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存款货币银行.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756647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存款货币银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存款货币银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存款货币银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存款货币银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存款货币银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1,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9)2,教学目标:了解存款货币银行的特点和运行 教学内容: 重点:存款货币银行的特点,类型,业务,贴现,表外业务,金融创新原因和分类,五级分类法,经营原则,管理理论演变 难点: 教学手段:,(9)3,第九章 目录(一),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第三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第四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 第五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第六节金融创新 第七节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第八节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与发展,(9)5,第

2、九章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存款货币银行名称的由来,1. IMF把能够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2. 在西方,属于存款货币银行的有商业银行、存款银行、普通银行等名称。 3. 我国的存款货币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它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及财务公司等。,(9)6,第九章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的货币兑换和银钱业,1. 古代的东方和西方,都先后有货币兑换商和银钱业的发展。 2. 职能主要是:铸币及货币金属块的鉴定和兑换;货币保管;汇兑。 3. 随着兑换、保管、汇兑业务的发展,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自然而然地也就发展了贷款业务

3、。这意味着古老的银钱业向现代银行业的演变。,(9)7,第九章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银行的产生,1. 现代银行业兴起于西方。 2. 16世纪,从当时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开始,建立了威尼斯银行等早期银行。 3. 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它的正式贴现率大大低于早期银行业的贷款利率。,(9)8,第九章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发展和构成,1. 直到1845年在中国才出现第一家新式银行英国人开设的丽如银行。 2. 随着产生和发展自身银行业的主要社会条件逐步形成,于1897年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几年,中国的

4、私人银行业有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 3. 1927年以后,在国民党当政期间,系统地开始了官僚资本垄断全国金融事业的进程。,(9)9,第九章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 (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加速资本周转。 (3)将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转变为资本,扩大社会资本总额。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第二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9)11,第九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产品种类),按经营模式可将商业银行分为 职能分工型银行;全能型银行 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的存在,是

5、由于对金融机构实施职能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管理的基本特点是: 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有专营长期金融的,有专营短期金融的; 有专营有价证券买卖的,有专营信托业务的,等等。 职能分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差别在于:(1)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2)商业银行一般以发放1年以下的短期工商信贷为其主要业务。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大危机后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都采用这种模式。 全能型商业银行(综合型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以及全面的证券业务等。始终采用全能型模式的国家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为代表。职能分工型模

6、式称之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全能型模式则称之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9)12,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并存时期,1.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各国商业银行大都经营多种业务,属全能型、综合型银行。 2. 受大危机的影响,以美为首,日本、英国等国家相继改变了原来的混业经营制度,实行分业经营。与此同时,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北欧等国则继续实行混业经营。 于是开始了“分业”与“混业”并存的局面。,(9)13,美日的转变,1. 近十多年来,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金融创新等方式从事各种更广泛的业务活动。同时,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也逐步放宽了限制。 2.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

7、,标志着西方国家分业经营制度的最终结束 。,(9)14,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背景与问题,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务极为单纯,不存在分业、混业问题。 2. 改革开放,银行业务增多,但经营混乱。为了避免危害而于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严格的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 3.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发展所与生俱来的桎梏以及加入WTO后面对的新挑战,均显而易见。 4. 突破分业经营界限的趋向已日益明显。,(9)15,第九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单元银行制度(类似U型); 总分支行制度(类似M型); 银行控股公司制度(合资或集团型); 代理行制度(长期契约或网络型

8、)等,(9)16,第九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中国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和组织,1995年,我国明确了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目前我国存款货币银行均属职能分工型。组织形式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都实行总分行制,代理业务在各行之间相当普遍。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需专门核准。,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第三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9)18,第九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1. 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 2. 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吸收的外来资金。 3.自有资金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

9、的利润。这些统称权益资本。存款货币银行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很小,不过却是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 4. 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主要是: 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及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其中又以吸收存款为主。,(9)19,第九章第二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吸收存款,1. 吸收存款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在负债业务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 2.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9)20,第九章第三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其他负债业务,其他负债业务包括:从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等。,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第四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

