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老子 道德经PPT 2.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755208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 道德经PPT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老子 道德经PPT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老子 道德经PPT 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老子 道德经PPT 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老子 道德经PPT 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学经典之道德经,道德经演讲大纲,一、前言:道德经介绍 二、道教起源与发展 三、道家思想特色及对比 四、为什么要学道家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 五、道是什么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 六、圣人的示范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所谓“道”,是指“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而“德”则是“道”的展开,是“道”在人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道家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真实(道),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于化境。,前 言,

2、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有时携手合作,有时分庭抗礼,形成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家表现深刻的入世情怀,道家呢?是出世、超世,还是别有一番用心与苦心?,前 言,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德尼采(1844-1900)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德海德格尔(1889-1976),前 言,范曾老子出关图,相关图片,老子塑像, 老子道家著作

3、,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为現存最早的老子 抄本。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涉及到兵法、天文、养生等方面,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历代注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等。近人马敘抡有老子校注、高亨有老子注释。,现存最早的手抄本,返回,史记载

4、(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

5、,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作者介绍,作者介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

6、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返回,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

7、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作者逸事,作者逸事,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

8、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

9、,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

10、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作者逸事,老子的师父常摐老人生病了,老子前去看望,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吗?常摐说:我是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说:“愿先生教我。”常摐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这就是说不要忘记过去。”常摐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对。”我再问你,“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老子回答:“这就是说要敬重年长。”常摐又笑了笑说:“你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开,指着对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

11、说:“你的舌头还在,牙齿都掉光了。”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牙齿没有了,就是因为它坚硬。”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作者逸事,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遇见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 ,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 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他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

12、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作者逸事,作者逸事,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 众人都说要砖头而不要

13、石头。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 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返回,道教起源与发展,1、汉初有黄老道,推尊黄帝为五帝之首,并以老子学说为治国原则。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道才受挫。2、东汉灵帝,在东方有张角,倡太平道,道师持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后发展为数十万人,乃发动农民起义,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14、。”后遭镇压。3、此时,汉中有张脩 ,以“老子”劝导病人,使病家出米五斗,号称五斗米道。张鲁杀张脩取而代之,自号师君,使五斗米道成为他割据巴汉的工具。张鲁降曹操,受封为镇南将军。此派道次提出“太上老君”的神名,与“道教”的教名。此派有符箓派的特色,至南北朝名为天师道,发展至全国。,道教基本教义:,、源自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又附会老子、庄子,并加以引申,再吸收儒家,阴阳家、谶(chn)纬及佛教等成分,融合而成,基本宗旨为长生成仙。 、经典为太平经,把汉代道家关于气的学说神秘化,把养生论引申为长生说。主张通过养性与积德,如行孝、守一、含气、服药等,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基本教义

15、:,3、至上神是“委气真人”,下有神人、真人、仙人、道人,组成神仙世界。受儒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观念的启发,提出“承负”说,谓先人的功过,积之日久,延及子孙,而有福祸之异。 4、主张阴阳调和,五行当位,向往君臣民同心协力的封建太平理想。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形成内外丹结合之说。后人则进而以身为炉体,依阴阳的变化,六十四卦的运行,修养精气,结而成丹,是谓内丹。以药石炼制成丹,是谓外丹。丹成可以养性延命,乃至不死成仙。,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发展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因是:,、炼丹成仙的宗旨,迎合了贵族的精神需求;保身隐居的生活方式,受到厌世士人的欢迎;符箓斋醮的消灾治病方法及

16、互助共济的道规,吸引了苦难中的民众。、利用老庄之学,形成一般迷信所缺少的神学体系;又与儒学在观念上呼应,维护纲常名教,以此得到统治者的信任。、它的养生论与医学,有科学成分与实用价值,又能包容各种观念,形成丰富的文化系统。,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王浮老子化胡经。葛洪抱朴子肯定神仙必有,长生可致,集以往神仙外丹理论之大成。学道首在修德守礼:“欲求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其次则为服用金丹上药:“升仙之要在神丹也。”然后再辅以清心寡欲、房中术、吐纳行气、草木药饵 。此派代表了丹鼎派。陆修静综合符箓派与丹鼎派:又因弘扬灵宝经,被人称为灵宝派。著有三洞经书目录,为道藏奠下体例。,道教

