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素材库.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76323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素材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素材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福建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素材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福建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素材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福建省2018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素材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说明文素材库宛自天开陈则周中国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造,是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载体,是亲近山水、贴近自然的篇章。中国园林独领风骚于世界园林艺术之中的特色就是描摹自然、超越自然、提炼自然和表现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将气象万千、各呈风采的大自然浓缩于一体,将五彩缤纷的自然风景题材予以概括和提炼,创造出各种别致多姿的景致、深邃含蓄的意境,形成特有的写意特征。无论是树木扶疏,还是峰峦错叠,无论是磴道迂回还是幽涧落壑,无论是曲廊临流还是凭栏坐憩,都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写照。西方古典园林偏好人工造景,地貌多是经过人工平整后的平地或台地,水体常是几何形体的水池、喷泉、壁泉、水渠。植物多为行列式,常

2、是把树木修成几何体形或动物体形,把花卉和灌木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中国园林则崇尚自然,山是模拟自然界的峰峦叠嶂,水是仿取自然界中的流溪瀑布等,极具艺术概括。中国古典园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在国人的心中,一件园林作品最忌造作痕迹,贵在巧夺天工,妙在自然。古代中国人在追求“宛若”“浑然”的境界中,得到感官愉悦的同时,感悟到人与生存环境之关系的密切与重要。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老子提出“自然无为”论。在老子看来,人类文明所带来的种种罪恶是人们“有为”所造成的,要消除罪恶就要以“无为”来代替“有为”,即时时事事都要听任自然,所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并非无所为,而是因时就势。这些都绝妙地

3、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追求、展示自然,并不在于对自然本身的模仿,而是在于探求蕴藏在内部的美,而这个美归根结底也就是被老子、庄子所表述的“无为”的“自然”与“理”的探求。古代文人、士大夫从种种山水景观中感悟到一种内在的理性之美,领略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感受超功利的心理愉悦。谢灵运的山居赋在这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自然”的园林生活使尘嚣侵凌、人烟繁杂的世俗生活得到调节,使人们在赏心悦目中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让身心得以净化,并在回归自然中心境得开阔,心房得洗涤,心理得平衡。遂在“山峦原野”“松涛幽谷”中领略大自然的温馨,在“秋林爱晚”“水乡秀映”里欣赏大千世

4、界的野趣。至于园林造景,其要旨恰如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应像来自天然的一样,要有山川真意。北京颐和园有一景观题为“湖山真意”,苏州网师园也有一景题作“真意”,这个真意并非自然景观的等身,而是艺术家把对大自然的感受艺术地再现出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一条溪水,给人以涉足乡村的印象;几丛峰石,让人有身临深山濠濮之联想。造园过程是一种对自然的再现与升华。置身园林就是亲近自然、礼遇自然!(福建日报2018.1.30)2“飞花令”:酒文化绽放的奇葩近年来,央视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做得风生水起。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

5、让人们重温了名垂千古的经典诗词,还火了紧张刺激的小游戏“飞花令”。这个游戏,关注“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肯定都很清楚。那么,这个游戏的起源到底从何而来?就不能不谈一谈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了。饮酒古已有之,共饮则需助兴。“飞花令”里有个“令”字,就和命令有关。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后世的“飞花令”就是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这“飞花令”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所以这种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的最爱,就连名字也源于诗词之中:“飞花”一词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

6、般不超过七个字。古代的“飞花令”要求极高,对令人所对出的诗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诗句格律一致,而且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受罚。“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其要求已经比古人的规则简单了许多,只要出现约定的字且不重复即可。由此观之,“飞花令”这样的酒令实在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堪称酒席间的现场“笔会”。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就描写了当时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生活场景。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

7、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是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若要论正宗的玩法,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是必须含有“花”字的,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可接“春江花朝秋月夜”,“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则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依此,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的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罚酒。当然,在酒宴上行令方式还可以有一些变化,如直接说一句带“花”字的诗,“花”字在诗

8、中的位置对应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对应到自身,则罚酒。如行令人说“牧童遥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位置上,从行令人开始数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刚好是行令人自己,则行令人喝酒。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如巴金的小说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都能感觉到,“飞花令”确实是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3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在各种“脑残”网络用语泛滥的当下,这种观赏性和文

9、化内涵兼备的节目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选自厦门日报2018 年 1 月 21 日) 人工智能对“人”的挑战光明日报( 2018 年 01 月 29 日 15 版)孙伟平人工智能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发展前途远大的高新科学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远未成熟、后果难以预料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不仅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改变着“人”本身,改变着对“人”的认知。一在过去 40 亿年中,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按照优胜劣汰的有机化学规律演化的,演化的过程既缓慢又艰辛,然而,作为无机生命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改变传统的演化规律和演化节奏。随着生物技术

