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10月23日 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二)-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772517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10月23日 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二)-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10月23日 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二)-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10月23日 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二)-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10月23日 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二)-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10月23日 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二)-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二)第三单元选文都属于社科类文章。学习这类文章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作答社科类文本阅读题要注意常考考点及解题技巧。社会科学类文章以阐述、论证社会科学研究及成果为目的,它的基本内容是观点和材料,它的主旨是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态度。所以考题中要筛选的信息往往就是某些观点或支持这些观点的某些材料。另外,社科文的语言应以准确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思辨性为主,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情感性乃至艺术性。阅读此类文章,应具有较丰富的语言感受力,既会抠概念、追逻辑,又能领会含蓄语句的弦外之音。就新课标全国卷而言,社科类文本一般采取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而客观题的考查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

2、的找、比(题目各选项与原文比照) 、排(排除与原文不符的选项)的能力。具体而言,要做好社科类文本的选择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把握内容。抓观点、理思路、把握材料的组织。2筛选信息,并把每一个信息置于它所在的具体环境中去,找准其范围、外延。3正确认识选择项。了解命题人如何编写选项、有助于我们做好选择题。常见的设误的方式是:删:删去句子的修饰成分(状语、定语) ,改变语意。调:调换词语顺序导致语句含义变化。改:改变说法导致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等。漏:遗漏问题的某个方面,加大选项的迷惑性。凑:将有关或无关的几个知识点拼凑杂糅到一起,或者将望文生义的义项加进去,干扰判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3、完成后面的问题。漫说姓名文化顾 土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含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仅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我们的 5 000 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 “别贵贱” ,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根的意识曾是我

4、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 ,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

5、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和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

6、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等。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有删改)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名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B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C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D每个

7、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源于上古的 5 000 多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人名文化的历史比姓氏文化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D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的精髓。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B人名的走向转变显

8、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C春秋战国之前,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已在人名文化中消失。D姓名文化作为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每一个传承载体对其负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观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殊不知, “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 、 “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 ,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

9、内外兼通。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 , “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 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

10、路,但却远未臻圣境。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说文解字训“聖(圣) ”为“通” ,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 ,可谓不违训诂。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 “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 ,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 。 “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 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

11、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 “圣”之义即无着落。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 ,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 。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有删改)4下列关于

12、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聖”的甲骨文可知“通”应是其引申义,因此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 ,必须内外兼通。B孔子认为王天下的尧舜都不可称为“圣”的原因是其内在之德与外在惠民济众之举是并重的。C “仁境”不及“圣境” ,但必须有外在立人、达人之功;而圣境,自然也应该具备化人之功。D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 圣” ,这里所说的圣是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的。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否定现代新儒家概括的孔子之道及其儒家思想。B文章以孔子与子贡、子路的对话来论证孔子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C本文从训诂和思想的层面论

13、证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非孔子的圣人观。D作者引经据典,引用了一些的先秦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说文解字两者在对于“圣”字训为“通”的理解上是一致的。B 五行和孔子对“圣”的解释使得“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缺乏依据。C孟子、荀子所理解的“圣”与孔子所认为的“圣”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D正因为受孟、荀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 ”来概括儒家思想。一1 C【 解 析 】 C 项,偷换概念。该项中引用的句子表述的是“人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姓名文化” ,事实上“姓”是可以相同的。 2 C3 B【 解 析 】 B 项,无中生有。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这一结论。二4 C 【 解 析 】 A 项,强加因果。B 项,原因的表述与原文相反。D 项,理解错误。 “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可知二者有区别但不是“完全不同” 。5 A【 解 析 】 A 项,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的圣人观 ”并没有“否定” 。6 C【 解 析 】 C 项,表述绝对。原文说的是“然荀子此圣王之 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并不是完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