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经别与络脉.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755200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别与络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经别与络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经别与络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经别与络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经别与络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经别与络脉,吴俊梅 博士、教授,经别,经别的循行分布有何特点?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十二经分出称“离”, 进入胸腹腔(联络脏腑)称“入”, 从头项部出来称“出”, 出于头项部以后,合于阳经称“合” ,其中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经别的作用,沟通了表里两经 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足三阳与心相连) 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 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手太阴经别循行特点,离:肘关节以上 入:腋前(中府);(入走肺,散之大肠)。 出:缺盆和喉咙(扶突) 合: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经别,离(别):别于肩髃 入:入柱骨,下走大肠,

2、属于肺 出:缺盆 合:手阳明经脉,足阳明经别,离:髀 入:入腹里(属胃、散脾、通心、循咽) 出:口 (上頞出页,系目系) 合:足阳明经脉,足太阴经别,离(别):股前,与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 入:(入腹里,属胃、散脾、通心)上结于咽,贯舌本。 出:(出于口,上頞出页,系目系)。 合:(合于足阳明经脉)。,手少阴经别,离(别):腋下 入:渊腋两筋之间 出:面 合:手太阳(目内眦 ),手太阳经别,离:别于肩解, 入:入腋,走心, 出:(未描绘) 合:系小肠(合于手太阳经脉)。,足太阳经别,离:从腘中, 入:一条下骶5寸,别入肛中,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 出:从膂上入(出)于项, 合:复属

3、于太阳(经脉)。,足少阴经别,离:从腘中 入:与足太阳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 (一条下骶5寸,别入肛中,属于膀胱,散之肾) 出:系舌本,复出于项;当第二腰椎出,属带脉。 合:合于足太阳经脉;,手厥阴经别,离:别于腋下三寸(天池) 入:入胸中,别属三焦 出:耳后 合:手少阳经脉(于完骨下方),手少阳经别,离:别于巅 入:入缺盆,下走三焦,散胸中 出:(未描绘) 合: 散于胸中(合心包经),足少阳经别,离(别):绕髀,入毛际,合厥阴 入:入季胁,循胸里,属胆,散肝,贯心 出:出颐颔,散于面,系目系 合: 合少阳于外眦,足厥阴经别,离(别):别跗上,至毛际,与足少阳经别会合并行(入:入季胁,循胸里,

4、属胆,散肝,贯心出:出颐颔,散于面,系目系合:合少阳于外眦),经别小结: 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沟通了表里两经; 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足三阳与心相连) 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 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络 脉,一、络脉的概念 二、络脉的分类 三、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及应用 四、孙络的分布特点及应用 五、浮络的分布特点及应用 六、血络的特点及应用,一、络脉的概念,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阴络在里,阳络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注:新世纪经络腧穴学教材P1页,认为络脉“浅而在表”。,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

5、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内经中还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灵枢小针解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1.络脉与经脉的区别,2.络脉与经别的异同,相同:是经脉的分支;能加强表里经联系。 不同: 1.称谓不同:经别为“经之正”,络脉为“经之别”。 2.粗细不同:经别粗、络脉细 3.分出的部位不同,经别在肘膝以上分出,络脉在肘膝以下分出 4.分布不同:经别“离入出合”,络脉走向表里经或沿本经走行 5.作用不同:经别联系脏腑,络脉联系表里经。 7.经别主内,无所属的穴位,也无所主病症;络脉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二、络脉的分类,1.根

6、据粗细、深浅分: 十五络脉 孙络 浮络2.根据阴阳、表里分: 阴络 阳络,1.根据粗细、深浅分:,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及任督脉的分支,加脾之大络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指细小的血管。),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认为脉按大小依次为:经脉、络脉、孙脉(络)。,2.根据阴阳、表里分:,素问经络论:阴络与阳络 阳络远离经脉而布于体表,阴络靠近经脉而布于体内。清代唐容川:“阴络者,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脉络”。“阳络伤则血外溢”之络,指在上在表之络; “阴络伤则血内溢”之络,指在下在里之络

7、。,2.根据阴阳、表里分:,脾之大络,起于里而布于表; 十二经脉之别络,则起于表而多联络于里。 张介宾:“合经络而言,则经在里为阴,络在外为阳。若单以络脉言,则又有大络、孙络,在内在外之别,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三、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及临床应用,学习要求1掌握十五络脉的概念、名称、循行,及其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2熟悉十五络脉的病候。3掌握十五络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十五络脉的概念,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十五络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1.均从本经四肢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2.一支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3.