10、、智能技术的综合发展,人的自然身体正在被“修补”“改造”和“重组”,人所独有的情感、创造力、社会性等正在为智能机器获得,人机互补、人机互动、人机结合、人机协同、人机一体化成为智能时代发展的趋势。当人的自然身体与智能机器日益“共生”或一体化,例如,人的基因密码被破译,基因被修复、改造、甚至被重新“编码”,各种生物智能芯片植入人脑,承担部分记忆、运算、表达等功能,一些残缺、受损或老化的身体器官被人造器官所替代,那时新兴的“共生体”究竟是“人”还是“机器”?或者说,在什么意义上、什么程度上是“人”?人形智能机器人的研制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智能机器人在外形上可以不像人,但也可能“比人更像

11、人”。或者说,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智能机器人可以设计、制造得比普通人更加“标准”、更加“完美”。一些乐观的专家大胆预测,到 2050 年,人形智能机器人将变得和“真人”一样,令人难分彼此。也就是说,人形智能机器人可能拥有精致的五官、光洁的皮肤、健美的身材、温柔的性情、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得体的谈吐、优雅的风度“凡是人所具有的,人形智能机器人都具有”。智能机器人可以根据时势的变化和特定的需要,随意变换外形、声音、性格、反应和行为模式;如果政策、法律和道德规范允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定制一个或多个外形和内在类似的“自己”,令自己永远“活”在世界上。从此,智能机器人究竟是否是“人”,必将,

12、甚至已经成为一个是非争辩不断的时髦话题。2017 年 10 月 25 日,沙特阿拉伯第一个“吃螃蟹”,授予香港汉森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女性机器人索菲娅(Sophia)以公民身份,就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人们深刻的反思。二正在研制的智能机器人不仅模糊了“人”本身,更是对人的本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例如,“会思维”曾经被认为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骄傲。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机器也会思维”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广泛的共识。众所周知,机械机器早已超过了人的体力、速度和耐力,例如,一个人力量再大,也无法与载4重卡车、起重机、装载机相提并论;一个人跑得再快,也跑不过汽车、火车、飞机

13、在思维领域,“机器思维”也可能取得突破,全方位超越人类的思维水平,甚至将人类远远地抛在后面。2016 年以来,阿尔法狗围棋机器人(AlphaGo)采用大数据的自我博弈训练方法,相继击败了李世石、柯洁等围棋世界冠军,展现了它在“变化无穷”的围棋领域优于人类的大局观、控制力和创造力;最新的阿尔法狗围棋机器人(AlphaGo Zero)更是完全不借助人类的棋谱,“抛弃人类的经验”,从随机走子开始自我对弈学习,仅仅 40 天就“自我训练”成为了世界最强;这既给围棋界和社会各界带来了颠覆性的感官刺激,也令我们见识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威力,令智能系统具有控制力、创造性等变得不再那么有争议。实质上,当智能机

14、器不仅在存储(记忆)、运算、信息传输等方面远超人脑,而且在控制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情感的丰富度等方面也超过人类时,就对人的思维本质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又如,“劳动”或者“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曾经被认为是人的本质特征。在当今社会的智能化进程中,智能机器人正越来越多地投入生产过程,替代人类从事那些自己不情愿承担的脏、累、重复、单调的工作,或者有毒、有害、危险环境中的工作;而且,正在尝试那些曾经认为专属于人类的工作,如做手术、上课、翻译、断案、写诗、画画、作曲、弹琴、自动驾驶、作战等,成为医生、教师、译员、律师、作家、音乐家、秘书、保姆、驾驶员、战士不难想象,智能机器人的劳动态度更加“端正”,相比

15、人更加“勤劳”,更加任劳任怨,生产效率也更高,堪称“劳动模范”。随着生产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未来的智能系统完全还可能根据劳动过程的需要,自主地制造或“打印”生产工具,灵活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并根据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调适、完善。甚至,智能机器人还可以自行生产机器人,并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创新“生产工具”。2017 年启用的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沈阳新松智慧产业园,其 C4 车间是中国首个工业 4.0 生产示范实践厂区,就拟采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如此一来,无论是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还是更一般意义的劳动,都可能不再是人类的“专利”了。再如,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6、当人形智能机器人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劳工、秘书、助手、同事、朋友之类身份进入人们的工作和社交范围,以保姆、宠物、情人、伴侣,甚至孩子之类身份进入家庭,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甚至家庭中的新成员,可能就不会有太多的人坚持,智能机器人不可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不可能与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各种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之间也可能需要在生产、生活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交往。而在各种现实的或虚拟的交往实践中,各交往主体之间是否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纠葛?是否会产生同情、愉悦、痛恨、厌恶之类情感?是否可能结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提出政治上的要求?是否会对传统的人伦关系、家

