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肺复苏(CPR) 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VF),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以纠正缺氧,并努力恢复自主呼吸。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ABLS )(一)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应症1呼吸骤停很多原因可造成呼吸骤停,包括溺水、卒中、气道异物阻塞、吸入烟雾、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伤、窒息、创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原发性呼吸停止后 1 分钟,心脏也将停止跳动,此时做胸外按压的数分钟内仍可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当呼吸骤停或自主呼吸不足时,保证气道通畅,进行紧急人工通气非常重要,可防止心脏发生停博。心脏骤停早期,可出现无效的
2、“叹息样”呼吸动作,但不能与有效的呼吸动作相混淆。2心脏骤停除了上述能引起呼吸骤停并进而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外,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重型颅脑损伤、心脏或大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失血。药物或毒物中毒。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或低血钾等。心脏骤停时血液循环停止,各重要脏器失去氧供,如不能在数分钟内恢复血供,大脑等生命重要器官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二)现场复苏程序BLS 的判断阶段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 CPR(纠正体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 。判断时间要求非常短暂、迅速。l判断患者反应当目击者如非医务人员,发现患者没有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
3、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 ,即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 CPR.。2启动 EMSS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 CPR。对溺水、严重创伤、中毒应先 CPR再电话呼救,并由医生在电话里提供初步的救治指导。如果有多人在场,启动 EMSS 与 CPR 应同时进行.3患者的体位须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如要将患者翻转,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移动患者,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将双上肢放置身体两侧,这种体位更适合于 CPR。4开放气道舌根后坠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原因,因为舌附在下颌上,意识丧失的病人肌肉
4、松驰使下颌及舌后坠,有自主呼吸的病人,吸气时气道内呈负压,也可将舌、会厌或两者同时吸附到咽后壁,产生气道阻塞。此时将下颌上抬,舌离开咽喉部,气道即可打开。如无颈部创伤,可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并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清除固体异物时,一手按压开下颌,另手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1)仰头抬颏法 为完成仰头动作,应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使牙关紧闭,下颏向上抬动,勿用力压迫下颏部软组织,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拇指抬下颏。(2)托颌法 把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
5、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如果需要进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5人工呼吸(1)检查呼吸 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少许棉花放在口鼻处,可清楚地观察到有无气流。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得超过 10 秒钟。大多数呼吸或心跳骤停患者均无呼吸,偶有患者出现异常或不规则呼吸,或有明显气道阻塞征的呼吸困难,这类患者开放气道后即可恢复有效呼吸。开放气道后发现无呼吸或呼吸异常,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如果不能确定通气是否异常地应立即进行人工
