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章检测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章末检测卷第 48 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木兰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曾是清朝的皇家猎苑,现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之一。在这里,沙漠、草原与森林相伴而生了千百年。木兰围场的沙漠是一个著名的有水沙地,也是华北地区重要河流滦河的水源地。下图为木兰围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 题。1.木兰围场沙、草、林并存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B.东部降水较多,向西逐渐减少C.东部河流众多,西部河流
2、稀少D.东部临海,西部靠近内陆2.促进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B.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D.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答案 1.B 2.B解析第 1 题,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并且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受夏季风的影响,围场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山区和山麓地带多森林分布,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多发育草原和荒漠。因此才会在木兰围场出现沙、草、林并存的现象。故选 B 项。第 2 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成为天然的生物资源、基因资源和植物种子资源库。保护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及
3、完美的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B 项正确;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故 A、D 两项错误; 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该地的生态建设没有好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C 项错误。在荒漠广布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常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 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第 35 题。3.“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距县城( )A.020 kmB.2040
4、 kmC.4060 kmD.6080 km4.“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 )A.植被覆盖率较高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C.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D.地下水流向荒漠区5.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B.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C.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D.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答案 3.A 4.C 5.D解析第 3 题,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示中 020km的距离,地下水位最低,应该是“生态裂谷”的位置,选 A 项。第 4 题,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因此“ 生态裂谷”附近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
5、,植被覆盖率较低,A项错;气候干旱,植被较少,生态环境恶化 ,导致风力加大,风力的侵蚀作用加强,B 项错;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松,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C 项正确;“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地下水水位下降,“生态裂谷”附近地下水流向地下水位较低的绿洲区,D 项错。第 5 题,“生态裂谷” 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 项正确。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A 项错。森林消耗水量大 ,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 项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 项错。黄土高原延河流域分别在 1977 年 7 月
6、和 2013 年 7 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读图和表,完成第 67 题。1977 年 7 月 2013 年 7 月最大 6 小时降雨量最大 12 小时降雨量最大 24 小时降雨量最大 6 小时降雨量最大 12 小时降雨量最大 24 小时降雨量48.8mm 66.1mm 83.7mm 69.8mm 85.2mm 97.2mm6.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1977 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 ,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B.2013 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 ,泥沙颗粒明显变细C.2013 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 mm 以下粒径泥沙最多D.2013
7、年较 1977 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7.导致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 ,侵蚀作用减弱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答案 6.B 7.C解析第 6 题,图示小于 0.1mm 粒径的各级别中,小于基粒径的沙量比重都是 1977 年小于 2013 年,说明 2013 年泥沙粒径变小了,则 B 项正确。第 7 题,上游大量修筑淤地坝,具有拦沙效果,可以使粒径较大的颗粒在上游沉积,从而导致下游颗粒减小,则 C 项正确; 材料显示 2013 年 7 月的降水量比 1977
