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西城区政府.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5749330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西城区政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西城区政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西城区政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西城区政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西城区政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西城区人民政府2016 年 11 月目录序言 .1第一章“十二五”时期工作情况 2一、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2二、 协调联动的治理机制逐步完善 3三、精细化治理的基层基础不断强化 .3四、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逐步健全 .3第二章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 4一、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进一步强化治理理念提出新要求 .4二、全面实现“两个转型”对进一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出新挑战 .5三、民生诉求全面升级对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新标准 .5四 、 实 现 在 更 高 水 平 上 共 同 创 造 城 市 美 好 生 活 对 加 强 和 创 新 社

2、会 治 理 提 出 新 任 务6第三章总体工作思路 6一、指导思想 .6二、基本要求 .7三、发展目标 .8第四章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 .9一、完善党领导社会治理工作的体制机制 .9二、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 10三、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 10第五章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11一、发挥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的作用 11二、增强职能部门社会治理的意识 12三、加强街道社会治理的能力 12四、提升城市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13第六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13一、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13二、引导驻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 14三、扩大公众有序参与 15第七章加强社区治理 15一、完善社区治理体

3、系 15二、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16三、提升社区居民自治水平 16第八章促进社会和谐 17一、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 17二、加强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 18三、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 18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 19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19二、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19三、加强政策、财政保障 20四、加强督导检查 201序言“十二五”时期,西城区社会建设、改革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站在了一个新的较高起点上。 “十三五”时期,加强社会建设、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社会治理创新,构建与西城区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重要讲话,加快疏解非首都城市功能的必然要求,是西城区深入推进

4、区域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任务,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在更高水平上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 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文件制定,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全区社会治理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今后五年全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行动纲领。2第一章“十二五”时期工作情况“十二

5、五”时期,西城区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牢牢把握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重大机遇,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特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形成了时代特征鲜明、区域特色突出的全响应社会治理模式,先后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 “倾听民意政府奖” 、 “中国政府创新奖” 、 “全国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区”称号,社会建设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社会建设规划目标任务,社会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较高起点上。一、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了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长效机制,改进工作方法,搭建了“五位

6、一体、四级联动”的信息化平台,夯实基层基础,健全完善了街道统筹辖区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培育多元主体,动员引导各方力量有序参与社会建设,营造治理文化,广泛凝聚社会发展共识,构建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街道统筹辖区发展为重点,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专 栏 1: 全 响 应西城区构建的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街道统筹辖区发展为重点,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多元主体积极响应的工作体系,其核心是实现各类问题、社情民意的全面感知、快速传达、积极响应。3二、协调联

7、动的治理机制逐步完善着力健全完善“资源下倾、力量下沉、协调联动”的体制机制,强化街道统筹辖区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整合各类信息,建成区街两级指挥(分)中心,推动条块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共享,推进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社会服务“三网”融合发展;理顺条块关系,推动街道、社区全日制工作的协管员实现规范管理,推行联合执法,促进城市环境整治和管理效能不断提升;集成惠民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推进市民中心建设,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建设百姓生活服务中心,打造 67 个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使居民群众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三、精细化治理的基层基础不断强化持续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社区“三位一体”治

8、理结构进一步优化。92 %的社区用房达到 350 平方米及以上的标准。社区综合受理、全科服务、预约办理和延时工作等工作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比例达到 40%,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社区协商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 “参与型”协商、社区居民代表常务委员会等模式逐步推广,有效推动停车、胡同整治、老旧小区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缓解或解决。四、多元主体的参与机制逐步健全“一中心、多基地”社会组织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人均社会组织数量居全市前列。发挥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 “十二五”时期投入 1.15 亿,支持 416 个社会建设项

9、目,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组4织服务民生能力显著提升。出台西城区关于进一步引导社会单位资源开放推进区域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 西城区社会单位资源开放评定奖励办法 ,激励引导 400 余家驻区单位开放内部资源服务民生。民生服务领域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加大,民生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百岁老人口述史”和“胡同文化”等公益项目的成果逐步放大,凝聚社会发展共识的治理文化初步形成。第二章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十三五”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深入推进区域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背景下,西城区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

