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级保护动物(鸟类).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755675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级保护动物(鸟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一级保护动物(鸟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一级保护动物(鸟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一级保护动物(鸟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一级保护动物(鸟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一级保护动物(鸟类),2,短尾信天翁,3,短尾信天翁(Short-tai1ed albatross) 分類地位:鳥綱、 形目、信天翁科 學名:Diomedea albatrus 分佈範圍:福建、台灣、山東 數量:罕見 形態特徵:體長9095厘米(約書桌寬度的2倍),體重78千克(約1416罐可口可樂) 特殊技:在海洋上的天空中,借助風力 翔的技巧非常高超。翅膀窄長,能適應海洋的多變氣流,展開雙翼,可以在空中停留數小時而不用扇動翅膀。 識認方法:嘴的前端有 ,並由許多角質片覆蓋而成,兩個鼻孔都呈管狀,左右分開。翅膀狹長,全身羽毛均為白色,腳上有黑色的蹼。 生態習性:住:棲息在海洋上空,只有繁

2、殖期才在岸邊、島嶼等陸地上生活。 行:晝夜活動。善於飛翔、游泳,在陸地上也能行走。休息:海面上,繁殖期在岸邊、島嶼等陸地隱蔽處。食:肉食性。以魚類、軟體動物等為食。牠們不能在空中飛翔時捕獲獵物,也不能潛入水下捕食,覓食活動都是在水面上進行。性格:警覺性較高,孤獨而安靜,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繁殖期為1012月。在岸邊、島嶼的岩石上營巢,巢非常簡陋,主要是利用在地面上的窪地,用枯草、苔蘚和泥土築成。每窩產卵1枚,孵化期為7582天。 成長:雛鳥需要親鳥精心地養育,親鳥以反芻出來的食物,來餵飼雛鳥。雛鳥出生時身上都披著淡淡的絨毛,絨毛脫掉後成為長著一層蜷曲濃毛的幼鳥。待到幼鳥全身開始變為白色的時候

3、,親鳥就飛去,只留下幼鳥們依靠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過冬。約經過270多天以後,幼鳥可以獨立學會乘風起飛,到大海上空生活。性成熟約需912年。 保護級別:國家I級保護動物瀕危原因:1、為獲取其羽毛而過度獵捕。 2、人類用來捕捉魚類的釣魚線,加起來長達130多公里,上面有成千上萬安著誘餌的 ,短尾信天翁在追捕魚類時,常誤被 子勾住而被淹死。 3、海洋污染,影響了其棲地,食物減少。,4,白腹军舰鸟,5,名稱:白腹軍艦鳥(Christmas island frigate bird) 分類地位:鳥綱、鵜形目、軍艦鳥科 學名:Fregata andrewsi 分佈範圍:廣東沿海及島嶼 數量:罕見 形態特徵:

4、體長95一100厘米(約書桌寬度的2倍);體重不詳 特殊技:在空中劫掠鰹鳥和其他鳥類所捕獲的魚類。識認方法:嘴長,尖端彎曲成 狀。喉部有紅色的喉囊。翅膀狹窄,尾羽呈深叉狀。腳紅色,蹼膜在各趾間有很深的缺口。上體羽毛烏黑色,腹部白色。 生態習性:住:主要棲息於熱帶海洋上空,以及島嶼和海岸等地。行:白天活動。飛行疾速而迅捷,耐久力也很強。但不善於游泳和潛水,也不善於在陸地上行走。休息:高大的樹枝上或陡峭的岩石上。食:肉食性。主要吃各種魚類,也吃水母等。除了自己在水面上捕食外,還掠奪其他鳥類捕到的食物。性格:性情勇猛、攻擊性強,單獨活動。繁殖:繁殖期為46月。築巢於大樹的頂部或岩石峭壁的灌叢上,利用

5、樹枝等編織而成,巢壁較簡陋,巢內鋪墊纖細的樹枝及海草等柔軟物質。每窩產卵12枚,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孵化期40天。成長:雛鳥剛出殼時,渾身上下赤裸無羽,眼睛不能睜開。親鳥外出捕到食物後,先在自己的胃中進行半消化,然後再吐出來餵養雛鳥。半年以後幼鳥開始學習單獨飛行,然後獨立生活,但一直要到2歲以後,才能完全換成成鳥的羽毛,達到性成熟。 保護級別:國家I級保護動物瀕危原因:1、環境污染,造成食物減少。2、人類大量捕魚,與其爭奪食物。,6,白鹳,别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leucogeran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30厘米。体羽除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

