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8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8套.zip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试题打包8套.zip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3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20181230252.doc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3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课件20181230219.ppt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20181230251.doc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课件20181230218.ppt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0181230250.doc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课件20181230217.ppt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6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20181230249.doc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6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课件20181230216.ppt
  • 全部
    •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3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20181230252.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3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课件20181230219.ppt
    •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20181230251.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课件20181230218.ppt
    •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0181230250.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课件20181230217.ppt
    •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6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20181230249.doc--点击预览
    •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6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课件20181230216.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考情预览】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年份 诗题 时代与作者题材类型名句默写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2018 《送王昌龄》 (唐)李颀送别友人√ √ √2017 《采地黄者》 (唐)白居易感伤时事√ √2016《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忧国伤时√ √ √2015《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描摹形象√ √ √2014《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三峡吟》(唐)李端(南宋)徐熙羁旅愁情√ √ √命题规律1.选材 近五年高考多选材于唐宋诗歌,间有元词。题材类型丰富;表达方式多样,或叙或摹,或抒或议。2.命题 题型稳定,两道题目,第一道多为填空题,第二道为简答题。近五年高频考点为思想观点与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考查角度各不相同,如 2018 年的点染手法、2017 年的叙述与对比手法、2016 年的叙事特色、2015 年的描写角度、2014 年的抒情等。设题角度新颖,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灵活应对陌生问题的能力,旨在引导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深入。2技法提分点 23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三步骤鉴赏诗中形象读文支招三看 初懂诗家语一看标题(初判题材)标题或标明写作对象、内容、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也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两诗都以猿声来写愁。二看作者(初明情感)依据作者生平事迹、思想、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信息来全盘考虑诗歌主旨。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诗中多流露出自信达观、傲视权贵、追寻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多有忧患之思。如李端和徐照,结合他们的时代,一唐一宋,可大概明确其区别是,一注重意趣,一注重理趣。三看注释(初懂内容)诗歌后凡有注释一定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注释多是作者、所写人物、写作背景或是难解词句的解释,有的是典故的出处与含义等。如右侧注释对《三峡吟》中诗句典故的解释,暗示情感的忧伤。典题文本(2014·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3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 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译文】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三峡吟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对点解题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来写愁。解题指导本题赏析事物形象。明 确 物 象 特 征 , 对 接 诗 人 品 性两首诗都写到的意象,当为猿的啼叫声,这是事物形象。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不堪听”写猿啼的哀戚使诗人愁苦不堪;“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写猿啼的哀戚使行人忧愁。