10、展机遇。一、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进一步强化治理理念提出新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要求,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着力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快形成符合首都中心城区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新任务,积极适应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民生诉求全面升级、思想观念日趋多元等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与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工作理念,运用治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破解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推动各项工作圆满完成。5二、全面实现“两个转型”对进一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出新挑战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式是全面实

11、现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当前,在加快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 、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等各项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工作方法传统、管理手段单一、工作合力不足、没有发挥多元主体作用等问题。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角度来说,还存在基础制度不健全,区域资源分布不均衡、多元主体发育不成熟、发展不可持续,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破除一切不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转变。三、民生诉求全面升级对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新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2、,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已不再是满足于以吃穿为主的生存性消费,而是要求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且呈现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趋势。另外,随着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与维权方式也正在从信访维权到依法维权、从个体维权到集体维权,从底线维权到发展维权转变,民生诉求法制化、均等化、公平化趋势更加明显。这就要求通过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社会化的供给机制,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6四、实现在更高水平上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新任务在更高水平上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生活不仅描绘了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还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创造”的发

13、展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改进治理方式,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参与机制,支持多元主体在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民生中发挥作用,培育和发展治理文化,凝聚社会发展共识,增强社会各类主体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意识,实现从单一主体的单向管理,走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第三章总体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

14、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聚焦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加强制度建设和改进治理方式为重点,以完善全响应社会治理体系、增进民生福祉为主线,以深化社会治理改革为动力,加快完善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全民共建共享的7社会治理格局,为全面实现区域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生活提供重要支撑。二、基本要求牢固树立治理理念。统筹政府、社会、居民三大主体,统筹区、街、社区三个层面,注重运用治理的方法开展各项

15、工作,从偏重政府管理向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转型,更好地适应着力提升综合承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的要求。加快完善多元参与机制。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积极扩大参与领域范围,拓宽参与渠道,创新参与方式。发挥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培育公众参与的主体意识,拓展公众参与的领域和方式,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推进“两个转型” 。按照调整疏解与优化提升并重的要求,强化发展转型与服务民生的有效衔接,促进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服务内容与人口结构和民生需求相适应。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强化大数据的共享、分析和应用,不断提升城

16、市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转型。努力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加快完善均衡覆盖、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下大力气解决公共服务、城市管理领域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全区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8坚持依靠改革破解难题、释放发展活力。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破除制约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确保社会既充

17、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三、发展目标按照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的战略部署,围绕“全面实现区域发展转型和管理转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在更高水平上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生活”的重大目标任务。今后五年西城区社会治理要努力在以下方面取得新成果:党委领导下的共治格局逐步完善。各级、各部门党组织领导社会治理工作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社会领域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进一步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18、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多元主体发挥作用的空间逐步扩大,基础服务设施配置更加合理,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高效,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区街信息化平台作用发挥明显,大数据应用更加广泛,城市管理更加精细;街道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水平明显提高。多元主体健康发展9和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制度基本建立。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领域范围进一步扩大,渠道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和公众参与的基础作用发挥明显。基层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社区体制改革取得成效,“三位一体”的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减负增效明显,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渠

19、道更加畅通,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更加完善,居民自治能力显著提升,民主协商、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自治格局逐步形成。依法开展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依法治理的观念牢固树立,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更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覆盖更加广泛,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 90%以上。以德治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诚信和社会责任体系初步建立,街规民约、行业规范等社会规范作用更加显现,诚信、友爱、文明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第四章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一、完善党领导社会治理工作的体

20、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工作的部署、落实、检查、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完善区委常委会研究决策社会治理重大事项、定期开展社会形势分析和研究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决10策咨询和机制。健全完善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强化各级党组织对社会治理工作的认识,自觉将本部门工作纳入社会治理的格局中推动,切实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二、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坚持以社会领域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推广街道“大工委” 、社区“大党委”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

21、补、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和一体化的党员动态服务管理机制,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有机整合,实现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全覆盖、服务全响应” 。加强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龙头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进一步完善商务楼宇“五站合一”协调运行机制,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全面提升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加强社会领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西城区社会治理改革、治理提供坚强保证。专 栏 2: 街 道 “大 工 委 ”、 社

