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分章整理2014 年(2014 重庆卷)7.(20 分).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题 7-图所示。t 0t 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 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 ,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 1t 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 ;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 加剧。(2)通过人工林建设的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答案】.(1)分解者;种子或繁殖体;增
2、强;竞争 (2 )整体性(系统论)【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分解者的功能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废弃采石场开始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能使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可迅速增加;t 1t 3植物物种数变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群落中的植物物种数增加,相互争夺资源(如阳光、水)和空间越激烈,竞争加剧。(2 )生态系统改善后,考虑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整体性原理、2013 年专题五 生态工程(2013 广东卷)26(16 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
3、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 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 PAHs 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 加强, 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2)有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污泥 ,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 PAHs 含量 ,但生物质炭的输入 ,从而降低 PAHs 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 原理。【答案】 (1)呼吸作用 ATP
4、 (2)黑麦草叶绿素含量较多 升高 能降低土壤和黑麦草中 PAHs 的增加量 物质循环再生【解析】 (1)生物质碳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细胞的呼吸作用,使得细胞的呼吸作用加强,合成 ATP,为根系主动吸收养分提高能量。(2)由图可知,施用含有生物质的污泥中叶绿素的含量较多,从而促进黑麦草的生长,污泥施用后土壤后黑麦草的 PAHs 含量增加,生物碳的输入则能降低土壤和黑麦草中 PAHs的增加量。(3)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成分,施用污泥的目的是使其中的养分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原理。【考点定位】本题以信息题的形式综合考查了细胞呼吸作用与 ATP,
5、及生态系统的原理等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实践性,题目综合属于中等难度。2012 年生态工程(2012 福建卷)2、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 ”能匹配的是( ) 【来源:全,品中吡罗红使 RNA 呈红色(2012 江苏卷)33为探究低浓度 NaHSO3 溶液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报告 材料用具:乳熟期的温室盆栽,1mmol/L NaHSO3 溶液、蒸馏水、喷壶、光合分析测定仪等。实验步骤:第一步:选取若干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6、。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喷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次日上午测定光合速率。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见图 1,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研究发现 NaHSO3 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 ATP 的能力,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进而加快对图 2 中(填字母 AD )物质的利用。(3)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条件设计实验,证明了 0.2mol/L 硫酸甲酯吩嗪(PMS )和1mol/LNaHSO3 效应相同,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也无抑制效应。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用要柱形图绘制出实验结果(实验光照强度为 1000molm-2s-1) 。答案:(1)株型、长势、叶片均一 蒸馏水 1mmol/
7、L NaHSO 3 溶液不同光照强度下代浓度 NaHSO3 溶液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2)类囊体 A、B、D(3)见下图解析:(1)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喷施NaHSO3溶液,因变量是水稻光合速率,其它为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所用实验材料的株型、长势等条件要基本相同;实验操作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喷洒一定量的蒸馏水,实验组喷洒1mmol/LNaHSO3溶液;根据图1,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喷洒NaHSO 3溶液的植株光合速率均高于喷洒蒸馏水的对照组,说明NaHSO3溶液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均能提高水稻植株的光合速率。(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产生ATP,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图2中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C3,C 表示光合作用产物糖类,D 表示C5,光反应增强,ATP和H增多,可促进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进而促进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 5的利用。(3)根据题中信息,0.2mol/L的硫酸甲酯吩嗪和1mmol/L的NaHSO3溶液效应相同,可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效率,但二者无累加效应和抑制效应,即二者混合使用效果和分别使用的效果是一样的。据此信息结合图1可作出对应的条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