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布和存在形式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细胞分裂与生殖生活周期,本章重点:细胞减数分裂雌雄配子形成双受精 本章难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减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非同源染色体间自由组合被子植物胚和胚乳的遗传组成差异。,本章重点和难点,第一节 遗传物质的分布和存在形式,1.细胞核遗传体系 细胞中绝大部分遗传信息贮存在细胞核内,基因的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在细胞核中进行,因而它是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调控中心。 在细胞核的核液中分散着染色质(chromatin)。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染色质又称为染色质线(chromatin fiber),是指间期细胞核内
2、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2.细胞质遗传体系,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 :在线粒体的基质中含有DNA、RNA和核糖体,具有独立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叶绿体内的遗传物质 :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DNA、RNA、核糖体、RuBP羧化酶和一些代谢活性物质等。,叶绿体,叶绿体DNA,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分布,遗传物质的分布小结,在真核细胞中存在的细胞核遗传体系和细胞质遗传体系都含有真核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遗传信息,它们是两个功能上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部分。但是,由于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中,生物的绝大部分性状都是由核内基因决定的,因此
3、核遗传体系在生物发育和遗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第二节 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类型 二、染色体的结构 三、染色体的数目 四、染色体核型和核型分析 五、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六、特化染色体,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类型,1. 染色体的形态 2. 染色体的大小3. 染色体的类型,1. 染色体的形态,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由两条相同的染色单体构成的,它们彼此以着丝粒相连,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姊妹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间期经过复制形成的,它们携带相同的遗传信息。在形态上染色体一般由着丝粒(centromere)、染色体臂(arm)、次缢痕(secondary con
4、striction)、随体(satellite)和端粒(telomere)几部分组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染色体臂:不同染色体的染色体臂的大小、形态和臂比各不相同,根据这些特征可识别各种染色体。 着丝粒:位置恒定,主要由蛋白质构成。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着色浅。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结合的区域,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的正确分配具有决定性作用。,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常有的另外的缢缩部位,着色较淡。次缢痕位置相对恒定的,通常在短臂的一端。与核仁的形成有关,在细胞分裂时,它紧密连系着核仁,因此又称为核仁组织中心。 随体:染色体的次缢痕末端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染色体节段。随体的有无
5、和大小形态等也是某些染色体所特有的识别特征。端粒: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它是一条完整染色体所不能缺少的,它能把染色体末端封闭起来,使得染色体之间不能彼此相连接。当端粒缺失时,染色体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2. 染色体的大小,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染色体之间大小差异都很大。同一物种的染色体在宽度上大致相同,因此染色体的大小主要是指长度而言。一般染色体长度为0.250.0m,宽度为0.22.0m。在高等植物中,一般单子叶植物的染色体比双子叶植物的染色体大些。,人类的染色体组,3. 染色体的类型,后期染色体示意图 1.“V”形染色体(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2.“L”形染色体(近中着丝
6、粒染色体) 3.棒状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4.端着丝粒染色体 5.粒状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是恒定的,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可以将染色体分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粒状染色体。,人类第1、5、13条染色体,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二、染色体的结构,1. 染色质的结构 2. 染色体的结构,1.染色质的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指在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所染色的网状物质,是核内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的RNA所组成的一种复合体。,染色质结构的串珠模型:,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
