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Error!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 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聚居人口北方平原区 一般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南方丘陵、山区 相对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 科学技术等。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温馨提示交通线路选线时,应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要设法减少
2、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不同地形区、聚落的分布有何特点?2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有何影响?3交通线路选线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有何影响?以考纲为纲Error!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以真题为范Error! 考题精妙深 挖 考 题 内 涵 把 握 命 题 精 髓典例 (2014广东高考) 图 1、图 2 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2501 4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
3、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5501 7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命题出发点 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命题落脚点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试题评价(1)以“图”释“文”:本题组选取了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反映出了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的数量差异。通过柱状图巧妙地阐释了文字材料的信息内容。(2)看“数”说“理”:通过图示信息,可以读出聚落数量在海拔 1 5501 700 m 时达到最多,结合不同地表形态的海拔特点,可以确定属于高原地形;从坡度上看,坡度在 101
4、5时聚落数量最多,说明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方利于聚落选址。(3)顺“理”巧“判”:本题组由两道小题组成,第(1)小题相(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 1 5501 700 m 和坡度 1015的区域。第(2) 题,根据该聚落主要分布在 1 250 m 以上的地区,说明位于高原上,所以最有可能是黄土高原。 答案 (1)C (2)A对简单,仔细读图,可以直观读出信息进行选项正误的判断,然后对所得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图 1 中海拔多在 1 200 m 以上应是高原高山地形,图 2 中的坡度多在 5 2
5、0之间,说明坡度不大、地势较为平坦,二者综合分析判断为高原地形,这样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很好地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考点 (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贯 通 知 识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影响 表现 原因 典型案例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团聚型、棋盘式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我国北方的村落聚落的形态丘陵山区聚落多呈条带状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我国南方的村落平原地区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
6、耕;交通便利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聚落的区位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典 题 领 悟 结合某区域地形图,完成(1)(2)题。(1)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2)四聚落中( )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
7、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学审题析题 (在“_”上填关键点)题号 (1) (2)题干解读限制词是“仅从自然条件考虑” 。信息词是“泥石流” ,可知应在河谷处四聚落条件比较知识迁移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 河流地貌与聚落、区域发展的关系思考方向图中四聚落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四聚落处等高线疏密状况四聚落的规模大小和相对河流上下游的地理位置信息获取位于河谷地区,且等高线密丙集,河流落差 ,发生泥石流大的可能性最大甲聚落位于河流上游,规模较小,不是形成最早的。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 ,洪涝灾害高少;受地形、交通限制,发展缓慢。丙聚落位于河流中游的干、支流交汇处,发展较上游城市快,但比下
8、游城市慢。丁聚落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发展,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答案 (1)C (2)B题 组 冲 关 1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图中海拔最高点为 A 点。读图回答(1) (2)题。(1)图中主要山脉的走向大致是( )A东南西北 B东西C东北西南 D南北(2)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河流 B地形C交通 D气候解析:(1)D (2)A 第(1) 题,山脉走向可以根据河流流向来判断,图中河流由西向东流,故图中主要山脉大致是南北走向。第(2)题,由图可知,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故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2下面的左图为古
9、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据此回答(1)(2) 题。(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河流在 ac 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河岸 d 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河岸 c 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 a 和 d 相对于河岸 a、b 和 c,河岸 d 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A BC D(2)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B疏风防寒C通风散热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解析:(1)B (2)C 第(1) 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
10、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 d 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河流在 ac 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 c 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 a 和 d;河岸 d 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 a 和 c 更易决堤。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3如图为我国某区域(3433N,11449E 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时期