鉴 赏 表 达 效 果李诗中的“共听一声猿” ,是用分隔两地的人“共听猿声”来间接“写愁” ,表达与朋友的分离之愁;徐诗是反写,啼猿自己不愁,但内心有愁的人听了猿啼更觉心愁,借猿声抒写游子思乡之愁。答案 猿声4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 ,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 “繁”二字点明愁情, “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答案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 “昏” “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 ,愁在人心。(2018·浙江高考压轴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 题。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 白一为迁客 ① 去长沙 ② ,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③ 。塞上听吹笛高 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 ①迁客:被贬谪之人。②去长沙:汉代贾谊因受到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③梅花:假借笛曲名《梅花落》中的梅花。★1.两首诗都选用了________意象,描绘出对________一事的感受。解析 本题赏析事物形象。明确物象特征,对接诗人品性。可先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找到相同之处“听吹笛” ;结合注释③可知,梅花是借用《梅花落》笛曲中的意象,不是真的见到了梅花,其特征是用想象的、虚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听笛的真实感受。答案 梅 听笛2.这两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分别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 解析 解题思路为明手法、释运用、析作用。高诗,胡地没有梅花,故由雪净月明写到梅花纷飞,是由实景到虚景,是虚实相生;“风吹一夜满关山”想象中寄寓着浓浓的乡情。李诗,结合注释①来理解, “五月落梅花”不符合客观实情,是虚写;但符合诗人心境,写出诗人心底的凄凉。故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相异之处,李诗运用典故,结合注释②可知,用贾谊的典故来抒写自身遭际和表达愤懑之情。高诗,用设问,5“借问”两句,一问一答,且均为虚景,写出思乡的真情。答案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高诗由战士听曲而联想到故乡的梅花飘落,思乡之情浓郁;李诗,因被贬而远离长安,听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诗人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寒冬时的梅花。另外,李诗还运用用典的手法,借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高诗则运用设问,一问一答,以虚景衬实情。一、(2018·浙江稽阳联谊学校 4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2 题。贺新郎·秋晓 【注】[宋]蒋捷渺 渺 啼 鸦 了 。 亘 鱼 天 , 寒 生 峭 屿 , 五 湖 秋 晓 。 竹 几 一 灯 人 做 梦 , 嘶 马 谁 行 古 道 。 起搔 首 、 窥 星 多 少 。 月 有 微 黄 篱 无 影 , 挂 牵 牛 数 朵 青 花 小 。 秋 太 淡 , 添 红 枣 。 愁 痕 倚赖 西 风 扫 。 被 西 风 、 翻 催 鬓 鬒 , 与 秋 俱 老 。 旧 院 隔 霜 帘 不 卷 , 金 粉 屏 边 醉 倒 。 计 无 此 、中 年 怀 抱 。 万 里 江 南 吹 箫 恨 , 恨 参 差 白 雁 横 天 杪 。 烟 未 敛 , 楚 山 杳 。【注】 蒋捷为逃避战乱,坐舟从家乡出发至吴江。逃难寓居时,梦中惊醒的他,写作此词。★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析。答: 解析 本题赏析景物形象。抓住主要意象,词中主要意象有鸦啼、天色、星月、牵牛花与红枣,环境特点为“寒” “五湖秋晓” 。说明描绘画面(或氛围)。这是一幅清晓秋景图:鸦啼凄切,鱼肚白的天色;听得屋外行走在古道上的马的嘶鸣声;点点残星,淡淡月光;篱笆上绽开着牵牛花,枣树上挂着些红色的枣儿。概括意境的特点、分析诗人情感,意境特点是萧瑟凄凉,写出景物的深浓的秋意,也写出诗人心中的秋意。答案 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清晓秋景图。鸦啼凄切,鱼肚白的天色;屋外点点残星,淡淡月光;篱笆上绽开着牵牛花,枣树上挂着些红色的枣儿。渲染出一种深浓的秋意。2.简析下阕中词人的复杂感情。答: 解析 此题注意抓住词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愁” “恨” ,结合注释,分析悲秋之情、沦落之愁和亡国之痛。答案 词中借秋晓所见抒发了“愁” “恨” 。①悲秋之情,写出时光流逝,岁月易老的中年怀抱。②沦落天涯,故里难归之愁。③亡国之痛。二、(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3~4 题。6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 【注】 ,平海夕漫漫。【注】 “迷津欲有问” ,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3.诗的题目为“早寒有怀” , “早寒”既有季节特点,又有天气的特征。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的这些特点的?答: 解析 本题赏析景物形象。抓住主要意象,诗中只在首联和尾联末句写到景物,而首联能突出“早寒”的特点。主要意象为“木” “雁” “北风” 。说明描绘画面(或氛围)。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叶正“渐脱” ,北雁正“南飞” ,这是秋季景象。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有寒意,突出“早寒”的特点。答案 诗人通过首联写早寒。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 ,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特点。4.该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答: 解析 先明确句意。此诗尾联“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的意思是:在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时想问路,可只能看见滔滔的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意思是连找个问路的人都找不到。再分析手法。根据注释可知, “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平海夕漫漫” ,是写景,又在结句,这就是“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作者感情。结合关键句“迷津欲有问”来分析,诗人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写出自己内心的迷茫;用以景结情手法烘托出自己的愁苦心情。