17、起源与发展,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陶弘景受梁武帝信赖,有“山中宰相”之称。以存神服气为主,辅以诵经、功德。编造等级森严的新的神仙系谱。主张与儒家、佛教三教合流。北魏寇谦之主张“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 其道教称为北天师道。,道教起源与发展,巫,易,史,术数,占卜家,天文家,道德家,墨家,方技家,儒家,医家 房中 神仙,形法 杂占 蓍龟,阴阳 历谱,五行,黄老道,五斗米道,今日道教,道教的形成(依许地山之说),道家与儒家的对比,老子与庄子的对比,道可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18、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何谓“道”?,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

19、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自然” :“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2.相关评论,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

20、“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 “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陈鼓应等老子评传,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

21、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 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 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上善若水(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

22、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老子上善若水朗 读,三、作品细读(1),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3)故几于道。,注释: (1)上善若水:上,最好的。善,名词。上善即指最好的美德。这里老子以水的好处接近于“道”,又来说明真正的圣人如水那样滋润万物而不争私利。 (2)水善:善,在这里是副词,意思是善于,长于。 (3)处众人

23、之所恶:“处”做“居”讲。所恶,所厌恶的地方。意指人事上众人不愿去处的事位。,三、作品细读(2),(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注释: (4)几于道:几,接近。几于道,接近于道。 (5)居善地:居,居住。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当友好讲。居善地,即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方和位置。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6)心善渊:心,心志。善,形容词。渊,本意是清澈见底的深潭。这里形容人要心志无私清廉可鉴。 (7)与善仁:与万物接触,与人交友要采取友好的原则。,三、作品细读(3),夫唯不争,故无尤。(8),注释: (8)故无尤:尤,通“忧”,

24、忧患。,四、作品分析(1),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道教的经典。本章以自然界水的无私品质来喻述道义,教化民众,以此来歌颂“道”的功用。老子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们,应该像水一样,具有水的品格和美德。,四、作品分析(2),水,生命之源。哪里有水的滋润濡养,哪里就会生机盎然;犹如哪里有圣人相承,哪里就繁荣昌盛一样。水,自上而下,由天落地,一路风尘,一路奉献;化作甘露,滋润大地;化作雨雪,降飘原野;水,经蒸腾气化,历寒风凛冽,仍义无反顾,循环往复,奉献无限,汇入大江大海。水有许多美好的品格和美德。就像老子在上善若水所说的“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私利;处世俗之人不愿处的低位甘

25、做人梯而谦居下位;与万物接触采取友好慈善的准则”。,四、作品分析(3),水的这些品格最接近“道”的无私奉献美德。故为人处事要学习水的品格,只求耗己以利万物,不与万物争利益。做一个像水那样完美的人,就应居处像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像水那样深沉博大;交友像水那样仁爱清淡;说话像水那样透明真实,以诚相待;为政像水那样有条不紊,理政治国;办事像水那样发挥特长,无所不能;行动像水那样抓住时机,顺势而行。正因为她顺其本性不与人争,所以为人处事才不会有过错。水的品格最微小,水的品格也最伟大。,四、作品分析(4),老子在这篇文章中,用具体可感的形而下的普通平凡的大自然形象“水”来比拟抽象的形而上的“道”,

26、是更高层次的象征。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游走于社会的我们,应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心存包容,与己与人都是无比快乐。海纳百川的胸襟难能可贵,学会看淡功利钱财更是不容易。人境虽然逼仄,但只要心境平和,浩渺无涯,尘世的点滴不快又怎会影响到我们。,四、作品分析(5),在现实万物中只有水“几于道”, 具备了“上善”的特质。生活中, 人往高处走是为常理, 可水却大异其趣, 往低处流。水不仅甘处其下, 与世无争, 而且随物赋形, 顺势趋时, 随遇而安, 无欲无己。它纳百川而不厌其多, 收细流而不弃其小, 渊深静默, 虚怀若谷,“知其雄, 守其雌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

27、新, 少则得 ,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求无不获。“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能“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 因而最能体现“道”的精神, 故曰“上善若水”。,四、作品分析(6),老子以水喻道, 虽未必最终让人明其“道”,但却为“道”创造了一个可以比附的物象水。水将虚幻的“道”具体化感性化了。水这一物象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迪。自然界中的水极珍贵又极平凡, 极寻常又极奇崛。它静若处子, 怒似金刚, 柔弱无骨, 却能无坚不摧。它能以渊深的胸怀虚己纳物, 和顺娴静得人人皆可亲近。可一旦怒发, 则横空肆掠, 一逞其雄, 雄威震天, 真是“看似寻常最

