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六国论本课话题 协作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本来有很好的抵抗秦国的条件,但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却走上了一条靠贿赂求得一时安宁的错误道路。六国的势力虽然无法单独与秦国抗衡,但作者认为完全可以联合起来, “并力西向”协作抗击秦国,因为不懂得协作的巨大作用,竟为秦国的积威所吓倒,而导致“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结局。链接生活
2、中的素材敦煌保护,因合作而美好敦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敦煌的保护离不开国际合作。从 20 世纪 80年代起,樊锦诗率领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界首开国际合作先河,先后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曾有人说樊锦诗崇洋媚外,但这个认准了道路决不回头的老太太,坚持走自己的路。事实证明,也只有这样,敦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会受到更多人的守护,发挥它更大的价值。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 ,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马克思2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
3、于被征服。伊索3不管一个人的力量大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总比一个人单干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塞缪尔巴特勒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六国互丧(sn) 赂(l)秦 思厥(ju)先祖父暴(p)霜露 草芥(ji) 颠覆(f)与(y)嬴 洎(j)牧以 谗(chn)诛革灭殆(di)尽 胜负之数(sh) 为(wi)国者积威之所劫(ji) 苟(u)以天下之大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 非 兵 不 利 (名 词 , 兵 器 , 武 器 )斯 用 兵 之 效 也 (名 词 , 武 力 )而 秦 兵 又 至 矣 (名 词 , 军 队 ))(2)亡 诸 侯 之 所 亡 , 与 战 败 而 亡 者
4、 (动 词 , 丧 失 ,丢 失 )是 故 燕 虽 小 国 而 后 亡 (动 词 , 灭 亡 ) )(3)暴 暴 霜 露 (动 词 , 暴 露 , 冒 着 。读 p)暴 秦 之 欲 无 厌 (形 容 词 , 凶 暴 , 凶 恶 。读 bo))(4)犹 以 地 事 秦 , 犹 抱 薪 救 火 (动 词 , 像 , 好 像 )良 将 犹 在 (副 词 , 还 ) )(5)始 燕 赵 之 君 , 始 有 远 略 (副 词 , 起 初 )始 速 祸 焉 (副 词 , 才 ) )(6)与 与 嬴 而 不 助 五 国 也 (动 词 , 结 交 , 讨 好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连 词 , 和
5、 , 同 , 表 示 并 列 )与 战 胜 而 得 者 (介 词 , 跟 , 同 , 表 示 比 较 的 对 象 ))(7)以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介 词 , 因 为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介 词 , 用 , 凭 )以 有 尺 寸 之 地 (副 词 , 才 )至 丹 以 荆 卿 为 计 ( 介 词 , 把 , 用 ) )(8)于 赵 尝 五 战 于 秦 (介 词 , 和 , 同 )齐 人 勿 附 于 秦 (介 词 , 向 , 对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 其 势 弱 于 秦 (介 词 , 比 ))(9)或 或 曰 :六 国 互 丧 (代 词 , 有 的 人 )或 未
6、 易 量 (副 词 , 或 许 ) )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却(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 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 以礼相待(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 按道理(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 坚持正义(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至于颠覆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连词,表示另提一事。(2)其实百倍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3)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
