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能量来源。 2.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分类: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大类。 (3)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铁4.75%,钙3.45%,钠2.74%,钾2.47%,镁2.00%,氢0.76%,其他1.20%,铝7.73%,地壳中主要元素的质量分数,硅26.30%,氧48.60%,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
2、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石墨,煤,长石,方解石,世界五大名贵宝石,安第斯山红宝石 菱锰矿,钻石,红宝石,猫眼石,蓝宝石,祖母绿,磁铁矿,黄铜矿,褐铁矿,黄铁矿,常见的金属矿物,赤铁矿,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2岩石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喷出岩(火山岩):,玄武岩,侵入岩:花岗岩,(1) 岩浆岩,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岩的形成,岩浆,侵入地壳内部 或喷出地表,岩浆岩,压力,冷却、凝固,侵入型:花岗岩,喷出型: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两个突出特征: 1.有层理构造 2.可能含有化石,具有层理结构,新,老,形成
3、化石的条件有哪些?,沉积岩的形成,裸露岩石,沉积岩,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特点,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风、流水、大气、生物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页岩,砾岩,砂岩,常见的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变质,接触带,变质带,(高温),变质岩的形成,已成岩石,变质岩,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石灰岩,花岗岩,页岩,砂岩,大理岩,片麻岩,板岩,石英岩,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矿石、岩石之间有什么关系?,化学元素,岩石,矿产,矿石,矿物,结合,聚集,包含,有用,富集,依托,1如何区分喷出岩和侵入岩?,思维活动,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二、地壳的物质循环2岩石的转化 (如上图)
4、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岩浆冷却凝固可形成新的岩浆岩。,侵入型,喷出型,岩石风化碎屑,岩浆,沉积岩,变质岩,高温高压变质,高温高压变质,风、流水等外力作用将岩石碎屑物由高处搬运到低处沉积,接触岩浆后重融、再生,变质岩,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作用,重融再生,外力作用,重融再生,重融再生,2三大类岩石彼此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思维活动,探究点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 探究活动 下面两图是山东济南市某学校在野外地质考察中拍摄的岩石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
5、组成图中的岩石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两图分别属于哪一类岩石?试说出判断的依据。(2)请分析两图所示岩石的成因分别是什么?(3)两图中可能存有珊瑚虫化石的是哪一种?如果该岩层是含有珊瑚虫化石的石灰岩,表示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如果是含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岩层又表示当时环境如何?,(1)矿物。图1属于沉积岩,该岩层是一层层分布的,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图2属于岩浆岩(玄武岩),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2)图1所示岩石是由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图2所示岩石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气压降低,岩浆迅速冷凝,导致岩浆中的气体挥发形成的。,(3)图1。含有珊瑚虫化石的石灰岩,表示的是温暖的
6、浅海环境;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岩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探究点二 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育华中学的李强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发现了几段有趣的材料,便和同学们一起结合材料中的插图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材料
7、二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样到地表上来的?”材料三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他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岩浆之家”。,(1)为什么同伴会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
8、滴岩浆了?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理由是什么?,(1)岩浆喷出地表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会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喷出岩。地表旅行还可以继续,因为受风化、侵蚀作用,岩石会破碎,并在风、流水等作用下发生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探究点二 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育华中学的李强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发现了几段有趣的材料,便和同学们一起结合材料中的插图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
9、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材料二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样到地表上来的?”材料三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他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
10、,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岩浆之家”。,(2)晶晶到达地面的过程会是怎样的?,(2)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侵入到原来的岩石并冷却,变成了岩浆岩(侵入岩),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表以下的岩石也可能出露地表。,探究点二 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育华中学的李强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发现了几段有趣的材料,便和同学们一起结合材料中的插图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
11、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材料二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样到地表上来的?”材料三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他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
12、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岩浆之家”。,(3)他们要经历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怎样才能发生?,(3)他们首先要经历固结成岩作用,从碎屑物变成沉积岩;然后又要随着地壳运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再经历高温熔化作用,就可以成为岩浆,回到自己的家。,对点训练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 1在野外鉴别常见矿物的简易方法主要是通过肉眼和简单工具识别矿物的下列哪些特征( ) 透明度 化学成分 光泽 颜色 晶体形状 A B C D某校学生到野外郊游,
13、发现此地的人利用当地的石灰岩建了一座水泥厂。据此完成23题。 2石灰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花岗岩3该地岩石具有的特点是( ) A具有片理构造 B有流纹或气孔 C具有层理构造,可能找到化石 D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云母,对点训练二 地壳物质循环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45题。4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 B C D 5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 B C D,综合提升 6读“地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岩石名称:_,_,_,_。 (2)举出类岩石各一例:_,_。 (3)类岩石是由于_、_等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答案 (1)喷出岩 侵入岩 变质岩 沉积岩 (2)玄武岩 花岗岩 (3)温度 压力,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