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760208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的中国文学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指向,一是横向地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一是纵向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学。作为繁荣文学的手段,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或强调横向借鉴,或注重纵向继承,或兼而有之,都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借鉴和继承,文学就无法发展。如果把借鉴或继承视为目的、视为文学的发展方向,那就错了。因为它不仅无补于文学的发展,而会将文学引入歧途。中国文学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横向借鉴上取得了一些成效,诸如: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使我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新内容

2、的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中,借鉴了某些有益的东西。但是,要看到,由于某些人误将手段当目的,因而在横向借鉴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诸如:一味强调文学创作上的“表现自我” ,鄙薄文学的社会功用性,耻于谈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一味强调时代精神的“淡化” ,鼓吹文学“面向自我,背对现实” ,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 ;用现代主义文学模式来度量社会主义的文学,认为文学的崇高感和英雄主义已不复存在。这种试图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取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趋向,决不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和方向。新时期文学在纵向继承上,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具体表现为:“建立社会主义的乡土文学”主张的提出和

3、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品的出现;通俗文学的兴起;文学“寻根”问题的提出及“寻根”文学作品的出现。总之,文学的纵向继承,使文学的视野扩大到了文学历史的深层结构里去,使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但也应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因素。诸如:在文学传统中流连忘返,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醉心于已与时代不符的风俗民情的描绘,沉溺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宣扬,致使作品格调不高,缺乏时代气息。实践证明,靠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或靠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来发展中国文学,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都不能代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和方向。只有横向与纵向两股文学潮流的汇合,才能代表中国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则

4、是横向与纵向两股文学潮流唯一正确的汇合点,未来的中国文学将在这个汇合点上健康地、持续地发展。- 2 -(摘自毛磊、石光荣、郝侠君中西 500 年比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当前的中国文学要有所发展,就必然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中作出取舍。B.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因为过于强调表现自我而否认文学的崇高感与英雄主义。C.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技巧与手法,丰富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D. 文学的纵向继承,彻底解决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缺乏历史纵深感的难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国文学现状作了具体

5、阐述。B.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了大量的典型现象,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说服力强。C. 文章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本质作了充分的论述,为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D. 文章在具体分析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时,均先肯定其成绩,再指出其不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过横向借鉴和纵向继承来繁荣中国文学,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完成。B. 如果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与手法,就能开拓出我国文学内容新领域。C. 如果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就有可能增强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D. 如果想中国文学走向繁荣,就需要汇合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股文学潮流。【答案】1. C 2. C 3. B【解析】【1

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必然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中作出取舍。 ”理解有误,原文内容为“作为繁荣文学的手段,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或强调横向借鉴,或注重纵向继承,或兼而有之,都是必要的。 ”繁荣文学的手段有三种,可以兼而有之,并非一定要在借鉴与继承中作出非此即彼的取舍。B 项,原文内容:“一味强调时代精神的“淡化” ,鼓吹文学面向自我,背对现实 ,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 ;用现代主义文学模式来度量社会主义的文学,认为文学的崇高感和英雄主义已不复存在

7、。 ”强加因果。强调表现自我与否认文学的崇高感与英雄主义是并列关系,非因果关系。D 项,原文内容“文学的纵向继承,使文学的视野扩大到了文学历史的深层结构里去,使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 ”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并不同于彻底解决难题,同时,缺乏历史纵深感是否为难题,于文无据。- 3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比如此题 B 项就是强加因果。【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仔细阅读文章,找到相关的有效答题区间,理解并推理文章内容,最后比对备选答案,找出推理错误的一项即可。C 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未对新时期文学的本质作充分的论述。【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题时注意阅读文章,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根据原文论断, “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应得出“使我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新内容的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的结论,无法得出 “开拓出我国文学内容新领域”的结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活着的手艺王往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

10、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木匠又让它- 4 -以另一种形式活了。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