6、色。头和脸部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嘴赭红色。脚浅肉红色。 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具飞翔能力。 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长江中下游越冬。我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

7、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 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东方白鹳,9,黑鹳,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 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

8、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 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黑鹳,11,朱鹮,12,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

9、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

10、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中华秋沙鸭,14,中華秋沙鴨(Chinese merganser) 別名:鱗脅秋沙鴨 分類地位:鳥綱、雁形目、鴨科 學名:Mergus squamatus 分佈範圍: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 數量:估計為400600隻 形態特徵:體長49一64厘米(約書桌的長);體重8001200克(約1624小包食米) 攻擊指數:65 防禦指數:65 耐寒指數:90 感官能力:

11、視覺95;嗅覺10;聽覺90 特殊技:善於游泳和潛水,游泳快速有力,每次潛水時間一般為2035秒。 識認方法:嘴紅色,左右側扁,細而長,尖端有 ,邊緣有細的鋸齒。雄鳥頭頂有黑色羽冠,頭、頸、上背為黑色,下背、腰部為白色,翅膀上有白斑,下體白色,脅部有鱗片狀斑紋;雌鳥頭、頸棕褐色,上體灰褐色,下體為白色,兩脅都有黑色鱗狀斑。 生態習性:住:棲息於成熟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多石的河谷與溪流中。行:白天活動。善於飛翔、游泳和潛水,也能在地面行走。休息:在岸邊和水中露出水面的石頭上,幾乎不上岸。食:肉食性。以魚、水生昆蟲、喇蛄、蝦等水生動物為食。主要通過潛水覓食。性格:生性機警和順,單獨或成小群活動。 繁殖

12、:繁殖期為4一6月。營巢於森林中溪流兩岸的高大楊樹、槲樹和榆樹的天然樹洞中。洞內有碎木屑、親鳥脫落的絨羽和少量雜草。每窩產卵8一12枚,孵卵由雌鳥承擔。 成長:雛鳥出殼後可睜眼鳴叫,全身有金黃色並雜有黑色的絨羽,當天能行走、攀抓和跳躍,第二天離巢,直接落於樹洞下面的水中,在親鳥身邊游泳和潛水。9月末到10月初隨親鳥遷徙至越冬地。 壽命:不詳 保護級別:國家I級保護動物瀕危原因:1、森林砍伐,失去營巢環境。2、水域污染,食物減少。3、人類過度獵捕及撿拾鳥卵等,使種群數量減少。,15,金雕,16,金雕,别名洁白雕、老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Aquila chrysaetos。 大型猛禽。全长86厘米

13、左右。体羽主要为栗褐色。未长成时,头部及颈部羽毛呈黄棕色;除初级飞羽最外侧的三枚外,所有飞羽的基部均缀有白色斑块;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长成后,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带白色;头顶羽毛加深,呈现金褐色。嘴黑褐色,基部沾蓝。趾、爪黄色。 多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平原少见。性凶猛而力强,捕食鸠、鸽、雉、鹑、野兔,甚至幼麝等。繁殖期在23月间,多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的大树上,每窝产卵12枚,青白色,带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纹。孵卵期4445天,育雏时雌雄共同参加,雏鸟7780天离巢。 遍布于我国东北及中西部山区,为留鸟;偶见于安徽滁州、江苏镇江、浙江温州等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白肩雕

14、,白肩雕(Aquila heliaca) 英文名 Imperial Eagle I 也叫御雕,也是大型猛禽,体长75一84厘米,体重11254000克。体羽为黑褐色,头部和颈部较淡,特别是肩部具有明显的白斑,在黑褐色的体羽上极为醒目,与其他雕类不同,并因此而得名。滑翔时两个翅膀平直,滑翔和翱翔时两翅也不象金雕那样上举成“V”字形,同时尾羽收得很紧,不散开,因而显得较为窄长。虹膜为红褐色,嘴黑褐色,但基部为铅蓝灰色,蜡膜和趾为黄色,爪黑色。白肩雕在国外分布于西班牙、希腊、俄罗斯、非洲东北部、伊朗、印度、日本和朝鲜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但各地均较为罕见,