7、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不可以。(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指真实的或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第 5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译文: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的效果啊。(3)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译文:如果
8、凭借偌大的天下。(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5)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7)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8)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常识速览识 作 者 大器晚成的文豪苏洵苏洵(1009 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且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据说苏洵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
9、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 ,苏洵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探 背 景 北宋建国以后,统治者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侵略者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契丹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 ,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
10、维护自己的政权。整体感知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为“积威之所劫” ,奋起御侮以维护统治。文脉梳理【答案】 赂秦而力亏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诸侯赂秦的错误做法的一项是( )大则得城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明日割十城 奉之弥繁 诸侯之地有限A BC D【解析】 指秦国靠诸侯贿赂得到的土地,不是直接表现诸侯赂秦的做法。指
11、诸侯祖辈父辈获得的土地的艰难。客观表述诸侯国的实情,非做法。【答案】 C2对第 1 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话,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方面作判断,加强了语言力量。B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中提出,总领全文,引发后文的议论。C “或曰 ”后面,作者从“不赂者”方面申述,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议论“不赂者”对“赂者”的危害:不赂者失去“强援” ,不能“独完” 。D第一段提出论点,进行初步分析,从“赂者” 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巩固论点。【解析】 “或曰”后面,议论的是“赂者”对“不赂者”的危害。【答案】 C3对第 2 段有
12、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 “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反而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 ,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解析】 D 项,此段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答案】 D二、阅读课文第 3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燕国御秦策略的一项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至丹以荆卿为计 李牧连却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A BC D【解析】