11、,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2)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C避免水灾 高地 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解析:(1)A (2)C 第(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河流较多,图示区域的海拔整体升高,主要原因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是向高地搬迁的,是为了避免水灾。4新疆哈密盆地内有很多古城堡和古墓群,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该地的古迹为研究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证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形成照片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2
12、)说明该区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解析:第(1)题,图中天山及荒漠提示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环境,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照片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雅丹地貌。第(2)题,图中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的古墓群、古城堡现在地处荒漠区,结合该区域现代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段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作用。(2)变迁:河流干涸或变短,土地荒漠化。影响:河流下游聚落减少,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考点(二 )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法:练全悟透 快速通关题 点 全 练 1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
13、取最短距离(如图 )。据此完成(1)(2)题。(1)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2)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经济实力的增强 汽车性能的改善 科技水平的提高 为节省投资A BC D解析:(1)C (2)A 第(1) 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 “之 ”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第(2)题,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2读规划中的川藏铁路
14、走向示意图,回答(1)(2)题。(1)川藏铁路沿线经常出现地质灾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地震等灾害 穿过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形复杂多样,相对高度大 受外力作用影响明显,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 属于我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接合处,多滑坡、泥石流A BC D(2)川藏铁路采用了分段建设的方案,拉萨林芝、成都 雅安段已开工建设,而林芝雅安段要到 2018 年开工。那么林芝雅安段开工建设时间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路线较长 B地形复杂C人口稀少 D资金不足解析:(1)B (2)B 第(1)题,川藏铁路要穿越横断山区
15、,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受外力作用影响明显,主要有流水作用、冰川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多地质地貌灾害。故正确。该线路穿越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所处区域位于我国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接合处,故错误。第(2)题,林芝雅安段开工建设时间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复杂,路线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多,技术要求高,故 B 项正确。知 能 全 握 1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方式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线路走向线路选在地
16、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降低技术难度;工程施工要安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水利设施线网密度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17、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2图解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热点关注以山区工程建设资料为载体,如水库建设、隧道建设等,在充分认知山地形成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因找水找矿而对山地的开发和保护。热点押题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处。2015 年 8 月 9 日,兴山县古夫镇至昭君桥的“水上公路”竣工通车。完成(1)(3)题。(1)图中水上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侵占耕地 B
18、保护坡地生态C连接图中村落 D缩短线路长度(2)大巴山和巫山的成因分别是( )A火山、褶皱山 B褶皱山、断块山C断块山、褶皱山 D褶皱山、褶皱山(3)山脉往往成为河流分水岭、行政区的界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巴山是陕西省与四川省的界线 B巫山是湖北省与四川省的界线C大巴山是重庆市与陕西省的界线D巫山是湖北省和陕西省的界线解析:(1)B (2)D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水上公路铺设于河面之上,沿河谷延伸,有助于保护坡地生态。第(2)题,大巴山和巫山都是我国的大型山脉,都是褶皱山。第(3)题,这两条山脉都是省区界线,其中大巴山是四川省和陕西省的界线,巫山是重庆市与湖北省的界
19、线。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水上公路中国最美的水上公路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永吴公路连接江西省永修县和吴城镇。其中“最美水上公路”指的是永吴公路经过鄱阳湖风景区的大湖池一段,全长 5.05 km。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正式开通于 2013 年 11 月,它为三级过水公路, “水上公路”的特别景观出现在夏季,而到了平常季节,它就恢复成一条正常的公路。每年到了 6、7 月份的时候,鄱阳湖水域进入一年一度的汛期,这时,因大湖池公路地势较低,海拔仅为 16.5 m,当水位暴涨至 18 m 左右时,整个大湖池段就会被淹没在水中。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 12 题。1甲河与乙河的分