8、另一支具有沿经布散性。躯干部三络分别分布于身前、身后、身侧: 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的作用。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补充十二络脉循行的不足,起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的主治规律,1.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 预防传变、表里两经相互传变或表里同病2.治疗络脉的虚、实症候。3.取络穴治疗。,1.手太阴络脉,(1)循行原文: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别:分支 分间:分肉之间。

9、指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2)具体循行,从列缺(络穴)分出,1)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走向表里经)2) 另一支并太阴经,入掌中,散于大鱼际。(沿经布散性),(3)络脉病证:,分虚、实两方面,取列缺穴治疗实证:手腕和手掌部灼热;虚证:张口出气(肺气不足);尿频、遗尿,2. 手阳脉络脉,(1)循行:起于偏历(腕横纹上3寸), 1)别走手太阴; 2)上循手阳明经,经臂膊、肩峰部,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 3)入耳,合于宗脉(耳中为手足少阳、手太阳所总会)。,(2)病证:取偏历穴治疗。实证:龋齿痛、耳聋;虚证:齿冷、胸膈闭阻不畅通。,3.足阳明络脉,(1)循行:起于丰隆,去踝八寸, 1)一支

10、走向足太阴经 2)一支沿本经,上络头颈(会大椎),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咙和咽峡部 。,(2)病证:取丰隆穴治疗1)气逆:喉部肿痛、突然失音 2)实证:狂病、癫病 3)虚证:下肢迟缓无力,胫部肌肉萎缩。,4.足太阴络脉,(1)循行从公孙(第一趾骨基底前下方,或第一跖趾关节后1寸): 1)一支走向足阳明经; 2)一支入腹腔联络肠胃。,(2)病证:取公孙穴治疗。气厥逆:霍乱(上吐下泻) 实:腹内绞痛 虚:腹部胀气,5.手少阴络脉,(1)循行:去腕一寸,通里(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别走手太阳经。2)循手少阴经入心中,系舌本,属目系。,(2)病证:取通里治疗。实证:支膈(胸膈间胀满,支撑不适)虚证:

11、不能说话。,6.手太阳络脉,(1)循行支正(上腕5寸,阳谷与小海连线上): 1)内注少阴心经 2)上走肘,络肩髃,(2)病证:取支正治疗。实证:肩肘关节松弛、肘部痿废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7.足太阳络脉,(1)循行:从飞扬(去踝7寸,昆仑直上7寸), 别走少阴。,(2)病证:取飞扬穴治疗。实证:鼻塞流涕,头痛,背痛虚证:鼻流清涕,鼻出血,8.足少阴络脉,(1)循行:大钟(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1.内踝后绕足跟,别走足太阳经;2.并肾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2)病证:取大钟治疗。气逆:心胸烦闷 实证:小便不利 虚证:腰痛,9.手厥阴络脉,(1)循行:从内关(去腕两寸,出于两筋之

12、间),1)走向手少阳经2)循本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2)病证:取内关穴治疗。实证:心痛 虚证:心烦,10.手少阳络脉,(1)循行:从外关(去腕两寸,出于两骨之间), 绕行于臂膊外侧,注胸中,合心主(心包)。,(2)病证:取外关穴治疗。实证:肘关节拘挛 虚证:肘关节松弛不能内收,11.足少阳络脉,(1)循行:从光明(外踝上五寸,腓骨前缘),1)别走足厥阴经;2)向下联络足背。,(2)病证:取光明穴治疗。实证:足厥冷虚证:下肢瘫痪,12.足厥阴络脉,(1)循行:从蠡沟(去内踝五寸,胫骨内侧面中央),1)别走足少阳经。 2)循胫骨上行到睾丸,结于阴茎。,(2)病证:取蠡沟治疗。气逆:睾丸肿胀

13、,突发疝气。 实证:阳强不倒 虚证:阴部暴痒,13.督脉的络脉,(1)循行:从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1)挟膂上项,散头上,2)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2)病证:取长强治疗。实证:脊强虚证:头重,14.任脉的络脉,(1)循行:络脉之别,名曰尾翳(鸠尾,前正中线,胸剑联合下1寸), 下鸠尾,散于腹。,(2)病证:取鸠尾治疗。实证:腹皮痛虚证:瘙痒,四、孙络的分布特点及应用,孙络的分布亦是以经脉为纪内外布散的。素问气穴论说:“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 张介宾注云:“孙络之云穴会,以络与穴为会也。穴深在内,络浅在外,内外为会,故云穴会”。经穴是经气会通之处,又是孙络所过之地,孙络沿