11、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

12、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 ”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13、。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 8000 元- 5 -呢。 ”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 (摘编自百花园 ,有删改)4. 下列对

14、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A. 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作了铺垫。B. 长大之后, “他”学会了木匠手艺,并凭借自己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快超越了师傅,成为当地最吃香的木匠。C. “他”虽然被村里人称为“懒木匠” ,但其实并不“懒” , “他”不愿意“做小活”是因为不想委屈自己的手艺。D. 文章借其它木匠之口,侧面介绍了“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省了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E. 本文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技法,以写人为中心,描写细腻;善于运用悬念、伏笔来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5.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

15、概括“他比谁都孤独”的原因。6. 标题“活着的手艺”有哪些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案】4. BE 5.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他”的传统木匠手艺渐渐失了用武之地;“他”对木匠手艺的敬重和痴迷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6. “活着的手艺”指木匠的手艺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使死去的树木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世上的手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和生命,我们必须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活着的手艺” 。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古老手艺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生存的空间,它还会永远地“活着” 。【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

16、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 “无师自通”错误,该信息缺少文本依据,“超越师傅” “最吃香”并不仅仅因为“雕刻技艺” ,还有其他的木匠技艺。E 项, “善于运用悬念、伏笔”错误,文章没有运用“悬念、伏笔” 。故选 BE 两项。【5 题详解】-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他比谁都孤独的原因” ,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找

17、到题干中的引文“他比谁都孤独” ,然后结合上下文的情节概括原因。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情节的把握,抓住第七段中“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 ,倒数第二段中“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 , 最后一段中“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这些句子加以揣摩品味。由这些内容可知,随着现代化发展,他的木匠手艺失去了用武之地,同时他对木匠技艺的痴迷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这些都应该是他孤独的原因。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8、,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标题活着的手艺有哪些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表面看是考查标题含义,实质考查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讨,考生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逐层深挖。回答时要紧扣标题“活着的手艺”中“活着”这一词来考虑。考生可以抓住第三段中“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第五段中“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倒数第二段中“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这些关键句子分析品味,概括提炼。【

19、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

20、么内容形成对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7 -(新京报 2017.01.14)雾霾,是昨天政协委员讨论、聊天中高频率出现的一个词。谈及刚刚经历的北京史上跨年度、时间最长的雾霾,大家非常关注,话题也显得格外沉重。雾霾事关民生,不仅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健康,还影响着我们居住城市的品质与未来。其实,近几年来,市政协一直都在跟踪全市的雾霾治理工作。2016 年,市政协将“雾霾治理”作为重大议题,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市政协主席、主管副市长出席,23 个承办单位、48 位政协委员参加。委员们提出的 94 条建议,有 82 条被完全采纳、12 条被部分采纳,进一步促进了空气

21、重污染预警和应对机制等重点工作的完善。今年,市政协又将 PM25 治理阶段性目标列入民生重点协商议题,且提上了与津冀两地政协协商的议程。被市政协委员们紧盯不放的背后,是雾霾已成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难言之痛!在雾霾笼罩之下,整个城市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显然,雾霾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环境问题,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必须要积极面对、妥善处置。材料二:(中视财经网 20170109)记者了解到,目前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持续笼罩华北等地 9 天多的雾霾,从 1 月 8 日早上起开始自北向南陆续消散。新的一年,蓝天和雾霾的较量不会停止,群众对于治霾的关注也不会降低。1 月 6 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向媒

22、体介绍雾霾治理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7 日,北京市代市长蔡奇就雾霾治理与媒体、企业和市民代表交流;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雾霾健康防护知识;中央气象台就近期雾霾天气气象成因召开媒体通气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量几天来集中释放,传达了党和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也摆出了治霾难点和今后思路、举措,回应了公众的关切。应对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生态问题,中央早已在战略上作出部署。 “向环境污染宣战”“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 ”是本届政府对百姓作出的郑重承诺。2013 年 9 月,国家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提出十个方面的 35 项措施,执行 3 年多之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