答案 尾联通过化用典故和借景抒情巧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矛盾)与愁苦之情。 “迷津欲有问” ,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生动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诗人以这样的景色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自己的愁苦心情。三、(2018·浙江嘉兴一中高三期中,改编)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5~6 题。里中女于 7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徒惜越娃 ① 貌,亦蕴韩娥 ② 音。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田家三咏(其三)叶绍翁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注】 ①越娃: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②韩娥:指战国时韩国一个容貌美丽、善于歌唱的女子。★5.这两首诗在诗歌内容上都以________作为描写对象,在诗歌体裁上第一首诗是________,第二首诗是________。解析 本题赏析事物形象。明确物象特征,结合标题和关键词句来明确事物特征,于诗标题“里中女”与关键词“苦机杼” “识蒿簪” “无奢侈心”等,点明写的是“里中女” “桑下女” ;叶诗抱儿送饭、以灶烟画鬓等特征点明写的是农妇。故两首诗写的都是农妇。答案 农妇(田家女) 古体诗(五言古诗) 绝句(七言绝句)6.以上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特点。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艺术表现上的异同。答: 解析 于诗“华堂、富家、满髻钗黄金”都是写富家女生活,叶诗“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写富家女生活,故两首诗共同之处是贫富对比。不同点,于诗开篇四句运用比兴、反复手法,叶诗前两句实景,后两句站在农妇角度写她想象不出的情景,两处场景的描写,一虚一实,虚实结合。注意分析出手法对表现现实和诗人情感的作用。答案 相同之处:对比。于诗“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照应“华堂” “富家” ,与桑下女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叶诗“画鬓浓调灶额烟” ,诗人捕捉农妇在灶间用灶灰画鬓的情景;又与下文“红袖女”的形象形成对比,饱含着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不同之处:于诗开篇四句运用反复、比兴。诗中“吾闻” “不识” ,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诗以“池鱼”比“桑女” , “海水”比“华堂” ,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叶诗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妇女辛劳的事,8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后两句想象高门闺秀游乐场景,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的感染力。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7~8 题。[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元]汤式钱塘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山空蒙湖潋滟随处写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7.这首元曲描写屡遭兵难创伤的杭州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慨。解析 本题赏析景物形象。要求明确意境特点与作者感情。可先抓住主要意象“荒祠” ,及关键词“不似当时” ,结合题干内容“屡遭兵难创伤”等说明描绘画面(或氛围),概括出意境特点。然后结合表情感的关键词“吊” “伤”来明确作者的感慨。答案 萧条冷落 昔盛今衰8.请赏析这首元曲的主要艺术特色。答: 解析 曲中“不似当时”点明今昔对比,结合曲中语句具体分析对比的内容。起笔三句对比明显,接下来分别将“寺” “山、湖” “水、月”今昔对比。曲中大量化用他人诗句,是用典,解释用法,分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即可。答案 ①对比:“钱塘”三句起笔就进行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接着“其间……荒祠”数句,运用了三个具体的对比,波澜迭出,有力地突出了昔盛今衰之叹。②化用前人诗句(或“用典”):前三句暗用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突出今日之衰。接着依次化用。用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句,表达而今江山残破之意;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句,叹如今到处皆无美景可写;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表达而今游人稀少、祠堂荒烟衰草无人凭吊的荒凉。五、(2018·浙江余姚中学期中,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临江仙·送钱穆父 ①苏 轼一别都门三改火 ② ,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③ 。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 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9.“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解析 本题赏析人物形象。解读关键词句,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关键词是“无波”“有节” 。该句字面上是说,只有古井才能够真正的无波,也只有秋筠才是最有气节的。这9里用“古井”和“秋筠”比喻友人。概括形象特点,说明形象意义。借“古井”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淡泊,用“竹有节”比喻友人坚贞的节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品格的赞美之情。答案 比喻 对偶 淡泊 坚贞10.“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传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 解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结合注释中有关友人被贬的信息来理解词人情感,可以体会出词人以洒脱情怀安慰友人。再结合词句本身的“亦”字体会词人失意惆怅的心情。答案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词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词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 身 世 飘 零 的 慨 叹 。 (如 说既 有 豪 放 达 观 , 又 有 失 意 惆 怅 , 心 境 复 杂 , 言 之 成 理 亦 可)1技法提分点 24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入手鉴赏诗歌语言读文支招咬文嚼字泡开诗家语读懂诗歌不仅要靠“三看” ,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语言,靠咬文嚼字泡开诗家语。1.诗家语之变形古诗出于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要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如右侧第一首,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中的“残” “泣”就使用了使动用法,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更快速理解诗句含意了。2.诗家语之跳跃诗家语是跳跃的、跨越时空的,存在大量的“空白” ,目的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阅读时需要进行补充。3.诗家语之颠倒古诗受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有时也是突出情感的需要,鉴赏时一定要字字揣摩,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 ,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典题文本2(2016·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 ① 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译文】北来人二首(北方流落到南方的人)一说起京城发生的事情,仿佛白发也多了。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多么地感到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一家十口当年同时离别之后,如今我成了独飞的孤雁。饥荒时节,我只好到荒芜的寺院里锄野菜充饥;贫寒无衣时,我只能穿上国土沦陷后蕃人穿的衣衫。豪门贵族歌舞喧闹,沙场将士却一天天稀少。眼看自己就要老死在闽南之地,也不见銮驾回转恢复中原。对点解题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答: 解题指导赏句三入手理 解 诗 句 含 意 , 描 述 诗 句 内 容理解诗句含意,明确“残” “泣”均为使动用法。描述内容为: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指 明 特 点 与 手 法对仗工整,修辞手法为对偶;“泣铜驼”为拟人手法。同时这两句又是写景,景物特点是荒废、破败的,寄寓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故抒情方式为借景抒情。3概 述 作 用情景交融,突出诗人情感。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答: 解析 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这两首诗,从表达方式上看,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从视角上看,以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从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2018·诸暨牌头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 题。点绛唇 【注】县斋愁坐作[宋]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注】 公元 1108 年,葛胜仲因故被贬歙州休宁县,这首词便作于此时。★1.“梦逐芭蕉雨”中的“逐”字颇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答: 解析 本题赏析炼字效果。释义明法,点明字义,明确拟人化手法,即突出“主动”意向。概述作用,结合注释理解“逐”字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答案 “逐”有“追逐,追随”之意, “逐”字将词人追寻“芭蕉雨”的悲愁意象主动化(动态化)了,更增添了羁旅他乡、怀才不遇的凄苦悲愁之情。42.结合全词,分析“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的作用。答: 解析 本题赏析炼句效果。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为景物描写,意为日暮时分,荒颓的城中鼓声四起,在杂乱的群山中回荡。指明特点与手法,特点是荒凉、冷落;手法,本句为结尾句,故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概述作用,分析手法的作用,如烘托形象、突出情感等;分析诗句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如与标题、开头的照应等。答案 ①以景作结,营造氛围,乱山、斜日、荒城、暮鼓等意象,营造了荒凉、冷落的氛围;②融情于景,含蓄蕴藉,眼前之景即心中之景,都染上了词人强烈的主观色彩,隐含迁客羁臣难以言说的凄凉和孤寂;③烘托形象,词人身处荒城,看夕阳斜照,听暮鼓声声,烘托出寒斋愁坐的人物形象;④暗点词题的“愁”字。 “山无数”写离家之远,归程之难,“乱”字既加重了归程艰险,又隐含词人心绪烦乱与忧愁,凸显题旨;⑤照应开头。 “斜日荒城”照应“秋晚寒斋” 。一、(2018·浙江省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2 题。[正宫]鹦鹉曲野渡新晴冯子振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幺〕碧天边岩穴归云,白鹭一行飞去。便芒鞋竹杖行春,问底是 ① 青帘 ② 舞处。【注】 ①底是:哪里是。②青帘:酒帘、酒幌。1.“白鹭一行飞去”化用了杜甫《绝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问底是青帘舞处”化用了杜甫《清明》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解析 所谓“化用” ,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自己诗歌中的语句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 “白鹭一行飞去”有“白鹭” “一行” “飞” ,结合“杜甫《绝句》 ”很容易联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者意象、意境相同;“问底是青帘舞处” ,由注释可知“底是”即“哪里是” , “青帘”即“酒帘、酒幌” , “青帘舞处”即“酒旗招展”的地方,联系“杜甫《清明》 ”,可知是“借问酒家何处有” ,两句句意完全相同。答案 一行白鹭上青天 借问酒家何处有★2.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解释“说”字的妙处。答: 解析 本题赏析炼字效果。释义明法, “说”的是“野叟田父” , “法” ,此处着重指结构技5法。概述作用,结构上, “芒鞋竹杖行春”是听“野叟田父”说了之后的行动,故承上启下;呼应下文的“问” 。内容上, “新晴”突出“新近” “新奇”的特点, “问底是青帘舞处”写诗人欲饮一杯的雅兴,可见闲居之趣。答案 结构上:这个字上联“野叟田父” ,下启“芒鞋竹杖行春”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下面的“问”字前后照应,使整首曲子浑然一体。