17、庭和社会结构等造成实质性冲击?这些问题不断敲打着人们敏感的神经。自从有人希望订制个性化的机器人“伴侣”,与之“结婚”、组成别致的“新式家庭”,我们就逐渐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颠覆性意义。三5如果以上的描述和分析成立,智能机器人将在一定意义上是“人”,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的本质”,那么,就难免导致以下一系列“顺理成章”的问题:智能机器人是否享有自由、人权等基本权利,包括避免被人类过度使用,或者置于可能导致软硬件受损的恶劣环境之中;是否具有与自然人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包括不能被视为人们的“仆人”,不能够侮辱和虐待;是否应该被确立为道德或法律主体,当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或社会后果后,承担相应的行为责任;智

18、能机器人可否像自然人一样,与其他智能机器人自由交往,基于共同的兴趣或利益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提出经济和政治上的诉求这类问题还有很多,并且新的问题肯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观照现实,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大潮汹涌澎湃,智能机器人可以比较廉价地生产,且仍然在不断地开发、完善和升级;智能机器人已经广泛进入人们的学习、生产、生活、休闲、娱乐过程,成为人们学习的老师、工作的伙伴、生活的助手、游戏的玩伴,甚至像家庭成员一样的机器人伴侣、孩子有人声称,猫、狗之类宠物尚且享有一定的动物权利,人形智能机器人与它们相比“更加高级”,它们是否更应该受到尊重,拥有更多的权利?展望未来,智能技术正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

19、,具有自主意识、创造能力、类人情感、社会交往属性的智能机器人已经渐露端倪,很有可能变得与自然人难以区分。这一切令“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作者:孙伟平,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教授)耐人寻味的谐音字渤海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汉字。汉字中有字形、字义不同,但读音相同的字。这类字叫谐音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谐音字表达言外之意,有许多耐人寻味、别有风趣的故事。其一,古人运用谐音字表达情感。古人非常喜欢运用汉字的不同内涵来表达不同的感受,将汉字的谐音利用得淋漓尽致、得心应手。诸如,郑板桥的得意门生赵拂云,他感叹自己家境贫寒,有一年腊月三十,就在门上

20、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之女随父上街时看到这副对联,知其含义是“缺一(衣)少十(食)”,于是推门而入,赠送银子二十两,后来因为欣赏赵的才华与他结为夫妻。一副巧妙的对联,居然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从前,某地有个私塾先生善于运用谐音字书写对联。有一年春节前,他正给众多乡亲写对联时,本村一个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的恶霸见此情景,立即上前推开众人,让老先生先给他写。乡亲们议论纷纷,却也无可奈何。老先生沉思片刻,提笔挥就,用谐音字为其写了一副责骂、羞辱他的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横批是“舍我其谁”。大年初一各家出来相互拜年欣赏对联,看到恶

21、霸家门前的对联时都抿嘴而笑,大呼有趣。原来对联的上下各丢掉一个字,上联忘了“八”,下联少了“耻”。整联的意思是:忘(王)八无耻,舍我其谁。其二,官员运用谐音字讥讽斗智。纪晓岚才思敏捷,利用谐音字智斗和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一天,纪晓岚去和珅家做客时,进来一只狗。和珅指着狗说:“请问侍郎(纪晓岚的官职)大人,这是狼(侍郎)是狗啊?”纪晓岚不紧不慢地还击说:“没想到6尚书(和珅的官职)大人连这都不知道。告诉你,记住了,看尾巴,上竖(尚书)是狗。”说罢,四周官员哄堂大笑。这时,旁边一个官员连忙替和珅解围。纪晓岚问他:“这位大人好面生,不知尊姓大名?官居何位?”那位官员回答说:“本人姓刘,现任江苏御