6、通气。(2)口对口呼吸 口对日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 1617足以满足患者需求。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 2 秒钟以上,确保吹气时胸廓隆起,通气频率应为 1012 次分。为减少胃胀气的发生,对大多数成人在吹气持续 2 秒钟以上给 10ml/kg(约7001000ml)潮气量可提供足够的氧合。(3)口对鼻呼吸 口对口呼吸难以实施时应推荐采用口对鼻呼吸,尤其是患者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口唇创伤时。救治溺水者最好应用口对界呼吸方法,因为救治者双手要托住溺水者的头和肩膀,只要患者头一露
7、出水面即可行口对界呼吸。(4)口对面罩呼吸 用透明有单向阀门的面罩,急救者可将呼气吹入患者肺内,可避免与患者口唇直接接触,有的面罩有氧气接口,以便口对面罩呼吸的同时供给氧气。用面罩通气时双手把面罩紧贴患者面部,加强其闭合性则通气效果更好。(5)球囊面罩装置 使用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 1000ml,足以使肺充分膨胀,但急救中挤压气囊难保不漏气,因此,单人复苏时易出现通气不足,双人复苏时效果较好。双人操作时,一人压紧面罩,一人挤压皮囊。6循环支持(1)脉搏检查:对 VF 患者每延迟电除颤 1 分钟,除额成功率减少710。自 1968 年复苏标准颁布以来,脉搏检查一直是判定心
8、脏是否跳动的主要标准,但只有 15的人能在 10 秒内完成脉搏检查。如果把颈动脉检查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其特异性有 90,敏感性(准确认识有脉而没有心脏骤停的患者)只有 55,总的准确率只有 65,错误率 35。基于以上结果并根据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0 ,本指南建议在行CPR 前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认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时间应在 10 秒钟以内。(2)检查循环体征 检查循环体征是指评价患者的正常呼吸、咳嗽情况。以及对急救通气后的运动反应。非专业人员应通过看、听、感知患者呼吸以及其它机体运动功能
9、,仔细鉴别正常呼吸和濒死呼吸。对专业急救人员,检查循环体征时,要一方面检查颈动脉搏动,一方面观察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专业人员要能鉴别正常呼吸、濒死呼吸,以及心脏骤停时其他通气形式,评价时间不要超过 10秒钟。如果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l 岁以上的患者,颈动脉比股动脉要易触及,方法是患者仰头后,急救人员一手按住前额,用另一手的食、中指找到气管,两指下滑到气管与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颈动脉。(3)胸外按压 CPR 时胸外按压是在胸骨下 1/2 提供一系列压力,这种压力通过增加胸内压或直接挤压心脏产生血液流动,并辅以适当的人工呼吸,就可为脑和其它重要器官提供有氧血供,以利于
10、电除颤。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0规定按压频率为 100 次分。单人复苏时,由于按压间隙要行人工通气,因此,按压的实际次数要略小于 100 次分。基于这些原因,指南 2000 规定,在气管插管之前,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 CPR,按压通气比均为 15:2(连续按压 15 次,然后吹气 2 次) ,气管插管以后,按压与通气可能不同步,此时可用 5:1 的比率。注:BLS 指南曾规定,单人 CPR 按压通气比为 15:2 ;双人CPR 时,按压通气比为 5:1。因为 15 次不间断按压比 5 次不间断按压所产生的冠状动脉压要高,在每次因通气而停止按压以后,要连续几次按压后脑及冠状动脉灌注压才能达到通气
11、停顿前的水平。胸外按压技术:固定恰当的按压位置,用手指触到靠近急救者一侧者的胸廓下缘;手指向中线滑动,找到肋骨与胸骨连接处;将另一手掌贴在紧靠手指的患者胸骨的下半部,原先手指移动的手掌重叠放在这只手背上,手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确保一致,保证手掌全力压在胸骨上,可避免发生肋骨骨折,不要按压剑突。无论手指是伸直,还是交叉在一起,都应离开胸壁,手指不应用力向下按压。 确保有效按压: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如果按压时用力方向下垂直,部分按压力丧失,会影响按压效果。对正常形体的患者,按压幅度为 45cm,为达到有效的按压,可根据体形大小增加或减少按压幅度,