20、水(脊)线是( )AKLOP 线 BKMOP 线CKMNQ 线 DKRQ 线2拟在 K 点与 T 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AKRQPT 线 BKMNQPT 线CKLOPT 线 DKST 线解析:1.B 2.D 第 1 题,脊线是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由此可判断甲、乙两河的分水(脊)线是 KMOP 线。第 2 题,KST 线路合理,尤其在靠近山顶 K 处的 KS段,其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坡度较为平缓。(2018合肥模拟)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线示意图,回答 34 题。3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21、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4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A河流 B气候C资源 D地形解析:3.D 4.D 第 3 题,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社会经济条件不是主要原因。第 4 题,图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的差异主要与地形因素有关,西部是地势起伏较大的横断山脉,东部是低缓的丘陵和盆地。(2018揭阳模拟)古诗曰:“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 57 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C乙岸河床较陡宜建河港D “新住处”
22、多位于乙地6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中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一般是由于( )A河道凹岸流水侵蚀而成B河道变宽之处,泥沙淤积而成C河流涨水淹没沙洲而成D河流水位下降,河床露出而成7几条引水至小镇的线路中,方案设计较合理的是( )A BC D解析:5.D 6.B 7.A 第 5 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河流的东岸(乙地)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是堆积岸,所以 “新住处”多位于乙地;河流的侵蚀岸适合建设河港,即图中甲地;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可知,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第 6 题,由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在河道变宽之处,河流流速变慢,挟带泥
23、沙的能力变弱,泥沙容易淤积而形成江心洲,B 正确。第 7 题,图中四条引水线路中,只有线路可以自流,而且线路的水源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最好。(2018合肥模拟)我国 L 县县城东西长约 8 km,南北最宽处 500 m,最窄处不足 100 m。读 L 县城区及周边地区地形图,完成 89 题。8该县城区形态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因为( )A山脊地带,地形较平坦B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C河谷地区,受地形限制D地势低平,交通较便利9对图中城区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暴雨 B泥石流C滑坡 D洪涝解析:8.A 9.C 第 8 题,注意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城市沿山脊分布,此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第 9
24、题,L 县城区位于山脊地带,滑坡造成的威胁最大。(2018河北衡水大联考)如图是我国太行山脉东侧和西侧的交通和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 1011 题。10太行山脉以西城市的分布特点是( )A沿黄河分布 B沿铁路和河谷分布C沿山麓地带分布 D沿冲积扇边界分布11太行山脉以东的两条铁路线中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A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B沿大道,公路分布,形成较早C河流沿岸,水运便利D地形平坦,易于城市建设解析:10.B 11.C 第 10 题,由图可知,太行山脉以西的城市主要沿铁路和汾河河谷分布。第 11 题,太行山以东的两条铁路中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是因为这里地势较
25、高,不易受洪水侵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形成城市较早;有大道、公路等其他交通线通过,利于商业网点形成。二、非选择题12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形成为背斜成谷。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 (4
2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答案:(1)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3)绘图略。(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13(2018日照一中月考)“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问题。(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2)说明图乙
27、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分析。第(2)题,村落沿河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归纳。答案:(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2)沿河谷分布。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 ;泥石流、滑坡等
28、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的衡量指标: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时间 图示 变化特点地质时期(距今 1 万年以前)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历史时期(近 1 万年以来)有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 5 000 年到公元前 1 500 年为温暖期;15 世纪以来为寒冷期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2全球气候变化加
29、剧了自然灾害。3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4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2减少二氧化碳的数量: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破坏或火灾。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2如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考纲为纲Error!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对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以真题为范Error
30、! 考题精妙深 挖 考 题 内 涵 把 握 命 题 精 髓典例 (2017天津高考)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冻土是指温度在 0 或 0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解析 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永冻层顶部在夏季融化,成为活动层,活动层的厚度变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活动层的厚度变大会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在全球变暖初期,气
31、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量增大,补给河流的水源会增加,但随着冰雪蓄积量的减少,补给河流的水源随后会减少;由于全球变暖,春季气温回升更快,春播提前;由于全球变暖,大部分地区热量更为充足,积温增加,有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综上可知,选项 D 正确。答案 D命题出发点 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命题落脚点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试题评价(1)情景新颖:本题选取了高寒地区的冻土现象做为命题背景,并辅以示意图进行命题设计的材料,图文并茂,体现了新颖的特点。(2)切入精巧:题干中点明了冻土现象存在的条件,呈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结构图示,提供了活动层与永冻层的关系信息,由此巧妙切入全球变暖的影响。(3)考查精妙:设问
