感觉阈值。对于 15 100Hz 交流电流,此值为 0
10、.5mA。人握电极能摆脱的电流最大值称为摆脱电流,对于 15100Hz 交流电流为 10mA。当流过人体的电流继续增加时,人体电流 IB 和电流流过的持续时间 t 的关系如图 7 所示。图 7 是按电流流过人体的路径从左手到双脚的效应绘制的。当电流为 500mA、时间为 100ms 时,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几率为 14。图 7 中的 区通常无反应性效应; 区通常无有害的生理效应; 区通常无器官性损伤,但可能出现肌肉收缩和呼吸困难在心脏中形成兴奋波和传导的可逆性紊乱,包括心房纤维性颤动及短暂心脏停跳;在 区内开始出现心室纤维性颤动,到曲线 c1,几率为 5;到曲线 c2,几率为 50;曲线 c3
11、 以外则几率超过 50。随着电流与时间的增加,可能发生心脏停跳、呼吸停止及严重烧伤。 图 7 中的电流为“从左手到双脚” 路径的电流,如为其它路径,按下式计算:IB = IrefF (2): G2 I; z2 S+ y0 H式中:IB 流经其它路径的人体电流,mA Iref流经“ 从左手到双脚”的人体电流,mA F 心电流系数,见表 27 F/ ? 4 _- u7 Q/ j上述的感觉阈值、摆脱阈值及图 7 中的心室纤维性颤动阈值都是对 15100Hz 交流电流而言的。 在工业企业和民用建筑中,有不少电气设备的使用频率超过 100Hz,例如有些电动工具和电焊机,可用到 450Hz;电疗设备大多数
12、使用 40005000Hz;开关方式供电的设备则为 20kHz 1MHz;微波及无线电设备还有使用更高的频率的。对于这些 100Hz 以上交流电流,人体皮肤的阻抗,在数十伏数量级的接触电压下,大致与频率成反比,例如 500Hz 时皮肤阻抗,仅约为 50Hz 时皮肤阻抗的 110,在很多情况下,皮肤的阻抗可以忽略不计。但因为是高频电流,对人体的感觉和对心脏的影响都比 100Hz 以下交流电小。为了与 50Hz 时阈值相比,常采用频率系数 Ff 来衡量、频率系数 Ff 为频率 f 时产生相应生理效应的阈值电流与 50Hz 的阈值电流之比。在频率为 100Hz 以上直至 1000Hz 时,感觉阈值的
13、频率系数和摆脱阈值的频率系数见图 8;电击持续时间长于心动周期并以纵向电流流经人体躯干时,心室纤维性颤动阈值的频率系数见图 9。电击持续时间小于心动周期时,尚无试验数据。频率在 1000Hz 以上直到 10000Hz 交流电的感觉阈值的频率系数和摆脱阈值的频率系数见图 10;心室纤维性颤动阈值的频率系数, IEC 还在考虑中。频率在 10kHz 及 100Hz 之间时,阈值大致由 10mA 上升到 100mA(有效值) ,频率在 100kHz 以上及电流强度在数百毫安数量级时,较低频率时有针刺的感觉,频率再高则有温暖的感觉。频率在 100kHz 以上时,既没有摆脱阈值和心室纤维性颤动阈值的试验
14、数据也没有这方面的事故报告。频率在 100kHz 以上及电流在安培数量级时,可能出现烧伤,烧伤的严重程度随电流流通的持续时间而定。9 c 4间接电击的防护措施 9 n) s% T/ W4 间接电击保护又称故障下的电击保护,也称附加保护,一般采用以下措施: (1)自动切听电源 当故障时,最大电击电流的持续时间超过允许范围时,自动切断电源(IT 系统的第一次故障除外) ,防止电击电流造成有害的生理效应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必须按系统接地制式与保护线相连,同时还宜进行主等电位联结。自动切断电源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过电流保护设备,且方法简单、投资最省,是一种常用的措施。 (
15、2)使用级设备或采用相当绝缘的保护 级设备既有基本绝缘也有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不考虑保护接地方法;设备内导电部分严禁与保护线连接。该类设备的绝缘外护物必须能承受可能发生的机械、电或热应力,一般的油漆、清漆及类似物料的涂层不符合要求。绝缘外护物上严禁有任何非绝缘材料制作的螺栓,以免破坏外护物的绝缘。 (3)采用非导电场所 在非导电场所内,严禁有保护线,也不采取接地措施,因此可采用 0 级设备(这种设备只有基本绝缘,没有保护接地手段) 。非导电场所应具有绝缘的地板和墙(用于标称电压不超过 500V 的设备,其绝缘电阻不小于 50k;如标称电压超过 500V,则为 100k) ,其防护措施如下: 外