22、史。”纪晓岚拱了拱手,说:“刘御史,久仰久仰!你看,这狼是吃肉的,可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在座的官员个个笑得前俯后仰。其三,文人运用谐音字赋诗抒情。许多文人喜好利用谐音字写诗,抒发或描写人物内心的情感。诸如:例一,冯梦龙在山歌中写道,“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送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他巧用“丝”与“思”的谐音,写出恋人之间浓厚的思念之情。例二,金圣叹在刑场诀别时的自题诗中写道,“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他巧用“莲”与“怜”、“梨”与“离”的谐音,用“莲子”和“梨儿”双关语表达心中说不出的“苦”和“酸”。例三,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2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他用“晴”和“情”的谐音,刻画了初恋少女含蓄蕴藉的情感。例四,南北朝的民歌读曲歌中写道,“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利用“题碑”与“啼悲”的谐音,表达长辈对儿女的挂念。例五,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他用“柳”与“留”的谐音,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深情。其四,百姓利用谐音字发泄愤懑。每当官府腐败、民不聊生之时,民间就会流传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诸如,宋代流行的歌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杀了痛,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歌谣中运用“筒”与“童”、“菜”与“蔡”、“羔”与“高”、“荷”与

24、“何”的谐音字,大骂当时的奸臣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人民对这些贪官痛恨的情感。其五,商家运用谐音字推介商品。商家经常在媒体、灯箱、牌匾上,使用谐音字改变成语或字词的含义,以吸引顾客。汉字不仅字形优美舒畅,而且字义深邃广泛,是具有色彩、温度、重量、味道、声音和质感的生灵,无愧是华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选自天津日报2018 年 1 月 5 日)明知不好为何你还黑着眼眶熬着夜蒋硕最近,朋友圈被一篇名为失联九天,一度被下病危通知书的文章刷屏。文章作者自曝脑出血经历,大有九死一生之惊险。讲述生死故事之余,作者将此次发病归咎于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殷殷嘱咐:“一定要

25、规律作息,朝六晚十。”诸如“器官睡眠有多重要”“睡 6 小时与 8 小时面容对比”之类帖子趁热出炉,一众转发党更高声疾呼“真的不要再熬夜了”。然而,有用吗?劝来劝去,仍有 23%以上的国人保持着长期熬夜的习惯。为什么明知熬夜不好,却总是黑着眼眶熬着夜呢?不妨一起来看看“熬夜的心理机制”。“被动熬夜”似乎占据熬夜人群中相当大的比例。但是,从“我不得不熬夜”的生态,到“我是个熬夜的人”这一自我认知的修改,中间包含着若干微妙的心理暗示,比如7“我很辛苦”“我是付出者”“我过着值得同情的/值得羡慕的(某些需要熬夜的工作是高回报的)生活”“我在为未来努力”,这些暗示在日复一日的熬夜中变成了熬夜者的人物设

26、定,而为了进一步完成人设,熬夜的行为又被不断固化和放大。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那些热衷强调自己“睡得比狗还晚”的人,往往并不打算放弃让他们晚睡的工作或生活。谁知道那种“受虐”的无奈与抱怨里,是不是有着独特的满足呢?对于我们成年人,已经有判断利弊的能力,但对于“别熬夜”这类约束性信息,还是会作出“叛逆”的第一反应。何况,这种叛逆成本极低,并不需要真正的对抗,自己得意就是了。和“叛逆”一样宝贵的是“自由”。熬夜人群提出的熬夜理由中,不乏这样的说法:“只有深夜才能享受独处的自由。”这也是一种低成本的享受。不论读书、清扫、看球、打游戏、泡吧、发呆还是吃夜宵,一个人做起来似乎别有滋味,对于那些白天身不由己或

27、要面对复杂人际关系的人来说,这短暂的自由尤为宝贵。此时的熬夜,其实是对现实的逃离,比起辞职、离婚、甩掉整个朋友圈等等不可企及的高昂代价,晚睡一会儿算什么呢?没人说健康不重要,看到网友惨痛的切身经历,我们内心的警钟也会响上一两声。但这些明确的意识难以转化成改善作息习惯的行为,不得不说,这是“即时回报优先”的心理作祟。和上述熬夜带来的种种“享受”相比,健康是一项长期收益,它的回报过于遥远,并且很难切实感受到,人们对这种未来、无形的收益,反应不敏感。同时,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独特性决定了“感同身受”这件事并不存在,即使他人对疾病的描述细致入微,人们仍然无法真正意识到同样的问题可能危及自身。所以,同