22、 区 “大 党 委 ”区 域 化 党 建 工 作 机 制街道“大工委” 、社区“大党委”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是按照中央及市委关于区域化党建的要求,由街道、社区党组织分别与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组织、居民群众共同组建区域性党组织,整合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等形式,推动街道社区党建从封闭运行、自我服务向开放运行、共同服务转变,逐步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11三、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深化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群团工作领导责任制和

23、“党建带群建”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组织动员群众的优势,凝聚发展共识和力量,不断提升群团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基层民主协商,重点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合理确定协商内容与形式,健全完善协商程序,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支持驻区单位参与协商治理。第五章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一、发挥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的作用强化社会治理决策执行,完善执行保障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强化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执行职责,科学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健全完善服务网络,加快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24、,提升公共服务集约、精准、高效地供给能力,完善覆盖均衡、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人群全覆盖。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相关政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和购买计划及时公开,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标准化流程和合同范本,为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的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民生工作民意立项机制和参与式财政预算机制,推行城市管理、公共资源配置、环境整治等重大民专 栏 3: 参 与 式 财 政 预 算 机 制参与式财政预算机制是指街道将计划列入预算的公共项目通过居民代表投票或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确定能否立项,立项后,经费如何用、项

25、目是否执行到位,整个流程都由公众进行监督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增强公共决策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2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实效。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民生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二、增强职能部门社会治理的意识强化各职能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社会治理意识,牢固树立治理理念,自觉审视外在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要求,主动适应社会规则制定者、公共服务提供者、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定位。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围绕社会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依托或搭建各类协调联动的平台,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和改进工作方式,善于借助市场、社会、媒体、群众的力量,

26、共同推进工作。注重专业性社会服务机构的培育发展,鼓励各部门培育所属领域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能够委托给社会服务机构承接的公共职能可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社会服务机构承接,并建立健全社会效益评价机制。三、加强街道社会治理的能力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增强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围绕“加强区域党建、开展公共服务、统筹辖区治理、组织综合执法、指导社区建设”的职能,进一步优化街道内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积极稳妥推进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区建设、社会动员、党建工作等工作“大部制”运行,建立结构合理、关系顺畅、衔接有序、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整合街道管理职能与行政执法职能,形成运转高

27、效、执法有力、管理有序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管理运行体系。完善街道管理委员会机制,发挥地区社会服务与城市管理的综合工作平台作用,协调、解决地区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管理跨部门协作13重大问题。按照权责一致、属地为主的原则,推进专业部门属地化综合管理,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实现“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 。四、提升城市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完善区街全响应信息化平台功能,拓展问题发现渠道,优化数据信息,不断增强操作系统的实用性和数据的精准度。注重“大数据”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城市管理、资源配置等工作中的运用,为分析和预测问题、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精准服务提供有效支撑。加快

28、推进“三网”融合发展,进一步规范工作内容、业务标准、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实现“三网”一体化运行,扎实推进“网格化+”城市服务管理行动计划。总结推广政府代表进网格、网格议事等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健全协调联动的响应机制,推进网格管理与居民自治的衔接互动,形成基层问题的快速发现、及时报告、结果反馈、效果监督的良性闭环。第六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一、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快落实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和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机制,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专 栏 4: “网 格 化 +”行 动 计 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提出“网格化+” ,是“互联网+”在城市服务管理领

29、域的具体运用和集成创新。主要包括“网格化+基本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服务、智慧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会领域党建服务、大城市病治理、城市服务管理、治安维稳、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其目的是按照“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理念,实施行动计划,全面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精准化、精细化、社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14行政机关脱钩,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完善区、街“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推进社会组织服务基地建设,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和资源对接平台,支持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强化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建立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社会各界联动的综合监管机制,推进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健康发

30、展。加快培育发展城市管理、绿色环保、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科技创新、社区自治等方面的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开展社区服务。加快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参与广泛、贴近需求、专业志愿者与通用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力争“十三五”末期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的 25%。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和志愿者奖章授予制度。推进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建设,制定服务指导目录,开发西城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二、引导驻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完善驻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激励机制,完善驻区单位参与地区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动员、引导、奖励、宣传制度。深化社会单位参与提升城市品质的长效机