15、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 在甘肃、青海、陕西、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地为冬候鸟,其余各地均为旅鸟。白肩雕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带,尤其喜欢混交林和阔叶林,冬季也常到低山丘陵、森林平原、小块丛林和林缘地带,有时见于荒漠、草原、沼泽及河谷地带。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地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岩石和地面上。主要以啮齿类、野兔、雉鸡、石鸡、鹌鹑、野鸭、斑鸠等小型和中型兽类和鸟类为食,也吃爬行类和动物尸体。觅食方式除站在岩石上、树上或地上等待猎物出现时突袭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飞翔巡猎。,18,白肩雕,19,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高大的松树、槲树和杨树上,在少

16、树的空旷地区,也多营巢于孤立的树上,偶尔还营巢于悬崖岩石上。巢多置于树的顶端枝杈较多的地方,距地的高度一般为1020米左右,随捉环境和树种的不同而有变化,有时也有低至2米和高至25米以上的。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细枝、兽毛、枯草茎和草叶。如果繁殖成功,巢到年还翌年能被继续利用,通常一个巢能使用很多年,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因此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巢变得更为庞大。每窝产卵通常为2一3枚,呈白色。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为4345天。雏鸟为晚成性,被有白色绒羽,由亲鸟共同抚育5560天后离巢。,20,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

17、oryphus 英文名 Pallass Fishing Eagle I 玉带海雕又叫黑鹰、腰玉,也是大型猛禽,体长7684厘米,体重25003760克。头部和颈部沙皮黄色,喉部皮黄白色,颈部的羽毛较长,呈披针形,上背为褐色,其余上体为暗褐色,初级飞羽为黑色,下体棕褐色。尾羽为圆形,特点也很明显,主要在暗褐色,但是在中间具有一个宽阔的白色横带,并因此而得名。虹膜淡灰黄色到黄色,嘴暗石板黑色或铅色,蜡膜和嘴裂淡色,脚和趾暗白色、黄白色或暗黄色,爪黑色。玉带海雕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缅甸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

18、、江苏、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但各地均罕见,其中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甘肃为夏候鸟,吉林、北京、河北、山西、四川为旅鸟,上海为冬候鸟。玉带海雕栖息于有湖泊、河流和水塘等水域的开阔地区,无论是平原或高原湖泊地区均有栖息,有时亦见在水域附近的渔村和农田上空飞翔,叫声响亮。主要以鱼和水禽为食,常在水面捕捉各种水禽,如大雁、天鹅幼雏和其他鸟类,也吃蛙和爬行类。捕鱼主要在浅水处,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的尸体,有时偷吃家养水禽和偷窃其他鸟类的食物。经常长时间地站在树上或岸边,一动不动的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有机会就立刻出击。它特别喜欢吃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有“油条子”之称的

19、旱獭幼仔。,21,常在旱獭的洞口外面10多米远的地方等候,而且非常耐心,有时会一动不动地等上12个小时。一旦那些没有经验的旱獭幼仔从洞口中跑出来,就立即扑过去将其捕获。到了鱼类洄游产卵的季节,它就会成群地来到河流或湖泊的沿岸附近去捕食鱼类。 繁殖期从11月到翌年3月。通常营巢于湖泊、河流或沼泽岸边高大乔木树上,偶尔也在渔村附近或离水域较远的树上筑巢,偶尔也有在芦苇堆上营巢的。巢的结构较庞大,主要由枯树枝和芦苇构成,有时侵占乌鸦等其他鸟类的巢。每窝产卵24枚,纯白色,光滑无斑。主要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3040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共同抚育70105天后离巢。,22,白尾海雕,23,白尾海雕 亦