16、露导电部分之间、外露导电部分与外部导电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小于 2m;如在伸臂范围以外,则为 1.25m。 如达不到上述距离,则在两导电部分之间设置绝缘阻挡物,使越过阻挡物的距离不小于 2m。 将外部导电部分绝缘起来,绝缘物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并能耐受 2000V 电压,且在正常情况下,泄漏电流不大于 1mA。 上述布置必须是永久性的,即使使用手携式或移动式设备也必须能满足上述要求;另外,还应采取措施使墙和地板不因受潮而失去原有电阻值,同时外部导电部分也不能从外部引入电位。 (4)不接地的局部等电位联结 凡是能同时触及的外露导电部分和外部导电部分采用不与大地相连的等电位联结,使其电位近似相等,以免发
17、生电击。局部等电位联结系统严禁通过外露导电部分或外部导电部分与大地接触,如不能满足,必须采用自动切断电源措施。为了防止进入等电位场所的人遭受危险的电位差,在和大地绝缘的导电地板与不接地的等电位联结系统连接的地方,必须采取措施减少电位差。 (5)电气隔离 将回路进行电气隔离是为了防止触及绝缘破坏的外露导电部分产生电击电流,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该回路必须由隔离变压器或有多个等效隔离绕组的发电机供电,电源设备必须采用级设备或与其相当的绝缘。如该电源设备供电给几个电气设备,则这些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严禁与电源设备的金属外壳相连。 该回路电压不能超过 500V,其带电部分严禁与其它回路或大地相连,并须
18、注意与大地之间的绝缘。继电器、接触器、辅助开关等电气设备的带电部分与其它回路的任何部分之间也需要这种电气隔离。 不同回路应分开布线,如无法分开,则必须采用不带金属外皮的多芯电缆或将绝缘导线敷设在绝缘的管路或线槽中。这些电缆或导线的额定电压不低于可能出现的最高电压,旦每条回路有过电流保护。 被隔离回路的外露导电部分必须采用绝缘的不接地等电位联结,该连接线严禁与其它回路的保护线或外露导电部分相连接,也不与外部导电部分连接。插座必须有保护插孔,其触头上必须连接到等电位联结系统。软电缆也必须有一根保护芯线作等电位联结用(供电给级设备的电缆除外) 。 如出现影响两个外露导电部分的故障,而这两部分又接至不
19、同相的导线时,则必须有一个保护装置能满足自动切断电源的要求。% 7 h, u, L7 m- v RdRB (3)式中:Id沿接地极流过的电流 IB 流经人体的电流 RB 人体的电阻 Rd 接地极的接地电阻 从式(3)中可以看出,接地极电阻越小,流经人体的电流也就越小。通常人体的电阻比接地极电阻大数百倍,所以流经人体的电流也就比流经接地极的电流小数百倍。当接地电阻极小时,流经人体的电流几乎等于零,也就是 IB 0,Id Id。因而,人体就能避免触电的危险。 因此,不论施工或运行时,在一年中的任何季节,均应保证接地电阻不大于设计或规程中所规定的接地电阻值,以免发生电击危险。(二)保障电气系统正常运
20、行电力系统接地一般为中性点接地。中性点的接地电阻很小,因此中性点与地间的电位接近于零。当相线碰壳或接地时,其它两相对地电压,在中性点绝缘系统中将升高为相电压的 3 倍;而在中性点接地的系统中则接近于相电压,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防止系统振荡,而且系统中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只要按相电压考虑其绝缘水平,降低了电气设备的制造成本和线路的建设费用。由于有了中性点的接地线,也可保证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通信系统一般采用正极接地,可防止杂音窜入和保证通信设备正常运行。 电子线路需要稳定的参考点,才能正常运行,因此也要接地。4 M) W7 p( G g: a(三)防止雷击和静电的危害雷击时产生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物
21、料在生产和运输中因摩擦而引起的静电,都可能造成电击或火灾危险。 直接遭受雷击的危害,比之于感应雷那就更大了,而且发生的机会亦更多。所以,为了防止直击雷,必须装设防雷装置。 所有防雷装置和防止静电危险的措施,最主要的方法是设置接地装置。现在将其作用分述如下:6 ! 9 w5 x1 d* S+ H8 / H+ g3 W3 N; h# M1直击雷 天气炎热时,天空中往往存在着大量雷云。比如当带有正电荷的雷云飘近地面时,就在附近地面特别是突出地面的高大建筑物上感应有负电荷。当地面和建筑物上积聚的电荷密度很高,而雷云又十分接近地面或建筑物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谓雷击。雷击的破坏作用是很