8、 年更大,因而侵蚀作用更强,则 A 项错误;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则 B 项错误; 修建梯田,会减少水土流失,则 D 项错误。陕西冉家沟流域(约 35N)丘陵广布 ,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第 89 题。孔隙度/% 含水量/%有机 质(-1)氮含量(-1)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9、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8.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9.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A.增加土壤矿物质 B.提高土壤坚实度C.增强抗旱涝能力 D.减少地下径流量答案 8.A 9.C解析第 8 题,读表可知,封山育林无论是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以及氮含量都是最高的,所以减轻土壤侵蚀最为明显,故选 A 项。第 9 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为封山育林,森林植被的增加,导致下渗量增加,土壤的孔
10、隙度增加,含水量增加,土壤的水分条件增强,有利于提高抗旱涝能力,故选 C 项。一科研团队为解决某地区饮水问题设计了坝窖联蓄工程(如下图), 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窖加以存储。据此完成第 1012 题。10.图中进水口的独特设计,主要目的是( )A.减少引水杂质 B.方便引水管自流C.防止泥沙淤积 D.过滤水中污染物11.建设坝窖联蓄工程除了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 )A.增加地表径流 B.降低土地盐碱化C.缓解水土流失 D.增加水汽输送量12.最适合该工程推广的地区是( )A.东南丘陵 B.河套平原C.黄土高原 D.藏北高原答案 10.A 11.C 12.C解析第 10 题,读图
11、可知,引水卧管设计在清水层,设计有开启进水口,而在浑水层是封闭的,这样有利于减少引水杂质。故选 A 项。第 11 题,坝窖联蓄工程拦蓄了泥沙,有利于缓解当地的水土流失;同时有利于地表径流下渗,增加了地下径流。第 12 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工程是为缺水严重、地形起伏比较大、有洪水灾害的山区设计的,最符合条件的是黄土高原。故选 C 项。二、综合题(共 52 分)13.(30 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伊塞克湖水面海拔 1600 余米,湖水清澈,味咸,终年不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候鸟迁徙、过冬、繁殖之地。1948 年建立了伊塞克湖野生动物保护区。分布在伊塞克湖湖盆区内东西两侧的平原低地
12、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粮区和畜牧区。(1)说明伊塞克湖冬季表层水温较高的原因。(2)分析伊塞克湖成为候鸟越冬地的原因。(3)简要说明每年秋季伊塞克湖流域内候鸟的两种不同迁徙方式。(4)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伊塞克湖候鸟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措施。答案(1)周围山地环绕,阻挡冷空气进入;湖泊面积大,河流多,汇水较多,水量大,冬季降温慢。所以,湖泊冬季水温较高。(2)湖泊终年不冻,周边气温适宜;河湖中鱼类等资源丰富,利于候鸟觅食;建立保护区,为候鸟提供安全的越冬场所;湖盆东西两侧产粮区和畜牧区 ,为候鸟提供充足的食物。(3)在此繁殖的候鸟,开始陆续向南迁徙,离开此地;从北方南下的候鸟,部分准备在此越冬;
13、部分南下的候鸟,在此做短暂的休息,然后继续南下至目的地越冬。( 任答 2 点即可)(4)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使用低毒无害农药,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利用候鸟作天敌,抑制害虫;保护湿地 ,为候鸟提供栖息地; 在食物缺乏季节 ,适当人工投食,辅助喂养;农业作物收割时,适当遗留,补充候鸟越冬食物。(从农业生产和候鸟保护两方面回答 3 点即可)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形、湖泊面积及水量等角度分析伊塞克湖冬季表层水温较高的原因。第(2)题,从气温、食物、安全越冬等方面分析伊塞克湖成为候鸟越冬地的原因。第(3) 题,根据文字信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候鸟迁徙、过冬、繁殖之地”
14、推断说明每年秋季伊塞克湖流域内候鸟不同的迁徙方式。第(4)题,从农业发展与候鸟保护两方面提出协调发展的措施 ,农业发展要从提高产量、生态化、收割时适当遗留、利用候鸟抑制害虫等角度分析,候鸟保护可从保护湿地、人工投食等方面阐释。14.(22 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乾隆年间,湖南长沙移民见此地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与江南相似,于是游说当地农户共同开垦,并逐渐完善梯田灌溉系统。凤堰梯田主要位于山前冲积扇,在修筑初期,常发生前一天灌满水,第二天就出现干涸的情形,其后先民采用措施加以解决。该梯田现为我国北方省份面积最大的古水稻梯田,已成为旅游胜地。下图示意凤堰梯田位
15、置及景观。(1)说明凤堰梯田水源条件较好的原因。(2)推测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涸的主要原因及先民采取的主要措施。(3)分析梯田对当地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答案(1)该地谷地开口朝东南,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 ,降水多;周围森林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河流多,地表水丰富;水渠众多,灌溉系统完善。(2)原因:土质疏松,孔隙大,地表水易渗漏; 坡度较大,地下水流速快;坡地地下水埋藏较深。措施:夯实底土。(3)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平整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其他耕作方式相比,水土流失较轻,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梯田成为农业文化景观,利于发展旅游业。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从降水、植被、水系、灌溉系统等角度分析凤堰梯田水源条件较好的原因。第(2)题,根据区域特征,从土质、地形坡度、地下水埋藏等方面推测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涸的主要原因,针对易干涸的原因因地制宜找出先民采取的主要措施。第(3)题,从农业生产产量、效率和水土保持、旅游景观等方面分析凤堰梯田对当地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