10、资产业务,(9)22,第九章第四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资产业务 存款货币银行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贴现业务 购买票据的业务叫贴现;贴现实际上是信用业务。贴现业务的对象主要是商业票据和政府短期债券 。 贷款业务 贷款在存款货币银行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9)23,第九章第四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 证券投资,商业银行投资于有价证券的目的一般是为增加收益和资产的流动性,因此,主要投资对象是政府及所属机构的证券。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债券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 金融租赁业务,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第五

11、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中间业务 和表外业务,(9)25,第九章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1. 凡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统称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也称做无风险业务。 2. 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近些年来这类业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与相应的高风险。,(9)26,第九章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汇兑业务,1. 汇兑,也称汇款,是极古老的业务。可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形式。 2. 除小额款项仍有使用汇款形式的必要外,大笔资金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子资金调拨系统处理。,(9)

12、27,第九章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信用证业务,信用证业务是由银行保证付款的业务。,(9)28,第九章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信托业务,银行信托是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处理有关钱财方面的事项。,(9)29,第九章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代收等业务,代收、代客买卖、承兑等业务,(9)30,第九章第五节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银行卡业务,1.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如我国广泛使用的“借记卡”)、智能卡等。 2. 1986年由中国银行发行的长城卡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卡。,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第六节 金融创新,(9)32,第九章第六节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浪潮,1. 金

13、融创新始于20个世纪60年代后期,80年代已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 2. 金融创新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控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3. 不断推进改革的中国金融事业,金融创新更加受到关注。,(9)33,第九章第六节 金融创新 避免风险的创新,通货膨胀风险20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通货膨胀率急剧攀升的背景下,导致了利率风险的增加。银行为了避免或降低利率风险,纷纷进行了诸如:(1)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2)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和期货交易。(3)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等。,(9)34,第九章第六节 金融创新 避免风险的创新,流动性风险资产业务证券化 1. 贷款证券化是银行避免贷款

14、风险,解决流动性难题的重要途径。 2.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关键结合点。其意义远远超出银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范围。,(9)35,第九章第六节 金融创新 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1. 技术进步引起了支付系统领域的创新;为技术要求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了保障;并使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全球的交易主体联结在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市场之上。,(9)36,第九章第六节 金融创新 规避行政管制的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规避不合理的、过时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规,金融企业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了种种新的业务形式。如自动转帐制度、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等。,

15、(9)37,第九章第六节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 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金融事业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必然导致突破原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操作方式、金融市场组织形式、融资技巧以及过时的原有金融法规的樊篱而创新。 2. 由于经济发展变化所提出的需要既强劲又持久,所以金融创新浪潮也持续不断地推进。 3. 反转过来,金融创新已对并将继续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第七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 经营原则与管理,(9)39,第九章第七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存款货币银行是企业,1. 存款货币银行是以经营金融业务获取利润的

16、企业。利润目标是最具本质意义的目标。 2. 单凭市场机制、利益机制的调节,难以避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之间产生矛盾,因而,对金融业普遍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监督管理。,(9)40,第九章第七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二与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 商业银行的经营的三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2. 三原则既统一又矛盾,要寻求最佳的均衡点。,(9)41,第九章第七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1. 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三个演变阶段。 2. 出发点都是为了使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

17、协调、合理、有效 。,(9)42,第九章第七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思路。核心是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商业贷款理论,也称真实票据论。强调贴现有交易背景的票据,以保障贷款的自偿性。可转换性理论。为了保持流动性,认为可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预期收入理论。强调的不是贷款能否自偿,也不是担保品能否迅速变现,而是借款人的确有可用于还款付息的任何预期收入。,(9)43,第九章第七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负债管理理论,1. 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

18、行收益。 2. 负债管理开创了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拓展筹资渠道的主动型负债方式。 3. 负债管理的明显缺陷是增加了经营风险:借款主要靠金融市场,而市场则是变幻莫测的。,(9)44,第九章第七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1.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践中,人们日益认识到,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只是侧重一个方面来对待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不全面。 2. 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作对应分析,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达到合理搭配。,(9)45,第九章第七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

19、理 我国银行经营原则和管理,1. 改革开放以后明确了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 2.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贷款规模管理。1994年起,在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9)46,第九章第八节我国国有银行改革,(9)47,第一阶段:恢复四大专业银行,开始企业化改革的探索(19781993年),突破过去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确立了二级银行体制。 1979 年2 月,国务院批准恢复组建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从事农业金融业务的专业银行;1979 年3 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同年8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分设出来,专门从事