内容上:“说”这个动作表达出了农民对天降甘霖又获新晴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一种无心听之的闲居之趣。前面作者“终日对野叟田父” ,心境平静恬和,如今听村民提起新雨新晴,骤起游览雅兴。二、(2018·浙江省级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 3~4 题。春题湖上[唐]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采桑子(其九)[宋]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3.《春题湖上》和《采桑子》的画横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何不同?答: 解析 两处均为写景,分析修辞手法和写景角度。先看《春题湖上》 ,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是说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运用的是比喻修辞,从视觉角度写出了西湖春天的美。再看《采桑子》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首句是视觉,接下来两句是触觉与嗅觉,末句写风拂面之后的清爽感觉,也是触觉。此词是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之美。答案 《春题湖上》侧重于视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参差的山峰环绕,湖面水平如镜。 《采桑子》运用多种感觉进行描写:视觉上,看到月上云散;触觉上,手触轩槛,凉意顿生,微风拂面,感觉清爽;嗅觉上,阵阵莲芰的清香,沁人心脾。(写出两种感觉即可)★4.白诗中的“月点波心一颗珠”历来被称为“神来之笔” ,请进行简要赏析。答: 6解析 本题赏析炼句效果。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月点波心一颗珠” ,意思是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指明特点与手法,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影比作点缀在湖心的一颗明亮的珍珠,写出了天空辽阔、湖面平静、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的美好景象。概述作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答案 ①从内容上看,写出了天空辽阔、湖面平静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的美好景象。②从艺术手法上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月影比作一颗点缀在湖心的明亮的珍珠,从而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③从思想情感上看,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和留恋之情。(写出其中两点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5~6 题。一枝春除 夕[宋]杨缵竹爆惊春,竞喧填 ① 、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 ②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注】 ①喧填:即“喧阗” ,哄闹声。②刘郎:唐代诗人刘禹锡,此指作者自己。5.这首词描绘了“过年”时辞旧迎新的情景,让我们想起王安石《元日》中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答案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6.宋代歌咏除夕的诗词很多,但被公认为佳作者甚少。此词能被称道,在于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除夕的热闹气氛。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 解析 本题赏析语言风格。概括特点,题干已给出“生动形象” “热闹” 。结合诗句分析特点,从语言来看,开头三句“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 ,写爆竹声声,惊醒春天,哄闹声此起彼伏,深夜里千门万户响起箫鼓之声;“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室内高挂流苏帐,鼎内升腾起袅袅香雾,诗人用极具冲击力的词语“爆” “惊” “喧填” “腾”等,渲染出了热闹的气氛,语言生动形象。且“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从整体上写热闹场面;“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写室内宴席上唱歌喝7酒的场面;“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则写外面路上的热闹场面。场面生动形象。答案 (1)语言生动形象。用“爆” “惊” “喧填” “腾”等最能造出声势的字眼来渲染佳节的热闹。(2)场面生动形象。①爆竹连连,箫鼓喧阗;②宴席上歌声清圆,纵情豪饮屠苏酒以迎春;③天未破晓,外面已经车马盈路,热闹非凡。(其他合理的分析言之成理亦可)四、(2018·浙江台州期末质量评估)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7~8 题。咏 蜂姚 勉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蜂罗 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7.请赏析“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两句诗。答: 解析 本题赏析炼句效果。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是说蜜蜂采集百花成蜜送入蜂房。指明特点与手法,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选” “收拾” “入洞房”写出了蜜蜂辛苦忙碌。概述作用,突出对蜜蜂这一形象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答案 ①拟人的手法(人格化手法),把蜂当成人来写,生动形象可感。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蜂的动作描写细腻可感,如“选” “收拾” “入”等,把蜂的忙碌写得活灵活现。③语言幽默风趣,如把花称为“群芳” 、蜂房称为“洞房” 。8.两首诗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试作分析。答: 解析 扣住两首诗的末句来理解。姚诗“一身虽苦又何妨?”突出主旨是甘心受苦;罗诗“为谁辛苦为谁甜?”突出主旨是为他人奔忙不值得。两首均为咏物诗,故须联系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诗歌的深层含意。姚诗赞扬一心为公者,并间接表明自己的志向;罗诗贬抑争利积财、徒劳无益者,既同情又嘲讽。答案 不相同。①姚诗认为蜜蜂勤劳采花,最后酿成蜜,虽然辛苦奔波,但是想到能为众人带来幸福,辛苦又算什么呢?赞美了蜜蜂大公无私、造福众人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作者为公为民的情怀。②罗诗认为蜜蜂勤劳采蜜,但最后的成果都被他人享用,自己什么好处也没有。