7、位是核小体、连接丝和1个分子的组蛋白H1。每个核小体的核心是由H2A、H2B、H3和H4四种组蛋白各2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其形状近似于扁球,DNA双螺旋分子就盘绕在这8个组蛋白分子的表面。连接丝把2个核小体串联起来,它是2个核小体之间的DNA双链。组蛋白H1结合于连接丝和核小体的结合部位影响连接丝与核小体结合的长度,并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口,从而稳定核小体的结构。 一般1个核小体及其连接丝的DNA含有180-200个碱基对,其中约146bp盘绕在核小体表面1.75圈,其余碱基对则为连接丝,其长度变化很大,从8114bp不等。,染色质结构的核小体模式图,核小体呈念珠状排列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8、),核小体的结构,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对碱性染料着色浅且着色均匀、螺旋化程度低、处于较为伸展状态的染色质为常染色质,是构成染色体DNA的主体 。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指在真核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次的重复顺序。少数在基因组中成串排列在一个区域,大多数与单拷贝基因间隔排列。) ,其基因具有转录和翻译的功能,是活性区域。,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异染色质:对碱性染料着色深、螺旋化程度较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为异染色质。异染色质一般不编码蛋白质,是惰性区域,只对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起作用。 异染色质又可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
9、质。,结构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结构异染色质就是通常指的异染色质,它是一种永久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大小都较恒定,常出现在端粒、次缢痕、着丝粒附近或染色体臂内某些节段处,在细胞周期中,除复制阶段以外均处于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主要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的DNA序列(重复频率达百万以上)构成,比常染色质具有较高比例的G、C碱基。结构异染色质可以构成染色体的一部分,也可以组成整条染色体,例如果蝇的Y染色体和第4染色体(点状染色体),几乎完全由结构异染色质组成。,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兼性异染色质
10、,又称X性染色质,它起源于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的全部特点和功能,其复制时间、染色特征与常染色质相同。但在特殊情况下,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它可以转变成异染色质,一旦发生这种转变,则获得了异染色质的属性,如发生异固缩、迟复制、原有的基因失活等变化。例如,在哺乳动物和人类胚胎发育早期的雌性体细胞的两条X染色体中的任一条出现异染色质化现象,就称为X染色体失活,这条失活的X染色体就属于兼性异染色质。,异固缩(heteropycnosis) 根据电镜观察,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结构上是连续的。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既有常染色质又有异染色质,或者说既有染色浅的区域(解螺旋而呈松散状态)又有染色深的区域(高度螺旋
11、化而呈紧密卷缩状态),这种差异表现称为异固缩现象。,2.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chromosome)是指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复合物质。染色体与细胞间期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是一致的,二者是同一复合物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存在形式。 关于染色质如何进一步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人们曾提出不同的模型。目前被认为比较合理的是Bak(1977)等人提出的四级结构模型。,按照这个模型,核小体组成的串珠式染色质线是染色体的一级结构。直径为10nm的染色质线过螺旋化,每一圈包含6个核小体,形成了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体(s
12、olenoid),这是染色体的二级结构。螺线体再螺旋化,形成直径为400nm的圆筒状超螺线体(supersolenoid),这是染色体的三级结构。超螺线体再次折叠盘绕和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um的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DNA分子的长度经过一、二、三和四级结构分别被压缩了7倍、6倍、40倍和5倍,则DNA分子的长度总的被压缩了76405=8400倍。所以,经过4次压缩后,染色体中的DNA双链分子最初的长度大致被压缩了800010000倍。例如,人最长的一条染色体,其DNA分子伸展时长85mm,中期时染色体直径为0.5um,长度为10um,长度大约缩短了8500倍。,由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
13、genetic movies染色质包装.MOV,三、染色体的数目,各种生物的染色体不仅形态结构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数目也是恒定的。 同一物种,每个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不同的物种之间染色体的数目差异很大,少的只有一对,多的可达数百对。但染色体数目的多少与该物种的进化程度一般并无关系。 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对于鉴定系统发育过程中物种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对于近缘物种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常用2n代表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n代表性细胞染色体数目。,四、染色体核型和核型分析,染色体组型或核型(karyotype) :每一生物的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目的多少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色体组成称为染
14、色体组型或核型 。 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核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 核型模式图(idiogram) :在进行核型分析的过程中,可将各染色体根据其特征绘制成图,称为核型模式图 。,表2-4 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类,正常男性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已在医学上得到广泛应用,可用来诊断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该技术在动植物育种、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探讨物种进化机制、鉴定远缘杂种、追踪鉴别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