20、固定资产贷款和中长期投资业务,后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这些专业银行各有明确的分工,打破了人民银行独家包揽的格局。,(9)48,1983 年9 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单一行使中央银行职责, 1984 年1 月设立中国工商银行,经营原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等经营性业务。这一步骤标志中央银行体制的正式建立。至此,传统的人民银行“大一统”金融体制被打破,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体系正式形成,这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真正起点。,(9)49,在明确专业化银行身份之后,国家对银行机构施行了一系列以扩大经营自主权为主的企业化改革措施,重点包括: (一)转变银行信贷资金管

21、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1979 年,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由“统存统贷”转向实行“差额包干”,1985 年又改为实行“实存实贷” ,1989年实行了“限额管理,以存定贷”的方针,资产负债管理体制开始逐步建立。财务体制也由“统收统支”改为各银行单独核算、利润留成,逐步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9)50,(二)开始由机关式管理方式向企业化管理方式过渡的探索。围绕企业化经营方向,建立了各种岗位责任制、目标经营制和单项承包制,同时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试行中层干部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等。 (三)打破专业银行的垄断格局和业务范围限制。在相继成立十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同时,各专业银行之间也出现

22、了业务交叉、相互竞争的局面,为专业银行的企业化转变创造了一定外部条件。,(9)51,评价:此阶段企业化改革成效并不显著。 四大国有专业银行虽然名义上是按信贷规律办事的独立经济实体,但其全国性银行的地位决定了其必然统揽全国政策性银行业务,承担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保证国家重点建设资金需要的职能; 由于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国家难以依靠市场调节经济,专业银行也就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传导渠道。,(9)52,从“大一统”金融体系脱胎不久的国有专业银行本身也还带有浓郁的行政色彩,管理体制比照国家机关,过多的行政干预更使其经营自主权无法落实,转变管理方式的改革也难以切实推进。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运

23、用信贷资金的自主权力,但前提是必须遵守和完成国家下达的信贷计划。“政企不分”导致“按信贷规律办事”成为一句空话,银行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也就无从谈起。 从这一阶段起,国有银行在为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也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以不良贷款为特征的“历史包袱”从此产生。,(9)53,第二阶段:“商业银行”概念的提出及商业化改革的开始(19932003年),“商业银行”概念的提出: 1993 年12 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时,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实施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性转变。 商业化改革的开始

24、: 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担原专业银行办理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解决国有专业银行“一身兼两任”的问题。,(9)54,1994年,专业银行全面推行了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行了统一法人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审慎的会计原则,建立了授权授信制度,推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实行审贷分离、内部稽核制等等。 1995 年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实施,从法律上明确了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是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9)55,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有企业大面积陷入经营困境,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剧增,银行脆弱的资产质量甚至影响到国家

25、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安全。1997 年11 月,国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此后实施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 (一)成立金融工作委员会,对全国性金融机构组织关系实行垂直领导,改革四家银行干部任免制度,试图解决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业务问题。,(9)56,(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中央政府于1998 年发行2700 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 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约1.4 亿元左右。 (三)全面推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以取代原来的“一逾二呆”分类方法,同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四

26、)国务院向四大银行派驻监事会,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国家已经意识到国有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问题,并开始着手改进。,(9)57,评价: 上述的改革措施充实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改善了财务状况,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四家银行的历史包袱。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计划经济的烙印太深,历史包袱积重难返,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效的资本金补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没有形成,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资产相应增加,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下降,不良资产再次反弹。在此状况下,1998 年充实的资本金已基本消耗殆尽,单独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来化解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几乎没有可能。按照审慎会计

27、原则计算,四家银行2003 年底的资本充足率均为负数,最高的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仅为2.02%,外界因此有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早已“技术上破产”这一论断。这样的局面与改革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银行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银行,进一步的改革势所难免。,(9)58,前二十来年的改革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索推进的: 一是银行外部改革,即通过理顺国有银行与外部的关系、改善国有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促进国有银行商业化、现代化的改革思路,具体体现为剥离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消除行政干预、理顺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关系、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入竞争等改革措施;,(9)59,二是银行的内部体制改革,如优化内部控制、完善财务