28、情归同情,感叹归感叹,劝诫箴言归劝诫箴言,熬夜的人仍然黑着眼眶尽管再危险。那么,到底,熬夜的人们该怎么办呢?健康第一当然是无可指摘的正确。但生物钟与现实生态的多样化,也决定了我们无法按照统一标准去生活。如果“不熬夜”变成新的刻板要求,带来的困扰可能比睡眠不足更糟。所以,不必因熬夜而抱有罪恶感,也不必为6 小时或 8 小时焦虑,听从身体的感受,没有什么比它更真实。心理学(尤其人本主义)相信人会改变,也从不否认改变的艰难。而一旦真实的感受与需求呈现,一切艰难,又都不在话下。(节选自科技日报2017.09.26,有删改)令海洋动物“纠结”的人造光叶南雅圣经上记载:上帝说,人间要有光,于是,人间便有了

29、光。为此,人类对上帝之光充满了感激之情。而人类说,大海要有光,于是,大海也有了光。但是,海洋动物对人造光的到来却十分“纠结”。自然界的光线对海洋无脊椎动物来说很重要,是它们寻找合适栖息地来生长繁殖的主要线索,比如,珊瑚幼虫会借助光来寻找最佳生长地,并在那里长成成年个体。但是,人造光源会对它们造成误导。对于人造光的到来,海洋动物是分成“两派”的。趋光的生物特别欢迎人造光的到来,比如龙骨蠕虫,海面上反射着微弱灯光的塑料板成了它们新的栖息地。而不喜光的海8洋生物,比如海榧和海鞘则更喜欢光线暗的环境,对人造光“深恶痛绝”,一见到刺眼的光,它们就匆匆忙忙钻到更深、更暗的地方去了。无形中,人造光会将这些不

30、喜欢光的动物驱逐到更深更暗的地方去定居。有些海洋生物的生长会因人造光的存在而加快,螃蟹就是其中一类。如果海里的那些小螃蟹一直被人造光照射着,它们会 24 小时连续生长,生长周期会因此缩短 20 多天。但这样的螃蟹体质机能就会差一些。因此对螃蟹来说,人造光有“拔苗助长”的作用。不过,无论是哪种,趋光的或者不喜光的,由于人造光会扰乱生物内部的“生物钟”,它们都做出了违反常态的选择。海洋生物的生长和习性发生变化后,整个海洋生态也会受到影响。研究了人造光和海洋生物关系的科学家说,来自海岸社区的、海上船只的人造光都会影响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构成,而无脊椎动物群落构成的变化又会引起有脊椎动物习性的变化,时

31、间长了,整个海洋生态便会发生变化。人造光影响了海洋生物,反过来,附着在海面的人造设施上的海洋生物又会对人造设施造成破坏。船夫们至今还在头疼人造光引来的更多的藤壶。这些紧紧贴在船上的家伙每年都会花掉船夫大笔维修费。实际上,人造光不仅会间接给人类设备造成破坏,对人类身体也会直接造成伤害。很多研究发现,夜间长时间暴露在人造光下的夜班工人,他们的睡眠、肠胃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男性患前列腺癌和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会大幅增加。这也扰乱了人体生物钟。人在人造光下 5 个小时以上就会对生物钟产生显著影响,让人更难以入睡。我们知道,在陆地环境中,物种对光源的反应与光的波段相关,比如短波要比长波对飞蛾更有吸引

32、力。白色人造光中是 7 种颜色聚集的混合光。对于人类,“罪魁祸首”是其中的“蓝光”。蓝光频率较高,容易对人体造成影响。科学家推测,同人类一样,海洋生物可能也会对某些波段的光反应更加强烈。既然生物对不同波段的光有不同程度的反应,那么,未来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能11会很好解决人造光和海洋动物的“纠结问题”。科学家可以造出对海洋生物影响更小的“温柔“的人造光源。这件“双赢”的事还是蛮值得我们期待的!(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7.9,有删改)陨石坑的肇事者跑哪儿去了每年 12 月 7 日至 17 日前后,都是双子座流星雨大戏上演的时候。这些从夜空匆匆划过、让人怦然心动的“天外来客”不过是宇宙尘埃或碎片

33、。这样的宇宙尘埃或碎片体积非常小,直径只有一到几毫米,大部分会在地球大气中燃烧殆尽。还有一些,没有在地球大气中燃烧,或没有燃烧完,就会落在地球上,成了微陨石。这些微陨石无法吸引人类注意,主要是因为太小。但是问题来了,那些把月球、火星、水星砸得伤痕累累的个头更大的陨石们,它们去哪里了?为什么陨石坑的照片上,只见坑,不见陨石呢?为了揭开陨石坑之谜,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平劲松,他将9带我们去追踪砸出陨石坑的“肇事者”。陨石,顾名思义,就是天上掉下来的石头。它们在天上待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掉下来?很多情况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原理一样万有引力。比如,一块石头本来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结