13、 是齐国的做法,是赵国的做法。【答案】 B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 ,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解析】 C 项,齐国灭亡在于“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答案】 C三、阅读课文第 4、5 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6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弊在赂秦 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处秦革灭
14、殆尽之际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A BC D【解析】 描述六国先人创业的艰难,是作者的假设,是作者的劝告。【答案】 B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四段开头以“呜呼”感叹起笔,承上文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提出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B作者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的根源,同时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C第五段的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D
1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既批评六国的“为国者 ”,又告诫北宋的“为国者” ,第五段中更是将秦国与北宋类比,指出统一的北宋具有战胜契丹、西夏等外患的可能。【解析】 第五段中,作者是将六国赂秦与北宋向契丹、西夏割地赔款进行类比,提醒北宋统治者应引以为鉴。【答案】 D话题互动话题:本文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学生甲:课文第 3 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的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信服。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是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我的观点: 【
16、答案】 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有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 ”六 国 破 灭 , 非 兵 不 利 , 战 不 善 , 弊 在六 国 灭 亡 , 不 是 因 为 武 器 不 锋 利 , 仗 打 得 不 好 , 弊 端 在 于赂 秦 。用 土 地 贿 赂 秦 国 。兵 :兵 器 。赂 秦 :贿 赂 秦 国 。这 里 指 向 秦 割 地 求 和 。 赂 秦贿 赂 秦 国 ,而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也 。或 曰 :六 国 互 丧
17、,自 己 的 实 力 就 亏 损 , 这 是 灭 亡 的 原 因 。有 人 说 :六 国 相 继 灭 亡 ,率 赂 秦 耶 ?难 道 全 部 是 因 为 贿 赂 秦 国 吗 ? 或 曰 :有 人 说 , 这 是 假 设 。或 ,不 定 代 词 。互 丧 :相 继 灭 亡 。)Error!曰 :不 赂 者 以 赂回 答 说 :不 贿 赂 秦 国 的 国 家 由 于 贿 赂 秦 国者 丧 。 盖 失的 国 家 而 灭 亡 。因 为 不 贿 赂 秦 国 的 国 家 失 去 了 其 他 国 家 强 有 力强 援 , 不 能 独 完 。的 援 助 , 就 不 能 单 独 保 全 。盖 :承 接 上 文
18、, 表 示 原 因 , 有 “因 为 ”的 意 思 。完 :完 好 , 形 容 词 用 作 动 词 。故 曰 弊 在 赂 秦 也 。所 以 说 弊 端 在 于 贿 赂 秦 国 啊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秦 国 用 攻 战 的 方 法 获 取 土 地 之 外 (还 收 到 诸 侯 的 贿 赂 ),小 则 获 邑 , 大 则 得 城 。较 秦 之 所 得 ,小 的 就 得 到 邑 镇 , 大 的 就 得 到 城 市 。把 秦 国 受 贿 赂 所 得 到 的 土 地 ,与 战 胜 而 得 者 , 其 实 百 倍 ; 诸 侯与 战 胜 而 得 到 的 土 地 比 较 , 实 际 上 多 到 百
19、倍 ;把 六 国 贿 赂 秦之 所 亡 , 与 战 败 而 亡 者 , 其 实 亦 百 倍 。国 所 丧 失 的 土 地 , 与 战 败 而 丧 失 的 土 地 比 较 , 实 际 上 也 多 到 百 倍 。则 秦 之 所 大 欲 , 诸 侯 之 所 大 患 , 固 不 在 战 矣 。那 么 , 秦 国 最 想 要 的 , 六 国 诸 侯 最 担 心 的 , 当 然 不 在 于 战 争 了 。 以 攻 取 :用 攻 占 的 方 法 取 得 。以 , 用 、凭 。其 实 :它 的 实 际 数 目 。大 欲 :最 想 要 。 思 厥 先 祖 父 ,想 想 他 们 死 去 的 祖 辈 和 父 辈 ,
