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同步检测试题总分 100 分,时间 90 分钟测试内容: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卷(共 60 分)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小题,共 60 分)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 “社 ”是土神, “稷”是谷神,但 “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 B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2、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3.商代号称“青铜时代”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有关青铜器的历史情况 (A)A.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青铜器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C.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生产规模相当大4.关于夏、商、西周时期使用的农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A、主要是青铜农具 B、主要是铁器农具C、主要是木、骨、石等农具,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 D、主要是钢 制农具5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 D ) A B C. D. 6.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
3、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D)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 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C百家争鸣的需要 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7 吕氏春秋载“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 ”汉书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有关这两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 这两段话是矛盾的 它们说明男耕女织相辅相成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 封建剥削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A B C D8.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C)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
4、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 B C D9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 “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糯,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C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 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10 后汉书 任延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郡治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
5、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 。这表明 (D)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 D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1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B)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12.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
6、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 A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3.“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得其半。 ”这反映了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C)A村社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租佃式经营 D.自耕农式经营14.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 (D)A均田制已经瓦解 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C土
7、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15.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是 (D)A、政治腐败 B、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16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 (B)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 “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C “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D “时有七部尉, 南尉在草市北”17.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B)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
8、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18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早市) 。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C)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19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 ,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知,纸币 (A)A. 产生时就注重其“防伪”功能 B. 容易导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C. 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的货币 D. 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20.北宋东京(今开封) “通晓不绝”
9、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21宋元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C ) A垄作法 B套作制 C稻麦复种制 D一年三熟制22.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 (D)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3.“2014 年
10、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 727 万人,比 2013 年再增加 28 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网友搞笑建议穿越到明代的南京去就业,在那里不可能经历到的现象是(D)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 B到徽商票号当账房伙计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包买商 D创办珐琅彩烧制手工工场24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D)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C.中国人耕读传统习惯的影响 D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2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
11、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 ) 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C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26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 吕氏春秋上农 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 ,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 ,多诈则巧法令 ,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 (A)A.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B. 民
12、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C.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D.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27.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 ,而代之以“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B)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28.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通过对该表的分析 ,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D)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
13、最密集的地区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A B C D29.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B)A、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要求C、明初倭患猖獗 D、清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的需要30.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目的或特点的是(B)A、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B、以获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为目的C、主要是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D、厚往薄来、备偿其价第卷(共 40 分)二、材料解析题31.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9 分)材料一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
14、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1 )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 分)(2 )据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 (3 分) 。(3 )据图四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4 分) (4 )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8 分)1)答:图一反映的是锄耕(或铁农具)。(1 分)图二是铁犁牛耕。(1 分)影响: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本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有利
15、于促进土地制度变革和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4 分、只要接近就可给分)(2)答: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管理放松。(3 分)(3)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商人群出现;汽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 分,答出任意 4 点即可(4)答: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 分)因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2 分)认识: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商人的活跃也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客商也常面临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商人重和轻离别等。(4 分32.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
16、明,阅读下列材料:(21 分)材料一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拉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浙发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浙浮现15001800 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请回答:(1 )根据
17、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4 分)(2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4 分)(3 )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4 分)(4 )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7 分)(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 分)(2)纺织业方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丝织业出现花楼机;制瓷业方面,景德镇是瓷都,创造了五彩;民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或者答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任意三点即可 4 分)(3)商人群体形成;城镇商业繁荣兴起;货币作用增强;区域间长途贩运;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成为商品;(任意 4 点 4 分)(4)变异:资本主义萌芽。 (2 分)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赋税沉重,农民贫困;以本致富,以末守之(任三点 5 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