20、称“白尾雕“、“芝麻雕“。属隼形目,鹰科。繁殖在东北及长江下游一带,遍布于我国沿海各省,为旅鸟,在黄河以南广大地区越冬。 形态上体包括两翅的表面大都浓褐色,头顶和后颈的羽毛呈矛状,先端棕色;背部羽毛均缀以棕色;翅上的大覆羽和尾羽转为棕色,而具褐端;飞羽和外侧覆羽暗褐色,外侧飞羽转为黑褐色,而外缘部分状似芝麻,故又称为“芝麻雕“.颏和喉棕白色,而布以褐纹 ;胸和上腹深褐缀棕色,向后则转为棕色而缀以深褐斑;尾下覆羽白色端褐色. 成鸟通体几乎全转为 深褐色,头和颈较淡,较长的 尾上覆羽以及尾羽纯白无斑,眼草黄色;嘴、蜡膜、脚及趾均黄色,嘴色较暗;爪黑色。 生态常见于海滨及江河附近的广大湿地,嗜食鱼类

21、,亦兼吃其它动物尸体.飞行常沿直线,较徐缓,悠然自如.饲养管理与苍鹰相似.,24,虎头海雕,别名虎头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Haliaeetus pelagicus。 大型猛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大部为黑褐色,具灰褐色纵纹。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白色。幼鸟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嘴、脚深黄色。 栖息于近海的河沼地区高树上。主食鱼类,也捕食水禽、啮齿动物和腐尸。在崖壁或大树上以枯枝编巢,每窝产卵2枚,白色。 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5,虎头海

22、雕,26,胡兀鹫,27,名稱:胡兀鷲(Bearded vultre) 別名:髭兀鷲 分類地位:鳥綱、隼形目、鷹科 學名:Gypaetus barbatus 分佈範圍: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數量:不詳,但已較從前銳減。形態特徵:體長110一130厘米(約小學生的身高);體重3.55.5千克(約711罐可口可樂) 攻擊指數:85 防禦指數:95 耐寒指數:90 感官能力:視覺95;嗅覺90;聽覺90 特殊技:嘴鋒利而強大,可以輕易地切割大型動物的屍體。 識認方法:頭、頸部污白色,眼周有一圈黑斑。上體黑褐色,有白色縱紋。胸部有黑帶,下體淡黃色,嘴強大,嘴角有一小簇鬍鬚狀剛毛。 生

23、態習性:住:棲息於高原、荒漠、戈壁等地帶。行:白天活動。善於飛行和 翔。休息:地上或岩石上。食:肉食性。以動物屍體為食物,有時也捕獵病弱的動物。性格:生性機警,單獨或成小群活動。繁殖:每年1011月交配。翌年1月開始產卵。巢築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峭壁上的凹處,呈盤狀,巢內墊有枯草、細枝、棉花、廢物碎片等。每窩產卵2枚,孵化期53天。 成長:雛鳥需要親鳥餵養,育雛期一般為110天左右,親鳥的護巢性很強。 保護級別:國家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1、滅鼠所用的滅鼠藥,使胡兀鷲中毒。2、為了獲取牠的羽毛作裝飾用而過度獵捕。,28,蛇雕,别名大冠鹫、白腹蛇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Spilornis ch

24、eela。 大中型鹰类。全长6173厘米,头顶具黑色杂白的圆形羽冠,覆盖后头。上体暗褐色,下体土黄色,颏、喉具暗褐色细横纹,腹部有黑白两色虫眼斑。飞羽暗褐色,羽端具白色羽缘;尾黑色,中间有一条宽的淡褐色带斑:尾下覆羽白色。喙灰绿色,蜡膜黄色。跗蹠及趾黄色,爪黑色。 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多成对活动。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一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营巢于高树上,用树枝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以小型两栖类、爬行类以及鸟类为食。 产于辽宁、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9,细嘴松鸡,30,斑尾榛鸡,形小(33厘米)而满布褐色横斑的松鸡。具明显冠羽,黑色喉块外缘白色。上

25、体多褐色横斑而带黑。外侧尾羽近端黑而端白。眼后有一道白线,肩羽具近白色斑块,翼上覆羽端白。下体胸部棕色,及至臀部渐白,并密布黑色横斑。雌鸟色暗,喉部有白色细纹,下体多皮黄色。亚种 secunda多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极少鸣叫。进食时发出低沉的gir gir gir声;告警时作gu, gu, gu轻叫,召集幼鸟的叫声为dir, dir, dir。 分布范围:中国中部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相当罕见,分布于海拔25004000米处开阔地区的针叶林及灌丛。指名亚种分布在青海、甘肃中部祁连山脉至四川北部;亚种secunda在四川西