20、暴 霜 露 , 斩 荆 棘 , 以 有 尺 寸 之 地 。冒 着 霜 露 , 披 荆 斩 棘 , 才 有 了 一 点 土 地 。Error!厥 先 祖 父 :他 (或 他 们 )的 祖 辈 父辈 。厥 , 相 当 于 “其 ”, 他 的 , 他 们 的 。)子 孙 视 之 不 甚 惜 , 举 以 予 人 ,子 孙 对 待 土 地 却 很 不 爱 惜 , 拿 它 送 给 别 人 ,如 弃 草 芥 。好 像 丢 弃 小 草 一 样 。举 以 予 人 :拿 它 (土地 )来 送 给 别 人 。今 日 割 五 城 ,今 天 割 让 五 座 城 ,明 日 割 十 城 , 然 后 得 一 夕 安 寝 。
21、起 视明 天 割 让 十 座 城 , 然 后 才 得 到 一 夜 的 安 睡 。第 二 天 起 来 一 看四 境 , 而 秦 兵 又 至 矣 。 然 则 诸 侯 之 地 有 限 ,四 周 的 边 境 , 秦 国 的 军 队 又 到 了 。既 然 这 样 , 那 么 诸 侯 的 土 地 有 限 ,暴 秦 之 欲 无 厌 , 奉 之 弥 繁 ,凶 暴 的 秦 国 的 欲 望 不 会 满 足 , 诸 侯 送 给 秦 国 的 土 地 越 多 ,侵 之 愈 急 。秦 国 侵 略 诸 侯 就 越 急 迫 。厌 :满 足 。奉 之 弥 繁 , 侵 之 愈 急 :送 给 他 的 越 多 , 他 侵 犯 得 就
22、 越 厉 )Error! 故 不 战 而 强 弱 胜 负 已 判 矣 。所 以 , 不 用 作 战 , 谁 强 谁 弱 谁 胜 谁 负 已 经 确 定 了 。判 :区 分 、辨 别 。至 于 颠 覆 , 理 固 宜 然 。 古 人 云 : “以六 国 最 终 灭 亡 , 是 理 所 当 然 的 。古 人 说 :“用地 事 秦 , 犹 抱 薪 救 火 , 薪 不 尽 , 火 不 灭 。”土 地 侍 奉 秦 国 , 好 像 抱 着 柴 去 救 火 , 柴 烧 不 完 , 火 不 会 熄 灭 。”此 言 得 之 。这 话 说 对 了 。至 于 :到 。理 :按 道 理 , 名词 作 状 语 。事 :
23、侍 奉 , 对 待 。齐 人 未 尝 赂 秦 , 终 继 五 国 迁 灭 , 何 哉 ?齐 国 不 曾 贿 赂 秦 国 , 最 后 也 随 着 五 国 灭 亡 , 为 什 么 呢 ?与 嬴 而 不 助 五 国 也 。 五 国 既 丧 ,这 是 因 为 齐 国 亲 附 秦 国 而 不 肯 帮 助 五 国 。五 国 已 经 灭 亡 , 齐 亦 不 免 矣 。齐 国 也 不 能 幸 免 了 。迁 灭 :灭 亡 。迁 , 将 战 败 国 的 国 君或 百 姓 迁 徙 流 放 到 偏 远 地 区 以 防 )Error!燕 赵燕 国 与 赵 国之 君 , 始 有 远 略 , 能 守 其 土 , 义的 君
24、主 , 起 初 有 远 大 的 谋 略 , 能 够 守 住 他 们 的 国 土 , 坚 持不 赂 秦 。正 义 而 不 贿 赂 秦 国 。 始 :起 初 。义 :名 词用 作 动 词 , 坚 持 正 义 。是 故 燕所 以 燕 国虽 小 国 而 后 亡 , 斯 用 兵 之 效 也 。 至 丹虽 然 是 个 小 国 却 后 灭 亡 , 这 就 是 使 用 武 力 的 功 效 。等 到 燕 太 子以 荆 卿 为 计 , 始 速 祸 焉 。丹 用 派 遣 荆 轲 刺 杀 秦 王 作 为 对 付 秦 国 的 策 略 , 才 招 致 灭 亡 。至 丹 以 荆 卿 为 计 , 始 速 祸 焉 :等 到 燕
25、 太 子 丹 用 (派 )荆卿 (刺 秦 王 )作 为 (对 付 秦 国 的 )策 略 , 才 招 致 祸 患 。史 )Error!赵 尝 五 战赵 国 曾 经 与 秦 国 交 战于 秦 , 二 败 而 三 胜 。 后 秦 击 赵 者 再 ,五 次 , 败 了 两 次 , 胜 了 三 次 。后 来 秦 国 两 次 攻 打 赵 国 , 李 牧 连 却 之 。李 牧 连 续 打 退 了 它 。李 牧 :赵 国 的 良 将 , 曾 几 次 打 退 秦 军 。后 赵 王 中 了 秦 的 反 间 计 , 杀 了 李 牧 。洎 牧 以 谗 诛 , 邯 郸等 到 李 牧 因 为 受 诬 陷 而 被 杀 害
26、, 赵 国 的 都 城 邯 郸 才 变 成为 郡 , 惜 其 用 武 而 不 终 也 。秦 国 的 一 个 郡 , 可 惜 赵 国 用 武 力 抵 抗 却 不 能 坚 持 到 底 。洎 (j):及 , 到 。且 燕 赵 处 秦 革 灭况 且 , 燕 赵 两 国 处 在 秦 国 把 其 他 国 家 几 乎 消殆 尽 之 际 , 可 谓 智 力 孤 危 , 战 败 而 亡 ,灭 干 净 的 时 候 , 可 以 说 是 智 谋 穷 竭 , 国 势 孤 立 危 急 , 战 败 而 灭 亡 ,诚 不 得 已 。 向 使 三 国 各 爱 其 地 ,实 在 是 不 得 已 。如 果 当 初 韩 、魏 、楚
27、三 国 各 自 爱 惜 他 们 的 国 土 ,齐 人 勿 附 于 秦 , 刺 客 不 行 , 良 将 犹 在 ,齐 人 不 亲 附 秦 国 , 燕 国 的 刺 客 不 动 身 赴 秦 , 赵 国 的 良 将 还 活 着 ,则 胜 负 之 数 , 存 亡 之 理 , 当 与 秦 相 较 , 或 未 易 量 。那 么 胜 败 存 亡 的 命 运 , 如 果 能 够 与 秦 国 相 较 量 , 或 许 不 能 轻 易 判 定 。智 力 孤 危 :智 谋 穷 尽 , 力 量 单 薄 。诚 :副 词 , 实 在 。向 使 :假 使 。理 :天 数 , 命 运 。或 :或 许 。易 :轻 易 。呜 呼 !