28、奇崛”! 引得诗人们对它那样钟情, 争先恐后地用美丽的诗句去赞美它。,四、作品分析(7),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苏轼) “春水碧如天, 画船听雨眠”。(韦庄)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王湾)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诗人们赞叹的是水的绚丽多姿与壮阔。在诗人眼里, 水是富有灵性的, 是美的精灵, 力的化身。诗人们将水这一“物象”演绎成了美丽的

29、审美“意象”。老子则以其超绝的智慧, 将这一“物象”又升华成了渊默深邃的哲学境界。,四、作品分析(8),老子在上善若水中不仅教给我们为人处世之道,而且明白无误的要求人类与天地为善,“居善地”表现出强烈的环保意识。老子可以说是倡导环保的先驱。在历史的长河中,水不仅哺育着世间万物的繁衍生息,但也留下了太多刻骨铭心的回忆。随着现代文明的开启,人类对水的开发利用由无为走向有为,开始逐步认识水的规律,并使之为人类服务。从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三峡、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南水北调开工、“三条黄河建设”,都是人类有序利用水资源的象征。,五、课堂讨论(1), 你是如何理解蕴涵在上善若水篇中的哲学思想的?,五

30、、课堂讨论(2), 结合日常生活,谈一谈上善若水篇中的处世哲学思想。,水的特质?,儒、佛、道三家对水有哪些言论?,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正善治”:

31、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水的特性? 有关水的“七善”苏辙的注解。 第一,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 第二,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 第三,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 第四,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 第五,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 第六,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 第七,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苏辙的解说很有

32、趣,从七个角度说明水的七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用水来对照人生很贴切,学会这七种善,就是天下第一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居善地,心善渊,一步一步来;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任何一动、一静、一言、一谈,都合乎平常的生活道理,这是老子高明的地方。,淮南子原道训 的“至德观”:“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燃)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zhan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

33、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宋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曰:“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水与古代诗歌,老子名言,上善若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长地久。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不出户,知天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35、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一)人的知识能力:区分、避难、启明人间问题来自人的“知”, 所以要步步提升,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探本求源,至少不能忽略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认知能力。作为万物之灵,人的认知能力无疑是他出类拔萃的必要条件,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偏差发展,给人间带来了各种困境。那么,“认知”是怎么回事?它的正确作用以及正常发展又应该如何?,老子的道“虚静”详解,1、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之关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36、。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2章】 首先,人在求生存时,认知能力必须“对万物”加以分辨,厘清外在事物的利与害。譬如,水果之可食与不可食;动物之可近与不可近;环境之可处与不可处。没有这样的区分能力,人的生命必然陷于危险状态;充分使用此一能力,则有利于人类控制万物,进而推演为日益精巧的文明社会。问题在于:一旦区分,产生好坏与贵贱之别,则人们自然群起追逐与逃避,犹如孔子所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接着就难免出现竞争、斗争与战争了。

37、,老子的道“虚静”详解,2、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之关系)“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9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13章】藉由经验与学习,人们了解自己“与万物”的关系,也明白短视近利可能造成的后遗症,于是以认知为“避难”之方,不与一般人同样见识,并且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淮南子人间训有一段”塞翁失马”的故事,描述一位老翁的得失观念“总是”与邻人的相反,而事后又一再证明他的远见有理。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明白此一道理,无异于深通人情世故,

38、免于责怪与患难,可以平静而安全地度过一生。,老子的道“虚静”详解,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16章】 在老子的理想中,还须再往上跃升,亦即以认知为“启明”。所谓启明,就是要由“整体”观点来看待我与万物,使一切合而为一。在此,“整体”所指涉的正是“道”,因为万物(包含人类)皆由道而来,并且也将回归于道。老子推许“明”的意境,谈及的有:“知常者明” 【十六章】 “见小曰明” 【五十二章】 “自知者明” 【三十三

39、章】 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老子的道“虚静”详解,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人若排除自己执着的念头,觉悟自己与万物皆在同一个道之中,明白了永恒的常态现象,然后人生自然可以离苦得乐了。庄子秋水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语,所展现的即是启明之境,以此为凭借,才可进而逍遥无待。以上已就认知作用的转化与提升稍作说明,其原则也符合老子求道的态度,亦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减少一些。减少之后还要减少,一直到无所作为的地步。无所作为却什么都可以做成。何以如此?因为人的智力有限,不如减损成见与欲望,让万

40、物自然运作发展。,老子的道“虚静”详解,(二)、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如果克就老子的方法来说,则关键在于“虚”与“静”二字。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在此,虚之后,能空能明;静之后,能安能观。能够明而观,就将觉悟万物源生于道,也回归于道。然后个人不仅不会轻举妄动,刻意造作,喜怒随人,而且还可展现“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趣味。,老子的道“虚静”详解,(二)、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在这段话的最后,说了“没身不殆”