23、有明显改善。在全国层面,与 2013 年相比,74 个重点城市 PM25 浓度降低了 30%左右。虽然改善速度还赶不上群众的期待,但坚定的决心与果断的行动毋庸置疑。材料三:参考消息网 12 月 20 日报道,媒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之下,多个城市正在限制汽车出行上路,并暂时关停了大量工厂。另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12 月 19 日报道,首都北京以及邻近的天津市等超过 20 个城市在过去 48 小时一直启动重污染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 ,官方媒体报道,北京市在 12 月 19- 8 -日暂时关闭了数百家工厂,交通部门对出行车辆采取单双号轮流限行的措施,限制出行车辆。报道称,华北大部

24、分地区的“红色预警”从 12 月 16 日开始并将持续至 12 月 21 日,数十个城市的学校停课,并有其他应急措施进行中。河北省已下令工厂暂时关停或降低产量,水泥、铸造、钢铁、火电、焦化等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实施停限产措施。山西省要求火电、钢铁、焦化、化工等“重污染行业”降低生产负荷,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则实施停产。河北和山东两省的多家棉花工厂已经暂时停产。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12 月 19 日引述中新社、中国天气网等消息显示,中国环境保护部 12 月 18 日通报上述改善情况,并称中国各地积极作为,保障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应对雾霾的效果初步显现。北京市 17 日的实际 PM25 日均浓度也

25、比预测值下降。各地由于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污染积累速度变缓,重污染发生过程较预测结果有所推迟,峰值浓度有所降低。据中国媒体报道,北京市“红警”启动后截至目前,北京市本地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约 13,本地产生的 PM25 降低 20%以上。报道称,中国此轮污染范围广大,17 日上午,黄淮和江淮地区受霾影响区域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接近 1/9,而且影响范围还在扩大。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等 23 个城市已红色预警,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措施。据美国某网站 12 月 19 日报道称,非政府组织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曾向记者展示了中国 4600 多家企业的实时废气排放监测图。图表显示,全国有

26、270 家企业废气排放超标,只占全部监测企业的一小部分。他表示,数据本身就是一种进步。马军认为,记录数据是实现解决中国污染问题需要的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些有害污染物中包括被称为 PM25 的空气颗粒物。马军称,在 2013 年之前,没有一个城市的PM25 的水平得到监测和发布。现在有超过 400 个城市的数据得到了监测与发布。中国进入了发布空气质量信息的时代。这比过去透明多了。他认为,PM25 水平在逐步下降,但困难的地方在于,现在是区域性污染,而非城市污染。对北京来说,如果区域性问题得不到解决,风只会把雾霾从河北省吹过来。另一方面,中国可以接受的日均 PM25 水平是 75(微克每立方米

27、) ,超过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最高值。尽管如此,这个目标还是很难实现。中国大多数城市都达不到。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政协委员们谈及刚刚经历的雾霾,话题也显得格外沉重。因其是北京史上跨年度、时间- 9 -最长雾霾,影响着我们城市居住者的健康。B. 虽然在全国层面 PM25 浓度降低了 30%左右,但还赶不上群众的期待,所以今年中央表明了坚定的决心与果断的行动。C. 马军认为,记录数据是实现解决中国污染问题需要的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步骤。PM25 水平在逐步下降得益于此。D. 马军认为,只解决北京的雾霾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北京周边譬如河北的雾霾问题,风也会把雾霾从北

28、京周边地区吹过来。8. 材料一、材料二传达了哪些共同信息?9. 我国在解决空气污染方面的措施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D 8. 雾霾天气引起了民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 政府在应对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生态问题上,一直在努力。 9. 机动车限行;工业企业停限产;对城市污染物进行数据监测。【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因其是北京史上跨年度、时间最长