28、 以 赂 秦 之 地 封 天 下 之 谋 臣 ,唉 ! 如 果 六 国 用 贿 赂 秦 国 的 土 地 封 赏 天 下 的 谋 臣 ,以 事 秦 之 心 礼 天 下 之 奇 才 , 并 力 西 向 ,用 侍 奉 秦 国 的 心 意 礼 遇 天 下 的 优 秀 人 才 , 合 力 向 西 对 付 秦 国 ,则 吾 恐 秦 人 食 之 不 得 下 咽 也 。那 么 , 我 恐 怕 秦 国 人 吃 饭 也 不 能 顺 利 咽 下 去 。事 :侍奉 。悲 夫 ! 有 如 此 之 势 , 而 为 秦 人 积 威 之 所 劫 ,可 悲 啊 ! 有 这 样 的 形 势 , 却 被 秦 国 积 久 而 成 的
29、 威 势 所 胁 迫 ,日 削 月 割 , 以 趋 于 亡 。土 地 天 天 削 减 , 月 月 割 让 , 而 走 向 灭 亡 。积 威 :积 久 而 成 的 威势 。劫 :胁 迫 , 挟 制 。为 国 者 无 使 为 积 威 之 所 劫 哉 !治 理 国 家 的 人 不 要 使 自 己 被 积 久 而 成 的 威 势 所 胁 迫 啊 ! 为 (wi)国 者 :治 理国 家 的 人 。为 , 治 理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 其 势 弱 于 秦 , 而六 国 与 秦 国 都 是 诸 侯 , 他 们 的 势 力 比 秦 国 弱 , 却 还 有犹 有 可 以 不 赂 而 胜 之 之
30、势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可 以 不 贿 赂 秦 国 而 战 胜 它 的 形 势 。如 果 凭 着 偌 大 的 天 下 ,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 ,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却 追 随 六 国 灭 亡 的 先 例 , 这 就 又 在 六 国 之 下 了 。可 以 :可 , 可以 。以 , 凭 , )Error!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正反对比本文突出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得”与“失” 、 “有限”与“无厌” 、 “赂秦”与“并力西向”等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说服力很强。2写法指导(1)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2)对比的对象之间
31、必须有明显的对比点。(3)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3迁移应用请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以“面对挫折”为话题写一段话,观点要正确,态度要鲜明,200 字左右。【参考示例】 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勇敢地微笑着迎接它,如果你鼓起勇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战胜挫折,那么你就会发现,挫折的阴云被驱散后,头上是一片多么美丽的天空。反之,如果你面对挫折只会叹息,失掉了前行的勇气,那么你必将会被困顿束缚,被天空中逐渐密集的黑云吞没。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含笑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挫折吧!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分散消解力量战国时期的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方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来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相
32、关的议论文章有很多,苏洵的六国论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六国之间,钩心斗角,这样,双方的力量就不是六比一,而是一比一,甚至是零点几比一。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还有很多吗?【应用角度】 “团结” “合作” “强大与弱小”等。2精彩应用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 ,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可见团结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战国时期,东方强大的六国反被地处西方的秦国逐一吞并,这一历史教训引起了后人深深的思考。如果六国在当时能够精诚合作,集中六国的兵力、物力和财力,也许是能够打败秦国的。可结果却是秦国充分利用了六国不团结这个
33、弱点,各个攻破了它们。由此可见,团结合作是多么的重要。国家如此,集体、个人也是如此。生存是一门艺术,合作互助则是生存艺术的第一法则。急功近利,因一己之私而践踏合作法则,从短时间看就是损人利己,从长远看则是害人害己,自取灭亡。相反,如果做到团结合作,别人因你而温暖,你也会因别人而享受阳光。佳作领悟合作才会成功赵学新海神吹响了二十一世纪的号角,世界已从几千年前的刀耕火种社会发展到现在的高科技信息时代。或许还有人沉溺于这样的幻想中:独自一个人,信马闯天下,去夺取成功殿堂中瑰丽的宝石。然而现实却往往把它无情地击碎。生活是如此玄妙与广阔,社会是如此浩瀚与复杂,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星宇一颗。要想成功,单凭个
34、人之力很难达到。从无数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得出结论:没有人能独自成功!成功呼唤合作! 所谓合作,乃是一群人以心志的统一、力量的统一来共同追求某一特定的目标,这正是拿破仑希尔所说的“团结努力” 。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不仅事业上难有建树,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是现代社会,孤家寡人、单枪匹马越难取得成功,越需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合则共存,分则俱损。如果因为心胸狭隘,单枪匹马去干事,放着身边的人力资源不去利用,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更糟。我们经常会注意到大雁以 V 字形飞行,大雁定时变换领导者 ,因为为首的雁在前头开路,能帮助其