作者对蜜蜂劳作的意义产生怀疑,认为蜜蜂不值得如此辛苦。作者用蜜蜂来影8射世上那些争利积财者,他们往往徒劳无益。既有同情又有嘲讽。五、(2018·浙江临海白云高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9~10 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 【注】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 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9.本词末句“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做劝告语,试赏析其妙处。答: 解析 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此句是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指明特点。本句表面做劝告语,实际暗含自我激励。概述作用。①结构方面的作用, “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笑谈独在千峰上”遥相呼应,使结构谨严。②对诗人情感的作用,结合前句理解。 “天涯想” ,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 “犹作”表明年龄虽老,壮志未衰,但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复出不知何日,纵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怅” ,不免表现出一些颓丧情绪。而胸中热情,又不甘心熄灭,便吩咐随侍的儿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还要有豪情壮志。故此处是突出诗人的豪情。答案 此句既是示人,也是律己。间接表现诗人年龄虽老、壮志未衰、不甘颓丧的豪情。“少年豪放”一句与开篇第二句“笑谈独在千峰上”呼应,使结构谨严。10.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 解析 解答此题,抓住关键词句“独” “与谁同赏”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莫学衰翁样”等分析作答。答案 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 。③抒发了缺乏知音、无人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 “独” “与谁同赏” ,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 “莫学衰翁样”。1技法提分点 25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三步骤分析表达技巧读文支招题材暗示诗家语古代诗歌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送别诗等等。(1)送别诗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句,以此统摄全篇,则句句不偏离主线。如《送王昌龄》一诗,抓住关键句“送君多暮情” “叹息此离别”就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等。(2)写景诗写景诗往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蒋捷《虞美人·梳楼》:“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暗衬倚楼人万缕千丝的愁绪。 (3)咏怀诗咏怀诗,往往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感时等情怀。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杜甫的《春望》等。(4)咏史诗咏史诗中,作者往往在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中,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代表作家。(5)咏物诗咏物诗的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作品中的“物”多具有特定的意义。 如梅花象征高洁不渝的品质,牡丹寄寓高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2(6)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表达悠然超脱、怡然自得的心情。代表人物主要有魏晋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以及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7)边塞诗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等,或抒发边地之苦、思乡之切,或充满豪情,或低沉忧伤。 它形成于盛唐,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典题文本(201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送王昌龄李 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 【注】 ,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译文】漕河滔滔,东流远去,暮色茫苍,送君别去,离情依依。分手之际,逗留不舍,只见野寺突出,孤峰矗立。纵目远望,前路漫漫,却无蒲草稗草。夕阳洒满行舟,水波清澈,微微荡漾,令人喜爱。月出林上,举酒饯行,水鸟相鸣,关怀备至。今夜别自白马寺,梦里又见金陵城。离别之际,令人叹息,友人远去,江海悠悠,前路渺茫。对点解题1.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答: 解题指导1.点染手法《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点出离别,为“点”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渲染之,为“染” 。故“点”一般为点明思想情感等主旨, “染”一般借景物渲染烘托。2.分析本诗第 一 步 明 技 法3本诗为送别诗,手法为“点染” 。第 二 步 释 运 用 、 析 作 用先找“点”的部分, “送君多暮情” “叹息此离别”为“点” ,点明离别之情。 “悠悠江海行”也为“点” ,点明牵挂不舍之情。中间十句为写景,是“染” ,渲染烘托离情别绪。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2.“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解析 第一处,可结合词语“淹留他乡”来理解;也可就字面意思猜测,再以诗歌送别的特点来印证。第二处,结合标题及首尾的关键句来填写。答案 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2017·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②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 。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4解析 开篇“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这样,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问题了。