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8

类型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ptx

  • 上传人:weiwoduzun
  • 文档编号:5756390
  • 上传时间:2019-03-16
  • 格式:PPTX
  • 页数:158
  • 大小:492.15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ptx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向即国际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揭示国际分工的本质和国际交换的基础;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侧重现象的分析和描述,具有较强的解释性和较高的实践价值;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有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两大分支,自由贸易理论产生于1776年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体。,自由贸易理论发展的三阶段1、从亚当 斯密(1776年)“绝对成本理论”到李嘉图(1817年)

    2、的“比较成本理论”,为创立阶段,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从比较成本的创立到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 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3、战后西方经济学界对传统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检验、修补和扩展,以及为解释诸如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等国际贸易新现象而产生的种种新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称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 第二节 绝对成本理论 第三节 比较成本理论 第四节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第五节 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 自由贸易理论发展的背景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商业资本兴起,出现了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并在相

    3、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订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基本观点1、唯有金银等贵金属才是财富的真正代表,获得金银是增加一个国家财富的根本途径,而国际贸易则是取得金银的重要途径。,2、为了在对外贸易中获得金银,必须保持对外贸易顺差,即一个国家的商品出口额要大于商品进口额。因为在贸易顺差时,外国必须用金银来偿付贸易差额,于是就有金银进入国内。,3、只有贸易顺差,金银流入国内,才意味着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反之,贸易逆差,金银流出,意味着在对外贸易中受到损失。,二、重商主义两阶段1、早期重商主义( C.15C.16中)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严禁金银出口,对输出金银者给予重罚,直到处以死刑

    4、。2、晚期重商主义( C.16下C.17)偏重于实施扶植出口产业的的政策以达到扩大出口、减少进口的目的,例如实行对外贸易管制,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关税政策,提供出口补助等。,第二节 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来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一、斯密对重商主义金银货币财富观的批判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内容 三、绝对成本理论的贡献与缺陷,一、斯密对重商主义金银货币财富观的批判对外贸易的目的,不在于求得顺差,而在于:输出本国不需要的剩余产品和输入本国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从而使通商各国都能获得莫大利益。企业通过金银的输

    5、入来增加财富的想法是荒谬的。,二、绝对成本理论的内容 1、分工说绝对成本说的理论基础 (1)个体职业分工说分工能提高效率,增加生产总量例如:没有分工,一个人最多一天制20枚针,甚至一枚也造不出。如果有了分工,10人一天能制48000枚针,效率提高几百倍。,若每个人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好处。“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每个人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是有利的。,(2)国际分工说“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最精明的事情,那么这种行

    6、为,对一个国家来说绝不是件愚蠢的事情。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也适用于不同国家。,2、分工的基础绝对成本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绝对成本说”绝对优势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绝对劣势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一国应出口绝对优势产品,进口绝对劣势产品。,3、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

    7、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一般说,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方面:(1)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2)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例: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同。生产1单位呢绒和生产1单位酒,英国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葡萄牙各需110人劳动一年和80人劳动一年。很清楚,生产同量呢绒,英国的生产成本比葡萄牙低,处于绝对优势;而生产同量

    8、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按绝对成本理论,各国应根据自己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出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就能保证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因此英国应专门生产呢绒,葡萄牙应专门生产酒来参加国际贸易。,4、分工的直接利益1单位呢绒 1单位酒英 国 100人.年 120人.年 葡萄牙 110人.年 80人.年a、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使得总产量的增加分工前 分工后呢绒 2 2.2酒 2 2.375,b、消费水平的提高(假设英国拿一半呢绒,按1:1与葡交换酒)分工前 分工后英 国 (1,1) (1.1,1.1) 葡萄牙 (1,1) (1.1,1.275)c、劳动

    9、时间的节约(假设分工前后消费水平不变)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换自己需要的1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只要用80人生产的1单位酒与英换回自己需要的1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30人一年的劳动。,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各国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在国内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在国外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双方都获得好处,而不是像重商主义者所认为的国际贸易只能使单方面有利;,三、绝对成本理论的贡献与缺陷贡献: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