31、制,加强与中央单位和驻区部队在教育、医疗、科技、文化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新的合作空间,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互补、合作、共赢。推动驻区单位积极履行社区共建责任,依托街道、社区的共商议事专 栏 5: 四 类 社 会 组 织 直 接 登 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任务分工的通知(国办发201322 号)明确要求,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度,依法加强登记审查和监督管理。15平台,建立企业与社区、企业与居民的需求对接机制,向社区低偿或无偿开放文体活动、老年人就餐和停车等服务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在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采取制定行

32、业企业社会责任公约、发布倡议书等形式,加快推进行业自律、社会责任履行。发挥街道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为驻区单位有序参与地区社会治理搭建平台。三、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完善公众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健全政府重大决策项目公众参与、党政群共商、居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公众参与制度,健全完善定期定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公众直接对话机制,拓展公众诉求表达和社会事务参与渠道。制定通俗易懂的西城区市民行为准则,促进城市精神培育,大力培育居民群众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健全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社区、联系群众制度,搭建非公有制经

33、济人士、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增加人大代表中社会组织代表的比例,探索在政协增设社会组织委员界别,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政议政。创新社会动员方式,完善重大事项、重大活动、重大任务社会动员机制,有效组织群众参与各种重大活动,圆满完成各项重大任务,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不断提高应急动员能力和水平。第七章加强社区治理一、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深化社区体制改革,推进社区减负工作,建立社区工作准16入制度,完善社区“三位一体”治理机制,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组织、以社区服务站为工作平台,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开展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继续

34、深化社区规范化建设。总结评估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工作情况,制定延伸、调整措施,推广试点经验,推进区域化党建、多元性自治、开放式服务的有机结合。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激发社区工作活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时代感和凝聚力的社区文化,推出一批具有西城特色的社区文化精品,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二、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优化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服务设施和资源配置,深化社区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居民提供更多养老、文化、体育、娱乐等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实施社区服务“十个覆盖工程” ,实现社区就业、

35、社会保障、养老助残、卫生计生、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安全、环境美化、便民利民和志愿互助等十大服务体系全覆盖。发展多样化的便民利民服务,拓展“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服务内容,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品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弘扬邻里互助、守望幸福的良好风尚,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协调互补的服务新格局。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服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加快社区服务与全响应信息化平台的融合,专 栏 6: 社 区 服 务 体 系 “十 个 覆 盖 工 程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中明确社区服务体系“十个覆盖工程” ,主要包括社区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服

36、务体系、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体系、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安全服务体系、环境美化服务体系、便民服务体系和志愿服务体系在社区层面的全覆盖。17使居民群众生活更加便捷。三、提升社区居民自治水平规范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健全和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工作制度,切实发挥其在动员居民参与、服务居民群众、协调利益关系和维护基层稳定等方面的主体作用。采取楼委会、院委会、网格议事会、楼宇自治理事会等丰富多样的居民自治形式,把居民小组、楼院门栋等群众性自治发展成为社区基层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其畅通诉求、化解矛盾、联系群众的作用

37、,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组织体系新格局。完善社区居民议事规则,加强对社区建设重要事项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引导带领广大居民群众自治解决停车、胡同整治、老旧小区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常务会议的作用,加强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及下属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和民主评议,推进社区居民监督常态化。推行“参与型”协商,重视吸纳社会组织、外来务工人员、驻社区单位、利益相关方参加协商,完善社区民主协商机制。第八章促进社会和谐一、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法治西城建设。围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强化依法决策制度建设,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细化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强化依法

38、行政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强18化依法监督制度建设,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的专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制度,进一步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民主协商制度。围绕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提高普法实效,形成全社会尊重法治、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加快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完善社会诚信规范,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公民个人信用管理体系,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加强依法治网,建立健全对网络媒体监督管理机制,引导网络媒体健康、科学、有序发

39、展。二、加强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全面推进平安西城建设,创新平安社区创建评价模式,丰富平安创建内容,健全完善保障机制,为居民群众创造平安、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分级分类评估制度,健全督办、考核、追责等措施。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将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危机干预等作为常态化工作。依法规范信访行为,积极推行网上信访,深化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建立涉法涉诉信访的分级分类机制,引导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上解决。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作用,加强社会舆情汇集分析和矛盾纠纷预警,综