12、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但按压力量以按压幅度为准,而不仅仅依靠触及到脉搏。每次按压后,双手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一方面使双手位置保持固定,另一方面,减少胸骨本身复位的冲击力,以免发生骨折。在一次按压周期内,按压与放松时间各为 50时,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在 15 次按压周期内,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要改变手的位置,也不要将手从胸壁上移开,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后再进行下一次按压。(4)单人或双人 CPR判定:确定患者是否无反应(拍或轻摇晃患者并大声呼唤)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启动 EMS 系统。
13、气道:将患者安放在适当的位置,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开放气道;呼吸:确定是否无呼吸,还是通气不足。如患者无反应,但有呼吸,又无脊椎损伤时,将患者置于侧卧体位,保持气道通畅。如患者无反应,也无呼吸,将患者置于平躺仰卧位,即开始以 15:2 的按压通气比率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开放气道通气时,查找咽部是否有异物,如有异物立即清除。循环:检查循环体征,开始通气后,观察对最初通气的反应,检查患者的呼吸、咳嗽、有无活动,专业人员还应检查颈动脉搏动(不超过 10 秒钟) ,如无循环征象,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后,缓慢吹气 2 次,每次通气时间为 2 秒钟,再行胸外按压 15 次,完成 4 个 15:
14、2 的按压通气周期。重新评价:行 4 个按压通气周期后,再检查循环体征,如仍无循环体征,继续行 CPR。双人 CPR双人 CPR 时,一人位于患者身旁,按压胸部,另一人仍位于患者头旁侧,保持气道通畅,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并进行人工通气,按压频率为 100 次分,按压通气比率为 15:2,当按压胸部者疲劳时,两人可相互对换。(5)恢复体位(侧卧位)对无反应,但已有呼吸和循环体征的患者,应采取恢复体位。因为如继续取仰卧位,患者的舌体、粘液、呕吐物有可能梗阻气道,采取侧卧位后可预防此类情况。7气道异物梗阻(FBAO)的识别和处理气道完全梗阻是一种急症,如不及时治疗,数分钟内就可导致死亡。无
15、反应的患者可因内在因素(舌、会厌)或外在因素(异物)导致气道梗阻。舌向后坠,堵塞气道开口,会厌也可阻塞气道开口,都会造成气道梗阻,这是意识丧失和心跳呼吸停止时上呼吸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头面部损伤的患者,特别是意识丧失患者,血液和呕吐物都可堵塞气道,发生气道梗阻。(1)FBAO 的原因 任何患者突然呼吸骤停都应考虑到 FBAO,尤其是年轻患者,呼吸突然停止,出现紫绀及无任何原因的意识丧失。成人通常在进食时发生 FBAO,肉类是造成梗阻最常见的原因,还有很多食物都可使成人或儿童发生呃噎,发生呃噎主要由试图吞咽大块难以咀嚼的食物引起。饮酒后致血中酒精浓度升高、有假牙和吞咽困难的老年患者,也易发生 F
16、BAO。(2)识别 FBAO 识别气道异物梗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与其它急症的鉴别非常重要,这些急症包括虚脱、卒中、心脏病发作。惊厥或抽搐、药物过量以及其它因素引起呼吸衰竭,其治疗原则不同。异物可造成呼吸道部分或完全梗阻。部分梗阻时,患者尚能有气体交换,如果气体交换良好,患者就能用力咳嗽,但在咳嗽停止时,出现喘息声。只要气体交换良好,就应鼓励患者继续咳嗽并自主呼吸。急救人员不宜干扰患者自行排除异物的努力,但应守护在患者身旁,并监护患者的情况,如果气道部分梗阻仍不能解除,就应启动 EMS 系统。FBAO 患者可能一开始就表现为气体交换不良,也可能刚开始气体交换良好,但逐渐发生恶化,气体交换不
17、良的体征包括:乏力而无效的咳嗽,吸气时出现高调噪音,呼吸困难加重,还可出现紫绀,要象对待完全气道梗阻一样治疗部分气道梗阻而伴气体交换不良患者,并且必须马上治疗。气道完全梗阻的患者,不能讲话,不能呼吸或咳嗽,可能用双手抓住颈部,气体交换消失,故必须对此能明确识别。如患者出现气道完全梗阻的征象,且不能说话,说明存在气道完全梗阻,必须立即救治。气道完全梗阻时,由于气体不能进入肺内,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很快下降,如果不能很快解除梗阻,患者将丧失意识,甚至很快死亡。(3)解除 FBAO 腹部冲击法(Heimlich 法) 腹部冲击法可使源肌抬高,气道压力骤然升高,促使气体从肺内排出,这种压力足以产生人为咳嗽
18、,把异物从气管内冲击出来。腹部冲击法用于立位或坐位有意识的患者时,急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着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握拳的拇指侧紧抵患者腹部,位置处于剑突下脐上腹中线部位,用另一手抓紧拳头,用力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并反复多次,直到把异物从气道内排出来。如患者出现意识丧失,也不应停下来,每次冲击要干脆、明确,争取将异物排出来。当患者失去意识,应立即启动 EMSS,非专业急救人员应开始 CPR,专业救护人员要继续解除 FBAO。对无意识 FBAO 患者的解除 如果成人气道梗阻,在解除 FBAO 期间发生意识丧失,单人非专业急救人员应启动 EMS 系统(或让某人去启动 EMS) ,并开始 CPR