    10、单方面有利的片面说法。通过贸易分工利益的分析给自由贸易政策以理论上的支持,突破了重商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缺陷:他认为,各国由于先天与后天的原因都各有自己的绝对优、劣势,分工基础广泛存在。实践不然,解释性差。,第三节 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的地位:影响最大的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西方国际经济学的经典;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产生背景:李嘉图时代(17721823),英国产业革命率先接近完成,使英国几乎处处处于优势,绝对成本理论对英国与他国的贸易无法解释。于是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理论,弥补绝对成本的不足。,一、比较成本的提出李嘉图的经典案例1单位呢绒

    11、1单位酒英 国 100人.年 120人.年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英、葡能否分工和贸易? 李嘉图:能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出成本相对低或比较低的产品,就可进行分工贸易。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分工贸易的基础。,二、比较成本的定义1、我国经济学家范家骧的定义两国生产两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比例英/葡:呢绒成本比为10090,呢绒成本英为葡的1.1倍;酒的成本比为12080,酒的成本英为葡的1.5倍;相比而言,英生产呢绒的成本相对低一些,因此英生产呢绒具有相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葡/英:呢绒成本比为90100,呢绒成本葡是英的90%; 酒的成本比为80120,酒的成本葡

    12、是英的67%。相比较酒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酒的生产在葡具有相对优势或比较优势。,2、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定义是一国两种产品成本的比率与他国相应产品成本比率的比较,是两国间两种产品成本比率的比率。英:呢绒(a1)与酒(b1)的成本比率为a1b1=100120=56葡:呢绒(a2)与酒(b2)的成本比率为a2b2=9080=98比较成本是:a1b1 :a2b2, 5698从此比率可知:a1(即英国呢绒)相对低; b2(葡的酒)相对低;反过来,b2a2b1a1,8965则 b2, a1 相对低,3、西方经济学家的定义比较成本是两国同一种产品机会成本的比较,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在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13、机会成本:运用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生产某种商品而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机会所付出的代价。,英国:多生产1单位呢绒的机会成本为0.83单位的酒;多生产1单位酒的机会成本为1.2单位的呢绒;相对价格为:1呢绒=083酒;1酒=12呢绒葡:多生产1单位呢绒的机会成本为1.125单位的酒多生产1单位酒的机会成本为0.9单位的呢绒;相对价格为:1呢绒=1125酒;1酒=09呢绒可见,英呢绒的机会成本比葡低,葡酒的机会成本比英低,因此英国和葡萄牙分别在呢绒和酒两种产品上具有比较成本优势。,三、基于比较成本的分工及其比较利益1、基于比较成本的分工格局葡萄牙应“两优择其重”,放弃生产成本比英国优势较少的呢绒,专门生

    14、产酒,并拿它出口换取呢绒。英国则应“两劣取其轻”,放弃生产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呢绒,并向葡萄牙出口呢绒换取酒。,2、比较成本基础上的分工利益1单位呢绒 1单位酒英国 100人.年 120人.年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a、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分工前 分工后呢绒 2 2.2酒 2 2.125 b、消费水平的提高(假设英国拿一半呢绒,按1:1与葡交换)英国 (1,1) (1.1,1.1) 葡萄牙 (1,1) (1.1,1.025) c、劳动的节约(假设分工前后消费水平不变)分工后,英节约20人一年的劳动,葡节约10人年,四、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1、科学性(

    15、1)发展了绝对成本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是在那些可以称作既正确且重要的社会科学原理中首屈一指的。”,萨缪尔森在哈佛当学生时已是崭露头角的高材生,一位同学要他在所有社会科学原理中,指出一种既正确又重要的。他当时未能给出答案。此后,该问题萦绕其脑海达年之久。直到年,即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前一年,他终于自认为有了满意的答案: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是在那些可以称作既正确且重要的社会科学原理中首屈一指的。这一原理逻辑上的正确性无需数学家论证,其重要性则为无数重要且睿智的人们所证实。萨缪尔森说,想一想有多少智者从来都没有能够自

    16、己发现这个道理,而且在向他们解释这个原理之前,他们从来未能相信这个原理。,(2)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国际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内市场:在一个国家内部,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通过市场竞争,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商品生产者不断被逐出市场,在此起作用的是绝对竞争原理。,国际市场:在主权国家之间发生平等交换关系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落后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因竞争而被淘汰,反而有可能从国际贸易中和国际竞争中获得利益。将自由贸易的领域推广到各种经济水平的国家,为相对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理论指导。,(3)表明通过国际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互利和等价交换是

