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灿烂的白族民间文学姓名:杨惠 专业:法语 学号:201130704042吴桃老师 周三五六节 灿烂的白族民间文学姓名:杨惠 专业:法语 学号:201130704042电话号码:18200290379摘要:白族的民间文学,可分为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及曲艺等各类体裁的作品。它们构成白族民间文学的血和肉,使白族民间文学充满活力。白族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化篇章中的灿烂一页,没有了这一页,我国文化将黯然失色。关键词:白族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及曲艺人类有了文明,许是从有文学开始的。文学又分为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比,有其独特性,它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2、,深入民间。而对于一个没有自身文字的民族,白族正是得益于民间文学,将白族的文化宝库不断丰富,把白族的璀璨文化继续传承和保存。白族民间文学将从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及曲艺展开说明,呈现在眼前的将是一幅白族民间文化壮锦图。 (白族主要聚居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大理,本文以大理的白族作为参考)1,白族神话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及对大自然的无知,与其它民族一样,白族也有许多用于解释自然现象的神话。白族古老的神话有开辟神话、图腾神话、龙神话、本主神话和密教神话五类。代表作品有开天辟地的传说 、 氏族的来源 、大黑天神等。这些神话是白族先民关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氏族来源和各种事物的天真而朴实的解释。
3、但其中很多神话在口耳相传中受到后人的改编,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比如开天辟地的传说和古老的盘古十分相似,与其他有关民族起源的传说一样,与西南民族所流传的兄妹配偶型洪水移民再造人类故事属于同一类型。不过,另一方面,白族神话也未失去其极强的民族特点。如在氏族的来源中,各个民族的氏族的祖先都是女的。1.1 龙神话龙的传说,在各民族中都有,但是在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区,却显得尤其的多。这与古代白族人民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中不能科学解释自然现象有关。想必我们白族每年七月十四的耍香龙,七月二十三放海灯也跟龙传说有关系呢!1.2 本主神话“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一种普遍的原始宗教信仰。白族村寨,几乎都有本主。因此白
4、族地区流传有大量的本主神话。本主神话所歌颂的有自然之神,也有被尊为本主的其它职业的人,大黑天神在白族本主庙中很普遍。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英雄崇拜的综合,是白族本主神话的显著特征。2,白族民间传说故事白族人民的情感需要得到表露和抒发,民间传说故事便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在白族民间,只要一说起艾玉,大家立刻便会联想到许多滑稽搞笑的故事段子。艾玉在白语中的使用也很普遍。在三个秀才与艾玉斗文采的传说故事中有提到一个字谜:“虫入凤窝飞去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朋友一月不见了。 ”艾玉即刻答道:“那不正是大理的景致,风、花、雪、月四个字嘛!”在白族文学中,机智的艾玉以及有关风、花、雪、月四景的传说
5、,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白族人民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重大历史事件等为素材,创造了更多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描写大理的自然风光、历史人物,反映了白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心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作品有望夫云 、蝴蝶泉 、 鸡足山 、 绕山林 、 玉白菜和火烧松明楼等。2.1 望夫云其中望夫云的故事很美很纯、 、 、望夫云,传说是南诏阿凤公主的化身,她与苍山上的一个年轻猎人相爱,因父王反对,请来罗荃法师将苍山猎人害死,打入海底变为石螺,公主因此而愤郁死于苍山玉局峰上。公主的精气便化为一朵白云,怒而生风,要把海水吹开和情人楣见。于是,后人便把这朵云彩称为望夫云。 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古代南诏国一位美