紧接着第三至六句这四句对农民生活境况作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希图借以度过饥荒。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八句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过饥荒而采地黄。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与富家白面郎。辛苦一整天采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敢说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只要能换回一点儿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类,也就心满意足了。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答案 采地黄 卖地黄★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明确叙述手法,先看叙述顺序,时间顺序;再看叙述视角,以采地黄者的自述口吻写来,诗人只是客观呈现。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分析叙述手法的作用,自述口吻,真实,动人;时间顺序,脉络清晰;客观呈现,寄寓诗人更深的情感。分析对比及作用,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人与马的强烈对比;其他对比为富家与贫家之比,作用是表现贫富差距之大和诗人批判之深。答案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 ,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一、(2018·浙江宁波十校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守 岁 ①苏 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 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②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5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注】 ①嘉祐七年冬末,苏轼官于歧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馈岁》 《别岁》 《守岁》三诗以寄子由。②挝:敲打。1.本诗前六句写岁不可守,不必守;中间六句写____________;最后四句写____________。解析 结合关键词句“强不睡” “灯烬落” “起看”等,明确中间六句为守岁情形;“心事恐蹉跎”写理应守岁,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写珍惜年华。答案 守岁的情景 守岁有理,珍惜年华(意近即可)★2.写诗作文都要讲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即所谓“章法” 。试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本诗对于守岁一事先否定再肯定,技法可以说是欲扬先抑或欲擒故纵,同时首尾呼应。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前六句反面入笔,否定,纵笔或抑笔;后四句呼应。中间正面写守岁。作用是或引人共鸣或教人积极奋发。答案 本诗题为“守岁” ,却从反面入题,以“赴壑蛇”为喻,写岁将尽,守不住,也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中间六句则是正面写守岁时的情景, “强”字突出儿童守岁的特点,“晨鸡”两句写守岁时的心理, “坐久”两句则逼真再现成人守岁的情景,引人共鸣。末四句与第一层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 “努力”两句是点睛之笔,既正面交待应守岁到除夕尽头,又与子由共勉,珍惜年华,在积极奋发中收束全诗。二、(2018·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二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3~4 题。送蔡侍御王昌龄沅水 ① 通流接武冈 ② ,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注】 ①沅水:沅江。②武冈:县名,在湖南西部。3.同为送别诗,王诗流露出________(不超过 4 字)的情感基调,而孟诗则流露出________(不超过 4 字)的情感基调。解析 王诗,由关键词句“通” “接” “不觉有离伤” “一道同云雨” “何曾是两乡”可看出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旷达乐观。孟诗,由关键词“渺茫” “何处泊” “断人肠”可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与朋友离别的凄楚痛苦之情。6答案 旷达乐观 凄楚痛苦★4.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孟诗的艺术技巧。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诗中有写景内容,确定有借景抒情手法;“何处泊?”是想象友人停靠哪里,虚写;“断人肠”是夸张。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 “君去春江正渺茫”描写江水波涛茫茫,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伤感,是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日暮征帆何处泊”是想象朋友别后的情形,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天涯一望断人肠” ,意思是: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运用夸张手法,同时也是直抒胸臆,表达别后的伤感。答案 ①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江水波涛茫茫,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伤感。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友人日暮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怀。③夸张的手法, “天涯一望断人肠”表现了分别后的伤感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三、(2018·浙江绍兴 3 月选考适应性考试,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5~6 题。春日访山人[唐]戴叔伦远访山中客,分泉漫煮茶。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5.诗中能反映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解析 诗中描写两人深厚情谊的两句是“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这两句诗写了两人见面后携手漫步林中,共同感叹时光不再、早生华发的情景,所以能反映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的两个词语是“相携”和“共惜” 。