34、果在靠近一个更大的天体的时候,受到吸引并发生轨道偏离,撞了过去。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这块石头从其他天体撞下来后直接冲着另一个天体撞过去了。不管怎么样,一旦撞过去,可能会出现若干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块陨石撞到了一个小天体。假如这个小天体质量比较小,引力比较弱,那么陨石有可能在小天体上撞个坑,被弹了起来;再撞个坑,又被弹起来。如果陨石弹起来的速度超出了这个小天体的逃逸速度,那么小石头就再次进入宇宙空间,“作案”之后逃之夭夭了。这跟人类探测器落到小行星上的情况有点类似。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探测器在降落到彗星 67P 上时,就是弹了两次才最终落稳。第二种情况是,陨石的密度比较高,比如铁陨石,砸

35、到了密度不太高的松软土地上。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陨石的速度非常快,掉落下来后可能会直接钻进土窟窿。它钻得非常非常深,一块 10 公分的陨石可能会钻个一两米深的洞。如果不把它挖出来,谁也不知道它藏在哪里。第三种情况是,陨石跟砸中的地表硬碰硬。要知道,子弹的速度不过每秒几百米,而陨石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它撞到行星上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要么把陨石自己也撞碎并溅射到很远的地方,要么巨大的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瞬间形成相当高的温度,把陨石融化甚至气化掉。第四种情况是,陨石的尺度非常大,大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千公里,那就更11了不得了。巨大的冲击力相当

36、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爆炸,陨石和接触面的表面都会被融化。有的甚至冲击力更大。比如,陨石一直从月壳撞到了月幔,月壳和月幔产生了强大12的反弹,从陨石坑中央凸起,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中央峰。这样的陨石坑也会非常大,几百公里、几千公里都有,在月球上,它们被称为“月海”。你仔细看金星和水星的高清照片,也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大陨石坑。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虽然在陨石坑中看到陨石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概率比较低。13关于陨石坑,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月球上伤痕遍布,而地球上却不多见。按道14理,地球年纪更大,体积也更大,被撞出陨石坑的概率应该更高才对。其实,地球确实没少被撞。只是在 40 多亿年前的大撞击时代,地球表面覆

37、盖着大面15积的海洋,而且又有大气、水循环、火山喷发和板块运动,即使被陨石砸中,要么砸到海里去,要么经历沧海桑田被弄没了。而当时的月球正处于岩浆海逐渐固化的时期,陨石只要砸过去一般都会砸出陨石坑。16再加上月球并没有厚厚的大气层和水循环,在干燥的气候下,“作案现场”得以完好保留。10(选自科技日报2017.12.18,有删改)“披甲戴盔”的森林卫士蒋志刚穿山甲,古籍中又称鲮鲤。传说鲮鲤身披坚硬鳞甲,居山穿石,故名穿山甲。穿山甲属于哺乳纲鳞甲目鲮鲤科。穿山甲全身被覆厚厚的由角蛋白组成的甲片,头部呈圆锥状,背部隆起,腹部平坦,四肢粗短,尾长。全球共有 8 种穿山甲,在中国分布的主要是中华穿山甲,分

38、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海南岛。在中国还发现过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它们仅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很少有人见过。不同穿山甲的生态习性有差异。穿山甲可以跑得非常快,也能下水游泳。中华穿山甲是陆栖动物,行走时腹部贴近地面;而分布在非洲的树穿山甲却能上树活动,靠它锋利的长爪和长长的尾巴抓住树干保持平衡。树穿山甲既能在树上采食,也能在地面上采食。生活在斯里兰卡的印度穿山甲在热带雨林的树冠中活动,捕食被树冠中花朵和果实所吸引的蚂蚁,它们全身甲片发黑,长长的尾巴能抓握树枝干。穿山甲是夜行性动物,白天一般在洞穴中睡觉,夜间才出来活动。所以穿山甲一般行踪诡秘,很难观察。穿山甲视力差,但是嗅觉与听觉发达。它通