40、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方法,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形成社会矛盾有效疏导、层级化解格局。加强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用法治、民主19的方法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三、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全面推进和谐西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以共同价值夯实文化认同基础。通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人的素养。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公众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道德规范修身律己,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岗位职责、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41、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公共传媒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正面引导作用。加强对虚拟社会、网络空间的把握,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加强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街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打造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韵味的街区。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坚持把社会治理作为区委、区政府的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区社会治理总体规划、重大方案、重要决策的研究,围绕规划重点任务科学制定并落实好各年度社会治理工作计划,推进规划有效实施。二、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加强社会

42、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激励机制,打造一支规模匹配、结构优化、布局合20理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通过购买岗位、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引进力度,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管理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称职级体系。抓实社区工作者培训,扩大专业社工职业资格证持证比例。拓宽社区工作者发展空间,探索任命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为街道工委委员,有序将优秀社区工作者纳入事业编制。加强社会组织人事管理、职称评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培育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职业化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的认知程度,促进社

43、会工作品牌化发展。三、加强政策、财政保障编制西城区社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优化投资结构和资金来源。规范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力度,提高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和服务中的参与度。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经费投入,规范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为实现自我管理与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提高社区各项经费使用效率。四、加强督导检查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逐年逐项细化分解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建立规划实施监督督导和监测评估机制,跟踪检查指导、分析掌握规划实施进展情况,适

44、时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开展专题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和形势任务变化及时调整规划目标任务。2122附件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重点任务一、健全完善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强化区委社会工委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完善区委常委会研究决策社会治理重大事项的工作制度。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建立民生工作民意立项机制和参与式财政预算机制;完善党的群团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党建带群建”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三、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在全区推广街道“大工委” 、社区“大党委”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

45、完善商务楼宇“五站合一”协调运行机制,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四、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相关政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和购买计划及时公开,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标准化流程和合同范本。加强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民生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信息公开。五、完善区街全响应信息化平台功能,优化数据信息,不断增强操作系统的实用性和数据的精准度。23六、注重“大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为分析和预测问题、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精准服务提供有效支撑。七、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网格化+”城市服务管理十大行动计划。总结推广政府代表进网格、网格议事等有

46、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健全协调联动的响应机制。八、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出台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围绕街道五大职能,优化街道内部运行机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沉,建立街道组织联合执法机制,强化街道综合管理职能。九、加快推进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的落实,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类管理,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机制。十、加强区、街“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加快建成街道“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功能、发挥作用。十一、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强化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建立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社会各界联动的综合监管机制。十二、加快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重点培育城市品质提升、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科技

47、创新、社区自治等方面的社区社会组织,大力推进“三社联动” 。十三、加快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力争“十三五”末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的 25%。24十四、进一步完善推进驻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体系,建立对接和保障工作机制,完善驻区单位参与地区建设的动员、引导、奖励、宣传制度,形成社会单位参与城市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十五、健全政府重大决策项目公众参与、党政群共商、居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公众参与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十六、健全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社区、联系群众制度,搭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十七、增加人大代表中

48、社会组织代表的比例,探索在政协增设社会组织委员界别,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政议政。十八、创新社会动员方式,完善重大事项、重大活动、重大任务社会动员机制。十九、总结评估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工作情况,制定延伸、调整措施,不断完善社区“三位一体”治理机制。二十、开展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推进社区减负工作,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二十一、加快建立“三社联动”治理机制,实现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机构的互联、互补、共进,激发社区工作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二十二、培育和发展具有时代感和凝聚力的社区文化,推25出一批具有西城特色的社区文化精品。二十三、深化社区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

49、机制的改革,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功能转型。二十四、完善“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设施体系,实施社区服务“十个覆盖工程” ,发展多样化的便民利民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协调互补的服务新格局。二十五、健全和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工作制度,创新居民自治形式,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基层组织网络,不断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二十六、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常务会议代表社区居民的作用,对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对社区居委会成员及下属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民主评议,推进社区居民日常监督常态化。二十七、推行“参与型”社区协商,规范议事规则,重视吸纳社会组织、外来务工人员、驻社区单位、利益相关方参加协商,推进社区民主协商制度化。二十八、继续扩大老旧小区自我服务管理试点,通过建立自管会等小区自我服务管理组织,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探索解决老旧小区治安、环境、停车方面的难题。二十九、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强化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升全社会法律意识,形成全26社会尊重法治、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三十、依法规范信访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