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龙纹的演变,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 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 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 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稚拙、古朴的史前龙纹 上古时代是龙纹创始期。据考证:“龙作为一种吉祥装饰意象起源于新旧石器时代交替的远古时代”。这时的龙已成为原始氏族的一种图腾崇拜。 史籍记载: 人类始祖伏羲“龙型”
2、、“蛇躯”、“鳞身”。 红山文化(辽阳牛梁河地区)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玉雕龙, 猪首蛇身, 头部五官刻画细致, 头尾合成环状, 颈部鬃毛飞扬, 形态生动。 此时的龙纹虽然已具蛇形特征, 但是, 尚处于蒙昧的雏形状态, 造型还未形成完整的形象体系。后来, 装饰在碗、盆、罐、壶等陶器上的龙纹逐步变形成为鱼龙、鸟龙、象龙等吉祥纹样, 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体现出稚拙、古朴的原始之美。,神秘、狞厉的商周龙纹 商周时期宗教巫术之风浓厚, 在统治者沟通天地的青铜器礼器上, 装饰纹饰更显神秘的宗教色彩。龙纹质朴粗犷, 大多是近似无肢爪的爬行动物。 商周龙纹仍然沿袭半坡和夏墟龙纹的脉络, 形体上突出的变化是增加
3、了角和足, 种类增多。如, 夔龙、缡龙、蟠龙、虬龙等。 商周龙纹构图严谨, 纹饰变化夸张, 多以直线表现高浮雕的龙纹主题, 铺以细密的云雷纹、回纹等等, 层次分明。主纹多采用侧面对称, 以四等分或二等分的中心线为准组成对称的单独纹样。狞厉、肃穆的夔龙纹,强化了商周纹饰的雄浑、神秘之美, 体现出奴隶主“君权神授”的精神涵义。,春秋战国, 诸侯纷争,诸子百家摆脱了原始宗教的境界, 用理性主义解释世界。随着儒教和道教的盛行, 文化艺术更多地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作品主题由神秘怪诞的偶像纹样向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转变 。 商周时威严、狰狞的图腾意义渐失, 吉祥寓意加强。龙形象逐渐趋于写实的兽形, 形体上增加虎
4、的四足, 变得孔武雄健, 华美而富有生活气息, 奠定了后世龙的造型基础。 在器皿上描绘的多为卷龙纹, 龙身卷曲如蛇, 富有张力, 以单独、适合、连续的方法构图。龙体形态多变, 有单体或多体、有角或无角、俯伏或侧曲、卷曲或缠绕。造型有写实的分岔角兽型, 还有变体的龙头与几何纹、蔓藤纹、蔓草纹的组合型。战国的帛画中, 由人驾驭的神龙成为引导墓主人升天的瑞兽。战国龙纹神采飞扬、精细、浪漫, 表达了激越、动荡的时代特征。,浪漫、激越的春秋战国龙纹,古拙、雄健的秦汉龙纹 秦汉时期, 儒学宗教化, 道家羽化升仙的思想更浓。大帝国的威势在建筑的“秦砖汉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祥瑞图案以及神仙世界等题材大量
5、应用于画像石、画像砖, 墓室壁画等建筑构件上。 秦汉时, 龙形象基本定型, 长角、尖耳、兽足、蛇躯、呈无鳞甲的走兽状, 威武激昂, 气势不凡。 龙纹多突破几何骨架的限制, 依据龙体运动状态来布局, 以单纯质朴的剪影式造型来表现激昂的神态 。着意刻划性格和动态, 强化力感、简化细节是汉代美学造型的精髓。 汉代瓦当上常见与阴阳五行有关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系列图案,其中代表东方的青龙, 首、尾以“M”形运动延展, 鬓毛、肢爪等结构以弧形走势填充空间, 富有强烈的动感与节奏, 表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汉代艺术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形成古拙雄健、气韵生动、气势磅礴的时代特征。,