26、部及西藏东部。 习性:同花尾榛鸡。多活动于山溪边的柳丛。,31,雉鹑,种特征:描述:体大(48厘米)的灰褐色鹑类。胸灰色具黑色细纹。与相似种类四川雉鹑不同处在于栗色喉块外缘近白。有猩红色眼周裸皮。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深红。 叫声:声刺耳,由一鸟带群鸟叫,声彻山谷。坏天气前常可听到其叫声。 分布范围:中国中西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地方性不罕见。见于四川岷山、邛崃山及沿青海甘肃边境祁连山由林线至海拔4600米的多岩山地。 习性:结小群活动于近林线的高山草甸、碎石滩和杜鹃灌丛。,32,四川山鹧鸪,描述:中等体型(30厘米)、色彩浓艳的山鹧鸪。头顶褐,

27、眉纹白,胸部具宽阔的栗色环带及喉近白为本种特征。眼周裸皮红色,耳羽黄棕色。 虹膜暗褐;嘴灰色;脚近粉。 叫声:繁殖雄鸟早晚间或正午鸣叫,叫声为嘹亮的上升哨音,间隔数秒反复重复。 分布范围:中国中部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极危物种(Collar et al., 1994)。栖息环境的丧失导致至野外数量极为稀少。仅存于四川南部(甘洛、屏山、马边、攀枝花市等地)海拔10002200米处的低山亚热带阔叶林中,亦见于云南东北部。 习性:具本属的典型特性。成对或成小群在地面烂树叶间翻找觅食。,33,海南山鹧鸪,描述:略小(24厘米)而色彩斑斓的山鹧鸪。特征为头近黑、耳羽上方具白斑且上胸散布鲜橙红色。上体

28、略灰,具黑色鳞状纹;腹部黄色,胸部略染灰色,两胁具白色条纹。 虹膜深褐;嘴灰色;脚深粉红色。 叫声:繁殖鸟叫声为重复的双音,似ju-gu, ju-gu, ju-gu,第一音降而第二音升高。 分布范围:海南岛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种(Collar et al., 1994)。罕见。见于海拔9001200米仅存的几片山地常绿林中。 习性:具本属特性。,34,35,海南山鷓鴣(Hainan hill partridge)分類地位:鳥綱、雞形目、雉科 學名:Arborophila ardens 分佈範圍:海南 數量:不足10000隻 形態特徵:體長2330厘米(約A4複印紙的寬或長),體重2

29、00250克(約45小包食米) 特殊技:遇到危險能迅速起飛逃脫 識認方法:額至頭側以及頦、喉部為黑色,耳羽為白色。上體橄欖褐色,有黑色橫斑,上胸部橙紅色,下頸兩側和圍繞後頸有橙紅色的領圈,腹部白色,嘴黑色,腿、腳紅褐色。 生態習性:住:棲息於海拔較低的山地和丘陵地帶,尤以原始的山地雨林、溝谷雨林和山地常綠林中為常見。行:白天活動。能快速起飛,但飛行距離不遠。休息:鑽入草叢、灌叢或竹叢中。晚間在樹上棲息。食:雜食性。主要吃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葉、芽和種子,也吃昆蟲和蝸牛等動物。性格:生性機警,成小群活動。繁殖:繁殖期為46月。築巢在樹林中地面上,每窩產卵2枚。成長:雛鳥孵出後不久就能隨親鳥活動。 保

30、護級別:國家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1、原始森林面積不斷縮減,破壞了牠的棲地。 2、亂捕濫獵,導致種群數量銳減。,36,黑头角雉,37,红胸角雉,中名:红胸角雉英名:Satyr Tragopan科名:雉科学名:Tragopan satyr 特征:头和喉黑色,冠羽黑色而羽端红,体羽多饰有黑色边缘的白色珍珠色圆点,两翼及尾具近蓝色带皮黄色的横斑。肉质角蓝色,颈部肉椐亦蓝色,雄鸟发情炫耀时张开可见其上的绿色及红色斑块。似广泛分布的红腹角雉类,但红色的下体多绯红黑并带具白色外缘的黑色点斑而非鳞状斑。雌鸟色暗,杂以黑色及红褐色,眼周裸皮近蓝。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肉色。叫声高而尖。体长:70cm分布:喜