15、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利用价值。,正常男性染色体的带型,随着染色体显带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利用特殊染料进行处理的方法,使染色体在不同的部位呈现出大小和颜色深浅不同的带纹,所形成的带型不仅具有种、属特征,而且相对稳定。因而根据带型,结合染色体的其他形态特征,能更确切地区分细胞内的各个染色体。,正常男性的染色体组,同源染色体:高等植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高等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成对存在的染色体的每对染色体都具有相同的形态和结构,因此:遗传学把生物体细胞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叫同源染色体。,五、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不仅是一对,而是多对,在已做
16、过的研究中,马蛔虫只有一对染色体,而人有23对,小麦有21对,玉米有10对,果蝇有4对,拟南芥有5对,在这些成对染色体中,一对与另一对在形态、结构上都有差异,并能一一区分,因此:遗传学上,把生物体细胞内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六、特化染色体,特化染色体 :有一些特殊的染色体,只存在于某些生物的特定组织,或某些群体。这些染色体称为特化染色体。暂时特化染色体:只是正常染色体的临时性结构和形态的变化,例如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和灯刷染色体(lampbrush chromosome)。 永久特化染色体 :是一种特殊类型
17、的染色体,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特殊的遗传功能而分化出来的,或是因具备某种特殊的传递机制而保留在群体中的一类染色体,例如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和超数染色体(B染色体)等。,1.多线染色体,果蝇唾腺细胞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是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存在形式。它与其他体细胞染色体的主要区别有两点:(1)同源染色体发生紧密联会;(2)两条同源染色体的染色线都进行过多次纵裂或复制,但复制后的染色线彼此不再分开,而是形成1024-2048条的多线体。这种巨型多线体在整个长度上并不是匀质的,染色特性也不相同,因而形成许多染色深浅不同的横带。,果蝇唾腺细胞多线染色体,2.灯刷染色体 双线期
18、具有特殊形态的染色体,多存在于两栖类动物卵母细胞中,(a)配对的灯刷染色体,(b)单条染色体区域 1.环 2.染色粒,(c)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小区,3.B染色体,在某些动、植物细胞核中除正常染色体(称为A染色体)外,还有一类数目不定的染色体,称为B染色体或超数染色体(supernumerary chromosome)或副染色体(accessory chromosome)。 遗传学研究者已在1000多种植物和300多种动物甚至人类中报道了B染色体的存在。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动物的B染色体是由结构异染色质所组成。 关于B染色体的来源和功能,目前尚不甚了解。,染色体小结,染色体与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是
19、一致的,二者是同一复合物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存在形式。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和连接丝,串联成念珠状。经四级螺旋形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相似的。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的染色体之间大小差异很大。同一物种,每个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不同的物种之间染色体的数目差异很大。 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可用来诊断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辅助动植物育种,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探讨物种进化机制,鉴定远缘杂种,追踪鉴别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等。 除正常染色体外,还存在有特化染色体。例如:X染色体、B染色体、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等。,第三节 细胞分裂与生殖,一、
20、无丝分裂 二、有丝分裂三、减数分裂 四、有性生殖五、无融合生殖,一、无丝分裂(amitosis),无丝分裂又称为直接分裂,当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后,细胞核开始拉长,渐渐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2个子细胞,整个过程中看不到纺锤丝。 无丝分裂的结果可能会使遗传物质不能平均分配,从而导致细胞间的稳定性较差。 无丝分裂是原核生物主要的细胞分裂方式,在高等生物的多种组织中也存在。(薄壁组织细胞、木质部细胞、胚乳细胞、愈伤组织细胞等),二、有丝分裂 (mitosis),细胞周期 高等生物的细胞增殖和个体生长是通过细胞的多次有丝分裂完成的。 从细胞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的整个过程称为细
21、胞周期(cell cycle),只有5%10%的细胞处于分裂期,表2-5 几种生物的细胞周期时间(单位:小时),1.有丝分裂的过程,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2n=4),genetic movies有丝分裂.mov,genetic movies有丝分裂(显微).mov,genetic movies有丝分裂(显微2).MOV,genetic movies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运动.MOV,植物的有丝分裂过程,genetic movies有丝分裂(显微).mov,黑麦根尖细胞(2n=14)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前中期根尖小麦染色体,2.有丝分裂中的特殊情况,(1)多核细胞:细胞核进行多次重复分裂,而细胞质
22、却不分裂,因而形成具有许多游离核的细胞,称为多核细胞。医学上在白血病患者的血样中观察到多核的瘤细胞。 (2)核内有丝分裂:有两种情况,核内染色体中的染色线连续复制后,其染色体也分裂,但其细胞核本身不分裂,结果加倍了的这些染色体都留在一个核里。这种情况在组织培养的细胞中较为常见,植物花药的绒毡层细胞中也有发现。核内染色体中的染色线连续复制后,其染色体并不分裂,仍紧密聚集在一起,形成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多线染色体。,3.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有丝分裂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的细胞核中,使子细胞含有与母细胞质量和数量相同的遗传信息。因此,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