32、中的选项分别涉及了河流的补给、农业生产活动特点、建筑对地质条件的要求等知识,需要进行综合思维,方能准确判断。考点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题 点 全 练 题点 1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1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中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800 m 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解析:选 B 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
33、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 A 错误;近十几年来,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 B 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 C 错误;近十几年来,800 m 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 D 错误。题点 2 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2IPCC( 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在 21 世纪会继续变暖。
34、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 1.16.4 。如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与全球变暖原因无关的是( )A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大B全球森林被大面积破坏C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加D极地冰川融化(2)下列关于我国控制 CO2 排放量,实现 21 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有( )提高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大力倡导使用天然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能低的产业直接回收温室气体A BC D解析:(1)D (2)B 第(1) 题,全球变暖主要是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使得能源的消耗量大增,导致矿物燃料使用量大,最终导致 CO2 排放增多,加上全
35、球植被破坏严重,使得CO2 的吸收减少。极地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结果,不是原因,选 D。第(2) 题,控制CO2 排放量可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天然气使用时也会排放 CO2,错。直接回收温室气体难度太大,技术上还不能解决,错。选 B。3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 CO2 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解析:选 B 植树造林增加了对 CO2 的吸收,会有效抑制气候变暖,故 A 项错误。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改变了地面状况,降低了地面对太阳辐
36、射的反射能力,增强了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地面又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会使地面对热量的吸收和传递功能增强,加剧气候变暖,故 B 项正确。植树造林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相对湿度,故 C 项错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与气候变暖无关,故 D 项错误。知 能 全 握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5)对工业的影响(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37、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热点关注1以气候变化对工农业产生的影响为命题背景,考查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解决措施,最终落实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2选取人们的气候研究最新成果资料,考查气候变化的特点,预测某地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影响,探究积极地应对措施,体现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培养。热点押题1某地理研究性小组预计 2030 年我国的熟制会发生如下表变化。据此回答(1)(2) 题。熟制 北界两年三熟制 从秦淮地区北移至内蒙古和东北的南部一年两熟制 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1)该地理研究性小组的理论依据是( )A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减少 B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C南方自然灾害增多 D全球降水量增多(2)按
38、照该小组的研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我国 0 等温线南移B内蒙古高原气候生长期延长C山东半岛大面积种植水稻D松嫩平原气候生长期缩短解析:(1)B (2)B 第(1)题,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使我国的熟制北界北移。选 B。第(2)题,由于温度升高,热量条件改善,我国的 0 等温线会北移;气候生长期指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内蒙古高原和松嫩平原气候生长期延长;山东半岛热量资源虽然增加,但是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大面积种植水稻。选 B。2以温度增加和降水变动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自然系统、生物系统、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发生震荡,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领域如农业生产在气候变化下表现出明
39、显的脆弱性和易损性。下图表示我国 60 年来农业水热气候条件的年代变化(图中数值表示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完成(1) (2)题。(1)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 )A年平均气温逐年上升B气温年较差大致呈递减趋势C耕作制度发生明显改变D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的态势(2)1980 年后,水热条件变化能使其农业生产明显受益的区域是( )A三江平原 B塔里木盆地C海南岛 D黄土高原解析:(1)D (2)A 第(1) 题,读图可知,我国年平均气温先下降、后升高,气温年较差先减小、后增大,A、B 项错误;0 积温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不至于使我国的耕作制度发生明显改变,C 项错误;年降水量则表现出明显的随时间围绕平
40、均值上下波动的趋势,D 正确。第(2) 题,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读图可知,1980 年后,我国的 0 积温明显增加,将使三江平原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农作物增产,故选 A。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作物熟制: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中国温度带范围、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作物温度带和气候区 范围 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作物寒温带 大兴安岭北端一年一熟。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中温带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暖温带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两年三