29、雾霾,影响着我们城市居住者的健康”错误,材料一中说“谈及刚刚经历的北京史上跨年度、时间最长的雾霾,大家非常关注,话题也显得格外沉重。雾霾事关民生,不仅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健康,还影响着我们居住城市的品质与未来”。B 项, “今年中央表明了坚定的决心与果断的行动”错误,从材料来看, “中央早已在战略上作出部署” ,2013 年已提出措施并执行。C 项, “下降得益于此”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故选 D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材料一、材料二传达了哪些共同信息” ,这就要求考生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圈出共同的信息

30、,最后进行概括。如材料一“其实,近几年来,市政协一直都在跟踪全市的雾霾治理工作” “今年,市政协又将 PM25 治理阶段性目标列入民生重点协商议题,且提上了与津冀两地政协协商的议程” “被市政协委员们紧盯不放的背后,显然,雾霾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环境问题,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必须要积极面对、妥善处置” ,- 10 -材料二中说“新的一年,蓝天和雾霾的较量不会停止,群众对于治霾的关注也不会降低应对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生态问题,中央早已在战略上作出部署国家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提出十个方面的 35 项措施” ,由这些内容可知,两则材料都提到雾霾天气引起民众关注和政府重视,同时政府在雾霾的

31、治理上一直在努力。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国在解决空气污染方面的措施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圈出我国解决空气污染的措施,然后再进行概括。材料三“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之下,多个城市正在限制汽车出行上路,并暂时关停了大量工厂” “记录数据是实现解决中国污染问题需要的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步现在有超过 400 个城市的数据得到了监测与发布展示了中国 4600 多家企业的实时废气排放监测图”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32、,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

33、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

34、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 11 -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

35、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

36、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

37、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B.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12 -C.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D.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1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B. 君子亦有穷乎 穷:贫穷C. 子贡色作 作:改变D.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担忧12.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老者安之B.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己

38、所不欲,勿施于人C. 孔子用于楚 舜有天下,选于众D. 孔子欣然而笑曰 任重而道远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孔子打算去楚国拜见回礼,陈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仍讲习诵读,传授诗书礼乐不间断。B. 面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因他在“穷”境之中流露出了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C.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

39、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D. 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忘返;并且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14. 翻译句子。 (1)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答案】10. C 11. B 12. B 13. C 14. (1)孔子说:“赐(子贡名端木赐,字子贡)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基本观念)贯串于全- 13 -部学说。 ” (2)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

40、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这段话是说“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他。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太史公” “诗” “之” “余”

41、“孔氏书”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曰”表对话,其后要断开,这就排除 BD 两项;“乡往”的宾语是“之” ,且“然”表转折的时候,一般放在句首,这就排除 A 项。故选 C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 “君子亦有穷乎”中“穷”是古今异义词, “穷”的古义是“困厄” “处境艰难” 。考生可以联系管仲列传中的句子“君子亦有穷乎”来解答。故选 B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

42、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 项,“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中“之”是结构助词,的;“老者安之”中“之”是代词,代“老者” 。B 项,两个“所”均为“所”字结构。C 项, “孔子用于楚”中“于”是介词,表被动,被;“舜有天下,选于众”中“于”是介词,在,从。D 项, “孔子欣然而笑曰”中“而”是连词,表修饰;“任重而道远”中“而”是连词,表并列。故选 B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

43、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 14 -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 “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错误,这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故选 C 项。【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

44、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以为” ,“以为、认为是” ;“识” ,记;“然” ,对,正确;“非与” ,反问句,难道不是吗;“一以贯之” ,宾语前置结构,应为“以一贯之” , “以” ,用, “贯” ,贯串。第二句中, “道” ,学说;“既” ,已经;“大修” ,宏大美好;“不用” ,被动句, “用” ,采用;“是也”是判断句, “是” ,这;“丑” ,耻辱。【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

45、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46、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

47、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 15 -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48、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

49、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文言文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 ”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的站不起来。但孔于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物。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