31、马拉雅山脉中段,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海拔23004250米的局部地区,冬季可下至海拔1800米处。 羽色:雌性不同栖所:杜鹃灌丛。迁徙:不迁徙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38,39,灰腹角雉,属于雉科,学名为 Tragopan blythii。 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栗红色,布满白色带栗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雌鸟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 栖息于

32、海拔18003300米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内,生活于林下的灌木丛中。巢筑在树上,食物以树叶、浆果、种子和昆虫为主。 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0,黄腹角雉,别名角鸡、吐绶鸟,属于雉科,学名为 Tragopan caboti。 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 栖息于海拔60016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尤对交让木(D

33、aphniphllum macropodum)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在树上筑巢,十分简陋。每窝产卵34枚,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雏鸟早成。 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黄腹角雉为我国特产鸟。早自梁、唐以来就为古人所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雄鸟发情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就有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甚低。北京师范大学自80年代以来,对其野外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饲养繁殖成功,现已育成子三代人工种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1,黄腹角雉,42,虹雉所有种,棕尾虹雉,属于雉科,学

34、名为 Lophophorus impejanus。 大型鸡类。全长约70厘米。雄鸟通体羽色艳丽。头铜绿色,羽冠长,具匙状羽端。上体羽呈铜绿、紫及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两翅表面呈金属紫色,具铜绿色缘。尾羽棕红色。下体黑褐色。嘴角褐色。脚黄绿色以至暗褐绿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有黑、棕及黄纹。颏、喉及下背白。尾羽棕色和黑色相杂,具白端。 栖息于海拔25004600米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甸及裸岩地带。喜食植物根、茎。筑巢在灌丛、岩石下或大树洞中。每窝产卵45枚。孵卵期2629天。 产于西藏南部、四川。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3,棕尾虹雉,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ophorus impej

35、anus。 大型鸡类。全长约70厘米。雄鸟通体羽色艳丽。头铜绿色,羽冠长,具匙状羽端。上体羽呈铜绿、紫及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两翅表面呈金属紫色,具铜绿色缘。尾羽棕红色。下体黑褐色。嘴角褐色。脚黄绿色以至暗褐绿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有黑、棕及黄纹。颏、喉及下背白。尾羽棕色和黑色相杂,具白端。 栖息于海拔25004600米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甸及裸岩地带。喜食植物根、茎。筑巢在灌丛、岩石下或大树洞中。每窝产卵45枚。孵卵期2629天。 产于西藏南部、四川。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4,绿尾虹雉,别名贝母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ophorus lhuysii。 大型鸡类。全长约80

36、厘米。雄鸟头顶有一簇青铜色至红铜色的羽冠。上体羽多呈紫铜、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 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暗褐色,背白色,飞羽及尾羽具褐色横斑。 栖息于海拔33004400米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食植物根、茎、叶、花及昆虫,嗜食贝母根茎,故又称“贝母鸡”。3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陡峭的岩洞中。每窝产卵35枚,黄褐色,具大小不同的紫褐色斑。 产于青海、四川、甘肃。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5,褐马鸡,46,褐马鸡,别名鶡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大型鸡类。全长96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浓

37、褐色。头部和颈部辉黑色;耳羽簇白色,短角状;脸部裸皮鲜红色。飞羽浅棕褐色。腰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特长,未端转黑: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散发状。嘴粉红色。脚珊瑚红色,雄鸟有距。 栖息于林中多草灌丛或乔木地段,夜宿多叶树枝上。以松、橡种子及植物的叶芽、嫩枝等为食。筑巢于松、桦林或灌丛间的地面凹陷处。每窝产卵68枚,卵色不一,以淡褐、鸭蛋青为主。孵卵期2425天。 产于山西、河北、北京。本种在我国已建成饲养繁殖种群,是有饲养开发前景的雉类。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7,蓝鹇,别名蓝腹鹇,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ura swinhoii。 全长约80厘米。雄鸟羽冠和背部白色;上体余部及

