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全文的结构和思想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18811936) ,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
2、名,此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杂文集坟 、 热风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逝世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曾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撰写了一副挽联:“踏莽原 ,刈野草 , 热风 奔流 ,一生呐喊 ;痛毁灭 ,叹而已 ,十月 噩梦 ,万众彷徨 ”2.写作背景1926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3、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 月 12 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 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 ,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 48 小时内即 18 日午前作出答复。 18 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2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 47 人,伤 123 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
4、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 ,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 “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 ,制造了种种谣言。3、课文初读,掌握下列字词(1)给画线字注音追悼(do ) 徘徊(pi hui) 洋溢( y ) 菲薄(fi ) 淋漓(ln )洗涤(d ) 踌躇 (cho ch ) 诧异( ch ) 桀骜( ji o ) 喋血( di ) 尸骸( hi ) 虐杀( ne 辗转(zhn ) 积攒(zn) 攒射(cun) 屠戮(l ) 创伤(chung) 羽翼(y ) 绯红( fi ) (2)词语释义:寥落:稀少;冷落,冷清喋血:血流出来的样子踌躇:犹豫;停留,徘徊
5、不前;得意的样子黯然:阴暗的样子;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顺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屠戮:屠杀赁屋:租借房屋深味:深深地体会欣然:高兴的样子洋溢:充满而流出诧异:惊讶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广有羽翼:翅膀,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多含贬义)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殒身不恤: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考虑殒身,死亡恤,考虑合作探究:一、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思路。 1 学生思考:(1)课文 7 部分中哪几部分侧重写了刘和珍?3明确: 3、4、5 部分(2) 1、2 部分和 6、7 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明确:1、2 部分交代写作缘由,6.7 部分
6、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2贯穿全文,又一条感情的线索,能说说这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吗?明确:悲愤的感情3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二、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 分析第一大部分思路(1-2)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 ,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
7、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 ” ,在于唤醒“庸人” ,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 ,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 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
8、局思路的。 4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记念刘和珍君 (1、2) 写作缘由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爱 恨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 ( 逻辑顺序)(3、4、5)追述生平事迹 回忆往事惊闻噩耗 (时间顺序)详写遇难经过 概括惨遭杀害遇害细节(6、7)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逻辑顺序)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检测清盘: 1选出加点词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从容(cng) 不惮(dn) 桀骜(ji) 菲薄(fi)B赁(ln)屋 诧异(ch) 立仆(p) 殒身不恤(x)C攒(cun)射 寥落(lio) 下劣(li) 长歌当哭(dng)D惩创(chng) 尸骸(hi) 喋血
9、(xi) 浸渍(z)(A.fi C.dng D chng xu)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委曲求全 殒身不恤 不径而走 妄自菲薄B广有羽翼 桀骜不驯 故步自封 阴谋诡计C黯然神伤 惨淡经营 淡装浓抹 前仆后继D耳提面命 礼上往来 冠冕堂皇 出离愤怒(A、径胫 C、装妆 D、上尚)3依次填入下面文句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B)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 这样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A 竟至 竟会 竟会 B竟会 竟至 竟能5C竟能 竟会 竟至 D竟至 竟会 竟至4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惨象,已使我目不
10、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对比 设问 顶真 对偶 B.对偶 反问 间隔反复 对比C.对比 反问 顶真 对比 D.对偶 反问 连续反复 对比5.选出标点符号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B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C陶潜说过,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D倘使我能相信有所谓“在天之灵” ,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A亲见;B去掉引号;C句号应在引号里面)6、 记
11、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 二心集 华盖集 且介亭杂文 华盖集续编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学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发扬百折不回的精神,才能学有所得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C 听到“基地”组织再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事件,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D 这位老船工给我们讲述了横渡长江时惊心动魄的场面8、名句填空:(1) 、真的猛士, ,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沉默呵,沉默呵 ,就在沉默中灭亡 (3)寄意寒星荃不察, 。(4) , 俯首甘为孺子牛。(5) 渡尽劫波兄弟在, 。6(6)心事浩茫连广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