    17、不同的概念。比较成本理论给出的交换比例为一个互利的幅度:1单位呢绒:0.831.125单位酒;1单位酒:1.20.9单位呢绒而等价则是具体的交换比例,互利等价:互利是面的概念,等价是点的概念;互利扩大了贸易的范围;,2、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 (1)所依赖的前提条件过于严格(九大假定) 两种产品两个国家模型(22模型); 单一劳动要素论:坚持劳动价值论,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 生产是在成本不变情况下进行; 没有运输费用; 国内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而国际间不能; 产品市场完全竞争; 收入分配不因分工、自由贸易而有变化; 物物交换; 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2)把多变的经济形态抽象成静态的

    18、、凝固的状态,忽视了动态分析 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成本理论主张按当前的比较成本格局进行分工,而没有看到比较成本、比较优势是可变的。 有的学者更认为这几乎是一个先进国家的学者规劝后进国家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学说。,(3)理想化的国际分工模式不符合分工实际 没有考虑生产关系的作用国际分工与贸易不能单纯从比较成本或单 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而忽视国际环境。中国应该只生产土豆片,而从美国进口芯 片吗?,(4)只考虑供给因素,忽略需求作用A、合理性只考虑供给,故交换比例单纯由各自国内 成本决定。这从理论前提出发是正确的:理论假设两国比较优势不同、完全分工, 不存在供给方之间的竞争,因此,比较优势在 分工后就

    19、变成了绝对优势,产品价值能够实现。,B、与当代实际的不吻合实践中,存在具有相同比较优势国家间的竞争;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价值的实现还取决于产品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讨论比较优势必须考虑需求、竞争因素由此产生:,可实现的比较优势因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具竞争优势、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得以实现的比较优势; 不可实现的比较优势因相对于竞争对手缺乏竞争优势、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难以实现的比较优势;这说明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光有比较优势还不够,还要注重创造竞争优势,满足消费者需求。,第四节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比较成本理论单一劳动要素分析法的不足: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劳动价值为理

    20、论基础的。它以消耗在商品中的劳动时间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论证比较成本。由于该理论是单一生产要素的理论,因而推断,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各国生产要素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如果假定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相同,即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效率到处都一样,那麽,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麽呢?于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对其做了解释。,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最早轮廓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在其文章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被埋没10多年。1933年赫的学生、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加以阐明和发展,引起关注。因为该理论最早由赫提出,因此被称为赫-俄模型,亦称 HO定理。

    21、俄林因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第二部分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列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一)HO定理的假设条件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两个:(1)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即要素的相对拥有状况,也称要素丰裕度。(2)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不同,即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生产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指两国要素拥有量或要素价格比率的比较,即指各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如有的国家劳动力相对丰富,有的资本相对丰

    22、富,有的土地相对丰富等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丰裕,其价格就便宜,比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劳动力的价格)就低一些,资本丰裕的国家,利息率(资本的价格)就低一些,等等。反之,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当然就高些。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各国都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供出口,这样,双方都可获得利益。,1、比较各国生产要素的物质供给比率 若不考虑各国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因素,就可以直接比较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物质供给比率,以此来判断各国资源丰裕程度的差异。例如印度与美国相比,印度的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TK/T

    23、L)低于美国,表明印度是劳动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因而是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国家;美国是资本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因而是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国家。,2、比较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若乙国的利息率与工资率的比率(R/W)低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是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国家;甲国劳动相对丰裕,是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国家。注意:要素丰裕度是两国要素相对拥有量的比较,而非绝对量的比较。,要素密集度 指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设生产两种商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资本)和L(劳动):如果Y的K/L的比率高于X的K/L的比率,或者X的L/K的比率高于Y的L/K的比率,则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

    24、型产品。,注意:要素密集度指商品生产投入要素的相对比较而非绝对量的比较。例如:X投入(10K,8L),Y投入(20K,20L)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该理论的逻辑思路: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家贸易的最重要基础。,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各国比