22、大的。它不仅要击毙人畜,烧焦或劈倒树木,而且还破坏建筑物,甚至引起火灾和爆炸。 为了防止直击雷,往往在建筑物的顶部装设避雷针或避雷带。避雷针或避雷带都是经引下线连接到接地装置的,与大地间有良好连接。这样,当建筑物上空附近出现有雷云时,地面上感应产生的相反的电荷,就会沿接地装置、引下线和避雷针或避雷带跑进大气里,与雷云中的电荷中和,从而避免发生大规模的强烈放电现象。这就防止了雷击的发生。 根据采用防雷装置的经验证明,防雷装置必须有正确的设计和合理的安装。否则,不但不能防雷,甚至更容易招致雷害。这是因为雷击时能产生反击的缘故。反击的发生,可能引起电气设备绝缘的破坏、金属管道被烧穿,甚至于引起火灾、
23、爆炸和人身事故。 防雷的接地装置所引起的高电位,可能对建筑物地下的金属管道、电缆等放电,形成电气反击,因此,在防雷接地装置与地下金属管道、电缆等之间,必须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或将它们进行等电位联结。: |3 F1 X- J( R“ d+ + 8 A2静电感应雷当金属屋顶或其它导体处于雷云和大地间所形成的电场中时,屋顶或导体上就会感应出与雷云异性的大量电荷。雷云放电后,云与大地间的电场消失,导体和屋顶上的电荷来不及立即流散,因而会产生对地很高的静电感应过电压并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 为了防止静电感应过电压的危害,应将建筑物的金属屋顶和建筑物内所有大型金属物体,如钢屋架、钢筋混凝土柱子、金属管道及水箱等
24、,全部予以良好的接地,使因感应而产生的静电荷,迅速地被导人地中而没有积聚的可能。这样就能避免静电感应过电压的产生。 z$ i* j; R1保护性接地(1)防电击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绝缘损坏或产生漏电流时,使平时不带电的外露导电部分带电而导致电击,将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地,称为防电击接地。这种接地还可以限制线路涌流或低压线路及设备由于高压窜入而引起的高电压;当产生电器故障时,有利于过电流保护装置动作而切断电源。这种接地,也是狭义的“保护接地”。 (2 )防雷接地 将雷电导人大地,防止雷电流使人身受到电击或财产受到破坏。 (3)防静电接地 将静电荷引入大地,防止由于静电积聚对人体和设备造成危害。
25、特别是目前电子设备中集成电路用得很多,而集成电路容易受到静电作用产生故障,接地后可防止集成电路的损坏。 (4)防电蚀接地 地下埋设金属体作为牺牲阳极或阴极,防止电缆、金属管道等受到电蚀。2 S: U 0 v7 U5 p 2功能性接地 8 R3 2 J9 j i1 M- (1)工作按地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运行,防止系统振荡保证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在交直流电力系统的适当地方进行接地,交流一般为中性点,直流一般为中点,在电子设备系统中,则称除电子设备系统以外的交直流接地为功率地。 (2)逻辑接地 为了确保稳定的参考电位,将电子设备中的适当金属件作为“逻辑地”,一般采用金属底板作逻辑地。常将逻辑接地及其它
26、模拟信号系统的接地统称为直流地。 (3)屏蔽接地 将电气干扰源引入大地,抑制外来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也可减少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影响其它电子设备。 (4)信号接地 为保证信号具有稳定的基准电位而设置的接地,例如检测漏电流的接地,阻抗测量电桥和电晕放电损耗测量等电气参数测量的接地。(二)按接地形式分类- |1 H) A# ( 8 p m接地极按其布置方式可分为外引式接地极和环路式接地极。若按其形状,则有管形、带形和环形几种基本形式。若按其结构,则有自然接地极和人工接地极之分。用来作为自然界地极的有:上下水的金属管道;与大地有可靠连接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金属结构;敷设于地下而其数量不少于两根的电