19、。事实上,胸部按压有助于无反应患者解除 FBAO。8特殊场所时的 CPRCPR 中更换场所 如果事发现场为失火建筑等不安全场所,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区域并开始 CPR。此时不应把患者从拥挤或繁忙的区域向别处转移,只要有可能,就不能中断 CPR,直到患者恢复循环体征或其它急救人员赶到。运输患者有时需上或下楼梯,最好在楼梯口进行 CPR,预先规定好转运时间,尽可能快地转至下一个地方,立即重新开始 CPR。CPR中断时间应尽可能短,且尽可能避免中断,在将患者转至救护车或其它移动性救护设备途中,仍不要中断 CPR,如果担架较低,急救人员可随在担架旁边,继续实施胸外按压,如果担架或床较高,急救人员应*
20、 在担架或床上,超过患者胸骨的高度,便于 CPR。一般情况下,只有专业人员气管插管、AED 或转运途中出现问题时才能中断 CPR。如果只有一个急救人员,有必要暂停 CPR 去启动EMS 系统。9BLS 易发生的问题和合并症如果 CPR 措施得当,可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可是即使正确实施CPR,也可能出现合并症,但不能因为害怕出现合并症,而不尽最大努力去进行 CPR。(1)人工呼吸的合并症 人工呼吸时,由于过度通气和过快的通气都易发生胃扩张,尤其是儿童更容易发生。通过维持气道通畅、限制和调节通气容量使胸廓起伏适度,就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胃扩张发生率。在呼气和吸气过程中,如能确保气道通畅,也可进一步减
21、轻胃扩张。如果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应将患者侧位安置,清除口内返流物后,再使患者平卧,继续 CPR。(2)胸外按压的合并症 正确的 CPR 技术可减少合并症,在成人患者,即使胸外按压动作得当,也可能造成肋骨骨折,但婴儿和儿童,却很少发生肋骨骨折。胸外按压的其它合并症包括:胸骨骨折、肋骨从胸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按压过程中,手的位置要正确,用力要均匀有力,虽然有时可避免一些合并症,但不能完全避免合并症的发生。(三)除颤与除颤方法1电除颤早期电除颤的理由;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致命心律失常是室颤,在发生心跳骤停的患者中约 80为室颤;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除颤成功的可能性
22、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或消失,除颤每延迟 1 分钟成功率将下降 710;室额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止。因此,尽早快速除额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1)除短波形和能量水平 除颤器释放的能量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能量和电流过低则无法终止心律失常,能量和电流过高则会导致心肌损害。目前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n,AEDs)包括二类除自波形:单相波和双相波,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单相波形电除颤:首次电击能量200J,第二次 200300J ,第三次 360J。双相波电除颤: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 150J 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
23、低能量的双相波电除颤是有效的,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2)除颤效果的评价 近来研究表明,电击后 5 秒钟心电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功。这一时间的规定是根据电生理研究结果而定的,成功除颤后一般心脏停止的时间应为 5秒钟,临床比较易于检测。第一次电除颤后,在给予药物和其它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前,监测心律 5 秒钟,可对除颤效果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监测电击后第 1 分钟内的心律可提供其它信息,如是否恢复规则的心律,包括室上性节律和室性自主节律,以及是否为再灌注心律。(3) “除颤指征”:重新出现室颤,3 次除颤后,患者的循环体征仍未恢复,复苏者应立即实施
24、 1 分钟的 CCPR,若心律仍为室颤,则再行 1 组 3 次的电除颤(注:如一次除颤成功,不必再作第二次) ,然后再行 1 分钟的 CPR,并立即检查循环体征,直至仪器出现“无除颤指征”信息或实行高级生命支持(ACLS) 。不要在一组 3 次除颤过程中检查循环情况,因为这会耽搁仪器的分析和电击,快速连续电击可部分减少胸部阻抗,提高除颤效果。(4) “无除颤指征”:无循环体征:AED 仪提示“无除颤指征”信息,检查患者的循环体征,如循环未恢复,继续行 CPR,3 个“ 无除颤指征”信息提示成功除颤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行 l2 分钟的 CPR后,需再次行心律分析,心律分析时,停止 CPR。循环体