    25、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程度来决定的。通俗讲,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商品出口。,俄林:“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比在别一地区便宜。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拥有的比其他地区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地生产的商品。简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以日本、澳洲为例说明HO定理:假设日本和澳大利亚使用劳动和土地两种要素,生产小麦和纺织品两种商品。两国生产小麦和纺织品的生产技术相同。日本劳动力相对丰富,因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

    26、宜;澳大利亚土地相对丰富,因而价格相对便宜。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在小麦和纺织品生产上的比较成本差异。,a1/b1 : a2/b2 = 21/14 : 7/21 = 3/2 : 1/3根据小岛清比较成本的定义,b1即日本纺织品成本较低,a2即澳大利亚小麦成本较低,因此,根据要素禀赋比率造成的比较成本差异,即日本和澳大利亚分工的格局应该是:日本生产纺织品并向澳大利亚出口,澳大利亚生产小麦并向日本出口。,用机会成本概念也能说明问题:生产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日本为1.5单位的纺织品,澳大利亚为1/3单位的纺织品;生产1单位纺织品的机会成本:日本为2/3单位的小麦,澳大利亚为3单位的小麦。,(三)

    27、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不仅能说明比较成本的决定因素,而且也能说明国际贸易引起的要素价格的变动以及收入再分配。,前面的案例:假定有两个国家:澳大利亚和日本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布匹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土地丰裕的澳大利亚出口小麦,进口布匹;劳动丰裕的日本出口布匹,进口小麦,短期情况两国开展贸易以后,澳大利亚由于小麦出口相对价格比国内高(即1单位小麦能换到更多的布)而继续扩大出口,土地和劳动的报酬也因此得到提高,布匹则因进口竞争,相对价格呈下降趋势,土地和劳动的报酬也因此而降低;日本也由于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布匹的土地和劳动的报酬提高,生产小麦的土地和劳动的报酬

    28、降低。,因此,在开展贸易后的短时期内,由于只发生商品价格的变动而没有发生生产要素在进出口部门之间的流动,由于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两国出口行业(价格上升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都会上升,两国进口竞争行业(价格下降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都会降低。,中长期情况假定贸易前澳大利亚生产100吨小麦使用(30单位劳动,2单位土地),每生产100匹布则使用(50单位劳动,1单位土地):开展贸易后,由于澳洲小麦的相对价格上涨和布的相对价格下跌,生产者就会缩减进口竞争产品布的生产,将资源转移到出口产品小麦部门。但是:,生产小麦和布所使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小麦为302,布为501,多生产100吨小麦来

    29、代替100匹布,就要少使用20单位的劳动和多用1单位的土地 。 若该国土地和劳动力的供给一定,则造成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明显不平衡:对澳洲而言,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要素土地会因需求增加而提高价格;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的要素劳动会因需求减少而降低价格,日本情况则相反。,因此:开展贸易后的长时期内,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致了生产要素在进出口部门之间的流动,引起了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影响到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收入。美国经济学家沃尔夫冈斯托尔珀和保罗萨缪尔森在1941年提供了上述情况的论证,建立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假设:一国生产两种商品(小麦

    30、、布),使用两种要素(土地、劳动),每一种商品都不是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投入物;有竞争;生产要素供应量是给定的;两种要素都得到充分使用;一种商品(小麦)是土地密集型的,另一种(布)是劳动密集型的,贸易前后都是如此;两种要素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在各国间不能) ;开展贸易提高了小麦的相对价格。,定理:根据以上假设,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会使价格上升行业(即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要素(即贸易前相对丰富、价格较低的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价格下跌行业(即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的要素(即贸易前相对稀缺、价格较高的要素)的报酬降低。,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其结果是贸易前相对

    31、丰富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少的要素价格下降。该定理的最终结果将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假设:两国、两种要素(土地和劳动)、两种商品(小麦和布);所有市场都有竞争;每一种要素的供应量固定,各国间没有要素流动;两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技术水平一样,但要素密集型不一样,小麦是土地密集型的,布是劳动密集型的,并且不发生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即两国小麦都是土地密集型、布都是劳动密集型,不会变化;两国不论有无贸易都生产两种商品;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商品在国际间完全自由流动。,定理:根据以上假设,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