41、(终身免于危险)的结语。“没身不殆”听起来有些消极,好像处于乱世之中,对于众人争夺之物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而事实上,这只是老子思想的初步效应。世间能够转化认知作用,从区分到避难,再由避难到启明者,实在并不多见。能够没身不殆,进一步才可以欣赏老子的积极表现。当然,所谓的积极表现,并未脱离他“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轴。,老子的道“虚静”详解,(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在老子书中,“我”、“吾”与“圣人“这三个字词,所指涉的对象为一,皆是“悟道的统治者”。前引之文的意思是:我有三种法宝,一直掌握及保存着。第一

42、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老子的道“虚静”详解,1、一曰慈:“慈”是描写母亲的爱。万物源生于道,道对万物有如母亲,无不包容、肯定与珍惜。同理,悟道者对百姓也是一片慈愛之心。老子接着說:“慈故能勇”。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包括锄強济弱,亦即“损有余而补不足”【第77章】,都乐于去做,这不是真正的勇敢吗?换言之,心中存著无私的愛,自然孕生大勇。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話,就是“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老子的道“虚静”详解,2、二曰俭 是对待万物的态度。只有自奉俭约的人,才会充分利用資源,让万物的功效推广开來,亦即让天下人都分享得到所需之物。老子接着說:“俭故能广”。其意在此。不仅

43、如此,悟道者的统治原則越俭约,則天下百姓越能够自由发展个性。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嗇(s)。(五十九章)意即:治理人民,事奉上天,沒有比省約更好的方法。這种说法正是出于类似的背景。,老子的道“虚静”详解,3、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说悟道者既不认为自己胜过別人,也不率先倡导某种言行风气。他的温和谦虛与退让居后,是为了代替道來为众人服务。老子接着說:“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意即:如此才能夠成为众人的领袖。人类的社会組织,即使是“小国寡民”,也总是要分工合作,也必然会有领袖人物。悟道者的最佳表現,是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意思是:等到大功告成,萬事順利,百姓都认为:我們是自

44、己如此的。在老子书中,“自然”一詞出現五次,全部是就“自己如此”而言。,老子的道“虚静”详解,(四)、 无为:无心而为,顺其自然悟道者“无所作为”,或者更好說是“无心而为”,然后百姓也好,万物也好,都以“自己如此”的方式在运作及发展。這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例证。因此,老子笔下的圣人,或悟道者、有德者,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体現“道”的神奇功能,让世间平靜安詳,人与人,人与万物也都可以和睦相处。,老子的道“虚静”详解,“智慧”其实无所谓高低,它像一道门槛,只有跨过去与跨不过去的问题。一旦跨过去,就觉悟了,就豁然开朗,从此月白风清,无所滞碍,可以解脱自在,也可以逍遥自得。 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

45、,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切造作都是无谓的盲目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为什么要学道家,道亦是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这样的道,当然超过人类认知的能力及表述的范围,即如此,那么老子又是如何知道的?他凭借的是“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靠着虚与静,无异于排除感官与认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与行动的具体作为,然后再觉悟那由“道”而来的“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 依此观之,万物的变化不再使人困扰,万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遗憾。从体验“真实”出发,可以抵达“审美”之境,因为心灵敞开,无所不容,天下岂

46、有不可欣赏之人,又岂有难以欣赏之物?,为什么要学道家,为什么要学道家,【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重点章节解读,傅佩荣解读: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

47、已有,作育万物而不依仗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重点章节解读,【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傅佩荣解读: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人民就不会竞争较量;不重视稀有的商品,人民就不会沦为盗贼;不展示可欲的事物,人民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因此之故,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化他们的筋骨。总是要让人民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并且使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

48、的地方。,重点章节解读,【第十二章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傅佩荣解读: 五种颜色让人眼花潦乱;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纵情于狩猎作乐,让人内心狂乱;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目眩,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重视内在的满足。,重点章节解读,【第十三章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傅佩荣解读:

49、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什么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得宠是卑下的,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这就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什么叫做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我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我拥有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爱惜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重点章节解读,【第三十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傅佩荣解读:用“道”来辅佐国君的人,不会靠兵力在天下逞强。打仗这种事,总会得到报应。军队所过之处,长满了荆棘。大战之后,必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成目的,而不靠兵力来逞强。达成目的欲不自负,达成目的欲不夸耀,达成目的欲不骄傲,达成目的欲出于不得已,达成目的欲不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趋于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乎道。很快就会消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