25、征恢复:如果循环体征恢复,检查患者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即给予人工通气,1012 次分;若有呼吸,将患者置于恢复体位,除颤器应仍连接在患者身体上,如再出现室额,AED 仪会发出提示并自动充电,再行电除颤。(5)心血管急救系统与 AEDs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心血管急救(ECC )系统可用“生存链” 概括,包括四个环节;早期启动 EMS 系统;早期 CPR ;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四个环节中早期电除颤是抢救患者生命最关键一环。早期电除颤的原则是要求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应携带除颤器,并有义务实施 CPR,急救人员
26、都应接受正规培训,急救人员行 BLS 同时应实施 AED,在有除颤器时,首先实施电除颤,这样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的存活率会较高。使用 AED 的优点,包括:人员培训简单,培训费用较低,而且使用时比传统除颤器快。早期电除颤应作为标准 EMS 的急救内容,争取在心跳骤停发生后院前 5 分钟内完成电除颤。(6)心律转复 心房颤动转复的推荐能量为 100200J 单相波除颤,房扑和阵发性室上速转复所需能量一般较低,首次电转复能量通常为 50100J 单相波已足够,如除颤不成功,再逐渐增加能量。室性心动过速转复能量的大小依赖于室速波形特征和心率快慢。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其形态及节律规则)对首次 100J 单
27、相波转复治疗反应良好。多形性室速(形态及节律均不规则)类似于室颤,首次应选择 200J 单相波进行转复,如果首次未成功,再逐渐增加能量。对安置有永久性起搏器或 ICDs 的患者行电转复或除颤时,电极勿靠近起搏器,因为除颤会造成其功能障碍。同步与非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时电流应与 QRS 波群相同步,从而减少诱发室颤的可能性,如果电复律时正好处在心动周期的相对不应期,则可能形成室颤。在转复一些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的心动过速,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时,同步除颤可避免这种并发症的发生。室颤则应用非同步模式,室速时患者如出现元脉搏、意识丧失、低血压或严重的肺水肿,则应立即行非同步电复律,在数秒钟内给予
28、电除颤。为了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室颤,除颤器应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潜伏” 室颤 对已经停跳的心脏行除颤并无好处,然而在少数患者,一些导联有粗大的室颤波形,而与其相对导联则仅有极微细的颤动,称为“潜伏”室颤,可能会出现一条直线类似于心脏停搏,在 2 个以上的导联检查心律有助于鉴别这种现象。2自动体外除颤(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AED)由于医院使用的除颤设备难以满足现场急救的要求,80 年代后期出现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为早期除颤提供了有利条件,AED 使复苏成功率提高了 23 倍,对可能发生室颤危险的危重病人实行 AED 的监测,有助及早除颤复律。自动体外电
29、除颤包括:自动心脏节律分析和电击咨询系统,后者可建议实施电击,而由操作者按下“SHOCK”按钮,即可行电除颤。全自动体外除颤不需要按“SHOCK”按钮。AED 只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的患者。对于无循环体征的患者,无论是室上速、室速还是室额都有除颤指征。3公众启动除颤(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公众启动除颤”(PAD)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即使是远离 EMS 急救系统的场所,也能在数分钟内对心跳骤停病人进行除颤。PA D 要求受过训练的急救人员(包括*、消防员等) ,在 5 分钟内使用就近预先准备的 AED 仪对心跳骤停病人实施电击除颤。实施 P
30、AD 的初步实践表明,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生存率明显提高(49) 。4胸前叩击胸前叩击可使室速转为窦律,其有效性报道在 1125之间。极少数室额可能被胸前重叩终止。由于胸前叩击简便快速,在发现病人心脏停跳、无脉搏,且无法获得除颤器进行除颤时可考虑使用。5盲目除颤盲目除颤指缺乏心电图诊断而进行除回,目前已很少需要,这是由于自动除颤器有自动心脏节律分析系统可做出心电诊断,而手持除颤器操作者可以通过电极的心电监测做判断。二、高级生命支持(ACLS)(一)通气与氧供1吸氧ACLS 吸氧,推荐吸入 100浓度的纯氧,氧分压高可以加大动脉血液中氧的溶解量,进而加强氧的运输(心输出量 x 血氧浓度) ,短时间吸