27、缆金属包皮及敷设于地下的各种金属管道。但可燃液体以及可燃或爆炸的气体管道除外。用来作为人工接地极的,一股有钢管、角钢、扁钢和圆钢等钢材。如在有化学腐蚀性的土壤中,则应采用镀锌的上述几种钢材或铜质的接他极。接地装置的示意图如图 25 所示。: s; Y: C7 v# X! J: o, t. H电气设备敷设接地装置后当然较没有敷设接地装置时要安全得多。但是接地装置的布置形式如果是单根接地极或外引式接地极,那末由于电位分布的不均匀,人体仍不免要受到电击的危险。此外,单根接地极或外引式接地极的可靠性也比较差。从图 25 我们知道,外引式接地极与室内接地干线相连接仅依靠两条干线。若这两条干线发生损伤时,
28、整个接地干线就与接地极断绝。当然,两条干线同时发生损伤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为了消除单根接地极或外引式接地极的缺点,我们可以敷设环路式接地极,如图 26(a) 。环路式接地极的电位分布是很均匀的。人体的接触电压 Ut 和跨步电压 Uk 是比较小的。但是接地极外部的电位分布仍不均匀,其跨步电压仍是很高的,如图 26(b) 。为了避免这种缺点,可在环路式接地极外敷设一些与接地极没有连接关系的扁钢。这样,接地极外的电位分布,就如图 26(c)所示的平坦地下降了。因此,在一切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采用环路式接地极。只有在采用环路式接地极有困难或费用较多时,才采用外引式接地极。四、接地的范围 -/ L$ n8
29、 3 h+ % n8 G(一)直流系统1两线制直流系统直流两线制配电系统应予接地。但以下情况可不接地:备有接地检测器并在有限场地内只向工业设备供电的系统;线间电压等于或低于 50V,或高于 300V、采用对地绝缘的系统;由接地的交流系统供电的整流设备供电的直流系统;最大电流在 0.03A 及以下的直流防火信号线路。$ j2 a: C# S- s0 H( I q) ?4 r; N(二)交流系统% d4 U F6 V: h: D6 Q, k1低于 50V 的交流线路+ * D t, u( c; O4 / c4 Y! 一般不接地,但具有下列任何一条者应予接地; (1)由变压器供电,而变压器的电源系统
30、对地电压超过 150V; ( 2)由变压器供电,而变压器的电源系统是不接地的; (3 )采取隔离变压器的,不应接地,但铁芯必须接地; (4)安装在建筑物外的架空线路。( d4 B, J a6 U4 B / R( h# 2501000V 的交流系统 . z) j0 J- j% w7 H, k9 I* V* R0 符合以下条件时可作为例外,不予接地: (1)专用于向熔炼、精炼、加热或类似工业电炉供电的电气系统; (2)专为工业调速传动系统供电的整流器的单独传动系统; (3)由变压器供电的单独传动系统,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压低于 1000V 的专用控制系统;其控制电源有供电连续性,控制系统中装有接地检
31、测器,且保证只有专职人员才能监视和维修。3l 10kV 的交流系统根据需要可进行消弧线圈或电阻接地。但供移动设备用的 110kV 交流系统应接地。! l H2 D2 x5 e1 T T5 J(三)移动式和车载发电机1移动式发电机 6 4 U9 g, c e+ L4 u在下列条件下不要求将移动式发电机的机架接地,该机架可作为发电机供电系统的接地,其条件是发电机只向装在发电机上的设备和(或)发电机上的插座内软线和插头连接的设备供电,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和插座上的接地端子连接到发电机机架上。2车载发电机在符合下列全部条件下可将装在车辆上的发电机供电系统用的车辆的框架作为该系统的接地极。 (1)发电机
32、的机架接地连接到车辆的框架上; (2 )发电机只向装在车辆上的设备和(或)通过装在车辆上或发电机上的插座内软线和插头连接设备供电; (3)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和插座上的接地端子连接到发电机机架上。/ W+ m/ + h9 c I# 1电气设备的下列外露导电部分应予接地(1)电机、变压器、电器、手携式及移动式用电器具等的金属底座和外壳; (2)发电机中性点柜外壳、发电机出线柜外壳; (3)电气设备传动装置; (4)互感器的二次绕组; (5)配电、控制、保护用的屏(柜、箱)及操作台等的金属框架和底座,全封闭组合电器的金属外壳; (6)户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构架和钢筋混凝土构架以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遮