35、左右的雁群造成局部的真空。科学家曾在风洞实验中发现,成群的雁以 V 字形飞行,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能多飞 12%的距离。自然界的这一普通现象不正透视着合作的真理吗?人类亦如此。只有懂得协作,才能“飞”得更高、更快、更强。国际时政风云变幻,风起云涌,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合作。从合纵抗秦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从国共合作抗日救国到新中国联苏抗美,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到南南合作的兴起,从关贸总协定的制定到 WTO 的成熟,其中无一不闪烁着合作的光芒。一国、一党的力量有限,但“团结努力”便能“众志成城”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如果你能够使别人乐意和你合作,不论做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无往不胜。 ”合作是一
36、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唯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大的成功。合作之所以有如此烁烁锋芒,就在于它能优势互补,凝成合力,发挥 112 的绩效。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桃园三结义”一展刘备霸业,马、恩友谊共画时代一笔,居里夫妇共入诺贝尔奖殿堂,此等实例比比皆是。如今,合作不单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生存需要。新世纪的生存之路绝不比我们以往的路好走,无数挑战在等待着我们。然而生活中,有许多才华出众的青年却不懂得合作的重要,他们不明白如果他们在一个组织或集体中同其他人合作会制造出单个人无法创造的奇迹。万事不求人,只会吞下自我封闭的苦果;团结一致,紧密协作,才能走向成功。团结就是力
37、量,合作就是力量。要想成功,任何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 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能力,而这不正是合作的能力吗?没有人能独自成功。社会在呼吁,时代在呼吁,青春在呼吁。扬我合作之帆,荡我合作之舟,共履艰难,共登山巅!到那时,我们可以豪情万丈地向世界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学用词第 4 段中,作者化抽象为具体,用大雁的“飞”对合作进行阐述,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合作的重要性。2学引用第 6 段中,作者引用名言,阐述了合作的重要性和艺术性,增强了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语言精练,含蓄典雅。3学比喻在尾段中,作者以“帆” “舟”为喻,生动形
38、象地揭示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山巅”为喻,比拟事业的艰辛,揭示合作的必不可少性,语言生动而富有美感。4悟主旨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学会和他人合作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合作,可以使弱小的力量变强大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23980011】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开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然:这样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解析】 “判”的意思是“区分,辨别”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23980012】A. B.不 赂
39、者 以 赂 者 丧秦 以 攻 取 之 外 ) 奉 之 弥 繁 , 侵 之 愈 急斯 用 兵 之 效 也 )C. D.小 则 获 邑 , 大 则 得 城则 胜 负 之 数 , 存 亡 之 理 ) 与 嬴 而 不 助 五 国 也惜 其 用 武 而 不 终 也 )【解析】 D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却。A 项,以:介词,因为/ 介词,凭,用。B 项,之:代词,指秦国/结构助词,的。C 项,则:副词,就/连词,那么。【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舞幽壑之潜蛟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
40、 BC D【解析】 是使动用法,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名词作状语。【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23980013】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可谓智力孤危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解析】 A 项,至于:古义为到;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事 ,介词。B项,故事:古义为旧事,前例;今义为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C 项, 智力:古义为智谋和力量,是两个词;今义为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词。【答案】 D5名句填空。【导学号:23980014】(1)暴秦之欲无厌,_,_。(2)古人云:“ _,_,薪不尽,火不灭。”(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苟以天下之大,_,是又在六国下矣。【答案】 (1)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2)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