31、入 100浓度氧治疗是有益无害的,只有长时间吸高浓度氧才会产生氧中毒。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氧支持疗法可改善心电图 ST 段缺血改变。故推荐疑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病人在初始23 小时内,以 4 升分钟行经鼻吸氧,对于心肌缺血、心梗、心衰及心律失常是合适的。2通气(1)面罩 面罩应选用透明的材料,以便能够观察胃内容物的反流。面罩要覆盖口、鼻并密封面部进行口一面罩通气,用嘴密封面罩进气孔并对病人通气,同时双手固定面罩,将头部后仰,以保持气道通畅。(2)球囊与阀装置 最常用的是球囊一面罩,球囊每次泵气提供的容量为 1600ml,这个容量远大于 CPR 所要求的潮气量10mlkg,7001000ml)
32、 。当过度通气时首先是引起胃膨胀,其次是反流与误吸。临床研究显示,应用面罩应调整好潮气量 67kg ,500ml) 。复苏人员必须位于患者的头部,一般应使用经口气道,假如没有颈部伤存在,可将患者的头部抬高,固定头部位置,缓慢、均匀供气,给予一次潮气量的时间不低于 2 秒钟,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胃膨胀发生(如图 16) 。3气管插管在无法保证气道完全开放时,尽可能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前应先给病人吸氧。如果病人存在自主呼吸,应先让病人吸高浓度氧 3分钟,如自主呼吸不足,应使用球囊一面罩辅助呼吸。气管插管有如下优点:可保证通气和吸入高浓度氧,便于吸痰,可作为一种给药途径,可准确控制潮气量,并保证胃内容
33、物、血液及口腔粘液不误吸入肺。由于病人情况不同及复苏环境的复杂性,对气管插管有很高的技能与经验要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初始训练以及实践经历,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并发症。反复插管及插管失败都可影响心脏骤停的复苏和预后。在 EMS 系统中因操作机会少,气管插管的失败率高达 50。气管插管可引起下列并发症:口咽粘膜损伤,肺脏长时间无通气,延误胸外按压,误插入食道或分支气管。气管插管的指征包括:(1)复苏人员用非侵人性措施无法保证昏迷病人足够通气。 (2)病人缺少保护性反射(如昏迷、心脏骤停等) 。在插管操作时,人工呼吸中断时间应少于 30 秒钟,如插管时间超过 1 分钟,必须调节通气及氧浓度。如果病人有循环
34、,插管中需要连续监测经皮氧饱和度和 ECG。在有第二位急救人员在场时,应在插管期间持续行负压吸引,以免胃内容物反流吸入肺内,并确保气管插管在气管开口处,并用拇指与食指左右固定环状软骨,压力不能过大,以免梗阻气道或影响气管插管。插管时喉镜注意向后、向上、向右用力有助于暴露声门。气管插管有各种型号,标准为1522 mm,对成人及儿童应使用大容量、低压力套囊。成人男女气管插管内径平均为 8 mm,但在插管时应准备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同时准备一个较硬的金属探条,放人气管导管腔内,使导管有一定的硬度,在操作时导管更易控制,其金属探条远端不能超出导管的远端开口。用弹性胶探条能使气管导管更易进人气管,一旦探
35、条进入气管,气管导管则可通过探条进入气管,一旦气管导管进人气管,就应将金属探条拔出。由于喉镜常常不能很好暴露声门,在气管插管时经常遇到困难,可通过伸曲颈部和抬头寻找暴露声门的最佳位置。一旦看见声门,应迅速将气管导管置入,使套囊刚好位于声门之下。成人从牙齿到声门深度一般在 1923cm,气囊充气恰好封闭气道(通常为 10ml) ,通气时听声门是否有气流,以确定密封的效果。当常规通气,导管套囊内充气气压达到峰值时,导管周围听不见声音。气管插管后应立即通过听诊上腹部、腋中线、腋前线、胸左右侧确定导管的位置。使用明视气管导管置入声门,也应通过听诊确保其在气管内。为避免导管误入食道,通过呼气末 CO2
36、及食道镜确定其位置是必要的。据报道在院外气管插管的病人,误插入食道的占 17。一旦在院外实施气管插管,应严密监察导管的位置。确定气管导管位置的基本方法(1)通气开始时,必须立即确定导管的位置。压迫气囊时,作上腹部听诊,观察胸廓运动,如胃内听到吹哨音或胸廓无运动,表明导管进入食道,不要再进行通气,拔除导管重新插管。再次插管前应给予 100浓度氧吸人 1530 秒。如胸廓运动正常,胃部未听到气过水音,应进行双肺听诊,听到呼吸音后应记录,如有疑问,应停止通气。如对导管位置有怀疑,使用喉镜直接观察导管是否在声门内。如导管在声门内,则注意导管在前牙的刻度(导管进入声门 l2 cm 时,即应注意导管的刻度
37、) 。经传统方法确定导管位置后,可通过下述监测仪进一步确认。插管成功后,应使用口咽道或和牙垫防止病人咬破或阻塞导管。(2)呼气末 CO2 检测仪检测呼气末 CO2 浓度可提示气管导管的位置,如果检测仪显示CO2 缺乏,意味着气管导管不在气管内,尤其是存在自主呼吸时。有时存在假阳性的情况(气管导管确实在气管里,而仪器提示在食道中,导致气管导管不必要的拔除) ,因为心脏骤停病人伴有回心血量减少或死腔增大(重度肺气肿)可导致呼气末 CO2 减低。在心脏骤停前摄取碳酸盐的病人也有假阳性的报道,持续呼气末 CO2 监测在插管后数秒钟即可判定是否插管成功。这种检测也可判断气管导管是否移位,尤其在院外转运病