    32、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按此定理,各国之间不必进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只要通过自由贸易,各国的劳动、资本和土地都可以获得完全相等的报酬或收入,这样国际间的贫富差距,例如美国、日本、印度、阿根廷等国工人收入水平的差距,将归于消失。但在现实中,自近代国际贸易历史开始以至今日,国际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现实中阻碍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因素,两国生产完全专业化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 国际交换中垄断因素的存在 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两国生产完全专业化的制约 假设:两国,X、Y两种商品(X为劳密品,Y为资密品),劳动L和资本C两种要素。 C/L为

    33、一国要素的拥有比率, Cx/Lx、 Cy/Ly分别为X、Y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如果一国(C/L)(Cy/Ly),则其劳动将全被使用于Y的生产,只剩下C(资本绝对丰富),专业化生产Y。,在一国实行完全专业化生产的情况下,显然谈不上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和要素供求、价格的调整。这样就谈不上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了。因此,一国在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情况下实行非完全专业化生产的制约条件为:Cx / Lx C / L Cy / Ly,(四)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简评,1、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俄林等则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麽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2、俄

    34、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但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要素禀赋理论与贸易现实的差距第一,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上的,如自由贸易、完全竞争、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致、生产要素在国内能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不能流动、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等等,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些距离。例如,现实中生产要素

    35、在国内各部门间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使一些国家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按要素禀赋优势调整生产格局;各国间同种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及技术进步速度存在较大差异,等等。,第二,该理论没有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事实上,发达国家的政府往往凭借其经济、政治力量来影响国际经济活动,使国际贸易发生不利于落后国家的变动。例如,即使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德国、美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阶段也采取了保护措施。在当代,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夕阳产业”,更是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施加种种限制,在世贸组织中以保护劳工权利为名,要求发展中国家制定劳工标准,提高工人工资,以降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

    36、品的价格竞争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际贸易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第三,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分工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离不开国际环境,各国在按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安全。例如,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许应该专门生产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但为了国家的经济安全,中国必须自己生产一部分关键产品。这也就是为什麽中国不能只生产土豆片,而从美国进口芯片的道理。,二、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

    37、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更显得脱离实际。在这种形式下,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力图用新的学说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个转折点就是里昂惕夫论或称里昂惕夫之谜。,(一)谜的产生按照HO定理,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本国较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里昂惕夫对此深信不疑。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在1953年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进行具体计算,目的是对HO定理进行验证。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出美国

    38、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中所包含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在对美国1947和1951年的贸易实践进行验证时,发现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一般认为,美国资本充足,科技发达、劳动力相对不足,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实际验证结果正好与赫克歇尔俄林原理推理的结论相反。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使西方经济界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个不解之谜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并掀起了一个验证探讨里昂惕夫之谜的热潮。,(二)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要素非同质论;贸易壁垒说;需求偏向论;自然资源论;,1、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认为某种商品在某个国家既

    39、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一个国家的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可能是资本密集型的。如小麦在不少发展中国家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却可能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换。,根据这种解释,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用资本密集型生产,但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从美国的角度看,就会造成进口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错觉。,2、要素非同质论(熟练劳动说) 该观点认为,每种生产要素都不是同一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里氏:“谜”的原因在美国劳动力与他国质的差异。,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美

    40、国工人劳动的效率和技能大约要比其他国家高3倍。运用同样多的资本,美国工人可以多产出3倍。因此,如果将劳动力乘以3再与可利用的资本相比,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理氏认为,美国之所以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主要是因为美国企业管理水平高,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工人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3、贸易壁垒说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之谜其实是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因为美国出于某些政治和集团利益的需要,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就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外国如果采取相反措施,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对资本密集型产

    41、品进行进口贸易保护,那麽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就难以进入外国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容易出口。,1954年,美经济学家克拉维斯发现,在美国大多重点保护的工业是劳密品工业,从而使得美国进口品中劳动密集度,促使了“里谜”的产生。,4、需求偏向论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美国,它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这就造成了美国违背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状况。,5、自然资源论(自然资源产业说)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些国家的贸易中出现