39、常将长长的爪子折叠在掌中,靠前掌的外侧支撑着,慢慢地挪动四肢。穿山甲外出活动时,会不时用后肢和尾巴支撑站立起来,抬起前肢,凭敏锐的嗅觉在空中嗅闻,察觉到天敌的气味后,它会迅速逃跑。穿山甲食性特化。穿山甲主要吃蚂蚁和白蚁,偶尔也吃苍蝇、蟋蟀、蚯蚓、昆虫幼虫、蜜蜂等无脊椎动物。一旦嗅闻发现蚁巢后,穿山甲会用前足利爪扒开土层,挖开蚁窝,然后伸出粘满黏液的长舌舔食蚂蚁。穿山甲的舌头完全伸出时,比它的体长还要长,因此它可以捕食到藏在地下很深的蚂蚁和白蚁。穿山甲不捕食时,会将它长长的舌头缩回到胸腔。穿山甲有特殊的肌肉,能关闭鼻腔和耳道,口腔咽部也有特殊的肌肉结构来关闭食道,这样吞下的蚂蚁就无法逃脱了。穿山

40、甲的食性决定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它能控制白蚁和蚂蚁。据估计,一只成年穿山甲一年能吃掉 7000 万只白蚁或蚂蚁。穿山甲雌雄个体的体重有差异,一般雄性的体重比雌性重 10%15%;而印度穿山甲的体重差异特别大,雄性个体的体重比雌性重近一倍。穿山甲两岁时性成熟。穿山甲在野外独居,雌雄个体仅在交配繁殖期才相遇。穿山甲一般一胎产一仔,刚产下的穿山甲幼仔只有 300 克重,甲片颜色澄黄、柔软,没有保护作用。穿山甲妈妈在洞穴中育仔,哺乳期达 34 个月。不外出捕食时,穿山甲妈妈卷缩成团,抱住幼仔睡觉;外出捕食时,小穿山甲会抓住妈妈的尾巴,跟随妈妈一起活动。小穿山甲还没有断奶时,就会开始尝试吃白蚁。由于

41、生境破坏、人类捕杀,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大大缩小,多呈零星分散的状态,不少地区已局部绝迹。尽管人们投入很大的精力饲养穿山甲,希望能繁殖穿山甲,但是穿山甲很难人工饲养。目前仅有数例人工饲养穿山甲繁殖成功的报道。穿山甲的食性使得它们很难人工饲养,它们不吃不熟悉的食物,有时会因为吃了不习惯的食物而生病。在人工饲养状态下,穿山甲的寿命长达 20 年,但是人们还不知道穿山甲在野外能活多长时间。因11为受到天敌捕食、食物来源无保障和天气灾害的影响,野生穿山甲的寿命会比人工养殖的穿山甲短。(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7 年 5 期)光场技术:让用户拥有更自然的景深当你走过一扇窗,你会发现什么?也许是窗外色彩缤纷的

42、景色,也许是徐徐吹来的凉风,但最重要的是,你在窗子的正面和左右角度看到的东西有很大差异。 那么,如果说你刚才经过的不是窗户,而是一台电视机呢?当然,眼下的电视机是无法达到这种体验的因为它只是单纯的 2D 平面。要让电视机真正实现“窗户”的感觉就要倚仗光场技术。 什么是光场技术?人眼就是两个天然的光场捕捉器。人眼观看 3D 世界觉得真实,是因为双目视觉看到的是立体而非平面图像,在三维空间围绕观看可实现 360 度的视觉构建,而且人眼具有对焦功能。 人眼之所以能实现这些复杂的功能,是因为人眼采集光线空间。而光场技术就是把人眼看到的光线空间采集下来,再将光线进行重组,可以让虚拟现实模拟出人眼基于距离

43、对物体聚焦、移动的效果,捕捉光线信息,重现三维世界,让用户拥有更自然的景深。 其实,光场技术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1936 年,一个名叫 Gershun 的人提出用光场来描述光通过空间中某一点时在给定方向上的辐亮度。后来,多位科学家轮番登场,想用各种公式告诉人们光场到底是什么,但受限于技术水平的发展,光场一直处于小打小闹、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 20 世纪末期,光场技术得益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实现了技术上的又一次飞跃。 近几年,光场技术搭上 VR/AR 这趟高速行驶的“列车”,吸引了资本和巨头的广泛关注。至此,这项起源于 20 世纪初期的技术,在经历近一百年的寂寞浮沉之后,才真正迎来

44、了高速发展的春天。 光场技术应用到 VR 领域,给 VR 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变革,它几乎满足了人们对虚拟现实的所有要求:立体视差可以带给人们真实的体验,运动视差让走入走出更加自然,对焦功能可以让人更加舒服地感受 VR 内容而不至于引起任何身体的不适,大大改善了目前VR 沉浸感不足、头痛、眩晕等问题,保证最真实的 VR 体验。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光场VR 是未来虚拟现实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光场并不是一项只能应用于 VR/AR 领域的技术。它的应用极具想象力,并革命性地渗入虚拟电商、影视制作、教育、医疗、旅游、博物馆展示展览等各个领域。它的底层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有很多重叠,因此光场技