38、人时很容易发生。(3)食道检测仪当气管插管进入食道,食道检测仪由于对食道粘膜的排斥作用,可障碍检测仪活塞运动或使吸引囊再次膨起,此时可判断导管位于食道内。呼气末 CO2 检测仪在肺灌注正常时可靠性很高,并可用于病人气管插管的评估。但在心脏骤停时,因肺循环血流极低,以致呼气末CO2 浓度过低。所以,此时不能通过呼气末 CO2 判断气管导管的正确位置,而用食道检测仪提供第二个确定气管导管位置的方法。确定气管导管在气管内后,为避免导管进入右侧主支气管,仔细听诊是必要的。一经调整好气管导管的位置,记录导管在前牙的刻度,并置入口咽通气道或牙垫予以固定。确定及固定好导管后,应行胸 X 线检测导管是否在气管
39、隆突的上方。患有严重阻塞性肺疾患的病人伴有呼气阻力增加,注意不要诱发气道塌陷,引起内源性 PEEP。低血容量可引起低血压,此时应降低呼吸频率(68 次分)使之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气体交换。4吸引装置包括便携及固定的吸引器应准备用于紧急复苏时,便携式吸引器包括真空瓶和用于咽部吸引的大孔而无结的导管。备有几种不同型号消毒的可通过支气管镜使用的吸引管,使用吸引瓶及无菌液体清洁气管及导管。固定式吸引器产生的气流大于 40Lmin,当吸引管夹闭时,产生的吸引力大于 300mmHg。在儿童及气管插管的病人,吸引量是可调节的,手控吸引器不象电动吸引器那样易出问题,临床使用效果很好。进行气管内吸引,应该在吸引管与
40、控制器间加用“T”或“Y”管。(二)循环支持方法有许多改良的循环支持方法,包括插人性腹部加压 CPR、高频CPR、主动加压一减压 CPR。充气背心 CPR、机械(活塞)CPR、同步通气 CPR,交替胸腹加压一减压 CPR 和一些有创CPR,这些方法的使用限于医院内。不能把循环支持方法作为延期复苏或 ACLS 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这样做无任何益处。目前还没有一种改良方法可代替标准 CPR。l插入性腹部加压 CPR(IACCPR)IACCPR 是指在胸部按压的放松阶段由另外一名急救人员按压患者腹部。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按压部位在腹部中线,剑突与脐部中点,按压力保持腹主动脉和腔静脉压力在 100mm
41、Hg 左右,使之产生与正常心跳时的主动脉搏动显示。随机临床研究证明,院内复苏中 IACCPR 效果优于标准 CPR,但在院外复苏中未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但 IACCPR 不会比标准CPR 引起更多的复苏损伤。基于院内 IACCPR 对血流动力学的积极影响及较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院内应用结果,建议在院内复苏中将该措施作为标准 CPR 无效时的一种替代方法,但应有足够的人员接受这一操作的训练。对于腹主动脉瘤患者、孕妇以及近期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 IACCPR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缺乏研究。2高频“快速按压率”CPR部分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提高按压频率与标准 CPR 相比,可增加心输出量,提高主动脉和
42、心肌灌注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 24 h 存活率。有研究报道认为将胸部按压频率提高至 120 次分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较好。但如此高的按压频率,临床医生徒手操作很困难,且高频 CPR 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3. 主动加压一减压 CPR(ACDCPR)ACDCPR 能降低胸内压而增加静脉回流,增加心排血量。但在临床操作中要求强壮的体能,而且难长时间操作,故 ACD 二 PR 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4充气背心 CPR(VEST CPR)充气背心 CPR 是基于血流的胸泵原理而产生的,该方法通过一环绕胸部的类似于大血压带的背心,通过周期性的充气放气而增加胸腔内压进行复苏,
43、可提高主动脉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的峰值。初步结果显示充气背心 CPR 确实可提高患者 6h 内存活率,但对于 24 h存活率改善不明显。由于仪器的体积和重量较大,应用受到限制。5机械(活塞)CPR机械 CPR 装置的一个优点是始终保持一定的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从而消除了疲劳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操作误差。但也存在胸骨骨折、价格昂贵、体积重量的限制而难以搬动。活塞脱位等问题。仪器放置或操作不当,会造成通气和或按压不充分。此外,按压器加在胸部的重量会限制放松时胸廓的弹性回复和静脉回流,尤其在发生单根或多根肋骨骨折时更为明显。6交替胸腹加压一减压 CPR(PTACDCPR)PTACD CPR 使用手抓装置,
44、交替进行胸部加压一腹部减压和胸部减压一腹部加压的过程。这一方法结合了 IACCPR 和 ACDCPR 的原理。理论上认为,这种包括了胸部和腹部的加压一减压方法可以增加心脏骤停 CPR 时的血流量。动物实验证实,使用 PTACD CPR可增加心脏的血流灌注,且不明显延迟 CPR 的开始时间。但目前还没有通过临床资料证实其有效。7有创 CPR直接心脏挤压是一种特殊的复苏方法,可为脑和心脏提供接近正常的血流灌注。实验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早期,经短期体外 CPR 无效后,直接心脏挤压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虽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但有证据表明,开胸心脏挤压对血流动力学会产生有利影响。但是如果时间延迟(心脏骤停