38、下体羽毛黑色而闪蓝色金属光泽;肩羽红褐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尾羽除中央一对为白色外,皆为黑色而带蓝色。嘴淡角色,脚鲜红色。雌鸟体羽以红褐色为主,杂以黑纹及黄斑。 栖息于海拔20002300米山地原始阔叶林地,偶尔可见在海拔很低的稠密丛林间。繁殖期37月份,筑巢于地面上,以细枝、干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淡黄色,无斑点。 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8,黑颈长尾雉,属于雉科,学名为 Syrmaticus humiae。 中型鸡类。全长55厘米左右。雄鸟头顶褐绿色,两侧有白色眉纹。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宽阔的白色块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蓝黑色斑。翅羽暗褐色

39、。尾长,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下体腹部与两胁栗色。嘴角黄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满布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都栗色。 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多岩山坡上的开阔草地、疏林内。以橡实、浆果、嫩芽、树根及昆虫等为食。34月间多见一雄二雌结群活动,并开始筑巢产卵,巢筑于地面,每窝产卵多为79枚,浅肉色或略带枯叶色,光滑、无斑点。孵卵期约28天,雌鸟单独孵卵。 为云南、广西留鸟。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9,白颈长尾雉,别名横纹背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Syrmaticus reevesii。 雄鸟全长约80厘米,雌鸟约50厘米。雄鸟头部暗褐色;后颈和侧颈灰白色;颏、喉

40、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下背和腰黑而闪蓝,具白色横斑和羽缘。飞羽棕色或浅栗色,杂有细纹。尾羽长,橄榄灰色,具多数栗色宽横斑,腹部为白色。嘴黄褐色,脚暗灰色。雌鸟体羽大部棕褐色。上体满缀以黑斑纹,背部具白色矢状斑。 栖息于海拔3001000米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多见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也见于茂密的竹丛及下木间。以荚果、浆果、嫩叶为主要食物。3月中旬开始繁殖。筑巢于较隐蔽的林间或林缘的岩石下,也见于树木底部或灌丛的地面。每窝产卵58枚,乳白至玫瑰白色或黄色,无斑点。雌鸟孵卵,孵卵期24天。 产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两广。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0,黑长 尾雉,别名帝锥

41、,属于雉科,学名为 Syrmaticus mikado。 雄鸟全长86厘米左右。雄鸟体羽几乎全为紫蓝色,背、胸具金属光泽。尾长,尾上覆羽黑色具显著白色横斑。雌鸟体羽大都呈橄榄褐色,尾羽大都呈栗色或棕色,具黑色横斑。嘴黑色,脚暗灰至绿褐色。 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针叶林、疏林峭崖间。主要取食野草莓、蕨类等绿色植物,兼食昆虫。35月间繁殖,筑巢于密林地面上或树干上,以干树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乳白色。 产于台湾中部及东部。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1,孔雀雉,别名金鸡,属于雉科,学名为 Chrysolophus pictus。 雄鸟全长65厘米左右,雌鸟约50厘米

42、。雄鸟体羽为乌褐色,密布近白色细点和横斑。头顶具发状冠羽。背、两翅及尾均具金属蓝带紫色大型眼状斑。嘴黑色,脚黑褐色,脚具二短距。雌鸟羽色较暗,眼状斑不很显著,尾短。 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每窝产卵25枚,偶见6枚。孵卵期21天。 产于云南、海南。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2,绿孔雀,别名爪哇孔雀,属于雉科,学名为 Pavo muticus。 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100厘米。雄鸟体羽翠蓝绿色,下背闪紫铜色光泽。头顶有

43、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达1米以上,羽上具众多的由紫、蓝、黄、红色构成的大型眼状斑,开屏时显得异常艳丽、光彩夺目。雌鸟羽色以褐色为主,带绿色辉光。无尾屏。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以及疏林、竹林、灌丛附近的开阔地,多见一雄伴多雌活动。主要食蕈类、浆果、谷物种子、草籽等,也兼食昆虫、蛙类、蜥蜴等。2月中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多在山脊和阴坡草丛灌木之间的低凹处筑巢,每窝产卵48枚,一般为56枚,乳白、棕或乳黄色。雌鸟孵卵,孵卵期为2730天。 孔雀的美丽羽毛,历来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清代时,以其与褐马鸡尾羽配合制成“花翎”,以翎眼多寡区别官阶等级。孔雀的行止动作,宛若舞姿,民