6、丽的公主与勤劳勇敢的猎人相爱,二人私奔到苍山之巅结为夫妻。国王一怒之下派妖僧冰封了苍山。猎人为了让妻子避寒,去盗取妖僧的袈裟,却被打入洱海变成了石骡。公主不见丈夫归来,悲痛致死,并化成了一片白云,年年岁岁依苍山而望洱海。此后,每临秋季白云出现时,就要大风劲吹,把洱海水吹干,让化作白云的公主看到化作石骡的猎人。望夫云的传说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异文,大理的各种地方志书上均有记述,当地的白族群众更是家喻户晓。我小时猴听过的便是避寒盗袈裟这种说法。现在在大理,冬天,在万里无云的大好晴天,忽然在苍山的玉局峰上,出现了一朵亮如银,白似雪的云彩。它柔美而轻盈,在深邃的蓝天十分醒目。蓦地,它却由白逐
7、渐变黑,身影也愈拉愈长,形如一个身材窈窕的女人,披头散发,罩着一件黑色丧衣,好象在俯视着东面的洱海哭喊。这,就是传说中的望夫云。当望夫云出现时,即使是再好的天气,倾刻间便会狂风大作。有不吹干海水,不止之势! 望夫云寄托了当地白族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纵然有再多阻难,也不会放弃。由此可见白族民间传说故事一斑,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反映了白族人民的思想情感。3,白族民间歌谣、曲艺白族民歌习惯上称为白曲,也有人将其称为“山花曲” 。白曲大体可分为:1 童谣类。常在大人领小孩时吟唱,像汉族的催眠曲之类;2 反映社会生活的歌谣。如大理挖色流传的泥鳅调;3 情歌。数量较多,但只能在特定场合传唱,一般说来
8、在葬丧场合或在有长辈在场是禁止吟唱的,如流传于剑川的白月亮白姐姐;4 大本曲,白族民歌中篇幅最长、数量也最为丰富的一种。其来源通常是汉族民间故事,曲调往往以汉、白语相杂,有着浓厚的汉文化痕迹。3.1 歌谣大多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歌谣,抒发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如流传于大理市挖色等地的鱼调 (以下是汉文翻译稿):小小鱼儿真凄惶,有了地盘没水塘,有了水塘没地盘(呀) ,草丛下面藏(嚜嘿咦哟) 。紧紧藏呀藏不住,刚游出来就落网,把我摆在街中间,晒红两只眼。捉我那个光身子,买我那个像叫花子,有钱人家买回去,刮刮又涮涮。把我剁成几大截,花椒辣子加盐醃。煮熟放在桌心里,你请我又拈。鱼肉他们吃完了,鱼刺丢在桌下边,
9、猫儿咪咪跑来吃,狗儿也来抢。宰我的人要瞎眼,吃我的人要断肠,拉大网的要亏帐,挨饿过时光。3,2 大本曲大本曲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它由唱词和说白构成。大本曲的唱本,有些是根据汉族的古典小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改编的,有些是根据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如铡美案 梁山伯与祝英台 。演唱过程中使用汉白双语,是大本曲在白族民间传播必须做出的调整。3,3 吹吹腔白族地区的民间戏剧吹吹腔,剧目有 200 多种,多数也是根据汉族古典小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勤劳智慧的白族人民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灿烂的白族民间文学,尤其是其独有的大本曲、吹吹腔,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界的奇葩,对祖国文化做出了
10、巨大贡献。在对白族民间文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应格外注重对它们的保护。我为作为一个白族人而自豪,特别是更深入了解了我们的文化后。备注:“本主”是“本境土主 “、“本境福主“的简称。在白语中, “本主” 有很多称谓,为“ 武增“、“ 倒博“等,大意是“本地域里最尊贵 (高)的人( 神)“。出自白族历史概述出自希夷之大理-那段尘封在历史的记忆此处歌词据黄永亮等记录、整理的资料录出,参见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研究室编云南白族民歌选 ,第 7273 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又据该书第 73 页注文说,这支“鱼调”是由剑川“泥鳅调”衍变来的。约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泥鳅调传到了挖色。海东一带,由于语言、生活环境及长时间的传唱,曲调的歌词内容及音阶、调式、调性都发生了变化。参考文献:张文勋 白族文学史 修订版 云南人民出版社 杨文辉白语与白族历史文化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