    42、里昂惕夫之谜是因为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禀赋这个因素。自然资源与资本要素具有互补的性质:如果某些自然资源不足,要生产一定的该种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就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要素。例如,香蕉等热带水果在热带地区的国家是土地密集型产品,但若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生产,就必须投建昂贵的温室,从而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的一些进口产品,正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因为生产这些产品所要求的自然资源在美国相对不足,所以这些产品作为进口替代品在美国生产,就必须以较高的资本投入来弥补,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形成的原因。也就是说,美国进口实际上是以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其贸易格局是节约稀少资源的。由于里昂惕夫考察的是美国生产的进口替代

    43、品,因而这些产品在国外生产所需的较密集地使用的自然资源要素,在美国就由较密集地使用的资本要素替代了。,(三)里昂惕夫之谜的意义第一次明确揭示国际贸易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推动贸易理论研究更多考虑现实因素,促进了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三、新要素贸易理论,主要观点: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比较成本说所说的劳动,也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说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都有重要作用。,(一)技术要素说认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的积累的技术,有双重作用

    44、。第一:提高现有要素的生产率相当于技术不变情况下,增加了要素供给。如果各种要素技术进步的速率不一样,则相当于改变要素禀赋比率。,例如,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会使该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具相对优势,节约资本型的技术进步,则会使该国资本密集型产品更具相对优势。,第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可以生产创新产品并改造已有产品,并依靠技术差距所导致的时滞,稳定获得初期出口的比较利益。,技术差距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59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在要素禀赋理论中技术被认为是不变的 ,而实际上科技水平时刻都在提高。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在各国间的不平衡导致国家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技术差距使技术领先的国家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

    45、优势。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新问世,并在国内销售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借此获得初期的比较利益。,其他国家虽然想生产,但技术差距的存在使产品创新到其他国家模仿生产之间存在时滞。时滞的存在使创新国的技术优势得以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只能通过进口予以满足。因此,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得以持续一段时期。,贡献:说明了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由于技术差距会形成比较优势;比较好的解释了技术先进国家与技术落后国家间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周期。缺陷:没有解释为什么有的国家技术领先,有的落后,没有很好解释模仿时滞。,(二)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的概念:指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

    46、新的生产要素,即在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健康、迁徙等方面的资本投入。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张幼文:“人力资本是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是资本化的劳动力,是以资本量表现劳动力质的差异。人力资本的单位是货币而不是劳动力人数。” 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及其国际分布 中国工业经济2002、8,实践表明,资本充裕的发达国家往往人力资本也充裕。人力资本充裕是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或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质上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三)研究与开发(R&D)要素说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

    47、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越有利。在一定的条件下,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资金的多少,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生出新的贸易比较利益。,衡量指标:R&D费用/GDP;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工程师/劳动力;R&D费用/销售额;,小岛清:在美国,若出口部门R&D费用为1,则进口竞争部门为0.66;若出口部门的技术人员、科学家人数为1,则进口竞争为0.74;,(四)信息要素说经济学意义上的信息是指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信息与市场信息。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生活不仅需要土地、资本和劳动这样的传统生产要素,更需要信息这样的无形生产要素。信息作为一种能创造价值的资源,和有形资

    48、源结合在一起构成现代生产要素。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商情战、信息战,每个企业获取信息的快慢、拥有信息的多寡,往往会左右其生产经营和决策。而一个国家利用信息的状况则将影响到他的比较优势,改变其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差距论被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和威尔士进一步发展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时期、成熟时期、标准化时期三个阶段。威尔士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一)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新国对某一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创新阶段。 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的时期,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外国产品在

    49、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时期,标准化阶段。 第四阶段:在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的时期,衰退阶段。,(二)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特性、生产格局、成本价格特征、进出口格局 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 标准化阶段 衰退阶段,第一阶段:创新阶段,或成长阶段 要素特性:技术密集型。 产地特性:因需要大量研究和开发以及大量技术熟练工人,只能在创新国生产。 成本和价格特性:由于无竞争者及相似替代品、R&D的大量投入,使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因而较高。 进出口格局:创新国垄断出口。垄断、高价使产品只有创新国和国外的高收入者能够购买。产品主要在创新国销售,并少量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第二阶段:成熟阶段要素特性: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已定型,且因出口而扩散、仿制,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正常生产只需熟练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产地特性:市场扩大的利益使其他发达国厂商仿制;创新国企业为维护市场到东道国设厂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575639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