45、 25min 以后) ,再使用本方法并不会改善抢救效果。急诊开胸心脏挤压,需要有经验的抢救队伍,并能在事后给予最佳护理。故不建议列为常规,尤其不能把这一方法作为长时间复苏的最后努力。进一步行研究以评价心脏骤停救治早期开胸治疗的效果是必要的。开胸指征:(1)胸部穿透伤引起的心脏骤停;(2)体温过低、肺栓塞或心包填塞;(3)胸廓畸形,体外 CPR 无效;(4)穿透性腹部损伤,病情恶化并发生心脏骤停。(三)心肺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l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适用于心脏骤停的复苏,其具有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特性,在心肺复苏时可增加心肌和脑的供血,但该药的 -肾上腺素能样作用是否有利于复苏仍有争议因其可能增加
46、心肌氧耗和减少心内膜下心肌灌注。目前多采用肾上腺素“标准”剂量(SDE)静脉推注,基本不用心内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HDE)指每次用量达到 0.102mgkg)与标准剂量(0.01 0.02mg/kg )相比,能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增加,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增加。一组纳入 9462 例患者的随机研究表明,HDE 组的 ROSC 及生存住院为 26l ,而 SDE 组的ROSC 及生存住院为 23.4(p 0.01 ) 。两组生存出院无显著差异(HDE 组 2.9%,SDE 组 3.0%,p0.73 ) 。神经系统功能良好的生存情况在两组间无差异(HDE 组 2.2,SDE 组2.3,P0.7
47、5 ) 。因此,HDE 不改善长期生存及神经系统预后。HDE 的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PR 后神经系统功能欠佳与 HDE有关。HDE 可引起复苏后中毒性高肾上腺素状态,引起心律失常,增加肺内分流,增加死亡率,可加重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对脑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综上所述,对心脏停搏经用 SDE(1mg)未能复跳者,在国外有人主张使用大剂量,也有反对使用大剂量。两种意见未能统一。看来,要作出最后结论,还需要进行一系列临床前瞻性对比研究。结合我国目前临床对心搏骤停抢救的实践,多数医生倾向于在 SDE 无效时,第二次(3 分钟)后即加大剂量。有两种方法:一是剂量缓增,如 l mg,3 mg,5 mg;另
48、一作法是立即用大剂量,即一次大于 5mg。总之,目前对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尚无定论。肾上腺素气管内给药吸收良好,剂量一般为静脉内给药的 22.5倍,并用 10ml 生理盐水稀释。肾上腺素也可用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当阿托品治疗和经皮起搏失败后,可用肾上腺素 l mg 加入 500ml 生理盐水或 5葡萄糖液中持续静滴,对于成人其给药速度应从 1ugmin 开始,逐渐调节至所希望的血液动力学效果(210ug min)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血管收缩药和正性肌力药。药物作用后心排血量可以增高,也可以降低,其结果取决于血管阻力大小、左心功能状况和各种反射的强弱。严重的低血压(收缩压7
49、0mmHg和周围血管阻力低是其应用的适应症。将去甲肾上腺素 4mg 加入250rnl 含盐或不含盐液体中,起始剂量为 0.51.0ugmin 逐渐调节至有效剂量。顽固性休克需要去甲肾上腺素量为8.30ugmin。需要注意的是给药时不能在同一输液管道内给予碱性液体。3多巴胺多巴胺属于儿茶酚胺类药物,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前体,既有 -受体又有 -受体激动作用,还有多巴胺受体激动作用。生理状态下,该药通过。受体和分受体作用于心脏。在外周血管,多巴胺可以释放储存在末梢神经内的去甲肾上腺素,但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多被多巴胺受体 DA2 的活性桔抗,所以生理浓度的多巴胺起扩血管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作为药物使用的多巴胺既是强有力的肾上腺素能样受体激动剂,也是强有力的周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而这些效应均与剂量相关。多巴胺用药剂量为 2-4ug/kg.min 时,主要发挥多巴胺样激动剂作用,有轻度的正性肌力作用和肾血管扩张作用。用药剂量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