44、间模仿其动作编成“孔雀舞”,其矫健优美,令人陶醉。 产于云南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3,54,黑颈鹤,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nigricolli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银灰色至近白色,羽缘沾棕色。头顶暗红色,具稀疏黑色发状羽;头、颈的三分之二为黑色;眼下有一白斑。飞羽黑褐色,三级飞羽黑色,延长而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尾羽灰黑色。嘴淡绿色,脚黑色。雌鸟上背有淡棕褐色的蓑羽。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以绿色植物的根、芽为食,兼食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早春3月,黑颈鹤便离开越冬

45、地云贵高原,集群北上,飞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泽地带,成双结对,于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地势较高 的草墩或泥墩上,每窝产卵l2枚,淡青色,杂以棕褐色斑点。孵卵期3133天。 在四川、云南、贵州越冬;在青海、西藏,甘肃等地繁殖。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5,黑颈鹤,56,白头鹤,别名锅鹤、玄鹤,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monacha。 大型涉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主要为暗石板灰色,并缀有褐色。眼先、额和前顶有密集的黑色刚毛;头顶皮肤裸露部为朱红色;头部其余部分及颈部的三分之二为白色。飞羽灰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延长弯曲成弓状,尾羽黑色。嘴黄绿色,脚灰黑色。 栖息于河口、湖泊及沼泽

46、湿地,食鱼类、甲壳类、多足类、软体动物、昆虫以及小麦、莎草科植物等。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湿地。每窝产卵二枚。孵卵期约30天,幼鹤80天后具飞翔能力。 在内蒙古、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7,58,丹顶鹤,别名仙鹤,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japonensi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 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

47、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丹顶鹤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超凡不俗,在涛经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精彩描述。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成为高雅、长寿的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 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

48、台湾偶见。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9,丹顶鹤,60,白鹤,61,名稱:白鶴(Siberian white crane)別名:西伯利亞鶴、修女鶴 分類地位:鳥綱、鶴形目、鶴科 學名:Grus leucogeranus 分佈範圍: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 數量:3000隻左右 形態特徵:體長130一140厘米(約小學生的身高);體重不詳 攻擊指數:80 防禦指數:75 耐寒指數:90 感官能力:視覺95;嗅覺10;聽覺90 特殊技:一邊在濕地中涉水而行,一邊覓食。 識認方法:額、臉部裸露,呈紅色。嘴、腿為暗紅色。體羽主要為白色,飛羽為黑色。 生態習性:住:棲息於開闊平

49、原的沼澤草地、苔原沼澤、湖泊岸邊等淺水地帶。行:白天活動。善於飛行和涉水行走。休息:單腿站立,頭轉向後並插於背後的羽毛間。食:雜食性。以水生植物的莖、塊根、葉、嫩芽和小量蚌、螺等軟體動物、昆蟲、甲殼動物等為食。性格:生性機警,成對或成群活動。 繁殖:繁殖期為68月。巢築於湖泊縱橫的苔原沼澤地帶、高的土丘或水中小島上。巢較大,呈圓盤狀,主要由蘆葦和草莖構成。每窩產卵2枚。 成長:雛鳥出殼不久能蹣跚行走,幾天後可隨親鳥離巢,游泳於淺水之中。秋季隨親鳥向南方的越冬地遷徙。 保護級別:國家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1、人類割草、放牧、捕魚、行船等活動干擾其棲地。2、水利開發造成棲地水位下降。,62,赤颈鹤,属于鹤科,学名为 Grus antigone。 大型涉禽。全长约150厘米。体羽浅灰色。头、喉及上颈裸出部分为橘红色。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内侧飞羽白色,修长而垂盖尾部。嘴灰绿色,脚粉红色。 栖息于多草的平原、水田、沼泽湿地及森林边缘。以稻谷及水生植物的根、块茎为食,也取食鱼类和蛙类。712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成团的植物丛中,以水生植物茎、叶筑成。每窝产卵2枚,绿色或粉红白色,具褐色和紫色斑点。雌鸟孵卵,雄鸟守卫,孵卵期30天,由双亲共同照料幼雏。 产于云南。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