28、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化解不良资产等。概而言之,逐步在经营层面引导国有银行走上市场化、商业化之路。这些改革措施于我国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提出,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逻辑,明确了国有银行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客观因素所限,这两个阶段改革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国有银行的商业银行身份虽已确立多年,但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转换,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也未建立。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前二十余年的改革实践,单纯围绕着银行经营体制和组织体制着力颇多,深层次的产权制度问题却从未触及。,(9)60,第三阶段:股份制改造启动, 产权改革破局(2003年至今),新的背景: 2001 年12 月,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约定的

29、过渡期于2006年底结束,此后,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届时外资银行将不再受业务和地域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先进管理、技术和展业经验的巨大挑战。 股份制改造启动: 2002 年2 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其后,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专题工作小组,部署人民银行牵头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9)61,2003 年5 月19 日,人民银行向国务院提出了动用外汇储备向

30、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的新思路。2003 年9 月,中央和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汇报,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银行,运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补充资本金,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03 年12 月,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各部门经反复研究论证,共同拟定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并经国务院原则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付诸实施。,(9)62,在改革具体运作模式的选择上,国家根据产权明晰的原则,于2003 年12 月16 日依公司法设立了中央汇金公司,

31、由其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向试点银行注资,并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行使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控股股东职责,真正落实出资人对资本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责任和约束。汇金公司的成立是国有商业银行业改革的一个重大创新,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产权主体虚位局面由此得到根本性改变。,(9)63,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试点银行的改革工作按照改革总体方案,根据“一行一策”的原则稳步开展。 第一步是财务重组,主要包括核销资产损失、处置不良资产、再注资等三个环节。中行、建行将所有者权益、准备金和2003 年利润全部转入不良资产拨备,用于核销资产损失,之后将不良资产以市场评估价格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在工行的财务重组中,财政部创新性地以

32、工行未来的收益冲销工行过去的损失,设立了“特别共管账户”。在核销资产损失、处置不良资产的基础上,2003 年12 月30 日国务院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向中行、建行分别注入225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 年4 月,中央汇金公司再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通过财务重组,三行财务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水平。,(9)64,第二步在财务重组的基础上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中行、建行、工行相继分别于2004 年8月26 日、9 月21 日和2005 年10 月28 日由国有独资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三行在创立大会上分别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了以公

33、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为依据制订的公司章程及一系列配套文件,初步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汇金公司分别向三行派出专职董事,代表行使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能。,(9)65,第三步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国务院在制订改革总体方案时,将“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作为股份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国外战略投资者有利于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同时也有利于试点银行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三行在股份制改造完成之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发展需要,按照监管部门确定的指导原则严格筛选,分别引入了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高盛投资团等战略投资者。,(9)66

34、,第四步也即改革总体方案的最后一步是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上市是彻底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发挥资本市场的约束、监督和促进作用,建立一整套新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真正的市场化经营的主体。通过上市,施加足够的外部压力,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切断机关化运行机制,保证改革的最终成功。从2005年10 月起三行相继启动首次公开发行工作,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融资规模、认购倍数、发行价格等方面屡创记录,这表明股份制改革的前期成果已得到市场充分认可。截至2007 年9 月,中、建、工三行全部完成A股+H股两地上市,到目前为止三行

35、市值均稳居全球十大银行之列。,(9)67,评价: 从股改启动至今,改革的成效也已经从银行的方方面面得到了体现: (一)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初步建立,三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已经逐步形成了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架构与机制; (二)内控机制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完善,风险文化初步建立; (三)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明显改进,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效率明显提高; (四)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优化了银行的股权结构,也对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流程、产品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很多深刻影响;,(9)68,(五)通过公开发行上市,银行建立了市场化的资本金补

36、充机制,规范了信息披露,加强了对高级管理层的履职约束,资本市场对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促进和监督作用明显增强; (六)财务状况根本好转,已接近国际较好银行水平。截至2007 年底,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2% ,不良贷款率下降到3.5%以下,税前利润总额超过3000 亿元。同时,国家注资获得明显收益,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前来看,这场以产权改革为特征、以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为目的的新一轮改革已基本实现了改革的初衷,改革已经得了阶段性的成功。,(9)69,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从银行内部看,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风险防范机制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银行外部环境看,一方面金融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阶段,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国有企业也在转轨和改制之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法制建设尚待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试点银行的资产质量与财务状况,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