6、雍容、华贵的隋唐龙纹 隋唐时期, 国力强盛, 思想开放, 华夏文化兼容并蓄。龙纹一改魏晋时飘飘欲仙之清骨秀象, 形体饱满丰腴, 介于蛇与兽之间, 逐渐从走兽状向蟠行状过渡。龙嘴、龙角和腿加长,肢爪健如猛兽, 龙体盘旋多姿, 充满生活气息和激昂的气魄。从此, 历代的宫廷龙纹, 不论是在建筑、皇袍或工艺器具上, 都显富丽尊贵之仪态 。 自魏晋以来, 随着外来佛教传入的莲花、卷草、祥云、万字等外来纹样与中华龙纹组合变化, 形成鸟语花香, 春意盎然的意境。 新疆塔里木拜成克孜尔石窟、吐鲁番阿斯培等地出土的唐代丝织品中的盘龙纹和联珠对龙纹, 由联珠纹(波斯萨珊王朝纹样) 围合龙纹主题, 创造了中西合璧的
7、新纹样。 隋唐龙纹摆脱了过去的神秘、古拙、威严的艺术气氛, 以自由、舒展、情趣的特色表达了人的意识的解放, 人的价值的发现, 在唐代龙纹绚丽多彩、华丽清新的艺术格调中折射出富丽堂皇、蓬勃鼎盛的时代特征。,典雅、洒脱的宋代龙纹 宋代崇尚理学, 文化格调清新、典雅。龙纹应用更广泛,宫廷龙纹和民间龙纹的发展并驾齐驱。宫廷龙造型突出神性, 金碧辉煌、精巧典雅, 涉及到宫廷礼仪和生活的各方面。民间仍以龙来避邪祈福, 民间龙纹的装饰特点是寓意吉祥、素雅秀美、气韵生动。 宋代龙纹经历了从古拙到细致、从僵硬到生动、从无爪无鳞到有爪有鳞、从单龙对龙到成组多龙的演变过程, 日趋成熟完善, 以分岔形的龙角作为定型样
8、式, 奠定了后世龙纹的写实风格。 宋人画龙的定法正所谓“三停九似”。三停为: 自首至膊, 膊至腰, 腰至尾, 皆相停也。即是在画龙的时候, 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相等。九似为: 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厦、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构图上逐渐脱离对称形式, 采用散点及单独纹样的布局。 宋代龙纹体态修长, 洒脱矫健, 以内蕴、恬淡、雅洁之美, 体现出理性的时代特征。,精致、端庄的明代龙纹 明清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崛起, 社会化、商品化的文化经济繁荣。进入成熟期的明清文化, 不仅对亚洲文化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欧洲“巴洛克”、“罗可可”及“新艺术运动”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作
9、为皇权象征的龙纹, 也进入了黄金时代。 在“真龙天子”的世界里龙的踪迹无处不在。龙纹“别贵贱、分尊卑”,五爪为龙, 四爪、三爪为蟒。 双角五爪的龙由皇帝专用, 其它三爪、四爪龙可为民用。大臣朝服的图案规定: 九卿以下文武百官穿蟒服而无资格着龙袍, 蟒数及色彩各有等级。,明代龙纹在构图和形体结构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化模式:在造型上区分, 有状如行走的行龙, 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正龙, 头部呈侧面的坐龙, 头在上尾在下的称升龙, 尾在上头在下的称降龙;在形态上区分, 有麟的称蛟龙, 有角的称虬龙, 无角的称螭龙, 有翼的称应龙, 一足称夔龙, 一头双身称肥遗龙等等; 根据性情区分, 有栖水的蜻龙, 祥云缭绕的云龙, 喜火的火龙等等。,精致、完整、端庄而富于装饰美的龙纹, 代表了明代集古大成而纯熟完备的文化特征。,精繁、华丽的清代龙纹 清代继明代哲学思想发展,“推陈而别致其新”。科技发展, 技艺精绝。在清代宫廷, 龙纹运用达到空前。龙雕、龙袍、仪仗旗帜、文房四宝, 都有龙的形象。 入清伊始,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 。,清代龙纹以奢侈、秀丽、精繁、多彩的“罗可可”之风, 反映了中外文化交融碰撞、矛盾交错、变革创新的时代特征。,