33、栏和金属门; (7)交、直流电力电缆接线盒、终端盒和膨胀器的金属外壳和电缆的金属护层、可触及的穿线的钢管、敷设线缆的金属线槽、电缆桥架; (8)金属照明灯具的外露导电部分; (9)在非沥青地面的居民区,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和电阻接地系统中无避雷线架空电力线路的金属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塔,装有避雷线的架空线路的杆塔; (10)安装在电力线路杆塔上的开关设备、电容器等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及支架; (11)铠装控制电缆的金属护层,非铠装或非金属护套电缆闲置的 12 根芯线; (12)封闭母线金属外壳; (13 )箱式变电站的金属箱体。2电气设备的下列外露导电部分可不接地) d% X0 , w* o,
34、 B2 L7 |0 i(1)在非导电场所,例如有木质、沥青等不良导电地面及绝缘的墙的电气设备,当满足二、 (一)4.(3 )款采用非导电场所的要求时; (2)在干燥场所,交流额定电压 50V 以下,直流额定电压 120V 以下电气设备或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但爆炸危险场所除外; (3)安装在配电屏、控制屏和电气装置上的电气测量仪表、继电器和其它低压电器等的外壳,以及当发生绝缘损坏时,在支持物上不会引起危险电压的绝缘子金属底座等; (4)安装在已接地的金属构架上电气接触良好的设备,如套管底座等,但爆炸危险场所除外; (5)额定电压 220V 及以下的蓄电池室内的支架; (6)与已接地的机座之问
35、有可靠电气接触的电动机和电器的外露导电部分,但爆炸危险场所除外。2 t7 o5 P& “ J7 b9 z6 T! t& r* V/ 0 R3外部导电部分! D, e+ J+ m: j% j, 7 h9 2 G v外部导电部分中可能有电击危险的地方应予接地,通常需要接地的部分如下: (l)建筑物内或其上的大面积可能带电的金属构架可能与人发生接触时,则应予接地,以提高其安全性; (2)电气操作起重机的轨道和桁架; (3)装有线组的升降机框架; (4)电梯的金属提升绳或缆绳,如已与电梯本体连接成导电通路的则可不接地; (5)变电站或变压器室以外的线间电压超过 750V 的电气设备周围的金属间隔、金属
36、遮栏等类似的金属围护结构; (6)活动房屋或旅游车中的裸露的金属部分,包括活动房屋的金属结构、旅游车金属车架应接地。0 , c i1 z! h3 x: ?, Q# B+ S C“ A: _6 2 Z$ Z- 五、按电击危险程度划分的环境分类 -由于环境的不同,有些会造成绝缘破坏,有些会使人的皮肤阻抗降低,这些都将容易造成电击危险。根据电击的危险程度将环境分为以下三类,有助于在进行接地工作时,采取适当的措施。9 q: F( W6 “ N( z1特别危险的环境在建筑物内存在下列条件之一者,则为特别危险环境: (1)特别潮湿,即建筑物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 100 者。此时建筑物内的天花板、墙壁、地板
37、以及物件完全处于湿气笼罩之下。例如浴室、游泳池。 (2)建筑物内具有化学活性或有机介质,即建筑物内经常或长期具有腐蚀蒸汽、气体、液体,形成能损坏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和导电部分的沉积层或霉层。例如wiki化工/wiki车间。 (3 )建筑物内同时存在下述较危险环境的两个及以上条件者。 (4)放置户外电气装置的场所。2较危险的环境在建筑物内存在下列条件之一者,则为较危险环境: (1)很湿的或具有粉尘的环境,即建筑物内空气相对湿度超过 75 的场所;或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工艺粉尘的数量能沉积在电气设备和导线上的场所。 (2)具有金属、土、砖或钢筋混凝土等导电地面的场所。 (3)高温环境,即在各种热辐射的作用下,使建筑物内温度经常或大于一昼夜周期时间内超过 35 的场所。例如安装有干燥炉、烘炉、焙烧炉或锅炉的建筑物。 (4)人有可能一方面接触到建筑物内接地的金属结构、工艺设备和金属管道等,另一方面又同时接触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的场所。3无多大危险的环境不存在或不能造成上述较危险环境或特别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内的场所,则为无多大危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