14、经分布,其气并与经穴相会。 所以张志聪明确指出:“盖络乃经脉之支别,如肺之经脉,循鱼际尺泽和腋之间,即其间所见之络脉,乃肺之络,而络外之皮,即肺主之部矣”。 张介宾“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肤腠之孙络也”。,五、浮络的分布特点及应用,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及全身,难以计数。浮络与皮部密切相关。,六、血络的特点及应用,内经中除了有专门的灵枢血络论之外,还有10处记载了“血络”方面的内容:(1)“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素问调经论);(2)“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灵枢经脉);(3)“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素问

15、缪刺论);(4)“补足少阴,去血络也”(灵枢癫狂);(5)“尽刺去其血络先取足太阳及中及血络出血”(灵枢热病);(6)“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灵枢禁服);(7)“奇邪而不在经者血络是也”(灵枢血络论);(8)“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寿夭刚柔);(9)“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灵枢水胀);(10)“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灵枢邪客)。,以上记载表明了“血络”有以下特点:在皮下、肉眼可见、颜色青紫,某些疾病或某些部位特别明显,可作为针刺操作的对象(刺络放血)。血络,即是有气血瘀阻或怒张的小血管,

16、颜色青紫,显现于皮下,容易被肉眼所见。,清代医家叶天士将内经中有关“络”的生理认识,加以深化,引入到内伤杂病的病理阐释中,并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望络、扪络等诊断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通过诊察浅表络脉的形态变化,可了解络脉寒热虚实病理。,内经中还提出了刺络出血等治络方法。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有“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的记载,具体的有络刺、赞刺、豹文刺等方法 现代针灸临床较多用的是刺络拔罐法,用于治疗高热、中暑、惊厥、痛证等多种病证,具有醒脑开窍、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刺络法

17、的作用机理与它可以调节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作用有关。 如有人曾观察了24例血瘀病人刺血前后甲皱微循环的变化,结果表明刺血对微血管的血色、流态、流速等都有明显改善作用,0.01。说明刺血可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进组织的缺氧状态。,临床上治疗病程较久的面瘫,其病因病机为经脉痹阻不畅,瘀血阻络,瘀血不去,新血难生,筋脉肌肉失濡养。 若在原针灸基础上配以刺络拔罐之法,活血通络,瘀祛则新血自生,改变局部气血循环状态,筋脉肌肉得以濡养,则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急性扁桃腺炎经颌下两侧压痛点刺血治疗后,一般515分钟咽痛即可消失,612小时体温降至正常。 大椎穴刺

18、血为主控制中毒性痢疾的高热,一般于刺血后2040分钟体温下降12,尤其对体温3040以上更为有效。 取督脉经穴点刺出血,治疗小儿发热45例,结果3040分钟体温降低0.21者占80%。,刺络疗法良好的退热作用,舌下络脉:,舌下络脉粗张 舌象特征舌系带两侧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即舌下络脉粗张。 临床意义气滞血瘀舌下络脉色紫黑、曲张、粗大隆起等均为血瘀之征。 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脏疾患。,络脉病,络脉病的病因:外感、内伤、经脏久病。 络脉的基本病理变化:络脉阻滞,络脉空虚和络脉损伤等。 络脉病的典型表现:疼痛、包块、闷胀、出血、寒热、发黄、肌肤甲错或面色黧黑、青筋暴露或皮间有血缕赤痕、脉涩。,络脉病的治疗原则:络脉病证虽有寒、热、虚、实的区别,但其共同病机是脉络中的血气或津液痹阻不通。因此,“通络”是治疗络脉病证的总原则。,具体分为“祛邪通络”及“扶正通络”两大类。“祛邪通络”主要用于络实证,由于邪痹络阻是其主要矛盾,因此应在祛邪的基础上通其络。“扶正通络”主要用于络虚证,因为络虚证脉络之中又夹瘀凝,所以应在补益的基础上,兼以通络,即叶天士所谓“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当与通补入络”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