答案 相携 共惜★6.赏析诗歌后两联的妙处。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颈联写景,确定有借景抒情手法;结合标题,诗中写“访山人” ,“候门童子问”是从侧面写二人交往;注重炼字,找出动词。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 “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 ,描绘了从山中返回路上遇雨,诗人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欣赏起雨后落花随溪水飘去的晚春美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悦欢快,从表现手法上来说是借景抒情。 “逢”和“见”表现了诗人不经意的闲适之情。尾联“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从侧面来反映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7答案 (1)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残雨、落花”等暮春之景来写快乐之情;(2)侧面描写,用“候门童子问”侧面写出返家后作者内心的轻快;(3)炼字, “逢”与“见”二字,表现作者的随性和闲适。(答出两点即可)四、(2018·浙江温州适应性测试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7~8 题。题米元晖 ① 潇湘图(其二)[宋]尤袤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题米元晖山水[明]张以宁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 ② 神灵集 ③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注】 ①米元晖,名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③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7.两首题画诗蕴含共同的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尤诗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 “安得”二字,表明诗人内心的向往,渴望披戴绿蓑青笠,泛舟江湖之上。张诗前两联是描绘米元晖的山水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后两联是诗人赏画的体会,看到江南风景如画,恨不得做一个晚间归来的钓叟。故两首诗除表达诗人对画作的赞叹、对大自然的喜爱外,还表达了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答案 对隐居山林(江湖)生活的向往(渴望)★8.两首诗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可从写景的手法和角度方面来赏析。尤诗是前两句写景,写静态视觉,实写远景大景;张诗是前五句写景,写视觉、触觉,动静、远近、虚实结合。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尤诗选取晓山、远水、雾气、平沙等意象,是视觉所见实景,侧重静态,是远景、大景,营造迷蒙悠远的意境。张诗中“云气深” “春衣湿” ,视觉和触觉结合,写的是静态;“江风吹雨” “百花飞” ,写的是动态。以动衬静,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的画面。 “望中冥冥云气深”是远景、大景, “江风吹雨百花飞”是近景、小景,远近结合,细腻生动。 “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虚写,表现了云气朦胧。8答案 ①尤诗侧重视觉,选取晓山、远水、雾气、平沙等意象,渲染素淡苍茫的氛围;张诗则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触觉“春衣湿” ,衬托了视觉“云气深” 。②尤诗侧重静态;张诗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 “百花飞” ,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③尤诗侧重远景、大景(广镜头);张诗则先写远景、大景,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 ,细腻生动。④尤诗实写眼前所见;张诗则虚实相生, “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五、(2018·浙江温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9~10 题。南陵别儿童入京李 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京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 【注】 ,余亦辞家两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注】 买臣,即朱买臣,西汉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担柴时还常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弃他改嫁。朱买臣后受汉武帝赏识,任会稽太守。9.本诗前六句叙写__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__,这对于后人了解李白生平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解析 前六句,结合关键词句“山中归” “儿女嬉笑牵人衣”等,可看出内容为归家欢聚;后六句,结合标题“别儿童入京”及关键词句“著鞭跨马涉远道” “出门去”等,可看出内容为辞家入京。答案 归家欢聚(或“丰收季节回家痛饮高歌起舞”) 离家入京(或“离家入秦” “出门远游”)★10.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答: 解析 第一步,明技法。前六句叙事,描写场面,是借事抒情;倒数第四句,结合注释可知,运用了典故;末两句直抒胸臆。第二步,释运用。第三步,析作用。将前六句的场面描写出来。分三个层次,开头两句“秋正肥”写丰收,作用是衬托喜悦之情;儿女句,写儿女的依恋,作用是侧面表现自己的欣慰快乐;剩下三句, “呼童” “高歌” “取醉” “起舞”直接写自己的兴奋。朱买臣的典故,作用是自比朱买臣,表达对理想实现的信心。末两句直抒胸臆的作用是表现诗人的自信和傲气,对前途满怀信心,对成功的迫切渴望。答案 ①借事抒情(寓情于事,通过场景描写来抒情)。开头描绘丰收景象,衬托出归家时9兴高采烈的情绪。中间摄取了呼童、痛饮、高歌、舞剑等几个特写镜头,渲染兴奋、欢快、愉悦之情;并通过儿女嬉笑牵衣,侧面烘托诗人快乐喜悦的心情。②借用典故(咏史抒怀)。诗人以朱买臣自比(或“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才能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 ”),自以为西去长安就可以像朱买臣一样风云际会、青云直上,实现远大抱负。其自慰自信、满怀希望之情溢于言表。③直抒胸臆。末两句激情洋溢,喷薄而出,极具感染力。 “仰天大笑” ,可以想见其踌躇满志、慷慨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 ,显示了自傲自负、高昂乐观、坚信未来的心理。诗人急切求用、渴望功业(积极进取、豪迈奔放)的形象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