23、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减数分裂(meiosis),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后所发生的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1次,而细胞连续分裂2次,结果细胞染色体数目由2n减为n,故称为减数分裂。 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将发育成性细胞(配子)。减数分裂的出现与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是分不开的。 减数分裂持续的时间要比有丝分裂长许多倍,从十几个小时(矮牵牛)到十几天(小贝母)、数月(落叶松),直至数年(人的卵母细胞)。,1.减数分裂的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前期I: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2)
24、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十分相似。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染色单体,联会 二价体 联会复合体,四合体 姊妹染色单体 非姊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排斥 交叉,交叉端化,DNA复制 (2n),同源染色体 着丝粒排列 在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分开(n),二分体,四分体,染色体数目减半(2nn),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genetic movies减数分裂.mov,黑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2n=14),2.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n)的配子。受精后,合子及由合子发育成的个体恢复为2n的染色体数,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25、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各对同源染色体中的哪一条在后期分向两极中的哪极是随机的,非同源染色体在后期的组合方式也是随机的,因此导致了不同子细胞或配子中染色体组合方式的多样性,使配子受精后得到的子代群体产生多样性变异。n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n种组合方式,产生2n种不同的配子。受精时,再由配子随机结合,后代的生物类型就可能有2n2n种,这就是生物既遗传又变异的主要原因。 (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会发生交换,导致染色体节段及其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进一步增加了配子中遗传差异的多样性,使生物后代出现更多
26、的变异类型。这不仅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也为动植物育种提供了更丰富的变异材料。,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姊妹染色单体分开,非姊妹染色单体自由组合,四、有性生殖,1.雌雄配子的形成 (1)高等动物的配子形成(以哺乳动物为代表) (2)高等植物的配子形成 (以被子植物为代表),有性生殖是亲本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雌雄配子,雌雄配子受精而形成合子,再由合子进一步分裂、分化和发育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生殖方式。,动物的雌雄配子形成,退化,高等动物都是雌、雄异体,其生殖细胞分化很早,在胚胎发生过程中就已经形成。这些细胞藏在生殖腺中,待个体发育成熟时,开
27、始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雄性个体的生殖腺(睾丸)的生精小管的生殖上皮细胞(二倍体的原生细胞),经过反复的有丝分裂,形成一群精原细胞。 雌性个体的生殖腺(卵巢)的生殖上皮细胞经过反复的有丝分裂,形成卵原细胞。,精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几乎全部的细胞质挤成一条鞭状长尾,细胞转化为成熟的雄配子,即精子,花的雌雄蕊图解,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的全部过程都是在花器里进行的。,高等植物雄配子体的形成过程,2n,三核花粉3n (雄配子体),n,二核花粉2n,花药孢原组织分化出花粉母细胞,高等植物雌配子体的形成过程,2n,n,8n,珠心细胞分化出胚囊母细胞,远离珠孔端的大孢子继续发育,2.受精,雌雄配子融合成一个合子
28、的过程称为受精。对于植物来说,有一个授粉(pollination)的过程,并且为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 花粉粒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授粉。授粉后,花粉粒在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子房和珠孔,进入胚囊。花粉管延伸时,营养核走在两个精核的前端。一旦接触到助细胞,花粉管就破裂,助细胞也同时解体。两个精核进入胚囊,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2n),以后发育成种子胚;另一个与两个极核(n+n)结合形成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胚(2n)、胚乳(3n)和种皮(2n)组成了种子。胚和胚乳是受精的产物,而种皮却不是。
29、种皮(或果皮)是由母本花朵的营养组织,如胚珠的珠被、子房壁等发育而来的。因此,从遗传组成上来讲,一个正常的种子是由胚、胚乳和母体组织三方面密切结合的嵌合体 。,3.直感现象,胚乳直感(xenis) :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如将黄粒玉米的花粉授给白粒玉米,当代所结籽粒就表现父本的黄粒性状。 果实直感(metaxenia) :如果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称为果实直感 。 如,棉花纤维是由种皮细胞延伸的,在一些杂交试验中,当代棉籽的发育常因父本花粉的影响,而使纤维长度、纤维着生密度表现出父
30、本的性状。,营养的无融合生殖 无融合结子 单倍配子体 孤雌生殖 孤雄生殖 二倍配子体 不定胚 单性结实,五、无融合生殖,指能够代替有性生殖的营养生殖类型。例如,大蒜的丝状花序上常形成近似种子的气生小鳞茎,可代替种子而生殖。,营养的无融合生殖:,指能够产生种子的无融合生殖,包括: 单倍配子体 孤雌生殖 孤雄生殖 二倍配子体 不定胚,无融合结籽,单倍无融合生殖(不复生的无融合生殖),单倍无配子无融合生殖: 卵细胞退化,由胚囊中的其它细胞发育成胚。,a.胚囊产自孢原细胞(孢原细胞直接形成胚囊)(a)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胚来自双倍卵细胞)(b)双倍无配子无融合生殖(胚来自于卵细胞外的其它细胞) b.