41、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棉花等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等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一年三熟。水稻等高原气候区 青藏高原 一年一熟。青稞等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植物对气候的反应最为敏感,孢粉(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 因其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易保存等特点,成为了解古气候的重要媒介。如图为距今 240 万年以来华北地区某地地层四类植物孢粉带图谱。据此完成 13 题。1在孢粉带中发现大量松属类花粉,则孢粉带时期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草原D落叶阔叶林2图中能够反映该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的是( )A孢粉带
42、B孢粉带C孢粉带 D孢粉带3在孢粉带b 中发现了大量的现仅存于高海拔山地的云杉(乔木)花粉,说明孢粉带b 时期该地区气候( )A温暖干旱 B温暖湿润C寒冷干旱 D寒冷湿润解析:1.C 2.B 3.D 第 1 题,读图可知,孢粉带时期该地区以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花粉为主,其含量分别超过 50%和 40%,同时,该孢粉带中还有大量的松属类花粉,而松属于针叶林植被,故说明此时期该地区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和草类植物,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草原。第 2 题,乔木多为生长在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木本植物,灌木多为半旱生植物,草本为旱生植物,蕨类多属湿生或水生植物。读图可知,距今 240 万年以来该地区在孢粉带中
43、草本植物孢粉含量比其他孢粉带高,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较其他孢粉带偏低,说明该孢粉带所在的时期气候寒冷干旱,地表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第 3 题,云杉是湿冷气候环境下的典型乔木植被类型,现在仅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地林带(指示气温低而湿度大的环境)。读图可知,孢粉带 b 地层中的乔木类、灌木类花粉含量都偏高,蕨类花粉含量也相对增多,说明此时期大气湿度较大,适宜于乔灌木、蕨类的生长;同时,该地层中发现大量的云杉花粉,进一步说明孢粉带b 沉积地层时期气候寒冷湿润。(2016上海高考)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据此回答 45 题。4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欧亚
44、大陆的冰川后退 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A BC D5今年 4 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A日本 B泰国C智利 D秘鲁解析:4.A 5.B 第 4 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流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第 5 题,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的现象;它的影响使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
45、,泰国干旱严重。图、图分别表明了 19602010 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 4 500 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读图回答 67 题。619602010 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 4 500 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 )A整体向南迁移 B整体向东迁移C波动向西北迁移 D波动向东南迁移7近 50 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 )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解析:6.C 7.A 第 6 题,读图和图可以发现中国 10 累积积温为 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 C。第 7 题,中国10 累积积温为 4 500 等值线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
46、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 A。(2018云南模拟)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 89 题。浓度/(mg/m 3)温室气体1750 年 1990 年年增长率/%生存期 /年温室效应强度(CO21)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CFC 0 0.000 85 2.2 501023 40015 00024CH4 0.8 1.72 0.9 1217 11 15NO 0.000 29 0.000 31 0.25 120 270 68.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 2 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ACO
47、 2 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BCO 2 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CCO 2 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DCO 2 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9下列有利于我国减少 CO2 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D禁止砍伐森林,积极植树造林解析:8.D 9.B 第 8 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 CO2 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因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第 9 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会产生大量CO2 气体,因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是有利于减少 CO2 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某地理研究性小组预计 2030 年我国的耕作制度会发生如下表变化。读表回答 1011题。耕作制度 北界两年三熟制 从秦淮地区北移至内蒙古和东北的南部一年两熟制 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10.该地理研究性小组的理论依据是( )A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减少B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C南方自然灾害增多D全球降水量增大11按照该小组的研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我国 1 月 0 等温线南移B内蒙古高原适宜作物生长季延长C山东半岛大面积种植水稻D松嫩平原适宜作物生长季缩短解析:10.B 11.B 第 10 题,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使我国的熟制北界北移。第 11 题,由于温度升高,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