45、术方面的突破也会促进甚至颠覆一些计算机视觉方面的进展。 前景虽好但需下功夫。国内光场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 光场显示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显示器件的革新,这需要材料学、光学、半导体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共同努力。光场采集不依赖于特殊的光学器件,用传统的单反相机组成阵列即可采集光场,算法才是光场采集的核心。换句话说,光场显示更依赖于特殊的显示器件(硬件),而光场采集更依赖于算法(软件)。所以光场技术必须采取软硬兼施策略,12缺一不可。 而且光场产品要往高分辨率、轻型化和小型化方向发展,这其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能在单个场景中以快速、方便、低廉的形式来采集光场信息就是很大的难

46、点。即使光场采集之后,这些庞大的光场信息也需要计算,并将虚拟物体呈现出来,叠加在一定场景中。其次,将这些光场信息从采集设备中输出,这对计算机图形算法提出了高要求。最后,目前光场显示设备还没有达到小型化程度,这也是个不小的难题。(选自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7.10,有删改)你家潜伏了多少“小间谍”家里的智能扫地机器人被人远程遥控,“看不见的客人”通过内置的感应摄像头看着你近日,韩国某品牌的智能扫地机器人被曝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以远程操控其在用户家中自由行动,窥探个人隐私。智能家居设备在给我们带来更舒适生活体验的同时,其安全性一直令人担忧。其实,家里的这些设备可能成为“间谍”:在实验室中,工程师们

47、正在演示破解家用摄像头和智能门锁。经过在电脑上的一系列操作,摄像头被成功“黑入”,其所拍摄的画面实时传回工程师的电脑中。系统显示,视频存储量逐渐增大。在另一个实验中,工程师利用手机的 NFC 功能(无需接触即可实现互联互通的通信技术),拿预设好的手机轻刷一下门卡,匹配信息便存储到手机中,再用手机对着门锁一刷,锁就打开了。360 信息安全部云安全团队负责人王阳东介绍说,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家用摄像头、智能网关、带摄像头的扫地机器人、智能电视等设备容易变成“耳目类间谍”,在被远程入侵后容易泄露用户家中的隐私画面。不仅如此,这种“间谍”还可能造成包括银行卡密码、社交软件账户等信息泄露;具有一定功能的智

48、能电饭煲、微波炉等则有可能成为“攻击类间谍”,在被远程控制后可能造成火灾等破坏性事故。智能设备如何沦为犯罪助手?在智能家居设备频遭入侵的背后,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盗卖个人隐私的黑灰产业。因为智能家居设备破解难度低、用户使用率高、隐私信息集中,“黑入”智能家居设备盗卖个人隐私渐成“产业”。从已经侦破的相关案件来看,破解、搜集、兜售这一系列不法行为往往由一个人完成,在通过 QQ 群、百度贴吧等渠道将售卖信息发布后,来自各地的买家就会主动与之联系,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极低。针对当前智能家居设备泄露用户个人隐私的情况,有关专家呼吁,智能家居设备制造业应尽快设立行业标准,有关部门的监管也亟待上线。业内人士

49、认为,企业应注重研究在智能化道路上如何保护好用户的个人隐私,而不是一味强调甚至夸大功能性。应尽快出台智能家居产品的安全规范,进一步加强对市面上在售产品的安全性测试,探索建立企业隐私保护的信用机制。另外,当前智能家居设备频繁泄露用户隐私与执法缺失有一定关系。一来是网络犯罪取证难度大,二来此类犯罪人员位置分散,不仅对执法者的网络调查能力提出挑战,还对执法者的执行意识做出拷问。国家针对互联网的个人隐私已有相关立法,在涉及隐私权益上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仍需进一步强化。13(选自“人民网”,2017.11.27,有删改)榫 卯朱秀坤旧时的木器加工,决不用铁钉,木料相连处就是榫与卯,一个凸出,一个凹进,榫穿进卯,用力一拍,即可契合。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牢牢地接在一起,浑然天成,打断骨头连着筋,全依赖于榫卯的功劳。由此亦可见中国传统工艺之神奇。榫接是木匠的基本功,什么直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单肩榫、双肩榫、多肩榫,开口榫、闭口榫、半闭口榫、贯通榫与不贯通榫,各种各样的榫头,多了去了。细细琢磨,认真研究,每日里摸索,比较,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