31、胚囊产生于珠心细胞(a)双倍无孢子配子体无融合生殖(珠心细胞产生胚囊)(b)双倍无孢子无配子无融合生殖,双倍无融合生殖(复生的无融合生殖),胚直接由珠心细胞或珠被细胞产生,不经过胚囊这一过程。柑桔上的多胚现象就是这样,现在植物组织细胞离体培养条件下也产生不定胚。,不定胚,也是一种无融合生殖 ,它是在卵细胞没有受精,但在花粉的刺激下,果实也能正常发育的现象。,单性结实:,细胞分裂与生殖 小结,细胞来自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的结果可能会使遗传物质不能平均分配,从而导致细胞间的稳定性较差。 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
32、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通过减数分裂,产生 2n种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不同配子 ,通过受精,配子随机结合,后代的生物类型就可能有2n2n种,这就是生物既遗传又变异的主要原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会发生交换,使生物后代出现更多的变异类型。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也为育种提供了更丰富的变异材料。 植物为双受精。会产生直感现象。,第四节 生活周期,生活周期是指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一般有性生殖的动植物的生活周期是指合子到个体成熟再到个体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发育阶段。 大多数植物的生活周期都有2个显著的不同世代:二倍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和单倍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无性
33、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发生,称之为世代交替。 低等植物中,配子体是十分明显且独立生活的世代,孢子体小且依赖于配子体;而高等植物中,孢子体是独立、明显的世代,而配子体则不明显。如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配子体是完全寄生的世代。,红色面包霉的生活周期,红色面包霉属于子囊菌,是丝状的真菌。能进行有性生殖,具有相对较短的世代周期。它的单倍体世代(n=7)是多细胞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发芽形成新的菌丝,这是它的无性世代。它的有性世代有两种情况:它有时会产生不同生理类型的正(+)、负(-)两种接合型,类似于雌雄性别,通过融合和异型核的接合而形成二倍体的合子(2n=14);(2)正、负两种接合型的菌丝都可以
34、产生原子囊果和分生孢子。,正接合型(n)与负接合型(n)受精融合后,便形成二倍体的合子(2n)。合子形成后,立即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的4个核,称为四分孢子。四分孢子中每个核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后形成8个子囊孢子按顺序排列在子囊中。这8个孢子中,有4个为正接合型,另4个为负接合型,二者呈1:1的比例分离。,玉米的生活周期,果蝇的生活周期,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性细胞中成单存在。 有丝分裂形成两个染色体数目与组成和母细胞完全相同的子细胞,保证了生物性状的稳定。 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其染色体只有母细胞的一半,经受精结合,下一代又恢复到上代的染色体水平,保证了世代间性状的稳定。减数分裂的子细胞间有差异导致生物性状发生出变异。 植物的受精过程为双受精,精卵结合发育成2n胚,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结合发育成3n胚乳。另外,还有少数变态生殖方式即无融合生殖。 大多数植物的生活周期都有2个显著的不同世代:二倍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和单倍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发生,称之为世代交替。,本章小结,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